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294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3生态系统的结构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三)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

这种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一样伸入到鲸的骨髓里。

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蠕虫和细菌均为异养型生物

B.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寄生

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

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解析] 有些细菌为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答案] A

2.(2015·珠海模拟)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能进行①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分解者不能进行①过程

D.分解者可以进行②或者③过程

[解析] ①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为有氧呼吸,③为无氧呼吸(酒精发酵),能进行②、③的不一定是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也能进行②、③过程。

[答案] B

3.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项,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正确。

B项,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故错误。

C项,引入鲈鱼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错误。

D项,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故错误。

[答案] A

4.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从第1年到第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C.第6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假如第7年适量喷洒农药,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稻减产

[解析] 根据生物量可确定食物链为水稻→螟虫→青蛙;第6年很可能是大量使用农药,虽然螟虫减少,水稻产量增加,但青蛙几乎灭绝,造成下一年螟虫暴发,水稻减产,故选C。

[答案] C

5.将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不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答案] B

6.(2015·长沙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 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B正确;图中乙1和丙1,有共同的食物资源甲,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由图知丁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D错误。

[答案] B

7.(2015·南昌调研)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绿色植物和各种动物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解析] 分析图可知,图示的各种成分既有生物,也有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群落应指该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在这个图中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不能与蝉构成竞争关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是四级消费者。

[答案] A

8.(2015·大庆模拟)有关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4个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B.②③

C.②③④D.③④

[解析] 细菌不参与构成食物链,故在食物链(网)中不占营养级。

[答案] B

9.(2015·湖南十二校联考)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CO2释放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解析] CO2的释放量相对值可以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a曲线CO2释放量为正值且不变,表明不进行光合作用,可排除生产者,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曲线CO2的释放量不断发生变化,则一定与光照有关,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曲线CO2释放量为负值,且不变,这说明它有CO2的消耗,但与光照无关,所以应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b、c同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的细菌,分解者如大多数腐生细菌,三者都可能是细菌;b曲线只代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

[答案] D

10.(2015·合肥模拟)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根据题意及图中曲线分析可知,物种甲、乙、丙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

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

虾的数量增加,短时间内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水塘的生物群落除含有题述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

[答案] B

11.(2015·淮安模拟)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

种群

能量(102kJ/m2)

7

50

20

0.98

500

下列对该表数据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

B.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都相等

C.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

D.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丁后,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丙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解析] 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构应为:

戊乙甲丙甲丁;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戊丙乙甲丁,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

=0.14;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除去甲和丁后,若乙的数量增加,可推测戊的数量减少,则丙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答案] B

12.(2015·连云港模拟)下列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捕食链中的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如甲图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经过一段时间后,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a、b、c代表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B.图中a营养级各种生物之间紧密联系,不具有竞争关系

C.图中所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物种的丰富度基本未变

D.图中b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c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

[解析] 捕食链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不能组成生物群落;第一营养级主要是植物,它们共同竞争着阳光、空气、水等;从图中看,虽然某些物种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种类不变,所以物种的丰富度基本未变;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规律,可知a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c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减少。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食物网简图。

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除去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1分析知,该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5条,次级消费者有I、D、A;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G、C,且D是A的食物,因此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由于有C、F、G等多种动物与E处于同一营养级,当E大量减少时,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其他多种生物替代,因而A的数量基本不受影响。

(3)由图2可知,C是A的最主要食物,除去A,则C将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

据题干信息知,苔类与物种C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而E、F则以白杨树中层树枝表面的苔类为食,C的大量繁殖使苔类减少,进而导致E、F减少。

[答案] 

(1)7 I、D、A A和D

(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其他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14.(2015·绍兴模拟)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一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蚱蜢属于________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____,占第________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

(4)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图中B为________。

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前两者。

(5)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________,青蛙的数量________。

[答案] 

(1)4 初级

(2)鹰 四、五

(3)捕食、竞争

(4)青蛙 高于

(5)增加 基本不变

15.(2015·昆明二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地区。

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之一,如图是与高原鼠兔有关的部分食物网。

请分析回答:

(1)为调查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0只;第二次捕获50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0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公顷。

上述调查方法称为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________。

若鹰要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草________kg。

(3)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________,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若使用药物毒杀高原鼠兔,一段时间后高原鼠兔数量反而会暴发性增长,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群落的概念等,意在考查考生在识记和理解应用方面的能力,难度中等。

(1)假设高原鼠兔种群的密度为a只/公顷,则有关系:

a∶600=500∶150,a=2000(只/公顷)。

调查高原鼠兔的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2)图中草是生产者,从生产者出发确定食物链的条数,一共有5条。

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为其所在的最长的食物链,即草→昆虫→高原鼠兔→鼬→鹰。

求至少需要消耗草的量,应按照最短的食物链,且取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最短的食物链为草→高原鼠兔→鹰,至少需要消耗草的量为1÷20%÷20%=25(kg)。

(3)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丰富度。

使用药物毒杀高原鼠兔后,高原鼠兔的天敌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一段时间以后,高原鼠兔的数量会因天敌数量减少而迅速增加。

[答案] 

(1)2000 标志重捕法

(2)5 草→昆虫→高原鼠兔→鼬→鹰 25

(3)群落 丰富度 毒杀高原鼠兔后,会导致鼬、鹰等天敌的数量大量减少,使得高原鼠兔的数量增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