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765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科学——是正确反映教育领域内客观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4.理论研究——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并形成一般性研究。

5.方法——是指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以及依据的手段、工具和方式。

6.研究——指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只是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

(二)问答题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a.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b.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

c.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

d.研究的创新性。

●教育科学方法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

1.第一个时期是直觉观察时期。

特点:

a.独特的儒家教育价值观;

b.观察与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

c.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d.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观。

2.第二个时期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

特点:

a.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

b.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c.实验方法进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视野,为考察教育问题提供了客观基础。

3.第三个时期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综合发展时期,起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

特点:

a.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人们认识的深化;

b.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c.考察这个时期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西方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及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d.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2.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3.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4.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5.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6.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维度:

历史、现实、理论;

7.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

 

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名词解释

1.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

2.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3.理论构思——指的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4.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5.样本——只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6.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规格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二)问答题

●确定课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必须要有价值;

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5.问题要有可行性。

●明确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

2.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困惑和矛盾;

4.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5.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

●课题论证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但就其主要内容应回答的问题有:

1.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方向。

包括前人和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进而说明该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研究将在那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3.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研究的问题,调查或实验研究问题);

4.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5.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

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

●文献搜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帮助研究人员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供科学研究的效益。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理论构思一般包括:

1.准确的表述研究问题;

2.界定该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

3.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

●理论构思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理论构思是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主题思想和研究目标;

2.理论构思规范调节着教育研究的过程,帮助研究者提高教育科学水平;

3.理论构思制约着研究成果的界定、成果构成形态以及成果的评价解释。

●一个好的教育研究理论构思必须具有科学性,具体表现在:

1.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

2.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3.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

4.具有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

5.基本概念的精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建立和检验理论构思的基本方法:

1.理论探讨;

2.建立指标体系,是理论构思具体化并得到初步验证;

3.通过调查研究及准备性的实验研究,为形成理论构思提供事实依据;

4.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吸取其中合理因素。

●选题方法要遵循的方法原则:

1.要明确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

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析;

3.要善于转换对问题的看法;

4.要避免课题论证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历史研究法——借助于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2.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研究方法——是以历史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科学。

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可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内部评价——只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

4.外部评价——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

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

(二)问答题

●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通过历史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

2.通过历史研究,有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适用的范围:

1.对某一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价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情况的分析;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和局限性:

1.基本特点:

a.历史性;

b.具体性

c,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法为主。

2.局限性:

a.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

由于搜集和考证分析这些史料的困难,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b.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事实,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而历史研究过程对史料的分析取舍,又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人员的学识、能力、价值观、对史料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论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误;

c.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运用历史研究法处理古与今、史与论、批判继承法与创新这三对关系:

1.古与今:

我们要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

古为今用是总的提法(以史为鉴、寻找、借鉴),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为史而史,没有价值,研究的目的是从中研究带规律性的东西,探讨历史经验教训,丰富我们的认识。

2.史与论:

任何历史史料的收集,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依据理论,明确史料的性质、范围和种类,并伴随初步的鉴别、审定。

史与论结合,帮助我们树立历史意识,科学的确定论题和得出合理的分析。

3.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们在选择、批判基础上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创新。

我们必须不断开辟新的领域,采取新的方法,阐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作出新的总结概括。

继承和创新是同时交织在一起出现的,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使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能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一整套符号系统。

3.取样记录法——是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较之描述观察,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

4.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是指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施行与实验室的、具有详细地观察计划、明确地观察指标体系、可全面控制的观察。

5.日常观察——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有关于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一种观察方法。

6.科学观察——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计划,对观察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有系统的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对象,搜集材料并加以科学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问答题

●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特点:

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够考察观察对象在日常现实生活、学习的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为表现;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有关理论为前提的;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教育观察研究的作用:

1.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地观察,从而获得认识该事物的比较充实、比较客观的事实材料。

2.教育观察研究是检验教育可选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

3.教育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教育观察研究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类型:

1.根据观察的情景条件来划分。

分为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2.根据观察的方式来划分。

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划分。

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4.按观察实施的方法来划分。

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缺点:

1.无法推断时间之间的因果联系;

2.观察所获资料琐碎、不系统;

3.观察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4.观察者的介入可能会影响观察对象的心理、行为的变化,影响研究效果;

5.观察野兽被观察者的活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比较被动,无法观测到全面的情况,不利于全面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

●教育现场观察的特点:

1.在自然场景下观察自然发生的行为或事件;

2.观察者可以直接感受被观察者的情感及情绪;

3.所获资料是丰富、直观、全面的;

4.可借助于现场的感受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

●教育现场的利弊:

1.利:

a.所获资料自然、直观、真实,可靠性高。

b.能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活动或变化规律。

2.弊:

a.在观察过程中及对观察结果的解释都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

b.需要观察着有较高的协调人际关系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c.真正用于观察的事件不是很多。

●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实施步骤:

1.确定观察内容的结构。

2.确定观察场地、观察时间和观察对象、

3.编制记录表。

4.实施观察和记录。

5.分析资料。

●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优缺点:

1.优点:

a.观察过程严密,结果公正、客观。

b.观察资料系统、科学,并可以充分利用数量表述。

2.缺点:

a.它要求观察者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以及进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如进行前期的初步研究,进行项目分类,制定项目清单等。

b.要求实验室的条件高。

●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步骤:

1.界定研究问题并确定观察对象。

2.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3.编制观察记录表。

4.分析资料。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调查研究——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搜集有关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2.结构性访谈调查——是由调查者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依次向被调查者提问,并要求被调查者按照规定标准进行回答的一种调查方法。

3.预测调查——是指调查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动向,目的是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预测。

4.发展调查——是指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

5.抽样调查——是指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也称抽查。

6.测量调查——就是用一组测试题(测验)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景,从而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7.问卷调查——是研究者把研究问题设计成若干个具体问题,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编织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给被调查者进行填写作答,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问答题

●教育调查研究的特点:

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5.确定调查课题;

6.选择调查对象;

7.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8.制定调查计划;

9.调查的实施;

10.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诊断作用。

通过测量调查进行量的分析,搜集信息数据,支持某一论点或得出新的结论,以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

2.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

通过测量调查,帮助研究者建立假设,并同时用测量来检验这一假设;

3.评价作用。

测量调查,通过提供人的行为的描述,告诉研究者关于研究对象行为的某种量的程度,为科学提供可靠依据。

4.预测、选拔功能。

通过独有的预测、选拔功能为教育研究提供重要条件。

●一个好的测验应达到的要求:

5.有较高的效度;

6.有较高的信度;

7.有适合的难度;

8.有理想的区分度。

●编制调查表的基本要求:

1..适用。

要求填写的项目应是调查研究所必需的,而且是被调查个人或单位力所能及的。

2.准确。

调查便内各项目含义应明确,必要时可作解释;项目之间要有联系,以便相互补充和核对答案的准确程度。

3.规范。

标题应简明醒目;表后应附统一的填表说明,规定统一的填写格式,统一的计量单位等。

●比较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的优缺点:

1.访谈调查不能保证被调查者匿名;而问卷调查的调查形式的更具有匿名性,有利于提高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2.访谈调查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这是问卷调查难以办到的;但是访谈调查的调查效率低,而问卷调查的调查范围广且效率高。

3.访谈调查较问卷调查具有更强灵活性,但其分析处理的难度大。

4.访谈调查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去易受环境的干扰。

5.访谈调查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但访谈调查的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

6.访谈调查容易进行深入调查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被调查者深思熟虑。

●调查问卷中问题设计的形式和基本要求:

1.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a.语义清楚。

b.语句简洁。

c.面向对象。

d.价值中立。

2.问题的形式:

a.开放式。

b.封闭式。

c.半封闭式。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一)名词解释

1.自变量——即变化的措施、条件。

2.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研究者对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及其内容和方法所进行的科学的确定和描述。

3.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4.真实验——是指能严格的随机分派被试者,能系统操纵自变量并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5.内在效度——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

也就是说,内在小赌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性。

6.外在效度——设计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即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的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7.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8.确定性实验——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事实材料,确定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

9.验证性试验——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

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以及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规律为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及问题解决,尝试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二)问答题

●教育实验的共同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3.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并形成研究假说;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

3.选择被试,形成被试组,明确自变量的操作定义;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1.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

2.用随机、匹配或让实验组兼作自己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量。

3.通过设计控制和统计控制等方法控制无关变量。

●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

1.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

2.有合理的控制;

3.实验的设计、程序较为规范;

4.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教育实验研究的功能和局限:

1.功能:

a.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b.对所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

c.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基础。

d.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2.局限:

a.教育实验研究不可能揭示教育活动的所有规律;

b.每个实验的设计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达到的水平,因此,所采用的测量工具的水平也影响对教育实验结果的评价;

c.教育实验的结果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条件,有很强的“个性”,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研究者建立教育实验评价的指标体系:

1.一个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

a.内容上的目的性与一致性;

b.结构上的完备性和独立性;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a.要对教育实验目标进行科学分析;

b.要了解编制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程序;

c.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要用质和量的方法对每项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构成结构进行检验。

在综合分析时,既要考虑指标系统的因素构成,又要考虑指标系统各因素的关系程度,

d.要是评价指标有个性特点。

第七章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只是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2.系统方法——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

3.信息方法——是用信息概念和理论来考察研究系统的行为功能结构,从信息的获取、转换、传输和储存过程来研究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的方法。

4.结构与功能方法——这是一种说明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方法。

运用结构功能方法进行教育理论研究,要从结构与功能的相互联系上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

(二)问答题

●教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1.概括性与间接性;

2.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3.层次性;

4.继承性与超前性。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表现出哪些方面的功能:

1.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

2.完善和发展原有教育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理论;

3.对研究成果进行逻辑证明。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1.确定理论研究课题;

2.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

3.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4.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

5.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教育命题要获得意义性,要注意的问题:

1.教育命题中涉及的主要词项的逻辑要单一,如果在一个命题中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就会使命题以偏赅全或使命题意义泛化,导致命题意义模糊;

2.一个教育命题的意义性还要求对命题中的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命题中项作出明确的判断;

3.使命题在理论体系中获得意义。

●一个命题要有意义的条件:

1.这个命题要符合语言逻辑,语义必须清晰明确;

2.这个命题要与它所描述的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相一致。

●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应遵循的规则:

3.比较必须在同一关系下进行;

4.比较要有一定的标准;

5.比较要依据客观事实或材料。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应遵循的规则:

1.每一种分类必须根据同一分类标准,如果有多种分类标准,那么所分类型就可能有交叉或重复;

2.一类中的各子项之和等于类总体,即总体之外的事物不属于该类总体,或者类总体的子项要穷尽类总体,除了各子项外没有剩余;

3.分类要按一定层次进行,同一类型的事物应属于同一层次。

●运用分析法的规则是:

4.分析必须要有总体目标和整体观念,不能为分析而分析,要知道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

5.分析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分解事物的要素,把握事物的最简单因素,并认识事物各要素的质与量的特征;

6.分析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即分析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分析的前提框架。

●逻辑推演与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表现形式:

1.逻辑推演与研究对象的实际发展过程相符合,概念、判断及相互关系与事实相符合。

2.逻辑推演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向符合,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3.逻辑推演与人类认识形式的发展过程相符合。

●用历史逻辑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和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时要遵循的要求:

1.要深入研究对象的形态和结构,通过各属性、成分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看到内在本质联系;

2.要揭示对象发展过程与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规律性,既要反映对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