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309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ocx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

开题报告

 

题目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

指导教师张桂

院别教育学院

班级小教10语文

学号10108090246

姓名楼如蔚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一部分选题的意义

近日,一连串的校园砍杀事件,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情感荒漠化(常感到不快乐、不幸福)、社会责任感淡化等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世界呼吁教育理念应由“学会生存”转变为“学会关心”,“关心教育”应该作为培养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人的选题是“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该选题针对现在的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关心的缺失。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就应该鼓励甚至强迫小孩子去学习我们为其事先规定的课程内容。

我们呼唤关心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仅仅说“我关心”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明你的确试图去关心学生。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也即“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师生关系是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校园里的各种群体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双方民主平等交往、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教学相长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11]

关心教育理论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富有影响力的德育理论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备受关注,成为西方教育理论的强音。

关心教育理论对今天学校关心文化、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心教育理论的现实背景研究

首先,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巨变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关怀要求。

传统家庭的结构功能发生急剧的变革。

成人对个性化的追求促使他们趋向于以冲突的方式应对家庭中的不平等,许多家庭的破裂与重组在所难免。

家庭破碎与重组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莫过于儿童。

诺丁斯在《教育哲学》等书中提出:

教师是贫困家庭子弟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体面人,教师必须引导这些孩子创造有尊严的生活,不再步其父母后尘。

现实背景之二是教育背景。

诺丁斯在《对学校关怀的挑战》一书中曾愤慨地批评了按标准化步骤搬砖块式的教育模式扼杀了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关怀能力,把教学阉割得了无生趣。

她明确抨击了“学科结构化改革”运动将教学活动简化为固定模式的做法,指出它与科学、认识论及伦理学领域中存在的“方法至上”的趋势一脉相承。

现实背景之三是肇始于经济效益至上主义的“新道德”现状。

“正如丹尼尔.贝尔冷眼分析的那样:

现代美国经济领域的全部活动都严格地遵照‘效益原则’运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在这个日趋非人化的体系中,人的丰满个性被压榨成单薄无情的分工角色。

作为代偿,这个日益强大的技术与经济共同体又宽宏无度地许愿社会进步的奇迹,提供广泛选择就业和社会流动的自由,促进社会享乐倾向。

”所谓“新道德”是美国品格教育家托马斯.里克纳对美国道德现状的评语。

它的典型表现是“先为自己着想、自行其道和自我放纵”。

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是直接针对自私、冷漠、暴力等道德滑坡的现实和教育机构中关心缺失的现实而提出的。

[2]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关心道德理论由之生长出的现实背景之后,我们将焦点置于关心理论本身。

现今社会呼唤关心教育,关心教育是基于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开展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心教育的理论关注研究

关心教育不仅有其现实背景,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理论中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这其中突出的要数麦克菲尔、迪勒、诺丁斯的理论观点。

英国学校德育家麦克菲尔等提出了德育的体谅模式。

在这里,“体谅”既指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别人。

麦克菲尔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的相处,无论喜欢或者是不喜欢,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

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

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

在他看来,成熟主要是指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摆脱困境的最有意义的方法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简要地说,成熟就是创造性的关心。

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迪勒针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交流所产生的冲突和错综复杂的世界性矛盾,在总结的①“关心伦理观”是一种“关系本体论”。

②“关心伦理观”拥有一种“关心理想”。

③“关心伦理观”秉持一种“关心性关注”的方法论。

④“关心伦理观”主张尊重每一个人的特殊性。

迪勒的关心本体论是基于世界整体和依赖关系中的平等理念而提出的。

因此,她认为“关心伦理观”关注的目光是共存和合作之上的“共同探究”和“共同欣赏”多元文化。

人们在“投注”关心中相互了解、理解对方的文化,共同体验彼此文化中的快乐和活力,以最后达到“共同欣赏”的理想境界。

也就是说在多元文化中,人们应当相互怀有关怀之心,以平等、尊重相处,直至相互“欣赏”。

[6]

“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作了题为《学会关心:

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

该报告指出,世界已变得越来越小,正面临走向一体化、全球化的世界,我们不仅要学会关心自己,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他人,关心国家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关心学得的知识。

学校道德教育怎样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怎样培养具有关怀品质的人,成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心教育理论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7]

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

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系统论述了她的关心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

她把关心作为一种关系是关心理论的核心,以这种道德关系为核心建构道德教育分为:

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个部分。

关心理论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师生之间的关心关系的建立以及学生作为被关心者对关心关系的构成做出的贡献。

诺丁斯认为: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动物和植物、关心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从而营造充满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培养出学会关心的人。

她强调: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当代学校教育可以借助关心而重新焕发生机。

[1]

综上所述,很多学者都对关心教育进行了独特的关注,基本都是从关心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对关心教育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关心教育理论没有特别系统的定义。

不过关心教育在众多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不同的理论学者对关心教育产生不同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对关心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关心的关系性研究

侯晶晶在《关怀德育论》中分析了关心的关系性指关心的质量与关心者的主观愿望不一定成正比,而关系性同时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

由此可知,关心的关系性中包含有关关心的相互性之意:

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对关心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

一方面,当关心者不加评判地尽可能如其所是地接受对方时,双方便处在关系世界中,而非工具性世界。

另一方面,诺丁斯也强调了被关怀者的回应对关怀关系的重要性。

同时她也提到关心是关系性的,但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关心关系。

布迪厄就是从权力而非关怀考察文化关系的。

关心关系对于其他的关系具有基础性和渗透性。

结成关系的人在之间,并不都有现实的关心关系,但可以存在潜在的关心关系。

是否将诸关系的一种——潜在的关心关系——转化为现实,取决于相遇的一方是否有被关心的需要,另一方是否有关心的意愿和能力。

无论从自然还是伦理的意义上来理解,关心都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

[2]

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到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海德格尔对关心的广泛定义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

关心意味着一种关心。

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

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

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

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之间可能仍然存在某种关系,两人的接触仍然意味着某种指向,这种关系可能已经不是我们需要的关心关系了。

将关心置于关系中来看待都非常重要的。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

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

[1]

研究关心的关系性是为了更好的从关系性角度研究师生关系,许多笔者对如何运用关心教育理论建构师生关系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二、师生关系

(一)传统型师生关系

传统型师生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为主客体”等有关学说。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他认为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

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积极性。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0世纪70年代,我国有学者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学说,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担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在促进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学生也被称为“双主体”,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学生既是教师转型,也是他们的学习对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客体是统一的。

”“这两个有代表理论性德理论试图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找到一个正确的平衡关系,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追求一种平衡的价值取向。

这几种主体—客体理论都没超出二元对立思维的方式。

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人的主体性明显,人际关系极端化,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权威,或强调学生绝对中心,甚至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或“主客体”的师生关系,也因为约束的主体对象在师生关系的范畴难以达到其真正的平衡,使教育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3]

(二)新型师生关系

20世纪90年代末,师生关系的研究开始从多种角度进行,师生关系的研究思路也逐渐呈现开放的态势。

随着社会教育和变革时期的到来,人们的生存世界观、价值观和方向也有了改变,这一时期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青年学者徐杰从哲学、文化、道德、教育法案和现代西方解释现象学的和21世纪启蒙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为基础,发表《民主、平等、对话:

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建构》,崇尚理性的构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对话为特点。

之后青年学者刘慧年轻学者在《交往:

师生关系的新概念》以交往作为一个新理论的论基础上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传统教育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一客人的关系,现代教育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一主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由此看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尊重、理解,关心是师生交往关系的核心。

(三)关心型师生关系

布贝尔坚持用“我、你”取代“师、生”。

实际上是想塑造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

内尔.诺丁斯指出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但是理想中的师生关系仍然可能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对一些学生来说,老师比家长更重要。

从小到大,很多教师在学生生命里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教师们肩负学生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马丁.布伯指出,教师必须要有包容精神。

教师在工作中必须从两个角度看待问题:

从他们的角度和从学生的角度。

为了完善学生们的世界观,教师需要经常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好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们表现出来的任何需要和进步,他也会从学生们的现有基础出发给每个学生确立更高的目标。

这一切都需要创造和维系一种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

[2]

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内尔.诺丁斯认为师生关系应该体现友谊关系的温暖,但是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不平等的。

教师的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

在教师的包容下。

学生自由探索,这是好教师所求之不得的。

教师们自己的个人和职业需要不能局限学生们的发展,这是身为教师最大责任。

学生们也肩负责任。

作为关心的接受者,他们必须要对教师的努力有所回应。

一般情况下,这种互动关系是自然发生的。

孩子们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都需要与他的老师建立一种独特的关系。

当我们深入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

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海德格尔看来,关心是不可避免的。

所有有认知能力的人都在关心着人或者事物。

[1]冯晓艳在《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及启示——基于学校关心文化的创设之视角》中提到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控制型的,表现在课堂上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估,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课外,学生视教师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

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控制为中心,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并非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

当前,构建关心型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15]

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阐述到:

“任何课程本身都不能自动使孩子们学习。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孩子们对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种关心的关系可以使孩子们对外部影响和课程知识产生接受性。

关心型的师生关系中,对话哲学居于主导地位。

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

对话可以是轻松的,也可以是严肃的;可以富于逻辑性,也可以充满想象力;可以偏重结果,也可以看中过程。

但是对话永远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探寻,人们一起探寻一个开始时不存在的答案。

对话允许我们表达各自的心声。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师生对话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对话的互动关系中体验到被关心的快乐。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双向的活动。

任何课程本身都不能自动使孩子们学习。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孩子们对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种关心的关系可以使孩子们对外部影响和课程知识产生接受性。

不幸的是,目前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只有一种类似于契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促使他们长时间忙于自己并非真正感兴趣也不真正擅长的学习内容。

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我们所主张的充满信任的关心关系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兴趣的所在。

关心者有责任明智地处理别人给予他们的信任。

[1]

在《幸福与教育》中,诺丁斯提到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更容易去了解他们的学生。

在沉默寡言的教师中,有关心意识的教师会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关注,能认识到他们广泛的兴趣和才能。

[13]在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提到教师必须关心自己学生的未来,以及这些学生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在帮助学生和自己从意识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14]

综上所述,关心不仅仅是一种具有生成性的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道德的人际关系,强调关心教育过程就是要在师生之间建立关心关系、营造关心教育氛围的过程。

这些都是在关心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未系统地在关心教育理论的视角下建构师生关系。

我通过研究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试图为良好、和睦、平等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更多良好、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

30-42;91-92;116-118

[2]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5-46;56-57;83-87;

[3]漆玲玲.平等.对话.理解:

从哲学视角解读师生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4]刘慧.交往:

师生关系的新概念——当代教育转型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探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04)

[5]刘高娃.关怀理论下师生关心关系的建立[D].山西师范大学2012

[6]戴隽瑶.让人性在关心的沃土中健康成长[D].东北师范大学2006.

{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关心:

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教育研究》1990.7

[8]黄丽衡.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9]黄丽衡,梁芸.新课改呼唤在教学中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诺丁斯关心理论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10]王艳华,纪文婷.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11]周霞.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开放教育师生关系构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12]姜凤坤.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师生情感关系建构[J].安康学院学报.2008(04)

[13](美)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

180-181

[14](印)克里希那穆提.张春城,唐超权译.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0.4:

140-141.

[15]冯晓艳.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及启示——基于学校关心文化的创设之视角[J].菏泽学院学报.2009(01)

第三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基于以上的选题意义,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当代师生关系之困境

二、关心理论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三、关心教育对师生关系建构的启示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开展关心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关心教育有哪些理论依据,缺少关心的学校教育如何围绕关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在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建构。

第四部分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

一、研究步骤

1.查阅相关资料,确定研究题目。

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知识结构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看过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文献,整理资料和观点,撰写文献综述。

3.分析、整理所获材料,完善自己的观点、思路,撰写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确定论文的框架。

4.完成论文初稿。

5.根据指导老师建议修改、完善论文。

6.完成论文全部内容、定稿。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1.文献法:

为确保本文研究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进行本文研究的过程中,大量浏览了一些期刊以及学校图书馆藏书。

对多渠道收集收集的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客观地分类、整理、深入分析,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五部分论文设计提纲

1、当代师生关系之困境

(1)师生关系局限于教学

(2)师生冲突

(3)师生关系处于困境的原因

2、关心理论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本质

(2)关心理论

(3)关心理论与师生关系的结合

三、关心教育对师生关系建构的启示

(一)重视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和融洽

(二)以爱为基础,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人格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