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作文讲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152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作文讲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风景作文讲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风景作文讲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风景作文讲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风景作文讲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景作文讲评.docx

《风景作文讲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作文讲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景作文讲评.docx

风景作文讲评

作文

【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说,寻常巷陌亦风景。

发现风景,欣赏风景,关乎阅历,关乎眼界,关乎胸襟。

【立意探究】

本题首先要明确核心:

风景。

“风光”一词本具有多义:

1、景色名胜(我所见物象);2、光彩体面(人所见我);3、繁华境况(我所体验)。

既然有另一句“有人说”搭配,只能取“风光”与“风景”的交集,物质层面为风景名胜,精神层面为生活境遇。

就写作而言,自然以后者为高。

如能由眼所见上升到心所感,就是艺理兼具的好文章。

其次要观察分歧点:

险峰vs寻常巷陌

险峰:

高级、辽远、危险、挑战、超越……

寻常巷陌:

平常、狭小、平稳、安处、停驻……

这引导我们去比较所处地位、从事的事业、生活面的宽窄等对于所见风景的影响。

因为有“亦”字,材料默认两种风景并存,甚至可以同时拥有。

所以本题不要求进行破彼立此的驳论,可以任选其一作为主题,写一种高处或地处所见的风景即可。

或者说,只要写出某种生活状态下可以体验到的有价值的事物,就算切题。

本题“关乎”可以有两种理解,使前后半句有两种逻辑关系。

1、关乎=影响到

得出观点:

发现、欣赏风景的行为,会影响到阅历、眼界、胸襟。

由此可以写要多观察生活、多体察他人,由此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的胸襟。

2、关乎=与……有关

得出观点:

发现、欣赏风景的能力,受阅历、眼界、胸襟的影响。

由此可以写不同阅历、眼界、胸襟所见风景不同,风景不在眼前而在心中,或要见风景先拓心胸。

就语法规则来说,前一种理解更为自然;就立意深度来说,后一种理解更易出彩,因为前者是判断价值,老调高唱即可,而后者在追索原因,需要理性分析。

总之,应围绕“怎样的人看见怎样的风景”或“怎样的风景带给人怎样的影响”来写。

【问题探究】

一、标题的拟定

下列作文标题是否符合立意?

《人生处处是风景》、《灵魂的谋面》、《寻常风景见胸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用心体会风景》、《风景自在人心》、《世间何处无风景》、《心明照景芳》、《朴素之美》、《不同的风景》、《张开双臂》、《能观风光能赏景》、《怎样的人看风景》、《走好自己的路》、《审美的眼光》、《风景这边独好》、《风景的那端》、《漫步人生风景路》、《一花一叶一世界》

二、开头如何表明观点

如何借文学作品内容的片段作为开端,引出观点?

小小的瑞可指着家中的一隅。

那里没有茂盛的鲜花,没有清晨露水的滋润,没有蜜蜂甜蜜的造访,但她甜甜地笑道:

“这是我的花园,这是我的小天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热血青年心中的绮丽之景。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这是经历过人生起伏后的平凡之景。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风景自在人心。

当今社会,修仙小说成为风潮。

我认为欣赏风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要不断修炼,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境界越高,风景越美丽。

(要考虑语段间的逻辑关系。

一名小学教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现在的我们像关在笼子里读万卷书的小鸟,即将飞出笼子,发现风景,欣赏风景。

而我们所拥有的风景关乎阅历,关乎眼界,更关乎胸襟。

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说寻常巷陌亦风景,而我说最美风景在心中。

(两段之间观点不一,第二段又另起炉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便是站在最高处俯瞰众生的壮志绝美;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在田园生活中得自在悠然美。

站在山顶上,脚下众生是一处风景;而站在山脚下仰望的远方,也是一处风景。

其实生活处处皆风景,只是不知是否能填补你心中美景的空位。

发现风景,欣赏风景,关乎你自己。

(忌重复,忌不明。

《诗经》有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外界环境的冷热交替如此慢条斯理。

此刻的人们裹好大衣,避开风尘却忘了真正的清凉是源于自己内心的窗明几净,真正的风景需要从容淡定的面对与欣赏。

三、论据如何体现虚实的关系或观点。

生活在工业时代的我们,常常向往古时诗人所描绘的室外田园的生活。

于是长恨生不逢时,亦恨工业文明摧残了无数风景。

其实这只是他缺少真正能够审美的心,而时代又恰巧给了他一个推脱的借口。

若给他一个机会住到田家,估计也只是雇几个农人下田干活儿,自己却要成哀嚎:

“没有电的日子真难过。

”即使工业文明带来了层层高楼,但我们身边人士有许多随处可见的风景。

若能抛开浮躁,心平气和的用心看世界,亦能在喧哗的城市中看见唐代那一朵花悄然绽放,听见宋代那一片叶辗转飘零。

诚然,这样的人生经历非常人所能体验。

但欣赏风景,发现风景,关于阅历,关于眼界,关于胸襟,处处都有风景,风景自在人心。

诗人张若虚的诗作。

《春江花月夜》中给我们构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理想境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何来如此动人之景?

还不都是诗人在经历人生后心中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幻化而生。

风景用眼去观赏,更是用心去体会。

汪曾祺晚年上山下乡,终日在贫瘠的土地上奔波。

末了工作,他总是喜欢到山林里去采摘果实,过年回家,同行的伙伴拎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他却带回当地的野蘑菇,一家人围炉而坐,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以欢喜心过生活,收获的是风景里闲适的姿态。

透过画面的背后,住着一个豁达而开阔的灵魂。

(所举实例是否是风景?

结尾和事例是否统一?

 

【学生习作】

皆是醉人景

山岛竦峙,洪波滚滚,是胜景。

豪侠争相睹,一抒心中志。

可这漫漫天地,都有柔情,寻常巷陌间,自在娇莺恰恰啼。

只要目亮心清,青石甬道上驳驳青苔都是说不清的苍郁。

心带满腔欣赏柔情,石壁上都可以开出重瓣莲花。

喜马拉雅山上有僧窟,僧人若一步踏入便永世不出。

只求修净心神,涤了魂魄,出窈窕入冥冥。

粗简饭食,饱受苦寒,但这些僧人往往都极长寿。

因这窟中方寸,不是无穷黑暗,而是无上清净佛光普照之胜景。

无限胸襟,自囿于一窟,心却怀尽了人间与佛国,无上自在。

僧人圆寂后,这就不是僧窟,而是佛窟。

立地成佛,因着爱万物,万物皆是景。

景色,胜景之色。

不是十方闪电灼眼明灭,倾世罕见,天下人就都要去爱。

景色是人们为国为家帮忙间,心思神智日益成熟了,有了眼界,阅历,胸襟,知晓人生不易,举世皆不易,一花一叶都是珍宝,无可代替。

不再捱着单纯的视觉刺激苦苦追寻,洞天是非,便可訇然中开。

天姥山不过百丈高。

堪堪难与五岳比,有位放逸诗仙却说: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向天横!

掩赤城!

无限雄奇,人未至心已至。

这气破云天山河的豪情,不仅来自天姥山建的垒垒石块,更是来自于诗仙胸怀中。

他早已阅过万水千山美景,却从不怨任何一处平淡无奇。

因为胸襟告诉他要懂得赏识,阅历告诉他该怎样赏识。

河山,万物,诗仙明白的紧,他们的美好,都是独一份儿的。

所以他是仙嘛,人间处处皆是醉人景,酒不醉人人自醉,步履所至处,皆是蓬莱仙岛。

“会须一饮三百杯”,饮的不但是金樽酒,饮的更是这醉人的山河。

深爱这世间的一切,因为爱美,因为一切皆是美,美得催人心肝。

此生数十年,一年三百六十天,人人都要鞠躬为家国,日久亦无悔。

因为开阔的眼界,增益了阅历,博大了胸襟。

险峰美巷陌美,心之所向处皆是美,皆是醉人景,一生落子无悔,爱极了青天,爱极了草原,一切。

人生处处是风景

常言道:

“无限风光在险峰。

”说到风光,我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常作客于各种书刊、广告、明信片上的“大好河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江河;“剑阁峥嵘而崔嵬”的奇峰;“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怪柏……世间的奇景丰富而精彩,难怪总有人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然而我们时常忽略:

自身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一切,同样是人生的风景。

就像高一时练习的合唱曲《我喜欢》那般。

冬日暖阳,清秋明月,玄关幽竹,无人长路……乃至母亲的便当,阿公的桂花糕,升空的热气球。

外婆门前的榕树……每一朵暮云,每一株绿树,甚至连我心中所喜欢的那个你,都能成为难以忘却的风景。

所以,谁说只有大好河山才能成为风景?

谁道只有出去遨游才能找到风景?

在清澈而深邃的眼睛面前,处处是美景,幕幕似画卷。

不懂欣赏的人,踢到一块石子,只会抱怨:

“什么玩意儿,害我差点绊一跤。

”而懂得欣赏的人,却会笑眯眯地拾起它来,为石子上的纹路作诗,或是展开想象的翅膀,给石子编一个有趣的童话。

有的人看见日月星辰,想到的是又到白天或晚上了;有的人看到日月星辰,想到的却是“星河灿烂,洪波涌起。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它反应了一个悲哀的现实,无数人天天在世界中呼吸生活,却仍旧看不见世界,看不见风景之美。

他们以为去拜访名山大川,就能领略风景之美,可心中的一片空白,像蒙住双眼的布一般难以取下。

阅历的缺乏,眼界的狭窄,胸襟的逼仄……在忙碌与苟且中放弃思考的人们正是患上了这样的疾病,愈发成为固步自封的“井底之蛙”。

若是不愿做“井底之蛙”,那就必须打破界限,重塑灵魂。

身未动,心已远。

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自己汇出世外桃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带来的智慧宝藏,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放弃浮华,投身净土,退一步海阔天空。

日常的烦忧不必多虑,在脚踏实地中展望未来的人,才能走的更远。

无限风光在险峰,寻常巷陌亦风景。

远方有无数惊喜,近处也有无限欢愉。

就让我们在这名为人生的旅途中,睁大双眼,保留无限的诗意,无穷的向往,无尽的智慧。

那么一花一叶皆成风光,一草一木皆为风景。

 

灵魂的谋面

人活一世,其实就是在不断的找寻同类。

不必处心积虑地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头顶都有自己的一片天,都有自己的风景。

看风景,亦是看灵魂。

我有一颗闲适的心,看得百花都不厌,看得江流滚滚东去亦如此。

所以陶渊明有南山,篱下采菊,他的心闲适,望得那南山闲适如他,是灵魂的感染力。

倘若心如一潭死水,料得眼前之景也如池中之物,南山就成了一堆乱石堆叠而成的土丘,便无灵魂一说。

风景之美一半源于其灵气,一半全看观赏者的心情。

风景,确实是有灵气的。

看风景的人择景而观,并非一切奇松怪石都可入眼。

杜甫在孤身一人饮一壶浊酒之时,毕竟欣赏不来奇伟的高山,听不了悠扬婉约的丝竹之声,却将枯枝败叶的无边落木与哀伤的猿啸体味得淋漓尽致。

风景都有自己的味道,它能沁透心脾,直击你内心最柔软之处。

于是。

有人发出了“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感慨。

大千世界,胜景数不胜数,能够在美好的年华里邂逅美好的风景,成了一千人追捧的生活方式。

其实,风景就在身边,只是浮躁的我们根本来不及欣赏。

心太乱,心太空虚,才会去刻意的追求华丽的风景,倘若心静若止水,一花一草也是不可多得的盆栽,实在不必顺着他人的看法,生活需要一点自我。

自己有海,不赶浪潮。

灵魂若是完善的,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一种美丽。

所谓看风景,不过是看风景的人与风景的一次灵魂的谋面。

如果强迫自己去欣赏大而空的风景,就会被无法吸收的美而冲昏头脑。

人空有其表,实则是一副灵魂虚假的空荡荡的躯壳。

赏景,也是在赏自己啊。

世间风景多如是。

青山绿水,琼楼玉宇,江河湖海,渔舟唱晚。

你总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

因为世界是无数灵魂的结合体,他们来来往往,寻找着自己的同类。

当两个灵魂相互契合之际,风景就诞生了。

就像冰心前辈的那一句“最美的艺术是和谐”,最美的风景是相互契合的灵魂的谋面,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

 

拾穗者(63分)

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有些风景平平常常,恰如涓涓的小溪流,平静地流淌。

站在米勒的《拾穗者》前,向晚的玫瑰云浮动在昏黄的天际。

远处堆积的麦垄,若有若无的在山坡上交错排列,一直延展到近处微黄的土地,三位妇女虔诚地弯着腰,伸手俯拾着遗落的麦穗,动作沉重缓慢,她们面容肃穆,几缕发丝染上斜晖的光芒……

这样的风景,没有刻意的雕琢和奇崛的冲击,却依然撼动人心,如同一个漩涡,有着令人深陷的力量。

卡尔维诺曾说: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他从片刻不息的井边辘轳上看见了水的神灵。

每一种风景背后,都有着俘获人心的神灵。

构成《拾穗者》的美感的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做欣赏。

一是画面色相上的朴重,构图上的真实;二是《拾穗者》与画中世界所构成的统一谐和;三是它所唤起观者共鸣的情感。

这样的分析似乎有破坏与我们欣赏风景时的氛围,但它却能给你清醒时更为客观的回味。

不难发现,正是这第三层——共鸣,主导了我们对风景的欣赏。

米勒用画笔摹写出的妇女,是有时代特征的。

当时富贵人家收割好麦子打点着过冬,而穷苦则在麦子全部收尽时捡拾麦穗。

由此可以推知他们的生活,连衣褶浆洗时的绸纹都仿佛在刻画着无言的苦难。

但更为可贵的是,风景背后所升腾出的精神力量,一种超越苦难的庄严和对幸福含义的执着坚守,不需要教堂和神谕,但却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唤醒了复苏的善与爱。

正是这些风景,真正的铸进了观者的记忆深处,而供着日后孤独的品味,内化为不朽的心灵力量。

艺术如正如阳光,平等地照耀着高山和小草,抚慰着所有向着明亮的人们。

而艺术家则是在现实中发现了在日常风景、寻常巷陌中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

像《金蔷薇》中的夏米,在阴沉的天空中感动于天花板下的金蔷薇发出迷人的光芒,从此,这风景变成了象征着幸福与自由的意象,指引着如苏珊一样,面对未卜的命运时不安的灵魂。

“生活不在于我们享受了多少,而在于我们从中挖掘出什么东西来。

”这是济慈的告诫。

不仅是欣赏风景,还要从中挖掘出对世界的深刻认识。

相信人心解救世界,这永远是最壮丽的风景。

 

莫让风景在眼界中消逝(64分)

欣赏风景,即在万千风物中发掘景致之美。

无论是自然百态包罗万象,还是人生旅途异彩纷呈,眼界和胸襟都支配着我们看见风景的能力和可能。

自然永恒,物之无尽,千年如斯。

风景始终在那里,可眼界中的风景却在消逝。

蒋勋说:

“欣赏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遗憾的是,这种素养已逐渐被现代人漠视,湮灭在荒原。

风景为何消逝?

人为破坏固然是一个方面,然更重要的,是一只只紧闭的眼和对风景麻痹迟钝的心。

王开岭在《古典之殇》中慨叹,人们逐渐丧失了“自然之子”的能力,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怜惜,与景物对话交流的能力……于是,现代的社会迎来一场悲壮的“风景之殇”。

狭隘的眼界局限了我们所能看到的风景。

有人认为风光在险峰,常忽略了寻常巷陌的细微景致。

登高固然能望远,于奇崛处俯瞰人间,大势大象的恢弘感,带来人生的全景式阅读。

人们欣赏毛泽东立于江头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气风发,对冰心笔下于墙角“孤芳自赏”的小花嗤之以鼻。

依我所见,片面追求高远景致而忽略日常性质的美的做法便是缺乏视界和胸襟。

于是,细微处的风景蒙上了尘埃搁浅一隅。

谁还愿像苏轼那样,在“庭下如积水空明”的良夜看“水中藻荇交横”的静谧流荡?

谁还愿如梭罗般独居瓦尔登湖?

谁还会像利奥波德一样拥抱荒原,用一本《沙乡年鉴》祭奠消逝的风景?

我们为蝇头小利汲汲营营,锱铢必较,却不愿为风景的衰亡有丝毫痛心;我们为虚无浅表的自我形象倾注心力,却不愿提高眼界和胸襟,培养欣赏风景的能力。

我不由得想问:

人果真这般物化了吗?

我回望周遭,那些西装革履的都市白领、步履匆匆的工薪阶层,他们的眼光逡巡于荧屏和道路,一朵花的盛开、一片叶的凋零唤不起任何涟漪。

可怕的现代社会,庸碌的生活,如一根绳般勒死了看风景的素养。

是了,实利主义已然浸淫,当眼界里只剩利益,当心的精神家园日趋荒芜,自然风景怎能不消逝?

浊垢的眼中,怎能留存风景的纯粹之美呢?

连自然风景都被弃之不顾,我们怎能奢求现代人捕捉生命中的微光?

我们怎能相信,他们能欣赏人生之路上的风景呢?

生活中不只有利益的巨峰亟待攀登,细水长流处的平凡之境,亦会是美景纷呈的洞天福地。

莫让凯尔泰斯“失去美的生活”一语成谶,莫让风景在眼界中消逝。

 

与风景晤谈(60分)

秋原上开着一朵坚韧却孤独的小花,像蔓延在绿地上的生命音符。

这是江国香织眼中的风景,但他眼中风景不只是风景,她在秋原上的小花里看到了自己,她想做秋花一样的女人,肩上是风,孤独而自由。

我们的眼光是对风景的滤镜,以我观物,物着我之色彩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也与风景有了一次晤谈。

万物告诉我们千百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我们将自己的愿景希冀寄托于香草兰慧。

这是你与风景私密的独处,是绿叶簌簌低语和你心灵的和声。

鲁迅说:

“倘只读书便成了书橱。

”运用于看风景上也是一样,倘只看风景便成了相机。

无论是其奇峰险滩,还是寻常巷陌,那景已向你诉说了自己,需要的是你的回音,你是如何因他们而改变心境,抑或,是你从那宝剑洞箫、枯桐瘦梅、衰草鸣蛩中读出了自己内心怎样的秘密。

江南的桂花香了,余秀华回风景以“寂寞成片成片的弥散”。

但我却因这香气想到了甜甜的桂花蜜,这便是独一无二的晤谈,参与的双方都沉醉其中的美好邂逅。

当这晤谈中的主体变化时,这场对话也随之升华。

正如少年听雨,危楼星辰,壮志云天。

中年听雨,客舟漂泊,灯烛昏沉。

暮年听雨,青灯古佛边,衰朽残年尽是凄凉。

阅历的变化,内心的积淀愈加丰厚,人生的浓度与风景的晤谈更有深度,更有沧海桑田的另一种神韵。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又是另一种态度,即使被贬之地是瘴气弥漫诱惑是荒山野岭,但个中信念是明晰的,这些风景都将成为我今后面对风浪的内心积淀。

即便“夕贬潮州路八千”,官场再多沉浮,宦海几多风雨都早已是我已告诉风景的心智所包容的,风景早已见证了我的成长。

我很喜欢汪老先生对待风景的态度:

“门前的花又开了,如果你来访我,请和他们对话吧,尽管他们长得不茂盛,尽管长着绿叶……”对待风景即使只是门前的寻常小花,也尽是一种尊重。

因这花早、雨滴、微风都是这世界爱你时露出的马脚,所以,便在对话中也学会了爱这个世界。

不管是家门口的“梨花院落溶溶月”,还是“九死南荒”的险峰激流,都请停下脚步吧,邀请自己的灵魂与他们来场只属于风景与你的晤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