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034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docx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点

I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一)实践性

(二)开放性(三)自主性(四)生成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

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

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评价理念

1、整体观2、多元化3、过程性

(二)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

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II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各省市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的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

(一)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

2、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3、坚持生活性及现实指向性原则,重视体验和探究那些来自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对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及课题。

4、根据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

5、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围绕下列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

当然,并不排斥不同维度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而且在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这些内容是被充分鼓励和倡导的。

1、亲近与探索自然

2、体验与融入社会

3、认识与完善自我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各小学在追求与社区、家庭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遵循下列实施建议:

(一)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越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活动和探究的方向

(二)审视小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

(三)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

(四)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五)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六)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

(七)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

2、在指导之外,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

3、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求题材。

但同时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

4、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和传达自己的方式。

5、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注意原始材料的保存,留下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痕迹,便于他们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

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

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

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活动。

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

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6.城镇小学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

(三)实施的组织形式

在小学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四)实施的时间安排

各小学要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小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

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的展开。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

1、注重过程2、尊重多元3、注意反思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

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逐步发展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对各小学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校具体保障措施的实行。

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

III3-6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从小学三年级起,在必修课中开设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

(三)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智慧潜能

(四)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四)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五)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

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对象和范围可以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

(二)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

1、尊重兴趣爱好

2、关注生活实际

3、鼓励动手实践

(三)学习内容设计的策略

1、由扶到放,选定课题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3、逐步积累,资源共享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具体方法上,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确保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一)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

2、任务驱动。

3、形式多样。

4、课内外结合。

(二)实施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

(三)实施的一般流程

小学研究性学习展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发现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这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交互推进。

1、发现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着重帮助小学生寻找到所要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任务。

2、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后,随之进入了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

3、总结交流阶段

学生要通过总结阶段将自己经过实践探究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加工整理。

(四)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

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指导技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1、针对小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知识基础,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例如,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如何记录与统计数据等等,以便于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过程。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或小组要进行辅导,创设必要条件。

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活动,进行人际交往,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3、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4、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记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探究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

同时要创造机会,帮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别人分享成果。

5、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会面临既不能多管,又不能不管的两难局面。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做法,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允许学生在方法运用和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别,不要求全责备。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

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评价的一般原则

1、正面评价。

2、重视过程。

3、重视体验。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习态度。

2、合作精神。

3、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

(三)评价的具体措施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多元评价,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甚至可以以学生为主。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应灵活、多样,比较常见的有:

1、学习过程档案。

2、展示与交流。

(四)评价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对过程材料的收集2、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3、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

六、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及配套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管理。

1、学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2、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计算教师工作量、课程档案建设、校内设施设备使用、课程实施情况评价、优秀学生表彰、教师指导经验交流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管理较快地走向规范化。

3、要注意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必要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实行对研究性学习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4、学校要认真研究并采用有助于本校推进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工作策略,包括宣传、学习、转变观念,点上突破,典型示范,扩大试行,面上铺开等等。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机构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把它放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要求并不断提高质量的关键位置上来。

要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1、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促使教师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培训中,要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尤其要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2、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学校要把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与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研究探索结合起来,并通过鼓励、支持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问题的探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四)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它的实施必然要求大大地扩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

1、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支持和帮助学校开辟校外学习、研究的渠道,发展教育系统与外系统的关系,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环境上发挥作用。

地方和学校要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开辟比较稳定的参观、学习和实验基地。

要支持和鼓励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共享校内外教育资源。

(五)教研、科研机构对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IV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

一、基本理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一)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

(二)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

二、课程目标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1、拓展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2、融入生活,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3、参与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服务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

5、亲近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6、促进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二)小学阶段目标(3-6年级)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

2、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三、课程内容

(一)内容领域和目标

1、服务社区2、走进社会3、珍惜环境4、关爱他人5、善待自己

(二)内容的选择

1、应根据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五大领域并考虑自身的特点与条件选择适当的内容。

课程内容最好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2、选择内容时应注重本土性,尽量就地取材,根据社区实际,体现活动的地方特色,并可以与地方课程结合起来考虑内容。

3、选择的内容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际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内容的选择要切实保证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

4、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之中,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在课程目标的导引下,可从其他学科领域中选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加以重组、综合与拓展。

6、选择内容时教师或指导者应预先实地考察,考虑实施的可行性,以确保活动安全而有效开展。

四、课程实施

(一)实施的基本原则

1、亲历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协同性原则。

4、整合性原则。

(二)活动的设计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进行设计,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注重学生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活动设计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

3、活动设计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

4、活动可直接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一领域切入,但要注意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他指定领域的内容融合起来加以设计,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

5、设计出来的活动应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

6、活动设计应考虑课程资源的特点、学校现有师资、设备、场所以及当地社区的其他条件,要充分利用或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三)课程的组织与要求

1、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2、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应根据课程内容、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不拘泥于形式,注意活动的实效。

3、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4、要高度注意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及易引起诉讼的事件发生。

5、在活动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6、应重点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个体相对于以前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是急于展示某种成果。

7、如果活动中有多方人员参与指导,教师应注意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与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修的学习领域,有基本课时的保证,但学校可以灵活使用这些时间,可以与地方课时结合起来使用,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节,既要讲求实效,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四)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

1、提前准备。

2、拟定方案3、实施活动。

4、交流总结。

(五)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

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2、教师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各种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课程。

3、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善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程的实施。

4、教师应积极参与本课程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提高自身素质。

五、课程评价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一)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的基本建议

1、评价要有所侧重。

2、评价要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3、强调学生参与评价。

4、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评价方式的具体建议

1、自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