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549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赣州一中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密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国家对外征伐与祭祀宗庙的活动,被视为同等重要,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先秦的典籍中,亡国与亡家是并提的,亡国之君经常是背着祖宗的神主在阵前乞降。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说明了当时神权大于王权

B.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对外征伐推动国家的发展

D.折射出天子的绝对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国家对外征伐与祭祀宗庙的活动,被视为同等重要”“亡国与亡家是并提的”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周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外征伐的基础上,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的天子尚未确立绝对权威,故D项错误

2.据唐代书籍记载:

“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传染业’,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

”“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云:

‘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

’”这些记载反映出

A.唐朝的手工业技术不断创新

B.唐朝各项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

C.古代手工业技术存在封闭性

D.古代私营手工业以家族制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从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卓越者为保护家族技艺不外传,实行家族内部婚姻的方式,并延续数百年,反映出古代手工业传承存在一定的封闭性,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唐朝手工业不断创新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纺织业,不能说明各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封闭性特点,无法得出古代私营手工业以家族制为主的结论,故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

见下表:

(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这一现象说明

A.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

B.考试人数逐年下降

C.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D.精英教育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州录取率不断下降,这说明了宋代科举选拔人才愈加严格,这体现了精英教育的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宋代科举考试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录取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考试人数下降;C选项错误,“必将”一词过于绝对化。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

据不完全统计,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尼八剌(今尼泊尔)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等6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

材料说明,明朝在郑和开始远航后

A.注重平等外交

B.中外交往非常频繁

C.废除“海禁”政策

D.形成朝贡外交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可知,这说明郑和远航后中外联系进一步加强,中外交往频繁,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外交往是平等外交,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郑和开始远航后,“海禁”政策并未被废除,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朝贡外交体系的形成,故D项错误。

5.19世纪50年代,咸丰帝不得已采取依靠地方的做法:

下令各省兴办团练,允许地方征收厘金、办理捐输以补军费不足。

上述做法直接导致了

A.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朝政局变动和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素养。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50年代,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八旗兵和绿营兵不堪一击,咸丰帝被迫倚重汉族官僚,导致地方拥有军事和财政大权,使得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A项错误;地方势力发展,并不意味着其能与朝廷分庭抗礼,B项错误;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发生在武昌起义之后,十几个省脱离清朝统治而独立,C项错误。

6.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初期,中国最主要的商业性农业产品是供出口的丝茶。

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一切农产品部门的生产都被卷入到商业性经营中来,而且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具有较高水平”。

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已经完全取代自然经济

B.中国丝茶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

C.列强入侵加剧自然经济不断瓦解

D.基本实现了近代经济的平稳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由材料“鸦片战争初期,中国最主要的商业性农业产品是供出口的丝茶。

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一切农产品部门的生产都被卷入到商业性经营中来,而且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具有较高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国农产品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密切接轨,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程度不断加深,故C选项正确;A项“完全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列强的侵入而自然经济的不断瓦解,没有体现中国丝茶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还未实现近代经济的转型,故D选项错误。

7.下表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重庆地区工业发展状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巨大成就

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

经济侵略

C.工业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结合

D.国家工业部门的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根据图表中“1937”“1942”可知,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工业工厂数、工业资本额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与抵抗外来侵略的国防建设密切相关,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抗战前夕,排除A项;B项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与题意不符,排除;图表未显示轻重工业的比例情况,不能得出工业部门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D项。

8.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据此分析20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对计划与市场认识不断深化

D.自负盈亏分配管理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作用。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理论,破除了人们思想上的顾虑,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所以对计划与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此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不是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不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自负盈亏分配管理制度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是此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伯利克里掌管公民大会多年,无论遇到什么事,他总能够向大会提出妥善

建议,使大会作出明智决定。

对此亚里士多德曾说:

“表面上推行的是民主制,实际上却是一个人在指挥一切。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伯利克里破坏了雅典民主制精神

B.民主制并不排斥政治精英的作用

C.亚里士多德的评价不符合实际

D.雅典的城邦民主已经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政治精英在民主运行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评价也证实了政治精英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巨大影响作用,B项正确;题干反映了伯利克里通过建议等方式影响公民大会的决议,并没有破坏民主程序和精神,A项错误;材料内容“使大会作出明智决定”可知,体现了政治精英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黄金时期,故D项“雅典的城邦民主已经走向衰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0.1689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英镑的税款,其中60万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于海陆军开支。

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在位),财政部每年都要制定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提交议会讨论成为惯例。

这说明

A.国王与议会斗争激烈

B.国王不用定期召开议会

C.议会与国王共享权力

D.议会主权地位逐步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掌握了财政大权后,经常利用国王面临的财政困难,不断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从而逐步强化自身的主权地位,故答案选D。

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国王和议会之间斗争激烈,故排除A项;国王不用定期召开预算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地位,与国王共享的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

11.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

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一做法

A.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B.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C.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

崩溃

D.缓解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目的是提高关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于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故选C,排除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

贸易保护主义显然不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排除B。

12.针对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主张向中下层人群倾斜的政策被媒体冠以“奥巴·马克思”之名。

这种说法从侧面反映出

A.美国民主政治弊端日益显现

B.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可调和

C.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影响

D.美国政府的社会主义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题,本题说的是奥巴马因主张向中下层人群倾斜的政策而被媒体冠以“奥巴·马克思”之名,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有一定的现实影响,选C;A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矛盾不可调和,所以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奥巴马因主张向中下层人民群众倾斜的政策,而被冠以“奥巴·马克思”,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国家的影响,而不是美国政府的社会主义化,故D选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

40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垄断海运的《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通过与各国的多轮谈判,到1875年,英国已经将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

——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贸易战争》

材料二在我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满足皇室财政的需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无论是税率的制定,还是租税范围的划定,都随统治者的意志而定……19世纪下半叶中国保护关税思想的出现,则是迫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外部压力,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已无任何主动权可言。

于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关税思想,提出了轻出口、重进口的保护关税政策,以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摧残,保护民族工商业,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

——摘编自栗小芳《中西关税思想的演进与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关税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至近代关税政策

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关税和贸易政策的演变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答案】

(1)趋势:

关税税率逐步降低。

原因:

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化日益增强。

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成为世界工厂。

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提出,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

英国打败主要竞争对手,成为海上霸主等等。

(2)变化:

古代具有随意性,19世纪下半叶以后,虽受西方经济思想影响,但由于不平等条约制约,没有充分的关税自主权和保护关税政策。

影响:

无力保护民族工业,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减少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无力挽救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3)应注意关税政策制定的法治化和规范化;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坚持对外开放与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

【解析】

【详解】

(1)趋势:

从“互惠关税”协定到“实行”,从《航海条例》到实行自由贸易,到“1875年,英国已经将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可知。

原因:

结合19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到外交,分析世界工厂英国调整关税的社会原因。

(2)变化:

从“古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19世纪下半叶中国保护关税思想的出现,“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已无任何主动权可言”等信息中进行整合。

影响:

结合近代国际国内形势,从中国社会性质和国际关系入手,分析中国缺少关税自主和保护的影响。

(3)启示:

从古今中外在关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中,找出经验教训,分析得失,提升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博物学家杰克·查罗纳主编的《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一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从公元前260万年到公元2008年的1001项重要发明。

下表为这一时期部分重要发明节选简表。

 

时代

发明

远古时代

玻璃制品(两河流域)墨水(中国)浮桥(中国)磁罗盘(中国)风车(中国)

罗马时代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火药(中国)雕版印刷术(中国)烟花(中国)牙刷(中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一氧化二氮麻醉(欧美)潜水艇(欧美)保温箱(欧美)金属探测器(欧美)USB接口

(欧美)干细胞疗法(欧美)大型强子对撞机(欧美)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中国的发明主要集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

阐述: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达,注重技术经验的积累,出现大量经验技术类的发现发明,比如四大发明等。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中国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士大夫热衷于研习儒家经典以求取功名,中国没有出现科学革命,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主要考查材料解读与比较归纳材料的能力。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从公元前260万年到公元2008年的1001项重要发明,其中中国的发明集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西方科技发明集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答题时要求提取中外关联的历史信息进行比较,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发明时间、发明类型等角度进行归纳。

在阐述过程中以中西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总结。

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

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

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

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

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

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

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

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

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

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

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

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意义:

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唐朝的盛世与繁荣;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

(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1)特点:

根据“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得出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根据“唐朝政府设军置守”得出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根据“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根据“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

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得出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意义:

根据“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根据“实行屯田”得出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据所学,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唐朝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国带头搞“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因此对俄国怀恨在心。

为此,日本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寻找友邦并缔结反俄同盟。

《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仍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军,这使英国等列强感到不安,再加上英、俄两国在亚洲争夺激烈,英国决意在远东地区寻找帮手。

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缔约国一方为了保护本国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作战,另一方应负有军事援助的义务。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日结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日同盟的性质及其影响。

【答案】

(1)原因:

俄国试图独霸中国东北;日本视俄国为其战略扩张的障碍;英国决意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

(2)性质:

是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

影响:

加速了日俄战争的到来;限制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增强了英国在远东地区的优势;后来成为美国称霸太平洋地区的障碍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日本、俄国等国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

(1)根据材料“俄国仍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英日结盟的原因是俄国试图独霸中国东北,使得英国等列强感到不安;根据材料“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因此对俄国怀恨在心”可知,日本这时期把俄国当作其战略扩张的障碍,寻找友邦并缔结反俄同盟;根据材料“再加上英、俄两国在亚洲争夺激烈,英国决意在远东地区寻找帮手”可知,英国决意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2)第一问,根据材料“为此,日本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寻找友邦并缔结反俄同盟”“英、俄两国在亚洲争夺激烈,英国决意在远东地区寻找帮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日的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直接激化了日俄之间的矛盾,加速了日俄战争的到来;英日的同盟加强了英日两国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助长了日本向大陆扩张的嚣张气焰,增强了英国在远东地区的优势,限制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伯华(1884—1955),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温病大家。

他博览群书,乐善好施,爱生如子,四处寻访名医求教,推崇中医辨证论治,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认证、治证、用药的方法。

早年曾与人合著《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一书,晚年有《藏象发挥》《中风》《痢疾》等未脱稿的著述。

1929年,被推选为华北中医界代表,参加了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通过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的活动,为中医的生存传续赢得了合法的权利和地位。

之后,他与萧龙友等人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以现代教育的方式培养中医人才。

北平沦陷后,为了不使北平国医学院落入外人之手,毅然停办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身居要职,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多位中央领导人诊治疾病。

他积极倡导建立正规而系统的中医教育体系,并将自己积累的办学资料无偿捐献出来。

——张镜源《孔伯华学术评传》

(1)根据材料,指出孔伯华的主要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孔伯华的精神。

【答案】

(1)推崇中医辨证论治,形成独特认证、治证、用药方法;编著多部医学著作,丰富了我国中医治理案例方略;参加反对废止旧医活动,赢得中医生存传续的合法权利和地位;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用现代教育方式培养中医人才;无偿捐献办学资料,倡导建立正规系统的中医教育体系。

(2)博览群书、身体力行的治学精神;爱生如子、乐善好施的医德精神;致力中医、无偿捐赠的奉献精神;不畏强权、不屈外敌的民族精神

【解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孔伯华的历史贡献。

由材料“推崇中医辨证论治,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认证、治证、用药的方法。

早年曾与人合著《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一书,晚年有《藏象发挥》《中风》《痢疾》等未脱稿的著述”“参加了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通过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的活动,为中医的生存传续赢得了合法的权利和地位”“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以现代教育的方式培养中医人才”“积极倡导建立正规而系统的中医教育体系,并将自己积累的办学资料无偿捐献出来”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孔伯华精神的评析。

根据材料“博览群书,乐善好施,爱生如子,四处寻访名医求教”可知,体现了博览群书、身体力行的治学精神和爱生如子、乐善好施的医德精神;“为了不使北平国医学院落入外人之手,毅然停办学校”等材料可知,不畏强权、不屈外敌的民族精神;“将自己积累的办学资料无偿捐献出来”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其奉献精神,等方面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