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064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docx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doc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广州市天河中学新课程实施阶段总结

广州市天河中学2006年3月

一、学校背景

广州市天河中学是一所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市两级“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和天河区英语特色学校。

现有高中教学班18个,在校生980人,高中部专任教师71人。

高中招生主要面向天河区,另外小部分学位面向广州老四区,属于广州市第一批招生学校(仅次于提前批招生的21所示范性高中)。

多年来,我校秉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教研强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承担了多项大型科研课题,作为省市两级“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学校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根据教育部2003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200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21号),以及2004年4月《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粤教基〔2004〕47号)的要求,在高一开展新课程实验,我校结合实际,参照课标的新理念和精神,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定期对新课程实验进行总结,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管理体系

(一)领导机构

本校非常重视新课程的实验情况,成立了以校长挂帅,书记亲自参与教学实施的阵容强大的领导小组,包含德育研究、教学教务研究、资源及后勤保障、初高中衔接四项工作职责的新课程领导小组,全面研究、制定和实践高中新课程实施和实践方案。

学校领导班子在态度上达成“共识”:

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高中新课改的工作。

(二)实施方案

领导小组对课程设置、课程运行、学生选课指导、学分认定等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制定了《天河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天河中学新课程选课方案》、《天河中学学分认定办法》、《三年课程开设计划》。

(三)实施步骤

我校按照“积极探索、分步实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成熟一个实施一个,三年规划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重点是转变教学观念和实施课堂有效教学。

解决教师“如何教?

”和学生“如何学?

”的问题。

尝试体育教学“走班制”,在05学年高一级,曾对历史、政治两学科进行“按学时,分学段”交叉开设的方式。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可取。

第二阶段:

开展选修课“走班制”的实验。

对“走班制”的管理实行导师制探索,同时加强选课指导。

第三阶段:

开放所有选修课让学生选择,落实导师制。

结合本校情况,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

第四阶段:

针对新课程实施后的高考要求,强化高中阶段必修、选修模块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训练。

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升学的愿望。

三、我校的具体做法

1、重视宣传和发动工作。

(1)做好对教师发动工作

领导带头参加省组织的新课程管理培训,动员和安排教师参与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

在实施前我校想法设法购买到了相关版本的教材,让教师有了感性认识。

针对教师反映出来了问题和思想顾虑,学校请市教研员来校作指导,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

同时带着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参加了山东、宁夏课程改革实验区中心城市协作会议,学习兄弟省市的管理措拖,观摩优秀课例。

较有效解决新课程实验中排课问题、并行学科开设问题、学科教学难度把握问题。

形成人人关注新课程,很多教师主动申请担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局面。

(2)做好学生的发动工作

我校利用军训时时间,对高一新生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学习的要求进行了宣传,并就学习方法、复习方法等、选课方法、评价方法、学分认定方法开设专项讲座,特别针对部分选修课如部分校本课程和体育选修等进行选课指导,指导学生做好高中新课程的第一次选择。

(3)作为家长的发动工作

起始年级一开学,立即召开家长会上。

宣传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改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针对家长对高考的顾虑,强调省政府的指导原则:

“高考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服务”,并对新课程我校目前的状况(优势和困境)进行了分析,介绍我校的应对措施,让家长理解和支持我校的新课程开展工作,打消顾虑,积极引导家长参与指导学生的选课过程中去。

通过几方面的宣传,我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斗志去面对新课程考验,投入新课程的实践工作。

2、切实抓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

我们认为教师是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主体,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在教师,关键在领导。

为此,我校领导、教师除了积极参与省、市两级新课程培训之外,还主动到山东、宁夏、江苏、海南等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省份学习交流课改的经验。

对于任用教师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依托省、市、区三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对本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的培训,我校教师参加省管理者培训共6人,本校教师参加省组织的新课程培训5人次,市组织的“新课标培训”共60人次,占本校高中部教师的84%。

在理念和实践上开展新课程的实施工作。

3、开发校本课程,使“课程”多样化。

缺乏校本课程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一个突出问题,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

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一系列校本课程,并开发了一批校本教材。

如:

语文的《作文训练手册》、数学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英语《集中识词》、化学的《数字化化学实验》、劳技课的《无线电》、心理学的《长青藤》,体育《美丽新世界》自编操、生物科《健康教育》以及《研究性学习》等近十种校本课程,进一步丰富了选修II部分的校本课程。

在高中各年级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到良好的效果。

4、积极改进学生评价制度。

在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加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表现性评价采用“档案袋法”,注重反映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成长过程以及在活动和成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同时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具体到学分认定,我校主要按两大块进行处理,一块是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另一块是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

这两块的比例,在教师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3:

7,教师希望加大考试成绩的比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种是6:

4,持这一观点的教师认为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评价学生。

前者引发出教师常用选拔性的试题代替了水平性试题,导致大面积不合格,不能认定学分的情况。

我校通过实践,教师们统一思想和认识,确定了采用笔试占40%,过程性评价60%的比例进行学分认定。

并制定了及时补考,认定学分的措施。

附:

天河中学课程学分认定表

天河中学年级模块课程学分认定表

过程性评价

学业成绩

课堂表现

(15%)

实践表现

(15%)

作业情况(5%)

出勤

(10%)

平时成绩(15%)

模块成绩

(40%)

总分

学分认定

学生姓名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课代表评价

5、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和探究性实验

我校一向重视“特色兴校”的办学策略。

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信息与课堂教学整合”这一办学特色,我校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多次承担国家、省、市的各级会议,获得了原教育部吕福源副部长和广东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

在此次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明显发现原有的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现代实验设备特别是数字化实验设备的欠缺使我们无法正常开展实验教学。

我校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购买了部分数字化实验设备,并装备到化学和物理实验室。

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数字化实验设备如何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我校化学科组利用半个学期的时间形成了校本课程《数字化化学实验》,完成了对新课程数字化实验的案例化研究,并应用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效果明显,学生参与度和学生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在此项研究过程中,我校汪明微老师在广州市高中新课程样本学校装备会议上,就我校探究实验开展状况作《同器未必同功-天河中学探究实验建设》专题报告,提出探究实验成败的关键不仅是对探究设备的需求,而且在于教学设计的探究性设计是否合理,否则探究实验设备可能更沦为应试的利器。

汪明微老师的论文《数字化实验设备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获广东省一等奖,并应邀在广东省“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高级研讨班”作专题报告;王学兵老师的课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借助压强传感器采集实验中压强变化值,并利用电脑进行图形化展示,获得了化学课例评比“广东省一等奖”;李俊老师的课例《化学燃料与能量变化》参与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例评比,获评委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四、尝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课程设置

1、并行学科的开设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一开始我们尝试减少并行学科的开设,政治和历史学科我们是这样排课的,第一学段政治每周开设4节课历史不开,第二学段历史每周开设4节课政治不开,结果学生们纷纷反映学了和没有学差不多,学过的内容消化不了也记不住。

这让我们想起了马克思的一句话:

换个工种也是休息。

只要排课合理、科学,并行学科开设多一些不一定负担就加重,并行学科开设少不一定负担就减轻,通过实践我们还是按照以往的做法开设并行学科,并对物理、化学两学科每周增加一节课。

2、每节课课时设置

按传统的设置每节45分钟,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语、数、英、理、化学科更为适用,可是由于新课改课程模块设置多,为了保证课程开设,我们将每节课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使每周课时总数由35节增至40节,为此学生将学校的情况反映某报社,认为在校学习的时间太长,家长也纷纷打电话质询,说孩子早出晚归太疲劳。

3、选修课设置

由于学校规模小,教师少,学校难以开齐选修课,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要求。

(二)课程管理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随着选修科目的增多,教学管理日渐复杂。

我校采取行政班固定,而选修课学生“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学习时间的选择上,主要的必修课是固定的、学校统一安排的,其他的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这些科目的时间。

具体做法是:

⑴某些科目采用大班集中授课制,解决部分学科教师不足问题。

⑵某些科目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学生自主选择。

但由于学校硬件条件有限,有些科目实行限选制度。

如体育与健康,我校根据高中部的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确定能开设的相关课程,学生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

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安排。

开始按照课标要求,每周三节。

但实行一段时间后,其他科目老师反映课时不够,在确保学生掌据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流程,将研究学习模式设置为:

校内培训方法——校外实践——校内交流、评价。

(三)、课程评价

1、校内评价:

我校狠抓课堂教学质量,提出“成功在每一节,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收获”。

校长室、教导处通过推门听课、参与备课、教学联考、学生反馈等方式来监控教学效益。

课组、备课组直接对教学成绩负责,通过监控备课质量、课堂练习卷质量、课堂教学质量、课后反思等方面监控教学质量。

级组和班级通过协调师生的教与学,通过学生反馈监控学生学习收益(学会多少?

)。

在新课程中没有统考的这段时间,如何把控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我校采用双向细目表来控制试卷质量,通过知识点、难度和试卷呈现形式的对应,对根据预测分数来进行考核,培养了教师的命题能力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2、校际评价

广州市、天河区教研室克服重重困难,大胆命题、进行质量监控,尤其是天河区教研室发挥天河区信息技术的特长,建立网上阅卷系统,实时监控教师、学生三年的成绩变化。

这对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我校对区教研室这一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给予极大的关注。

在这些数据的监控下,我们教学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广州市高二进行了语、数、英三科统考中,我校成绩位居天河区第二,通过与入学数据的回归分析,教学效果良好。

五、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策略—校本教研

我校作为校本培训基地,重视校本培训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把新课程理念和研究性学习、发展性评价、有效教学作为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

1、理论学习

从2003学年开始,我校自上而下的进行了新课程和发展性评价的学习和研究,学校从理论上培训科组长,科组长从实践上指导备课组和教师,在科组内开展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教与学”的研究,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初步建立校本教研体系。

为了进一步解决教师们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我校多次邀请市教研室张经纬副主任和林少杰老师分别就新课标的实施意见和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等两个方面做专题报告。

2、引进教改实验

我校把引入优化课堂教学实验作为校本教研实践的载体,这些实验有专门的理论基础、有专门的教师培训、有定期的交流和总结,非常有利于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我校通过比较后,选择“非线性主干循环单元活动型模式”和“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作为我校校本教研重点课题,并申报了市级十五重点课题“学科整体优化设计与实践”。

3、新课程改革实践

我校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以优化教学为切入点;以课例研究为核心;以整合教学内容为手段;以编写课堂学习卷为主要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教师在新课标实验中通过说课、编学习卷、上课、课后反思等过程不断学习与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新课程的使用和实践过程同时成为引领教师成长的过程。

通过教学整合,我校高一备课组把“直线与方程”原4节课的内容整合成1-2节课上完并训练到位。

在具体做法中,我们狠抓学习卷的编写与审查工作。

编写学习卷的核心在于整合教学内容,改变呈现内容、呈现方式、呈现顺序,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为了使这一工作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编写课堂学习卷,让教师学生共同使用,使学习卷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抓手”。

通过课堂上使用学习卷,节约教学时间,突出课堂上的有效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05学年开始我校高中部各学科大面积实践,本学期在科组长的协调下、备课组长的组织下、老师们积极参与,基本做到“每个学生每节课一张学习卷”,保障了课堂基本教学质量。

为了节约教师备课时间和支持教师学习卷的编写工作,学校为每个备课组申请了“中学学科网”的点卡,一年达三千点的下载量,充分满足了教师的需要;并对提出购买参考书的科组进行资金上的支持。

在科组长的协调下、备课组长的组织下、老师们积极参与,基本做到每个学生每节课一张学习卷,保障了课堂基本教学质量。

4、注重交流提升

我校多次邀请市、区教研员来本校蹲点考察,全面参与科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各环节,就新课程实施现状作诊断性和指导性分析,为下一步的试验和实践提出指导性意见。

我校作为样本学校,推出大量市、区级公开课,以便大家交流和研讨:

如邵晓叶老师的区公开课《柱、锥、台的体积》利用学习卷教学,注重双基,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探究过程体验和探究方法的培养;陈杰老师对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得本节的教学课时大大缩短,增加了课堂有效训练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市、区的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六、新课程实验带来的变化

㈠教师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观念能否转变。

1、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

我校注重引导教师转变观念,逐步形成共识:

教师关键是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老师意识到“不是你在学习,是学生在学习”。

2、越来越重视提高课堂效率。

我校认为高中新课改实验学校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是“高考”。

在“高考到底怎么考”尚未确定的情况下,任何学校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肯定要具有层次性,对学校和老师来说,“能教多好就要教多好”;对学生来说,“能学多好就要学多好”。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状态下,能把每一个孩子送入高等学校,是取好的素质教育,这也是他们的责任。

在确保主干知识的前提下,采用更多的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参加更多的活动。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众多的教学内容,又不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势在必行。

3、教师更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是对理念“把握”的准确性;二是“新课改”对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学校教师们对学习的看法也有所转变,对学习的热情有所提高。

为满足教师们的学习要求,学校已多次安排高中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交流,如山东、江苏、宁夏、海南、上海、浙江、深圳、珠海等地。

4、师生更关注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关系由以前的教师“主导”转变为现在的“合作”关系。

新课程实验背景下,教师应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的伙伴。

一方面,面对众多的课程新内容,特别是原来大学的部分内容下放到中学来,教师也面临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我校很多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在台上讲,老师在下面听”的局面;在学生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老师的身影。

如:

单正林老师的《创业之路》作为市教研活动研究课例把学生请上讲台,介绍自已的投资方案,并允许同学相互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王学兵老师的公开课《弱酸的电离》、《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充分整合数字化实验设备,利用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获得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㈡学生的变化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的。

这样的定位,跳出了长期困扰高中课程的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定位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有了更广泛的空间;在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有了更宽广的天地。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生普遍表示比以前热爱学习了,也感觉学习有趣了。

新课程正如学生所说:

“新课程的课本让人轻松又让人辛苦,这完全取决我们学生自已的兴趣、目标以及学习毅力”;“新课程给了我们同学更大的选择空间,给了我们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但学生也同时清醒的认识到:

“我们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未来的路更大程度上是把握在我们自已手上”。

㈢教学组织管理的变化

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校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展,也编制出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增加选修课的开设数量。

另外,重视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部分学科实行“走班制”教学

学校的行政班是固定的,必修科目按行政班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上课,选修课按照学生不同的选修科目“走班”上课。

3、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体系还不是很完整,课程标准对难度有弹性要求,新课程考纲未出,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和难度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许多教师不愿放低难度,不愿放掉原考纲。

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加,如果教学“难度”依旧,教师负担重,学生负担则更重,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区域性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知识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统一学校教师对课程标准及内容的统一认识,确保新课程的正常、有序开展。

4、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反馈

由于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学习卷,促进了教师课前、课后的相互交流与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能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改进的措施是什么?

这种交流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共享,同时使教师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㈣教育评价的变化

1、学生评价。

在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同时,重视过程性评价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2、教师评价。

对于教师的评价,在保持常规的教导处、科组长、教师互评外,我们多年实验“由学定教”的方案,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教得如何?

教导处通过学习委员反馈、大面积学生问卷、课堂巡堂、教学资料检查、考试成绩核定等方面进行量化综合评估。

3、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动手多实践。

主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全面、深度地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新课程实验存在的矛盾与困惑

㈠现状中的矛盾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新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而每个学科模块的教学时间因众多选修课的开设而减少,特别是部分理科课程在规定课时内根无法完成教学内容。

2、课改理念与操作的矛盾。

新课程课程标准在某些内容根本无法实验

3、资源的需求与现状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好的,但现有的学校设施使得一些课程根本没办法开设。

课程理念在操作层面上实现不了。

进一步讲就是学校办学资源匮乏与新课程实验对资源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4、课程内容与高考命题的矛盾。

现在的课程内容相比以前简单了,而高考命题难度却没有相应的降低。

5、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与新课程实验对老师需求增多的矛盾。

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储备部分老师。

因为学生选修课程不可能是稳定的,可能今年选修这个科目的学生多,就需要多个老师,而明年选修这个科目的学生少,就不需要这么多老师。

老师的需求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而现在的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学校压缩编制,很难保证老师的储备。

6、课程目标的模糊性与老师对课程目标的不同理解带来的矛盾。

新课标对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界定。

由于每个老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不一致,导致课程进度、讲授广度和深度各不同。

7、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地位和效果的矛盾。

按新课程改革要求,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要每周按三节标准开设,开设多年,教学效果不明显;相反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却开展的如火如荼,成效显著。

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综合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值得商榷。

㈡思考中的困惑

1、五个落差(实践中的困惑)

1)专家与专家间落差(课标专家与编教材专家理解不同)

2)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间的落差

3)教师们之间的落差—优秀教师的重新洗牌

4)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落差

5)学生之间的落差—两极分化

2、管理上的困难(矛盾中的选择)

1)师资配制不足

2)关于学生选课问题(选课=不选)

3)关于学生重修问题(重修=不修)

4)按现在的排课体系(144个学分到高三毕业也拿不到)

5)对教师的评价

6)课时的矛盾

3、教学中的困惑

1)课标的实用性(课标与高考矛盾)

2)课标的可操作性(课标和课本的信任危机)

3)课标的可把握性(教学目标把握不准)

4)教学资源的紧缺性

5)学生评价体系的可信度

4、学生的困惑

1)上课轻松,活动多样,学知不多。

2)书看得明白,但不会做题。

3)高考是不是就如书上这样简单?

4)自主的选修难以自主(年龄影响)

5)我们会不会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5、高考方案征求意见稿带来的困惑

1)语数英的选修内容:

考不考,如何考?

2)综合科的考试:

大综合70%+30%,

不放弃30%会不会更合算,得分更高?

3)X科的选考内容的可行性:

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选修→指定选修

学生的负担?

增还是减?

教师的负担?

前所未有的重?

4)原始分计分如何评价不同学科的差异性?

5)课改加重师生负担,如何解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