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的竞争与合作.docx
《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的竞争与合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的竞争与合作.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的竞争与合作
学校代码:
10254
密级:
论文编号:
上海海事大学
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DISSERTATION
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的
竞争与合作
学科专业:
国际贸易学
作者姓名:
李珂
指导教师:
程祖德教授
完成日期:
二零零七年六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摘要
中印双边关系自建交以来有起有落,贸易关系与双边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曾一度受到阻碍,甚至陷入停顿。
近年来,随着中印关系走向正常化,经贸关系快速发展,贸易的增长速度十分迅猛,且增幅很大。
面对中印贸易蓬勃发展的现状,一些学者认为,中印贸易的发展归功于政治关系的转暖。
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类型、发展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经济上总体呈竞争态势,产业间贸易应该占有主导地位。
而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中印经济存在着相当大的互补性,中印贸易的发展根源在于两国经济之间的互补,产业内贸易更有发展前景。
事实上,从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对于中印贸易关系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基于上述事实,力图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就两国的商品贸易关系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利用近十几年来的贸易数据,从贸易结构来研究中印两国的贸易关系,从而探寻两国在经贸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和途径。
本文在简单回顾中印贸易的发展历程后,就中印贸易比较优势,竞争性以及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详细综合地分析。
首先利用修正过的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略到详细分类的不同标准,系统地计算分析了中国与印度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得出中国和印度显性比较优势产品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同时还通过计算两国竞争力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来研究两国出口商品的竞争性和竞争程度,得出中国与印度产品出口结构较为相似,在第三方市场竞争较激烈。
在竞争的同时,两国贸易也存在一定互补性,且有逐渐增强趋势。
然后,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两国进出口商品进行分析,得出两国在出口贸易中即有产业间贸易同时也存在产业内贸易,但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两国在整体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发展梯度和差异,产业内贸易存在扩大的潜力。
最后,文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对中印贸易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的前景进行展望,讨论建立双边协作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协作机制,给出促进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印两国贸易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进程之后重新走上快车道。
应该承认,中印贸易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印度对中国频繁地发起反倾销调查。
但这毕竟只是插曲,不是主旋律。
中印贸易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下,在两国经济、贸易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性,产业内贸易
ABSTRACT
TheSino-Indiadiplomaticrelationhasexperiencedupsanddownssinceitwasestablishedin1962,andthetradebetweenthetwocountrieswentcloselywithit,whichoncewasbadlyretardedandstagnated.Inrecentyears,followingtheimprovementofthediplomaticrelationshipbetweenChinaandIndia,theeconomiccooperationhasaccelerated,andtradevolumehasspeedup.Underthiscondition,somepeoplecontributethedevelopmenttothewarmingupofthepoliticalrelationofthetwocountries.TheybelievethatsinceChinaandIndiaarebothdevelopingcountries,theyhavemanysimilaritiesineconomicsystem,developinggoals,etc.Theycompetewitheachotherinmanyrespects,somainlytrans-industrytradeshouldbealeadingpart.However,anotherideahasthoughtthatthetwoeconomiesarecomplementeachotherinmanyways,whichformtheoriginalpurposeoftrade,thusintra-industrytradehasgreatpotential.Actually,accordingtothereferencewehavenow,thestudytoSino-Indiatradeisfarfromenoughrightnow.Therefore,byusingthedataofrecent15years,thisarticleattemptstogiveanall-roundpositivestudytothetraderelationbetweenthetwocountriesthroughanalyzingthecommoditystructure,soastodiscussthefeasibilityandwayoftheeconomiccooperationbetweenthem.
AfterashortlookingbacktothedevelopingtrackofSino-Indiatrading,thisarticlewillgiveacomprehensiveanddetailedanalysistothecomparativeadvantage,competition,inthetradingbetweenChinaandIndia,aswellastheconditionandpotentialofthebilateralintra-industrytrade.First,onthebasisofstandard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SITC),thearticleclassifiedallthecommodityintodifferentgroupsbystandardsseparatelyformsketchytodetailed,andthensystematicallycalculatetheBalassa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ofeachgroup.TheresultindicatesthatinbothChinaandIndiathelabor-intensifiedcommodityhasthecomparativeadvantage.Thereforethetwocountrieshavecompetitionincommoditytradesofthistype.Meanwhile,bycalculatingthe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IndexExportSimilarityIndex,thearticlealsogivesastudytothecompetitivenessanditsdegreebetweenthetwocountries.Theresultshowsthatthetwocountrieshaveahighsimilarityinexportstructure,sotheywillmeetafiercecompetitioninthethirdmarket.However,thereisalsosomecomplementarinessinthebilateraltrade,whichshowsaintensivetrend.Inaddition,byanalyzingtheIntra-industryIndex,wealsoknowthattheintra-industrytradetakesupacertainpart.Althoughstillnotoutstanding,itreallyhasgreatpotentialbecausebigdifferencesalwaysexistintheentiredevelopingspeedofthetwoeconomies.Atlast,thearticlemakesaprospecttowardthefuturebysummarizingalltheanalysisinformerchapters,anddiscussingthequestionsexistinestablishingthebilateralcooperationanditsmechanism,aswellasofferingsomeadviseofpromotingafurtherdevelopment.
Sino-Indiatradehasreturnedtoanacceleratingtrackafterexperiencedthetwistsandturns.Itistruethatmanyproblemsremaininbilateraltrade,suchasanti-dumpinginvestigationsfrequentlyoccurredbetweenthecountries.However,theyarejustminorpointswhichcanhardlychangethedirectionofthemainstream.SinceSino-Indiarelationisnowdevelopingtoahealthydirection,itisbelievedthatunderthejointeffortofpeopleinbothcountries,traderelations,muchmoreprogresswillbegainedgraduallyintradefield.
LIKE(InternationalTrade)
Directedby:
Prof.ChengZude
Keywords:
tradestructure,comparativeadvantage,competition,intra-industrytrade
目录
目录1
引言3
第一章中印两国贸易发展和现状8
第一节中印贸易发展回顾8
第二节中印贸易现状和特征12
第三节中印贸易增长源泉14
第二章中印贸易比较优势与竞争性变动分析18
第一节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18
第二节中印两国比较优势与互补性22
第三节中印两国竞争优势分析28
第四节中印在第三方市场的竞争关系32
第三章中印两国产业内贸易36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36
第二节产业内贸易的测量39
第三节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现实意义41
第四章建立中印贸易协作关系43
第一节中印建立经贸战略协作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43
第二节扩大中印经贸合作的几点建议44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0
致 谢52
参考文献53
引言
中印两国比邻而居,早在著名的“丝绸之路”时代就有着通商往来。
在两国人民经过不断的革命斗争而相继独立后,两国也很早就建立了外交关系。
印度于1950年4月1日
正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但两国关系的发展却并不像人们期待那样一帆风顺,两国在1962年还因为边界问题引起过一场军事冲突。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两国关系跌入谷底。
1988年,印度已故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两国关系开始改善。
90年代以来,高层领导人的互访活动不断增加,推动了中印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1998年,由于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两国关系在短期内趋于冷淡。
近年来,两国高层领导人采取了许多增信释疑的措施,并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在经历长期酝酿与准备之后,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以下简称《宣言》)。
《宣言》是今后指导两国关系的纲领性文件,为两国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因而是中印关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印贸易的发展同两国关系一样,也历经曲折,甚至一度陷于停滞。
但近年来中印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历史上中印两国很早就有着商贸往来,但近代以来中印贸易始于两国的正式建交。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印两国的贸易当时主要是作为两国政治友谊的一种延伸。
就贸易本身而言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和影响。
如果按照两国关系乃至贸易的发展的走向继续前进,两国贸易应该远远不止现在这样的水平。
但是,由于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等一系列历史原因以及政治问题,两国在1962年爆发的一场武装冲突,对于中印两国关系和中印贸易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间中印贸易处于中断状态。
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以及两国政府的努力,中印关系又重新走向合作。
随之也带来了两国包括贸易在内的经济合作的陆续开展,但应该说这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仍然带有政府行为的色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贸易才真正走上了正轨。
两国贸易规模不大,但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期。
1992年双边贸易额就达到了3亿多美元,1995年超过11亿美元,而短短5年后,2001年中印贸易就达到了近36亿美元之多。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中印两国外交关系受到很大震动,但中印贸易的发展速度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
纵览中印贸易,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双边贸易的发展与中印两国关系的起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除了政治关系之外影响中印双边贸易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印之间经济的竞争性等,这从当前印度对于中国商品的频繁反倾销中就可见一斑。
在中印双边关系升温,两国贸易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国内一些专家和学者逐渐开始关注中印经济乃至贸易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中印关系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以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中国南亚学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团体对于包括中印关系问题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以《南亚研究》、《南亚研究季刊》和《当代亚太》为代表的学术期刊也已经成为印度问题研究的阵地。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的科技手段的应用,一些学术性、专业性的网站也陆续开通。
其中首屈一指的是中国南亚研究学会和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创建的中国南亚网(网址:
http:
//www.casas-),以及印度印中贸易中心北京代表处新建立的网站(网址:
http:
//www.india-china.org)。
但是,由于中印两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关系发展并不顺利,而且一度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所以大多机构和学者在中印关系问题上主要着眼于两国关系发展,军事力量对比等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印经济关系的研究较少,专门讨论中印贸易关系的专著和文章也不多见。
应该说,这与中印贸易的具体发展情况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随着中印双边关系的好转,中印贸易的迅速升温,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中印经济关系的研究,以及中印贸易问题的探讨上来。
张敏秋在《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对于中印经贸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该书首先回顾了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用历史史实对中印经贸关系进行了梳理。
随后对中印双边贸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贸易额和贸易构成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印贸易的潜力比较大。
在对贸易进行了简单分析之后,作者对中印两国间贸易以外的经济合作进行了论述,分别从中国和印度两个方面出发,说明中印贸易以外的经济合作发展空间巨大。
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论点,作者用了比较大的篇幅分别从制药业、钢铁及相关工业、煤和炼焦煤等六个具体行业来补充说明中印两国合作的巨大潜力。
随后,作者概括了发展中印经贸关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最终得出结论中印双方应该在合作与竞争中求得双赢。
在上述经济分析中,作者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印双方经济竞争性强,但仍然有合作的可能——“由于两国经济的构成和水平相似,互补性不大,两国都已走向市场经济,并融入世界经济,双方之间的竞争在加剧,贸易摩擦也在增多。
这是不可避免的。
”
赵建军在《改革与发展中的印度经济》一书中用了大量而翔实的数据对印度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全书的下半部分,特别对印度对外经贸政策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印度对外政策的发展沿革,还对印度2002-2005年进出口政策进行了评价,这对研究中印贸易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在该书下篇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的比较中,作者对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特别对印度反倾销对于中印贸易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并且就印度对中国商品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闫成海通过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TSI)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在1985-2000年间都是正的,来说明两国的贸易结构比较接近,同时具有比较优势或者比较劣势的商品有相当的重合程度,从而两国的对外贸易构成竞争关系,在世界市场上互为竞争型贸易国家
。
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印贸易问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研究力度有待加强
在论文的前期准备当中,经常苦于相关资料的缺乏。
虽然目前中印贸易升温,中印贸易的影响在逐渐扩大,但国内学术界关注于这一领域的人还是不够多。
以反倾销为例,能搜集到的材料最新也只是2002年底的,而且在查证后发现有些数据还不准确。
比如在赵建军《改革与发展中的印度经济》提到,“1992年印度首先对3种进口商品开展反倾销调查”
,但通过印度反倾销局《2002-2003年度报告》中查证,印度的确是自1992年开始发起反倾销调查,但1992-1993年度只有2起案件。
诸如上述材料的缺乏和不准确给论文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问题研究失于片面
在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上,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于印度经济的研究上来,这与以往印度问题的研究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不可否认这对于我们了解和学习印度经济问题是有好处的,但是,较少有人把中印经济、贸易问题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上述《改革与发展中的印度经济》中对于中印经济比较问题尝试着进行了比较,但应该说类似这样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2.问题的提出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界对于中印贸易的发展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中印经济竞争性强,因而贸易上竞争也激烈;与之相对的是,有的学者强调中印经济具有很强互补性,贸易发展空间巨大。
那么中印贸易关系到底是怎样?
中印贸易的发展前景是不是如所期望的那样光明呢?
为了试图弄清这一问题,本文在简单回顾中印贸易的发展历程后,就中印贸易比较优势,竞争性以及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详细综合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印贸易协作的可能性和前景。
二论文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1.理论基础
根据国际贸易古典理论,生产和消费的构成和地点,是由于各个国家生产函数和要素禀赋的差异。
在李嘉图的模型中,一国将出口其劳动相对有效率的产品,进口其劳动相对缺乏效率的产品。
于是,在李嘉图的模型里,贸易模式被解释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不是技术和地理的差异。
如果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李嘉图模型所假设的——比较优势只会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而出现。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也被解释为国家资源的差异(资本,劳动,陆地,矿产资源等等)。
赫克歇尔—俄林(H-O)贸易理论认为国家出口其资源禀赋密集的产品。
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一资源相比于其他资源,有相当大的供应,那么该国在这一资源上是充足的。
按照这一理论,资源禀赋的不同是贸易模式的主要决定因素。
但19世纪60年代之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世界贸易的一半以上是发生在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对此传统的贸易理论一筹莫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量出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在内的新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
规模收益不变,各国的需求偏好相同,完全竞争的市场以及两种商品、两种要素、两个国家的模型。
而产业内贸易理论则打破了这些假设,认为社会各经济部门的产品存在产品差异,各国需求具有多样化偏好,每种差异产品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生产,可使生产成本降低,获取垄断利润,因此国家间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不再具有必然性,贸易量也不再完全取决于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程度。
关于国际贸易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问题。
由于本文是通过考察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结构,分析贸易的比较优势和互补程度,进而研究双方的竞争关系和合作前景,双方的贸易即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上,同时产业内贸易又拥有大于产业间贸易的发展空间,所以,无论是传统的贸易理论,还是产业内贸易理论都提供了下文各种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理论出发点。
2.论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共由六大章组成。
本文的开始部分也就是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包括有关中印贸易的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第二章对中印两国的整体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中国与印度贸易的增长情况以及主要出口产品,并利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考察了两国贸易增长的源泉。
第三章利用修正过的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略到详细分类的不同标准,系统地计算分析了中国与印度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同时还通过计算两国竞争力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来研究两国出口商品的竞争性和竞争程度。
第四章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进行分析,考察当前双边产业内贸易情况和变化趋势。
第五章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讨论了建立双边贸易协作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立协作机制的几点建议。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根据前面章节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印近年来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两国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种类存在相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比较激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互补性,且互补性逐渐增强。
双边存在一定产业内贸易,但规模有待加强。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我们主要把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