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3646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武威六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必修3》第一次模块学习学段性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9分)

提笔忘字:

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

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

“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解决“提笔忘字”问题的最实际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猛虎与蔷薇

余光中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

“Inmethetigersniffetherose.”勉强把它译成中文,便是: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如果一行诗句可以代表一种诗派,我就愿举这行诗为象征诗派艺术的代表。

每次念及,我不禁想起法国现代画家昂利·卢梭(HenriRousseau,1844——1910)的杰作“沉睡的吉普赛人”。

假使卢梭当日所画的不是雄狮逼视着梦中的浪子,而是猛虎在细嗅含苞的蔷薇,我相信,这幅画同样会成为杰作。

借乎卢梭逝世,而萨松尚未成名。

我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因为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所无法说清的话;它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但同时更表现出那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

假使他把原诗写成了“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会显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强了人性的内在矛盾。

只有原诗才算恰到好处,因为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细嗅”刚刚象征着两者的关系,两者的调和与统一。

原来人性含有两面:

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

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

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

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他显然因此种阳刚和阴柔之分而感到自豪。

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

“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些词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声低唱吧?

而柳永的词句: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以及“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机高举。

”又是何等境界!

就是晓风残月的上半阕那一句“暮霭沉沉楚天阔”,谁能说它竟是阴柔?

他如王维以清淡胜,却写过“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诗句;辛弃疾以沉雄胜,却写过“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的词句。

再如浪漫诗人济慈和雪莱,无疑地都是阴柔的了。

可是清啭的夜莺也曾唱过:

“或是像精壮的科德慈,怒着鹰眼,凝视在太平洋上。

”就是在那阴柔到了极点的“夜莺曲”里,也还有这样的句子。

“同样的歌声时常——迷住了神怪的长窗——那荒僻妖土的长窗——俯临在惊险的海上。

”至于那只云雀,他那“西风歌”里所蕴藏的力量,简直是排山倒海,雷霆万钧!

还有那一首十四行诗“阿西曼地亚斯”(ozymandias)除了表现艺术不朽的思想不说,只其气象之伟大,魄力之雄浑,已可匹敌太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

这是因为备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

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

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

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梅村,子山晚作悲凉,萨松在第一次大战后出版了低调的“心旅”(TheHeart'sJourney)。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

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蔓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才能做到孟郊所谓的一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控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牙,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

韩黎诗:

“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

”华兹华斯诗:

“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

”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

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一九五二年十月廿四日夜(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萨松的一行英文诗引入文题,“勉强翻译成中文”的说法既显现出不同语言间的语意表达的不完全对照,又体现出作为翻译家的余光中的谦逊和严谨。

B.本文围绕着“猛虎细嗅蔷薇”这句诗,阐释人性两面的矛盾关系,旁征博引论说每个人身上阳刚与阴柔的统一,最后说明人性两面的转化与作用。

思路清晰,首尾照应。

C.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广涉中外;比喻借代,形象含蓄;并列对举,对比鲜明;整句与散句,交错变换;同时现代表达中穿插古文句式及用语:

多种表达技巧灵活运用,使本篇文章成为艺术成就极高的抒情散文代表作。

D.本文借一句诗阐发具体而微妙的哲理,将许多哲学家无法说清的道理阐释得明白易懂,而且启发读者将此哲理延展到文学、艺术、社会及人生等各个领域,所以本文思想价值也极高,可谓“文质兼美”。

5.为什么作者认为萨松原诗“细嗅”恰到好处,而若把原诗写成“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就会显得死板?

请简要分析。

(5分)

6.请赏析“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

”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

记者为此第一时间了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的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

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

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

“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

”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

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

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

“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

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这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

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

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

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让他们很惊讶,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

”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

”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现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

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的依据各不相同。

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有助于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

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

高考的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

”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目前中国髙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官布可凭髙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

C.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D.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E.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赞扬了中国高考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

8.中国高考及成绩“走出去”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现状怎样?

请简要概括。

(4分)

9.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意义重大,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

与晋阳宫监裴寂善。

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

“天下方乱,吾将安舍?

”文静笑曰:

“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既又见秦王,谓寂曰:

“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

”寂未谓然。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文静喜,挑言曰:

“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

”王曰:

“安知无其人哉?

今过次,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

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

”文静曰:

“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王笑曰:

“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

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

“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田:

“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

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

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

”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

公喜曰:

“非君何以至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静谏曰:

“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帝曰:

“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顾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

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帝遣裴寂、萧瑀讯状。

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B.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C.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D.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

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

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可汗:

源自突厥语,含义类似中国古代的天子、国王。

D.践:

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

践祚,践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文静有胸怀识见。

当社会动乱时,文静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

他看出唐公有大志更看重秦王之才。

B.刘文静有洞见谋略。

当秦王私下入狱探望他时,他用激将法迫秦王说出探狱动机,紧接着又分析形势,给秦王出谋划策。

C.刘文静善于进谏。

唐公登上天子之位,不拘礼仪,多次和贵臣共处一床,文静用“太阳俯同万物”作比,婉转进谏。

D.刘文静恃才招祸,他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在讨论问题时,总要唱反调,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2)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公其无嫌。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感兴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

平生事③,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

巨野(今属山东)人。

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

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

曾贬知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

②如缀:

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③平生事:

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

“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

词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高远志向,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夭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6.

(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以来表现乐声沉重,以表现乐声流畅,以表现乐声冷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凤凰古城售票后首个周末,多家旅店住宿率竟为零;而以前的黄金周,这些旅店基本上都爆满,但现在,不少旅店无人问津。

B.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D.笔名满天下而真名湮没无闻者并不鲜见。

介绍沈雁冰,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谢婉莹,就不如介绍冰心来得如雷贯耳。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年9月开始推行的“部编本”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古文体裁更加多样,编写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B.吴京导演的《战狼2》将爱国主义与动作戏完美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的铮铮铁骨和硬汉形象,同时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引发观影热潮。

C.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成都将进一步淘汰废气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来治理成都市的工业污染。

D.《记住乡愁》因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而平实的情感受到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19.下面几个句子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A.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B.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

C.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D.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

20.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他的一生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

我们应该从孙少平身上汲取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得到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不少于80字,6分)

21.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

即使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但古代的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仍依靠二十四节气指导生产和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减,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过快,这直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我们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就能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①假设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

虽然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

②______________,应当修改为:

这进一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③条件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上世纪90年代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开了家“眼镜肉店”卖猪肉谋生,2003年首次经媒体报道后,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的大讨论。

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