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139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docx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docx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关检测题(含答案)

   第15课 新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堂达标】

  1.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

“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思想观念  B.政治制度

  .军事技术D.化教育

  解析:

选A。

由时间“一战期间”,刊物内容反映作者“求变”,可断定这份刊物是《新青年》,它的创刊,标志着新化运动的兴起。

新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求变”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2.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他认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

选D。

蔡元培在北大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发展,起到使新思想得以在北大传播的作用。

  3.“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

‘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

这首诗反映出(  )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学革命”是新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新化运动内容的掌握,属于组合式选择题。

从“1917年”“新青年”这些字眼中可断定,①②③④表述均正确。

  4.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解析:

选。

本题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关键信息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

选项A只是“学在西洋”的反映;选项B只与“妻在东洋”有关;选项D只与“官在北洋”有关,都不是材抖信息的全面反映,均排除。

从该学者的经历可判断是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政策相关的,故选项正确。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2: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

(1)问根据材料1、2的出处和时间提示判断两段言论出自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新化运动,材料本身提供的是作者的新认识,回答两位作者提出这种新认识的原因需要回顾平时所学知识。

(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知识。

第(3)问注意两者关系要概括指明,同时说明时要有根有据——材料中作者观点。

  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

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一份杂志强调要“去遗传的科举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

这份杂志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洋务运动中B.戊戌变法中

  .辛亥革命中D.新化运动中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由“去科举……进科学”等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

  2.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代替言,成为学革命先声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的《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解析:

选B。

《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的《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学革命论》,学革命由此开始。

先排除A、D两项,再排除项。

  3.“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这主要反映了新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学,反对旧学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言之有物”“讲求法”可知是新化运动中学革命的内容,故选B。

  4.新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的斗争。

它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解析:

选D。

新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

A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项不符合新化运动的相关内容,项是新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5.新化运动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

  A.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民主与科学”逐步深入人心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D.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解析:

选。

该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

题干强调“‘新’发展……体现”,题项列出了“体现”内容;经分析可知,A、B是在新化运动中发生的;项是“新发展的体现”。

  6.新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D.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拯救中国的思想武器

  解析:

选D。

A、B、是新化运动前期的影响,新化运动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了指导作用。

  7.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包括(  )

  ①创办各类刊物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 ③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B.②③

  .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

①②③④都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8.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突出特征是(  )

  A.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相结合

  B.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只限于思想领域

  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解析:

选A。

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前期新化运动的开展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属于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故可排除B、。

五四运动中,工人运动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广大的中国农民与马克思主义接触甚少,故D项说法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9.智达网报道:

北师大博导王富仁教授做客“名师讲坛”,认为中国近代以每30年就有一个化周期:

  2009年向前推30年是1979年,正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开端——改革开放的时代。

再向前到1949年,可称之为毛泽东时代。

再向前推30年到了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新化运动,是中国社会的转折。

到1889年,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化时代,这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努力着要富国强兵。

再向前到1859年,是中国由古代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和帝国主义全面接触的时期。

  请回答:

  

(1)1859年是中国和西方全面接触的时期,这在当时思想观念领域有何体现?

  

(2)1889年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什么?

这一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被称为“千年之大变局”中思想化之变的揭幕人,为什么?

  (3)为什么王富仁教授说1919年是中国社会的转折时期?

  解析:

(1)问应注意时间“1859年”,当时思想观念领域“师夷长技以制夷”。

(2)问应围绕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作答。

第(3)问要注意“1919年”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答案:

(1)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西方的长处,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

  

(2)①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用企业,组建了中国的近代海军和近代学校等。

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设立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五四运动中,工农群众成为革命的主力,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

  新化运动彻底冲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同时它也是一场化转型运动。

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