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docx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
(《周公诫子》)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遂成枯落________
②静以修身________
③一饭三吐哺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中心。
【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
【答案】
(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最终;介词表目的,来;吃饭;辅佐
(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解析】【分析】
(1)本题根据句意: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
故句子划分为: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相”:
辅佐。
“饭”,动词。
吃饭。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
培养品德。
子:
你。
(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周公诫子》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故答案为:
⑴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⑵①最终;②介词表目的,来;③吃饭;④辅佐
⑶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⑷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
”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曝:
晒。
②拊(fǔ)掌:
拍手。
③搐(chù):
抽缩。
④乃:
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
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
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C
(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
(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
(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 C;
⑵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⑶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①禨:
(jī):
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数封我矣 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 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 恶劣
D.孙叔敖之知 通“智”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
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答案】
(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
(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
不是;致:
到达;第一个“知”:
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
“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
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
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
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
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①之友也。
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
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
千载来见曰:
“丞相赴北,某亦往。
”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
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④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后,火其尸,拾骨置囊。
南归,付其家葬之。
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①文山:
文天祥自号。
②辟:
征召。
③潜:
偷偷地。
④椟:
木匣。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吉州城下/过中不至
B.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尊君在不
C.凡留燕三年/吾日三省吾身
D.文山之友也/下车引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结合文章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
【答案】
(1)A
(2)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解析】【分析】
(1)A到。
B不/不,通假字,通“否”。
表疑问的语气词。
C三年/约数,多次。
D助词,的/代词,指友人。
(2)根据句意:
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
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
故停顿划分为:
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文山贵显,屡以官辟,皆不就”,意思是说文天祥显贵发达的时候,多次征召张千载为官,张千载都没有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
文中提到张千载侍奉文天祥三年并料理后事,可见其“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之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
⑴A;
⑵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⑶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
张千载,字毅甫,文山的朋友啊。
文山富贵时,多次请他出山不出.直到文山从广东衰败(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千载暗地出来与之相见,说:
“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
”到了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
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火化了尸首,这样之后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带着装头的匣子一同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
生死之交,千年才出的一位高洁之士。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4)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明这一观点。
(5)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
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刘义庆
(2)不久,一会儿;相比
(3)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家庭气氛。
(5)略
【解析】【分析】
(1)《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2)本题中的“俄而”是“一会儿”;“拟”是古今异义词,“相比”的意思。
(3)①句中的“何(什么)、似(像)”两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倒装;②句中的“未若(不如)、因(趁,凭依)、起(飞舞)”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依据“寒雪日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乐”等内容,叙写了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们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
表现了一家人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据此理解作答。
(5)开放性试题。
比喻讲究形似。
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
像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给人以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
用“柳絮”来比喻“白雪”,可谓形相似,景相同。
“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也有别,用“盐”喻“雪”并不是很恰当。
就本文所写的“白雪纷纷”来说,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更能突出其大雪纷飞的特点。
但也不是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就不好,在特定的情景下,也许这个比喻更恰当。
因为冬雪不全是雪片。
故答案为:
⑴刘义庆
⑵①不久,一会儿;②相比
⑶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⑷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家庭气氛。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明确《世说新语》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
“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
(2)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B.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装睡觉,是为了迷惑敌人。
(3)如果用“屠户遇狼、屠户御狼”概括故事情节,那么另两个情节分别该怎样概括?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一下屠户的人物形象。
(5)写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蒲松龄
(2)B
(3)屠户惧狼屠户杀狼
(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机智勇敢即可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人类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或敌人。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2)这道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B.这是一个省略句,应该在句首补充出主语“屠户”。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
乃,才。
寐,睡觉。
盖,原来是。
故选B。
(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故事情节的理解。
开篇从“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可以看出是写屠户遇狼;接下来从“屠惧,投以骨”可以归纳概括出:
屠户惧狼;然后从“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以看出是屠户御狼;最后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归纳概括出:
屠户杀狼。
(4)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从“屠惧,投以骨”“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以看出屠户的机智;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看出屠户的勇敢。
(5)这道题考查阅读文章的感悟启示。
本文前四段以叙事为主,主要介绍屠户遇狼斗争的经过;第五段以议论为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故文章的中心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本文的启示道理可以从屠户的角度概括:
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也可以站在狼的角度概括:
多行不义必自毙。
故答案为:
⑴蒲松龄
⑵B
⑶屠户惧狼屠户杀狼
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机智勇敢即可
⑸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人类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或敌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