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专题.docx
《林黛玉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专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黛玉专题
名著阅读材料一之林黛玉
(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薛宝钗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林黛玉的故事
▲林黛玉进贾:
黛玉的母亲死后,外祖母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
黛玉进贾府拜见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等人后,又到邢夫人、王夫人房间,最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
宝玉见黛玉没有跟他一样有玉,便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伤心落泪。
▲黛玉葬花:
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
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第27回、第28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黛玉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急痛之下,一病不起。
一天,贾府的人都没来问候,便挣扎着唤紫鹊扶她坐起,要过有宝玉题诗的旧帕。
她见物生情,百感交集,狠命地撕扯起来。
哪知病弱之身无法如愿。
黛玉闭目喘息片刻,命笼上火盆,欠身将手帕投进火中。
随后拿过前日整理的诗稿,撂在火上。
紫鹊、雪雁赶忙抢救,却来不及了。
此后病越发沉重,终于含恨离开人世。
(第97回)
▲木石前盟:
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因通了灵性,变为神瑛侍者。
他以甘露浇灌一棵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
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
神瑛侍者便是贾宝玉,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
“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
(1回)
▲共读西厢花纷纷:
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
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
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
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
(23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说要是黛玉“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
后因黛玉讽刺宝玉,宝玉气急,经黛玉道歉,宝玉说“你放心,黛玉故作不懂,宝玉刚要解释,黛玉说“你的话我都知道了”。
之后,宝玉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作黛玉,并说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你之类的话。
(32回)
了解宝黛爱情
第一次是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二段,“那宝玉也在孩提之间,况他天性所禀,一片愚拙偏僻,姊妹兄弟皆如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如今与黛玉同处贾母房中,故略比别的姊妹熟惯些,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
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黛玉又在房中独自垂泪,宝玉也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过来。
”这是虚写,看不出吵架的原因,但能看出是因亲密而至不虞之隙、求全之毁。
第二次是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中,试才题对额之后,宝玉得了父亲嘉许,众小厮围着讨赏,把他身上佩带的荷包、扇袋之类,一抢而空;惟独黛玉给他做的一个荷包,特别珍重地带在里面衣襟上,没有被抢去。
黛玉却以为连这一个也赏了人,气得把正在给宝玉做得一个香袋儿剪破了。
这虽是一场因为小小的误会争吵,但也初步显露了宝黛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
第三次是在《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一回中,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听说史湘云来了,便和宝钗一道来到贾母这边。
正值黛玉在旁,因问宝玉:
“打哪里来?
”宝玉便说:
“打宝姐姐那里来。
”黛玉冷笑道:
“我说呢!
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宝玉道:
“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就说这些闲话。
”黛玉道:
“好没意思的话!
去不去,管我什么事?
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
还许你从此不理我呢!
”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由此你一句我一句,直到宝玉以“亲不隔疏,后不僭先”的理由,向黛玉保证。
黛玉又啐道:
“我难道叫你远他?
我成了什么人了呢?
——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也立刻反澄道:
“我为的也是我的心。
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
”这次吵架,看得出来宝黛第一次交心。
第四次是在《听曲文宝玉悟惮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府为宝钗过生日,定了一班戏,听戏后,湘云说戏中的小角色扮相像黛玉模样儿,黛玉为此不悦。
宝玉在黛玉与湘云之间调停,反而双方得罪。
第五次是在《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回中,宝玉借着《西厢记》曲文----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貌!
”,第一次向黛玉表白爱情。
黛玉毫无思想准备,觉得受了冒犯,于是又引起一场小吵。
第六次是从第二十六回至第二十八回,钗黛一先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时,晴雯正生气,没有听清黛玉的声音,不给开门,还说是宝玉吩咐的。
黛玉气得哭了半夜。
次日她见了宝玉不理,宝玉还不知怎么一回事。
她独自一人在幽僻处葬花吟诗时,又被宝玉遇着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长篇大论的沉痛倾诉,才解释了这一场大误会。
这次吵架写得特别摇曳生姿,缠绵悱恻。
这是宝黛的进一步交心。
第七次、第八次均是在《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回中,宝玉向王夫人说的珍贵药方,王夫人不相信,宝钗又不肯替他作证明,黛玉用手指在脸上画着羞他。
等到凤姐出来作了证明,宝玉便质问黛玉,又引出一场小误会。
再一次是元妃赏赐端午节礼,宝玉的一份恰好和宝钗的一样,不和黛玉的一样,这是元妃对宝玉婚姻问题明显的示意,黛玉当然感到极大威胁。
黛玉对于她自己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并非不知道,她担心的不是宝钗真能夺去这个位置,而是“金玉良缘”之说对于手握婚姻决定权的家长们的影响,以及宝钗的美貌对宝玉的诱惑。
这次吵架,标志着宝黛爱情纠纷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第九次是从第二十九回到第三十回贾府在清虚观打醮,张道士向贾母给宝玉提亲,贾母虽然拒绝,却仍然委托张道士继续在外面注意打听“模样儿性格儿配的上”的姑娘。
这意思很清楚,就是,至少贾母目前心里还没有选上黛玉,这对于当时在场的宝黛二人都是极不愉快的。
加上众道士进贺给宝玉的法器中,有一个金麒麟同湘云佩带的金麒麟正好配对,宝玉又特地拿了揣起来。
这两件事引起次日宝黛二人一场空前的大吵,吵到宝玉要砸碎那块通灵宝玉,黛玉大哭大吐,把她给通灵宝玉做的穗子剪成几段。
而这次大吵的最主要结果,一是宝玉向黛玉发出了“你死了,我做和尚”这样严重的誓言;一是贾母说宝黛二人“不是冤家不聚头”,似乎对他们的爱情有了初步觉察。
第十次是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一回中,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面斥这种话是“混帐话”,恰巧被黛玉听到,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出来后,黛玉又讽刺了什么“金”,什么“麒麟”的,终于引出宝玉说出刻骨铭心的话。
黛玉走了,还不知道,还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当作黛玉,继续倾诉,于是在这个由衷仇恨宝黛爱情的敌对者面前,彻底暴露了爱情的秘密。
接下来就是宝玉挨打后,派晴雯给黛玉送手绢,作为爱情的信物,从此宝黛爱情进入平静发展的阶段,再也没有吵架。
正如红学专家所言:
宝黛的爱情,既是坚贞的,又是软弱的;既是纯真的,又是矛盾的;既是一往情深的,又是拘谨束缚的;既是两心向照的,又是猜疑重重的:
总起来说,就是爱得那么痛苦,那么沉重。
林黛玉的相关评价
▲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
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
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
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
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
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
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
“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
”“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
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
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
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
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
“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这一节还怒得。
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
你安得什么心?
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
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是这主意不是?
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
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
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
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
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
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
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
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
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
”“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
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
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
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
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
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
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
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
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
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
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
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
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
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
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
“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
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
▲《杏帘在望》,初露诗才。
《世外仙源》、《杏帘在望》、《题宝玉续庄子文后》、《参禅偈》续作,表面看这些应酬之作意义不大,对人物的主导性格的塑造似乎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林黛玉丧母后,初到外婆贾家,倍受老太太疼爱,尚能少解心中的忧伤,才能写出并无泪滴和愁思的应制诗,应该说应制诗的制作也体现了当时林黛玉初到贾府的心迹。
几首应制诗因受题材的约束,并未能尽展林黛玉的诗才,但仍居大观园众女儿之首,高出众人一筹。
以《杏帘在望》(代贾宝玉作)为代表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诗的开头,远望中是一带山村,酒旗飘扬,招迎饮酒客人,写出山庄的远景,下面两联是山村风光,长着菱荇的水中鹅儿游玩,桑榆丛中飞着营巢梁间的燕子,农家房外春韭泛绿,村外是十里稻花飘香,诗的结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把这种风光与太平盛世相联系,元妃十分喜欢这首诗,指出《杏帘在望》为四首之冠,因诗中有“十里稻花香”句,遂命浣葛山庄改名为稻香村。
元妃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呢?
诗中描绘的一幅黎民富足,天下太平的图画,不光达到了应制诗的最高境界,也正是皇家梦寐以求的,由此不光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出色的诗才,也可以感觉到林黛玉当时心情怡然。
▲《葬花吟》点点愁绪,满腔悲愤。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重要情节,人称千古韵事。
林黛玉作为小说的女主角,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在这首《葬花辞》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初到贾府和贾宝玉亲密无间,黛玉早把一片痴情放在宝玉身上,宝玉对她也是一片深情,但他们彼此的给予却不是对等的。
宝玉已是黛玉的全部,但随着宝钗的到来,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黛玉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危机,但苦于没有父母、无依无靠、寄人篱下、无人作主,又因前夜晴雯不开门一事,误会宝玉,次日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
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
诗人起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幅《暮春落花图》映入眼帘:
花儿凋谢了,花瓣随风而起,满天皆是,转瞬之间就消失殆尽,只剩下游丝落絮遮住视线,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就这样画上了句号,怎能叫人不伤感,怎能叫人不哀愁。
“闺中女儿惜春幕,愁绪满怀无处诉。
”“柳丝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是啊,草木一季,人生一世,像我这样的多愁多病之身,究竟经得起几番风雨,熬得过几度春秋?
“三月香巢已垒成”,燕子已筑好了自己的家,可是我的家又在何处呢?
不禁埋怨:
“梁间燕子太无情”,诘问它“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明年春天花开如旧,而人事却已全非。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儿啊,明媚鲜妍,怎禁得起风刀霜剑相逼,树儿不是你的久居之地,这园子也不是我长居之所,想来不觉暗自落泪,一点点,一滴滴,既是眼中泪,也是心中血,我和你有什么区别,一样的孤苦伶仃,一样的难以释怀。
“花魂鸟魂总难留”到“不教污淖陷渠沟”是全诗的高潮,“质本清来还清去”这是林黛玉的理想,是她对命运的强烈呐喊,“我就是我,活要活得干干净净,死也该死得清清白白!
”但这个理想是“一抔净土掩风流”,以离开尘世才得以实现,多么地凄凉、悲哀。
“尔今死去侬收葬,……花落人亡两不知”,至此,花与人完全合一,葬花就是葬林黛玉,纵观全诗,这是林黛玉写花,也是她本人的生活记录,更是她心灵的写照,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她以整个生命和灵魂发出的呼喊“质本洁来还洁去”,令人魂悸魄动,荡气回肠。
▲《题帕三绝句》泪流千行,《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愁思万丈。
《题帕三绝句》写于宝玉被笞,黛玉前去慰问,回去后接到宝玉托晴雯送来的用过的手帕,黛玉由不解而终于悟出宝玉的真正用意,五内沸灸,写下这三首绝句,寄寓林黛玉对宝玉的深深爱恋和思念,以及自己无可排遣的哀伤情绪,也是林黛玉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情宣言。
这三首诗通篇写泪,第一首明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第二首、三首则暗写,“抛珠滚玉只偷潸,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不识香痕渍也无?
”
三首诗说的都是她的流泪,林黛玉的前身为绛珠仙子,从西方灵河岸下凡来到人间,是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将一生的眼泪还给他。
《红楼梦》中这一艺术形象的特点,便是流泪,这三首题帕诗,既是林黛玉爱哭性格的特点显示,又为她的这一特点加浓色彩。
《秋窗风雨夕》一诗可说是《葬花吟》的姐妹篇,一写伤秋,一写伤春,景物不同,离愁别绪都是一样的。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不觉心有所感,道成《代别离》一首: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诗的前四句由景入情,由大环境的花草凋落,一派肃杀秋意,到小环境的秋夜灯边,窗外秋风秋雨,更引人凄凉的情怀,接着八句话,那秋风秋雨来得何等急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把人的春天之梦惊破,这时,人因一怀秋情,不能入睡,眼前是那点燃的烛台,在风中滴着烛泪,更牵动人的离情,这是人世间共有的现象。
下面四句,在秋风中,被褥抵不住寒意,急遽的秋雨,也像是催促着夜漏声,这风雨如陪伴别离人的哭泣。
结尾四句,是风雨与人的泪滴相连接,“不知风雨几时休”,这也正是林黛玉此时的心态,她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已时时感到恶劣环境的威胁。
▲《咏白海棠》、《咏菊》、《问菊》、《梦菊》立意高远,灵空飘逸。
《咏白海棠》一诗中,借白海棠以自况,写出自己的高洁品格,诗的首联,院中湘帘半卷,院门半掩,土如冰,盆如玉,写花的环境和栽植的状态;第二联,以梨花形容白海棠的色泽,以梅花比拟此花的精神,以花喻花,本来不是好办法,这里用“偷借”十分自然、巧妙,白玉棠的纯洁和诗人的高洁也就相得益彰;第三联,白衣仙女和秋闺怨女流泪,也是因花引起人的联想。
林黛玉眼中的任何一物,总是引起人在流泪的联想,这正是作者写林黛玉,处处照应她的性格特点;尾联,以孤单寂寞收结,正合林黛玉的个性表现。
《咏菊》是菊花诗赛中夺冠之作,其构思和用语,确有其独到之处。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写诗人创作灵感突悟时的不安状态。
“无赖”这里有“可爱”的意思。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刻画了诗人写诗读诗时的挥洒和浪漫。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写诗人和所写诗歌的内容不被理解的痛苦情怀。
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指出诗人欲效仿陶渊明追求高风亮节的期盼。
曹雪芹既是通过诗人写菊花,更是通过菊花赞颂林黛玉的高洁人格。
《问菊》诗人以菊花的知音人身份,向菊花发出四个问题:
你孤高特出,傲视世俗,与谁共同归隐?
同样是花,你为什么开得迟?
你在庭院花圃中,承露迎霜,你有什么寂寞孤单的感觉?
秋意深时,鸿雁南飞,秋虫哀鸣,会引起你的相思之情吗?
这几个问题既在问菊,也是自问,既是菊花的孤标傲世,也是诗人傲岸不驯、高风亮节性格写照。
《菊梦》是一首咏物诗,设想也非常奇特,立意很高,境界空灵。
天上、地下;仙境、人间;梦境、醒境;厌世、恋世;消极、积极;理智、感情回旋交错,交缠纠葛,矛盾斗争。
“醒时此怨同谁诉?
衰草寒烟无限情”。
菊花回到人间,但内心充满幽怨、哀愁、伤感、无奈、疏离、压抑、挫折、失败的愁绪,这难道不是诗人一生经历的写照,诗人和命运抗争的写照,至此诗人的真情实感一览无遗,也预示着诗人悲惨的命运结局。
▲《五美吟》慧眼匠心,独辟蹊径。
《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这是一组咏史诗,吟咏古代五位女子,咏史诗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吟咏,借以抒发感慨,这是中国诗史上很常见的题材。
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几乎都写过这类诗作,林黛玉作这五首咏史诗,对史事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人云亦云,都有自己的独到见地,不难看出林黛玉的独具匠心,当然更是曹雪芹的高明。
《西施》吟咏春秋美女西施的悲惨命运,“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指出西施最后投水而死的悲惨结局,“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说明生活在吴宫的西施,反倒不如效颦的东村女,虽然白了头,却仍然还在溪边浣纱,诗人通过一个小事件表达了对美丽女性、美丽灵魂被践踏、被毁灭的同情。
作者曾经通过贾宝玉的眼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把林黛玉和西施相比,这里也是对林黛玉的悲惨命运暗下伏笔。
对于王昭君,前人所吟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讽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份份不一,王荆公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林黛玉作明妃不与人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意思是说君王即使轻视人的美丑,为什么将决定人们命运的权力给了画工呢?
由此可见林黛玉作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正体现了林黛玉诗人的才情,诗人的智慧,这也是林黛玉脱俗和可爱的一面。
在这五首诗中有林黛玉对才女的悲惨遭遇可悲、可叹之情,也有林黛玉由人及己的愁思。
▲《桃花行》风流别致,哀音绵绵。
而林黛玉的这一首,以桃花易凋比喻红颜薄命,林黛玉因桃花受风雨摧残,联想到自身,联想到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和冷酷。
诗的开头一段,从“桃花帘外东风软”到“隔帘消息风吹透”写人与花的命运相同,第二段“风透帘栊花满庭”到“茜裙偷傍桃花立”写花在风中飘零凋谢,人因花引起身世联想而伤情以至于向东风而泣,第三段“桃花桃叶乱纷纷”到“泪干春尽花憔悴”更深一层铺叙桃花盛开,想到“花之颜色人之泪”,最后一段“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在这里诗人连用六个“泪”字,一唱三叹,使那哀音绵绵的愁思如江水川流不息地涌来,让人不忍卒读。
《桃花行》和《葬花吟》、《代别离》同属一个基调,可以合称为林黛玉哀音三部曲,这三首诗都是以花隐喻林黛玉的命运。
三百六十日的风刀霜剑的摧残,这位立身行事不以传统观念为准绳的叛逆女性哪里还有立足之地,最终只能“一抔净土掩风流”,一个美丽、智慧的灵魂就这样被社会黑暗的洪流吞噬了。
林黛玉还写了柳絮词《唐多令》以及凹晶馆联句“冷月葬花魂”等,从这些词诗中都可以看出悲凉颓丧的心绪,这一方面源于她落落寡欢的性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