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191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A卷

古代诗歌阅读A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

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

②渤澥:

渤海的古称。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

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2.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

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

请结合本诗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

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③。

【注】①崇义里:

长安街坊名。

宋敏求《长安志》:

“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

”②南宫:

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

③封侯:

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四句便展现诗人形象。

"谁家子"实际就是诗人自己,虽处于人生壮年,但头发花白,流落在京城,面对寒秋,更加感伤。

B.诗歌中间四句紧扣"滞雨"来写。

诗人滞留长安,百无聊赖,在雨夜中看到瘦马、雨沫和南宫,听到更筹声,环境幽静冷寂。

C.诗歌中间四句描写生动,由远及近。

先写远景,雨点叩击沟水,慢慢飘荡而去;再写近景,南宫在烟雨迷蒙中更显昏暗。

D.诗歌结尾四句表达复杂的情感。

诗人客居他乡,满怀忧愤,既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表达立功封侯的渴望和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

2.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①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②他年。

紫云③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④近御筵。

注:

①椒:

灌木名,味辛辣。

坞:

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

②省:

记忆。

③紫云:

指代中书省。

此指令狐绚移官内职,任中书舍人,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因其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而被弃离。

④霜栽:

指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诗人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诗人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2.本诗“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在艺术技巧上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注】山水图三首(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司马弟:

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一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

方丈山与茫茫海水相连,天台山于云烟中半隐半现。

B.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高,不能亲自前去游览实景,很是遗憾。

C.前四句分别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诗人观画的微妙感受。

D.这首诗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①怪生:

怪不得。

②使风:

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渔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宿》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新市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篙和棹都收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宿》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诗人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

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

《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出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了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

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馀迹:

此指夸父之遗愿。

③邓林:

桃林。

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

请结合全诗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中秋月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

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①归院夜,没蕃②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①姬:

古代称帝王的妾。

②没蕃:

在少数民族领地征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中秋月色的特点,接着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承接首联,连用两个反问句。

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C.尾联照应首联,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D.白居易的诗文字浅显,较少使用古奥的字,本诗体现了这个特点。

2.诗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

1.D;2.①多感官结合。

“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

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

③比喻。

“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

解析:

1.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是雄健壮美。

2.《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赏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

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

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三、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

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

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

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

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

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

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二、答案:

1.C;2.①开篇直抒胸臆,奠定感情基调。

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作者内心的感伤和忧愤。

②中间借景抒情,营造低沉氛围。

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漂浮,“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无法目及,在烟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展示“悲凉”的氛围。

③最后用典抒情,表达痛苦之情。

最后两句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渴望,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

解析:

1.C.“由远及近”有误,应该是由近及远,“雨沫飘寒沟”,着眼于近景,写出雨点叩击沟水,激起阵阵泡沫,然后慢慢飘荡而去的情景,“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南宫古帘暗”,摹画的是远景,写南宫在烟雨迷蒙中的昏暗景象,“暗”字展示出一种“悲”的氛围。

2.首先有直接抒情,开篇两句“落莫谁家子?

来感长安秋”中“落莫”二字直抒胸臆,直接传达出在外漂泊的落寞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后两句“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写自己正值青壮年却白头,梦中悲泣,直接抒发内心的感伤忧愤之情。

中间抒情是借助景物抒情。

写自己像是一匹瘦马,处境凄凉,诗人写到“南宫古帘暗”,吏部相隔遥远,黯然,无法眺望,实则暗示自己仕途的不如意。

最后借用典故抒情。

结合注解可知,最后化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但是“客帐梦封侯”,是梦中梦到封侯,暗示理想难以实现,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愁。

译文:

是谁家男儿流落在京城,无依无靠,独对寂寞的寒秋?

青壮之年长抱着羁恨,梦中悲泣,只换得白发满头。

像一匹干瘦的马,以败草为食,冷雨萧萧,水沫漂浮在寒沟。

贡院的旧帘遥看黯然,透过雨幕,听得见更声幽幽。

家山啊,远隔在千里之外,在那天边,那云脚的东头。

满怀忧愁,枕着剑匣入眠,封侯之愿,也许这梦中得酬。

赏析:

诗人李贺抱着满腔热忱来到长安,冀望通过“荫子得官”的途径,求得一官半职,实现其济民报国的人生抱负。

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奉礼郎官职卑微,受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冷遇和排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愤,时时袭来心头。

在萧瑟寒冷的秋雨中,他滞留馆舍,触景生情,凭借诗句抒发郁结于心头的忧愤。

诗的首句用“谁家子”唱发,“仿佛自问,极愤郁之致”(叶葱奇《李贺诗集注》)。

诗人来到长安,感受到秋意的萧瑟,更感受到“落莫”与“牢落”,壮年怀着羁居他乡的怨恨,梦见自己白发满头,暗自悲泣。

“瘦马”以下四句,从直接抒情转入即景描写,诗人所骑的瘦马,喂饲劣等草料,雨沫飘零在寒沟里;遥望南宫,古帘下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

笔触细致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滞雨”的题意行笔,既能表现诗人贫困、飘零的景况,又能暗喻吏部官员的昏庸,着墨不多,而意境融沏。

最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一会儿想归回故乡。

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白云脚下,一会儿又想到投笔从戎,立功封侯。

诗人不甘心沉沦下僚,不满于现状,亟想摆脱困境,徘徊于进退、穷通之间。

全诗基调极为低沉忧郁,结尾突然振起一笔,写出“客帐梦封侯”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自作宽慰之语。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几种。

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抒情的方式。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答案:

1.B;2.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

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从外在环境写到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节律优美,音韵和谐。

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葆有高尚品格;“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表达上含蓄形象。

解析:

1.“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2.本诗是诗人李商隐自桂幕归京后,暂代京兆府某曹参军。

京兆府掾曹位卑职微,此期生活相当困窘。

诗人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

所以此处“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

含蓄形象。

紧接着下文揭示了野菊的心境,所以此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

还有本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写出了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只能发出细细的香味,内心悲苦,清泪涓涓,奠定全诗悲的感情基调。

四、答案:

1.C

2.颈联连用两个典故,意思是范蠡游湖的船太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携“我”飞升。

尾联写诗人的内心:

“我”这一生都在随万物沉浮,怎样才能逃离这凡尘世俗呢?

这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一生只能随万物沉浮,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C项,“恨”不是修饰性词语;且分析诗歌前四句可知,首联诗人在描绘画中美景,颔联诗人抒写观画后的内心感受,故“浑”和“总”并没有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连用两个典故:

第一句中的“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臣。

传说他帮助越王实现霸业之后,泛舟五湖归隐。

第二句中的“王乔”即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

据传王子乔曾在嵩山修炼,后乘白鹤停歇在缑氏山山头,数日后远去。

结合诗歌分析可知,颈联的意思是范蠡游湖的船太小,不能载诗人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携诗人飞升。

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感慨自己一生随万物沉浮,难以逃离凡尘世俗,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五、答案:

1.B;

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诗人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

《宿新市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

解析:

1.B项分析不当。

《舟》诗中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雨都张伞”。

《宿》诗中“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

由此可知,《宿》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

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舟过安仁》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看到小童子的聪明、童真和稚气,他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宿新市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

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

六、答案:

1.B;2.①同:

两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②异:

杜诗描写了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找到比较鉴赏的鉴赏点,比如本题,题目是“杜甫《春望》中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本题是要求学生比较鉴赏杜甫《春望》中“书”与本诗中“裂帛”表达情感异同,是鉴赏比较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然后要读懂这两首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首诗具体内容进行鉴赏,指出异同。

本题要读懂题目涉及的杜甫《春望》和本诗,这两首诗,尤其是题目涉及的这两句诗。

先理解诗句的意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

“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根据以上分析,从“同”和“异”两个方面作答。

回答这类题时,一般是先回答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点睛】诗歌的比较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情感的异同,和足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注意先答出相同点,再答出具体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

七、答案:

1.A;2.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

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解析:

1.诗人开篇即说:

夸父产生了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

这里表面上是赞扬夸父"与日竞走"的"宏志",实际上是赞扬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

没有抑只有扬。

2.本诗开篇两向咏夸父之志。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

这里表面上是赞扬夸父“与日竞走”的“宏志”,实际上是赞扬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

“俱至”两句咏夸父之力。

暗示夸父之力足以骋其志,并非“不量力”者,其“与日竞走”之志确是“宏志”而非妄想。

本言胜负而不下断语,只用“似若”两字点破,故作轻描淡写,更有一种愉悦非常却不露声色的妙趣。

诗人对夸父神力的欣赏,也隐含着对一切奇才异能的倾幕。

“神力”两句咏夸父之量。

夸父既有如此特异的可以追上太阳的神力,则虽倾河而饮又何足解其焦渴?

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一种坚信的态度,把一件极其怪异的事说得合情合理,意欲使人忘其怪异。

在诗人的心目中,夸父的豪饮象征着一种广阔的襟怀和雄伟的气魄,因而有此热烈的赞颂。

篇末两句咏夸父之功。

诗人认定这片桃林是夸父为了惠泽后人而着意生成的,说夸父的遗愿寄托在这片桃林中,因此他的奇功在身后还是完成了。

诗人如此歌颂夸父的遗愿,真意乃在歌颂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

八、答案:

1.B;2.①前句通过写失宠的故姬遭受抛弃,流露出幽怨、孤独之情;②后句通过写在外征战的老将中秋之夜登楼望月,表现了远离亲人的思念之苦及年老不能归家的怨恨之情;③颈联借这两幅场景反映在中秋团圆夜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难以享受团圆的现实,表达无奈与愁苦之情。

解析:

1.“反问句”错,应是两个设问句。

颈联两句是回答。

颔联与颈联运用了丫叉句法。

就此诗来说,诗的第五句不是按一般的顺序承接(照应)第三句,而是承接(照应)第四句,第六句不是按一般的顺序承接(照应)第四句。

而是承接(照成)第三句。

“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不当,无据。

2.回答此题。

首先要明白中秋月是象征团圆的,而颈题联字面上的意思是写不被帝王宠爱的年老色衰的妾回到院子里,拾头望着圆月,幽怨孤独之情油然而生;消灭了蕃敌、立了战功的老将,却还在戍守边疆,中秋之夜登楼塑月,思念之苦且年老不能归家的怨恨也油然而生。

诗人是借个别现象来表现普遍的现实。

揭示其内涵时。

需从个别到一般进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