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564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时作业(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都来自无机环境

B.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是植物所特有的

C.动物的行为信息只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

D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除了来源于无机环境,还来自生物自身;植物可以通过物理信息、化学信息传递信息;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进行信息传递。

2.下列关于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

B.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均较强

答案:

D解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但恢复力稳定性差。

3.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过程来减少大气中的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过程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答案:

B解析:

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

4.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答案:

B解析:

图示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是消费者,f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图示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异养生物;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寒带针叶林的弱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是其直接价值的体现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

B解析:

寒带针叶林的环境比热带雨林的恶劣,因此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强;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是其间接价值的体现;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答案:

A解析:

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甲、丁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乙、丙表示消费者。

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c、d分别表示乙、丙同化的能量,b表示生产者的呼吸量;缺少丁类生物,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乙同化的能量中有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7.如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

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干扰时,T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

B.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T值,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

答案:

B解析:

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越短,即图示中S值越小,故B项错误。

8.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答案:

A解析:

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

9.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

C解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返、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的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

10.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答案:

C解析: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时间越晚,幅度越小,B正确;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回到正常范围的时间越短,曲线围成的面积S2越小,C错误;读图可知,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图甲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一个长期有效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碳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

图中①②④与③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

将碳释放回大气中。

(3)图乙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________,通常数量较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若人们想通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X,理论上讲能达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是减少S种群和________(填“G”“S”或“Q”)种群的数量。

(4)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被弃耕,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这种演替类型称为____________。

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________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答案: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①②④过程中以CO2的形式流动,③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呼吸作用(3)X、H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G(4)次生演替阳光

解析:

(1)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即图中①过程,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即②④过程。

碳在生物群落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即图中的③过程。

(2)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即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回大气中。

(3)由图可知W为生产者,X、H为肉食动物。

若人们想通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X,应使W流向G、S的能量减少,故应减少此生态系统中的G、S种群数量。

(4)弃耕农田演替出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12.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__kJ。

(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

(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答案: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D、B

(2)含碳有机物CO2(3)负反馈(反馈)自我调节(4)2.46×108(5)2

解析:

(1)由图甲可知,A是二氧化碳,D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

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

(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物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3)蛇的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又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4)(6.8×109-1.3×108÷20%)×(20%)2=2.46×108(kJ)。

(5)改变前:

1kg蛇消耗草为3/4÷(20%)3+1/4÷(20%)2=100(kg);改变后:

1kg蛇消耗草为1/4÷(20%)3+3/4÷(20%)2=50(kg),所以改变后与改变前相比节余的50kg草可流向人,故人比原来增重了50×20%×20%=2(kg)。

13.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

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

请回答:

 

图甲         图乙

(1)在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时,能否都用样方法?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的比例增加,通过________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

(3)山绿豆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选它跟荔枝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

(4)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将图乙补充完整。

无论哪种种植模式,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______。

(5)复合种植园中,荔枝、山绿豆、杂草等属于生产者,腐生性昆虫属于________。

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物的种类增加,因而其生态系统的________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答案:

(1)不能因为有的昆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捕食和寄生(3)垂直结构(4)见下图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让能量多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5)分解者营养

解析:

(1)样方法只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昆虫,不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昆虫。

(2)复合种植园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比例增加,通过捕食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以及寄生在植食性害虫体内,使植食性昆虫数量下降。

(3)山绿豆和荔枝对光照要求不同,搭配种植能够充分利用光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4)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一部分不被同化,形成粪便被分解者利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细胞呼吸,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让能量多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

(5)腐生性昆虫为分解者。

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14.下列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2)D和E的信息传递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

信息传递的意义在于能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是________级消费者,它用于捕食、飞翔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图中的________(用字母作答)。

(4)F是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E数量减少,则D的数量________,C的数量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

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

答案:

(1)草C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双 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次 A (4)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 (5)增加(多) 减少 负反馈 正反馈

解析:

(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图中的草C。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并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

(4)F是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因此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5)在图示的食物链中,E减少则捕食D减少,即D增多,进而捕食C增多,则C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而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