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4608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复习巩固第六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历史学家徐中约说:

“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实施“211工程”计划

D、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C、实施“211工程”计划

D、启动了“希望工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

”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

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B、借鉴国际惯例

C、改革开放的需要

D、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这()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有利于强化公民对新意识形态的认同

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光绪二十八年《钦定中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各中学第1年讲外国上古史,第4年讲外国史法沿革,每周3课时。

这是

A、清政府洋务运动中的重要措施

B、国家力量推动下教育体制变革

C、为新思潮萌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D、中国教育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局面

B、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人才断层局面

C、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

D、高等院校升学考试制度得到完善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最可能出现的是()

A、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B、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211’工程”的标语

C、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由此可知,这()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强化公民对新意识形态的认同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一壮举”是指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

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为此,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科教兴国

B、百家争鸣

C、百花齐放

D、文化大革命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下表为新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统计表。

(注:

1949年为当年高校毕业人数)

下列各项对此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共同纲领》的颁布促进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B、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C、政治动荡导致了“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瘫痪

D、“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学校发展铭刻着时代的烙印。

材料一:

宋朝简明学制图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注:

国子学:

最高学府,招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

太学:

招八品以下子弟或平民优秀子弟为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书、《内经》、《道德经》、《庄子》等。

辟雍:

太学分校。

四门学、广文馆:

准备参加科举的预备学校.武学:

宋朝始设,为应对外患培养军事人才。

律学:

设断案和律令两个专业。

书学、画学:

主要学习书法,绘画专业课程及《论话》等理论课程

材料二:

东京大学于1877年成立。

东大模仿德国大学的做法,国家主义色彩浓厚,文理科比例为6:

4,鼓吹“法科万能”,为日本现代化培养出数以万计的政治、技术官僚和高级研究人员。

到19世纪末,日本大部分阁僚均毕业于东京大学。

到世纪之交,日本的医科大学借助于兰学时代的雄厚基础,已接近国际水平。

1878-1900年共培养35200名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满足了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

此外,日本认真学习西方的实业技术教育制度,注重中等技术专科人才的培养,到1900年中等实业技术学校已有290所,为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日本工厂,企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熟练、敬业的技术员和技工。

明治时期的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898年7月,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大学章程》,置仕学院。

12月京师大学堂开学,设诗、书、礼、仪及春、秋六科。

1899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

为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的开端。

1902年,师范馆开学招生,甄拔各省绩学之士。

振兴实业为其办学宗旨之一.1907年,进士馆改为法政学堂。

1909年,始筹办分科,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各科俱以预科及译学馆毕业学生升入,近代意义的大学初具规模。

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校,总监督改称校长。

1917年,蔡元培任大学校长,整顿校规,祛除弊习,停办工、农各科,专办文.理、法三科。

全校学生增至两千人,校中又创设各会,如进德会、哲学会、理科化学演讲会、雄辩会,体育会、技击会、阅书报社、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等。

——摘编自《北大简史:

京师大学堂到2l世纪的北京大学》

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官学教育的特点。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大学创办的背景,并简述其对日本的影响。

阅读材料三,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宇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

1946年7月25日患脑滥血逝世,事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忧,与劳苦大众休成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据周毅、向明《陶行知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