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186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0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注释)

1、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答案】D

2、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

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

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

A.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B.显示朝廷的威严

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A

3、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

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

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D

4、钱穆《国史大纲》记载: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地主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答案】D

【解析】由“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材料所指的是均田制。

5、“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诞’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答案】

6、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答案】D

7、邓讯之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

“客家每姓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

”如丘姓堂号为“河南堂”,说明丘氏出自河南郡。

(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和临汝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宗法制度的强化B.分封制的实施

C.经济重心的南移D.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C

8、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

“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

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

”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答案】D

9、下面是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示意图(数据整理自《太渐水利技术史))。

这说明古代太湖地区()

 

A.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明显B.农耕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

C.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D.农耕开发的难度十分艰巨TOC\o"1-5"\h\z

【答案】B

10、.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B

11、有史书载,宋代“田制不立,吠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故赋人之利,视古为薄”。

该记载表明()

A.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人 B.人口快速增长影响土地制度

C.宋代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D.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人口流动

【答案】A

12、(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

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人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D

13、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答案】C

14、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答案】B

15、钱穆先生指出:

古罗马奴隶多半来源于战俘,而汉代的奴隶则是农民主动离开土地,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不是出卖自由,而是对国家法规的一种逃避。

汉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B.庄园经济的盛行

C.编户制度的消亡 D.工商食官的出现

【答案】B

16、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这表明()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答案】D

17、西汉盐官有遍及二十八郡国的三十五处,铁官有遍及四十郡国的四十九处。

盐铁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

诸侯王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农所设盐铁官代替。

这表明()

A.官方垄断盐铁经营 B.政府严管盐铁业

C.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D.冶炼业发展迅速

【答案】B

1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答案】C

19、“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

”((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答案】B

20、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答案】B

21、

右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

此印是

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

这表明当时()

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

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

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

【答案】D

22、《易传》:

“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答案】A

23、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答案】A

24、“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

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答案】B

25、“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瓷业习俗助推T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答案】C

26、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答案】B

27、下面两幅图摘选自元代某主题人物的连环画册。

图片反映出主人

公的家乡“乌泥泾”()

A.副业商品化的发展B.人民生活的富足

C.经济封闭性被打破D.丝织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乌泥泾”在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动下,商品化趋势增强,故答案选A。

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说法有误,当时商品化的增强并不能说明传统经济的封

闭性被打破;由图片中人物形象及相关文字和纺织技术的流传等信息可知,该连环

画介绍的主题人物应是黄道婆。

黄道婆传播的技术是棉纺织技术,排除D。

28、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最终失败。

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进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

这种现象说

明()

A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

B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

C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C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其最终失败说明封建国家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选C项。

A、B两项既没有准确把握材料意思,也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概念不够理解;D项明显与材料最后意思不符。

29、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

可见

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C.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D.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答案】A

30、唐代《田令》中规定:

“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

……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此规定

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

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D.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答案】D

31、《后汉书》有载:

(工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古代水利工程)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D.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答案】B

32、钱穆先生指出:

古罗马奴隶多半来源于战俘,而汉代的奴隶则是农民主动离开土地,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不是出卖自由,而是对国家法规的一种逃避。

汉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B.庄园经济的盛行C.编户制度的消亡D.工商食官的出现

【答案】B

33、康熙年间的衙门旧习,在朝廷税收定额之外,另行“加耗”一成,用于维修县衙等公共设施。

雍正元年,一位省级官员奏准实施“火耗归公”:

“知县征收钱粮,可加征百分之十的附加税,并将加征所得,大部分留在地方政府,作为行政经费。

”各级地方官员依职务高低,从中收取份额。

“加耗”合法化的政策(  )

A.使清朝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剧B.旨在解决基层官员薪俸问题

C.有助于减少地方官扰民现象D.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答案】C

34、造成下表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25——1934年中国银行分布简表(单位:

家)

A.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C.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D.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答案】C

35、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B

36、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答案】D

37、《盛泽》诗云:

“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答案】D

38、《论衡》中提道: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广种薄收”的弊端D.“地无遗利”的思想

【答案】D

39、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B

40、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

“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人草不生,义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B

41、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答案】C

42、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学+科+网]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答案】B

43、“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

”《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答案】B

44、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其灌溉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D

45、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答案】C

46、宋代《管氏地理指蒙》指出:

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

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

这种理论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传统科技的进步B.科举制对科技的促进

C.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D.禁海政策被政府否定

【答案】C

47、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答案】A

48、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重视农业的观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材料信息“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说明①③④正确;②不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口流动,开拓人们的视野,因此选C。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注释)

4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

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

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

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

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

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尸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

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今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

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一一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

(1)①户籍制度历史悠久;②普查人口;③户籍登录内容日益

详备;④法律保障;⑤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相结合

(2)①封建经济发展;②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变化(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的变化);③政权更替和战乱的影响;④加强社会控制的需要(其它言之有理答案亦可)。

5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

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围绕历代统治者的死结。

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

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

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人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国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

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

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他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欧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

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处的地位。

【答案】.原因:

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

影响:

农作物种类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

(2)程度:

世界市场不断扩展,北美、大洋洲、欧亚各地不同程度卷入;欧洲贸易中心转移,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地位:

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

(任答两点即可)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

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

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

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

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

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

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

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特点,并分析其中原因。

【答案】特点:

连续性,封闭性,独特性,落后性,静止性.

原因:

地理上隔绝,较少有外族入侵;人口众多;专制集权的落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与落后性;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保守、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