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046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docx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1390

必修3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6课一名学家的教育历程测试题2019.9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1)不言而喻________

(2)推敲_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4.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2,阅读《最后一课》,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

“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

“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

“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

“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

“旷野里长着杂草。

”哲学家说:

“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

“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

“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

“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

“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

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文段,完成

“亲爱的父母,”妹妹边说边用手拍了拍桌子算作引子,“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你们也许不明白这个道理,我明白。

我不愿意当着这头怪物的面说出我哥哥的名字来,所以只是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

我们照料它、容忍它,我们仁至义尽了嘛,我认为,谁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

“她说得对极了。

”父亲自言自语。

还一直在气喘吁吁的母亲露出一种癫狂的眼神用手捂住嘴干咳起来。

……

“他必须离开这儿,”妹妹喊道,“这是惟一的途径,父亲。

你只需抛开以为这是格里高尔这个念头。

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

可是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

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就会认识到,人和这样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就会自愿跑掉了。

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

可是这头动物现在却在迫害我们,驱赶房客,显然是想占领整幢寓所,让我们露宿街头。

你瞧,父亲”,她突然尖叫起来,“他又来了!

”在一阵完全令格里高尔不可思议的惊恐中,妹妹甚至离开了母亲,简直是推开了她的扶手椅,仿佛她宁肯牺牲母亲也不愿待在格里高尔身旁似的,并急忙奔到父亲背后,父亲只是由于她的态度才情绪激动起来,也站起身,像是保护妹妹似的在她身前略略举起双臂。

可是格里高尔根本不想吓唬什么人,更不想吓唬妹妹。

他只不过是开始转身,想走回自己的房间去,不过这动作显得很引人注目,因为身上有伤残,在做艰难的转身动作时他不得不用脑袋来帮忙,他多次抬起头来并用头撞击地面。

他停下来,环顾四周,他的良好意图似乎让人给看出来了,这只是一种瞬间的惊恐。

如今大家都默默而忧伤地望着他,母亲伸出手并拢着双腿,躺在她的扶手椅里,她疲惫不堪地几乎合上了眼睛。

父亲和妹妹并排坐着,妹妹用手搂着父亲的脖子。

“现在我也许可以转过身去了吧!

”格里高尔边想边重新开始干了起来。

他抑制不住因为过度劳累而发出的喘息声,也不得不时不时歇一口气。

不过倒也没有人催他,一切全听凭他自己做主。

当他完成了转身动作时,他便立刻开始径直往回爬去。

也对于他和自己的房间之间距离之大感到惊异,根本就不明白,他身体这样虚刚才是怎么几乎不知不觉走完同样这段路的。

一心只惦记着赶快爬行,他几乎没注意,现在家里人不吭声不滋扰他。

当他已经到达门口时,他才扭过头来,没完全扭转过来,因为他觉得脖子变僵硬了,不过他总算还看到,在身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有妹妹站了起来。

他最后瞥了母亲一眼,母亲完全睡着了。

他刚进入房间,房门就被急速关上,闩上门闩,锁了起来。

听到身后这突如其来的嘈杂声,格里高尔大吃一惊,他的细腿顿时都发软了。

是妹妹这么迅捷地采取了行动。

她早已站直身子等着,然后她灵巧敏捷地向前跨出几步,格里高尔根本没有听见她的脚步声,她一边转动锁眼里的钥匙,一边朝父母喊了声“终于锁上了!

“现在怎么办?

”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在黑暗中环顾了一下四周。

不久他便发现,他现在几乎再也动弹不了了。

他对此不感到惊异,他反倒觉得,他迄今居然一直能用这些细腿活动,这才是不自然的。

此外他感到相当舒适。

他虽然感到浑身疼痛,但是他觉得,疼痛仿佛正在渐渐减轻,最终似乎会完全消失。

背上那只烂苹果以及四周蒙上了软乎乎的尘土的那个发炎的部位他几乎已经感觉不到。

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

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

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三点之前,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

窗户外面的朦胧晨曦他还经历着了。

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1.“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就会认识到,人和这样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就会自愿跑掉了”这句话,可以看出格里高尔什么样的性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选的这几段文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写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最后瞥了母亲一眼,“母亲完全睡觉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真实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试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文,完成

四个字

帕 蒂

我登上南行的151号公共汽车时,阳光灿烂。

不过,芝加哥的冬日景色实在一无是处--树木光秃,融雪滩滩,汽车溅泼着污水泥浆前进。

公共汽车在风景区林肯公园里行驶了几公里,可是谁都没有朝窗外看。

我们这些乘客穿着厚墩墩的衣服在车上挤在一起,全都给单调的引擎声和车厢里闷热的空气弄得昏昏欲睡。

谁都没做声。

这是在芝加哥搭车上班的不成文规矩之一。

虽然我们每天碰到的都是这些人,但大家都宁愿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

此举所象征的意义非常明显:

一班彼此紧贴着坐的人,在利用几页薄薄的报纸来保持距离。

公共汽车驶近密西根大道一排闪闪发光的摩天大厦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

“注意!

注意!

”。

报纸嘎嘎作响,人人伸长了脖颈。

“我是你们的司机。

车厢内鸦雀无声,人人都瞧着那司机的后脑勺。

他的声音很威严。

“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

报纸慢慢地放了下来。

司机在等着。

我们把报纸折好,放在大腿上。

“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转啊。

使人惊奇的是,我们全都这样做了。

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

我们只盲目地服从,这是群体本能。

我面对着一个年龄较大的妇人,她的头给红围巾包得紧紧的。

我几乎每天都看见她。

我们四目相投,目不转睛地等候司机的下一个命令。

“现在,跟着我说……”那是一道用军队教官语气喊出的命令。

“早安,朋友!

我们的声音很轻,很不自然。

对我们其中许多人来说,这是今天第一次开口跟别人说话。

可是,我们像小学生那样,齐声对身旁的陌生人说了这四个字。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完全不由自主。

我们松了一口气,知道不是被绑架或抢劫。

而且,我们还隐约地意识到,一向以来我们怕难为情,连普通礼貌也不讲,现在这腼腆之情一扫而空。

我们把要说的话说了,彼此间的界限消除了。

“早安,朋友。

”说起来一点也不困难。

有些人随着又说了一遍,也有些人握手为礼。

许多人都大笑起来。

司机没有再说什么,他已无须多说。

没有一个人再拿起报纸。

车厢里一片谈话声,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得很。

大家开始时都对这位古怪司机摇头,话说开了,就互相讲述别的搭车上班的趣事。

我听到了欢笑声,一种以前我在151号公共汽车上从未听到的温情洋溢的声音。

1.为什么每天碰在一起的人在坐车时要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安,朋友!

”四个字有什么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本文的主要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段文段,完成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

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1.“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禅宗说,“觉”字乃万妙之源,这与柏拉图的话的意思是否一样?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述这三段文字所表述的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殷商时期的神人关系 

殷商时期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

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无上的权威下剥离出来,而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祀典礼,即所谓“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

”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

人对神的祭祀活动,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里,希望借助神灵的伟大来消除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以及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也就是说,殷人之所以敬畏和崇拜神,主要是由于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能给人世间带来吉凶祸福。

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了殷人无论从事任何事情,无不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

《尚书·洪范篇》作为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决吉凶的事实。

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国君、卿士、庶人的意见只是起一定的参考作用,而卜、筮的结果却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因此,《礼记·表记》将殷商这种原始神学观念表述为: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这种现象表明了直到我国的殷商时代,人在强大的外界自然面前,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个体或群体行为上,几乎还完全处于一种被动从属的地位,人们还没有力量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还没有发现自身的主体需求和存在价值,还不能把自己从外部自然中完全“独立”出来。

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存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视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识的苗头。

在《尚书·高宗彤日篇》中,记述了一位上层统治阶层人士的话语:

天神监视着下民的一切活动,下民中若有不顺“德”、不听从天神惩罚的,上天便会降旨予以纠正,而下民们却反诘道:

“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

”这下民的一声细微的诘问,在当时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会里,无疑是打开了一道小小的缺口,为民意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地盘。

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一丝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并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讯息,这一讯息为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1.“殷商时期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其表现有几个方面?

请作具体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殷商时期的神学思想对以后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原因在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本段文字,殷商时期的神人关系可概括为________(四个字)。

4.以下各项均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选出不合文意的两项

A.在殷商人眼里,几乎每一种与人关系密切的自然物、自然现象都有它们的神及神灵。

B.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是以卜、筮的结果决定政治文化方面的大事。

C.殷人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目的均在于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D.殷人在不断的祭祀活动中,尽管还没有能力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但已开始把自己从外部自然中“独立”出来。

E.原始神学思想与儒家的人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神学与人学是不能分割的。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

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

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有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

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和科学研究。

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

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

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

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1.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

B.培养大批能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

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D.能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做贡献。

2.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

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B.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最重要的方面。

3.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是()

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B.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应该日益增长,这种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教育。

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文后各题。

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它说:

“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

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

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

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

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

”(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1.文段中提及的“冥冥世界”指什么?

2.文段中“熟悉的自然规律”是指什么?

3.假如你是这位鲤鱼“科学家”,你会对其他鲤鱼讲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1990年9月,美国批准了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方案。

从此,世界各国掀起了研究基因治疗的热潮。

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基因治疗目前都处于初期的临床试验阶段,均没有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

可以说,在没有完全解开人类基因组的运转机制、充分了解基因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理之前,进行基因治疗是相当危险的。

1999年9月,一位18岁的美国青年在接受基因治疗时不幸死亡,成为被报道的首例死于基因治疗的患者。

2002年,法国包括一名3岁男孩在内的11名儿童同时接受了基因治疗,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