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457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

《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政治考点.docx

古代中国政治考点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真题

1、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

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5、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7、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过模拟

1、钱穆认为: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

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

”据此判断以下正确的是

A.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B.洛邑与宋是西周行政中心

C.宋国虽为诸侯实力过强D.鲁、齐两国的国君是王族

2、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

“诛不孝,无易树子,五以妾为妻。

”(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D.推崇法家思想

3、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

这实质上反映出

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B.分封制已开始解体

C.三国霸主地位确立D.吴越文化的先进性

4、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5、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

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

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

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真题

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3、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C.汉D.唐

4、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5、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6、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6分)

 

过模拟

1、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

A.生产工具的差异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D.经济形态的差异

2、西周分封制度首次在中国范围基本废除,主要是因为(  ) 

A.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B.儒、道、法三家思想推动

C.秦国商鞅变法                     D.秦朝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

3、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 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

这一措施 ①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  ②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 ③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    ④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B.刺史C.太尉D.御史大夫

5、“秦汉以后中国的皇权政体在其建立之初,是一项伟大的创制,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以下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①结束封建政体,统一国家产生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③打破了宗法束缚,给各阶层民众提供发展契机④三公制度确立,权力制衡机制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4分)

(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

(6分)

(3)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

(10分)

 

考点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

试真题

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2015年新课标I卷高考历史试题)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4、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5、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6、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7、“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隶属少府。

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8、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9、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10、 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议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1、《金史》记载:

“赞曰:

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法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12、读下列表格,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13、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14、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15、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D.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1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被逐渐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8、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1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0、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1、“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22、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

2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4、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25、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6、 单选题据《南台备要》记载:

“浙江省……调兵剿捕之际,兴盛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好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造管钱,不需咨禀,……交他每(们)。

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浙江行省

A.与中央集权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理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在受到中央节制       

27、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8、《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

29、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16分)(要求:

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31、(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

 

过模拟

1、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

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

A.儒学独尊                     B.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                     D.国家财政

2、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应该出现在哪位君主在位时期: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

3、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

4、中国古代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5、(2015天津南开高三期末,1)下表中的史实与评价最相符的是()

选项

史实

评价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存制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唐朝设置节度使

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明朝蛇内阁首辅大臣

拥有了宰相的职权,统领六部

6、《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7、“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菁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8、著名学者赵汀阳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