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4266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毛概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毛概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毛概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毛概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期末复习.docx

《毛概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期末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期末复习.docx

毛概期末复习

毛概期末复习范围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它的具体运用,却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选择: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选择: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7、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

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一句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理论改造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理论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极大的调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园,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及时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坚持科学发展:

1、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3、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性质:

1、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2、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3、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出路。

4、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1979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2、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

3、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仅失去发展机遇期,也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型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一方面,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另一方面,要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的政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4、保障和改善民生:

1、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5、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

祖国统一后,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1、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和平的国家环境与国内环境。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2、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循环、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关键在于能善于发掘和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我们发展的资源和关系。

2、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3、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如何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2、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3、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5、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6、坚持在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By.Liao2015.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