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147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

《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docx

必修二3单元教学通案

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②-3

教学通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通案

模块

必修②

课题

10、游褒禅山记

主备教师

张聘南

辅备教师

张建荣

授课时间

第15---16周

授课班级

高一年级(1~3)班

本文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

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接着,作者转入议论,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

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

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

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

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

只有内外条件都具备,才能欣赏到无限风光。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

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

难点

学习作者叙议结合的技巧。

教学

策略

1、教学方法:

点拨法、自主学习法;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2、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

准备

教科书、录音机、《优化指导》教辅资料

通用流程

个性加注

第一课时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

[乃][道][盖][文][然]

2.活用

3.句式

六、熟读成诵

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

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在大体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还不能熟练背诵的允许朗读。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2.作者怎样生发议论的呢?

[明确]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态度

3.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4.第五段写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三、布置作业

课文说: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几句话的体会。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齐背课文。

二、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三、拓展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四、作业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教案签审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通案

模块

必修②

课题

9、赤壁赋

主备教师

张聘南

辅备教师

张建荣

授课时间

第15---16周

授课班级

高一年级(1~3)班

海德格尔说:

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我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除了扫清字词障碍外,更多的恐怕要关注和领会这些中国文字符号背后承载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一词二赋,政治上的失落,使他因祸得福,意外的带来了文学上的斐然成就。

后人提起苏轼,撰文录书时,有一个地方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黄州。

思想的成熟,使他人生境界大开,生活也多了一抹亮丽的炫色。

放下世俗重担的苏轼,其心理上是否也如释重负呢?

《赤壁赋》是我们穿越千年,了解诗人彼时情感,透视诗人精神家园的突破口。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

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

策略

1、课时安排:

三课时

2、教学方法:

梳理、探究、品析

教学

准备

教科书、MP3、《优化指导》教辅资料

通用流程

个性加注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整体感知

(一)导语

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学们,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

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

“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个评价很恰当。

苏轼的诗词是这样,他的散文又怎样呢?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著名的散文《赤壁赋》,仔细体会他散文的风格。

(二)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

(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

如: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三)内容简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有什么变化?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为什么而悲?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首尾的关系: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五)作业:

对照课文注释和练习册整理归纳字词和句式。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合作探讨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

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

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

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

“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

“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

“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

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马积高《赋史》)

(四)作业:

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陶冶情操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

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

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

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何者为贫?

何者为富?

何者为美?

何者为陋?

”“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

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

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师引导: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

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滓的自然之境。

诗人处处以自然本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的人为痕迹。

“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涤尽了世俗机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种梦幻般的飞速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所哀,无所羡。

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4、小结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

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观,获得超越是非、荣辱、得失的人生了悟。

在该期他的其它诗文中颇有体现。

可以说正是佛、道思想使苏轼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变得更豁达乐观。

可以说这是他精神解脱的主线。

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处世原则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业:

随笔《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

 

教案签审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通案

模块

必修②

课题

8、兰亭集序

主备教师

张聘南

辅备教师

张建荣

授课时间

第15---16周

授课班级

高一年级(1~3)班

本文很能代表王羲之的散文风格,笔端富于感情,思绪万千,低回曲折,显而不露,深而不晦。

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的生死问题进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

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

策略

创设情境:

通过反复诵读,为学生进一步品读文章语言、品味作者情感铺垫。

析文品情:

重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乐—痛—悲情感变化中的生命意识。

教学

准备

教科书、MP3、《优化指导》教辅资料

通用流程

个性加注

一、“书法”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介绍关于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

1、王羲之“醉写《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著名的兰亭集会上,名流隐士饮酒赋诗,王羲之酒意正浓,被众人推举作序,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作序一篇。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

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

2、“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手书《兰亭集序》中,二十多个“之”字各有面目,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一绝。

4、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被极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设计从王羲之后人的手中骗出,随着他一同下葬。

后人在谴责皇帝的自私、霸道时,依旧对唐代书法家“克隆”的兰亭集序爱不释手,而且成为至今为书法界临摹研习的杰出范本。

5、清代的康熙皇帝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亦喜爱备至,1693年康熙南巡,临摹兰亭集序,并刻碑流传至今。

学生活动:

欣赏《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了解《兰亭集序》的故事,产生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

作为文章的《兰亭集序》和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集序》可谓“双绝”,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由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登峰造极、震烁古今,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也就多少淹没了他在文学上的名声。

所以学生知道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多于知道王羲之的文学造诣,了解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多于了解文学作品《兰亭集序》。

所以在《兰亭集序》这一课的教学中,以“书法”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好奇心,同时又可以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比照课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死生亦大矣”的人生感慨。

二、疏通字词,反复诵读。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通过书下注释疏通字词。

(2)指导诵读。

范读;指导学生齐读、个读;诵读指导。

学生活动:

(1)疏通文章字词,为进一步诵读和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2)默读——听读——跟读——大声诵读,并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

 疏通字词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进一步理解和鉴赏文章的必要准备。

文言诗文音韵和谐,适于诵读。

而且反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初步感受文章在形式和语言上的美,并可以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及其变化。

可以说,诵读是语文学习特别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三、品读写景记游部分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把握作者对“兰亭雅集”的描写,体会这种描写突出了环境和集会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

(1)细读第一、二自然段。

 

(2)找出作者对“兰亭雅集”的介绍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事件、天气、感受等方面,并能体会其中作者对环境和集会的描写有着“雅”的特点。

设计意图:

写景记游部分是作者抒发人生感慨的基础,也是写序的背景。

对这次集会以及作者在对集会的描写介绍上的情感倾向的体会和理解是进一步理解王羲之后面所表达的生命意识的基础。

对这一部分的细读也可以培养学生梳理文章、把握文章层次的能力,以及把握景物描写中的作者情感的能力。

四、品文析情,探究“生命意识”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说出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乐—痛—悲)。

(2)指导分析文中“信可乐也”关于“乐”的具体内容。

(3)指导学生分析“岂不痛哉”关于“痛”的原因。

(4)指导学生完成对作者之“悲”中的生命感慨。

学生活动:

体会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情感流程,体会作者的生命意识并能进行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

品析文章的情感表达,探究作者的“生命意识”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鉴赏的关键。

理清作者情感线索,学生结合自己对人生、生命的理解以及作者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流程,体会千古同悲的生命意识。

这样的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

五、扩展探究,品鉴升华

教师活动:

(1)提示并展示历代文人表达生命意识的诗句文句,引发学生对生命之悲的理解。

(2)展示王羲之书法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是人们展现生命力,以创造对抗生命短暂的努力。

学生活动:

回忆历代文人表达生命意识到诗句文句,通过对艺术的欣赏理解千古同悲背后的艺术创造力。

设计意图:

学生容易理解“生命短暂”的悲哀,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理解通过创造对抗生命之悲是重要和必要的。

这一点通过对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的欣赏,通过直观的体会就可以达到。

六、布置作业

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

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与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等。

 

教案签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