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596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docx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摘要‥‥‥‥‥‥‥‥‥‥‥‥‥‥‥‥‥‥‥‥‥3

引言‥‥‥‥‥‥‥‥‥‥‥‥‥‥‥‥‥‥‥‥‥4

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青山绿水孕育了沈从文对美的感受能力‥‥‥5

(二)母亲的教诲对沈从文的影响‥‥‥‥‥‥‥‥6

(三)沈从文经历的血腥场面使他的心灵积淀了沉痛的隐忧‥‥‥‥‥‥‥‥‥‥‥‥‥‥‥‥‥‥6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6

一、追求意境美‥‥‥‥‥‥‥‥‥‥‥‥‥‥‥‥7

二、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7

三、古朴简约又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8

四、侧重人物心理的描写‥‥‥‥‥‥‥‥‥‥‥‥9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感谢词‥‥‥‥‥‥‥‥‥‥‥‥‥‥‥‥‥‥‥‥13

 

试从《边城》浅析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摘要: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极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具,他用诗意的语言展示了湘西神奇、优美、自然、和谐的山光水色和异样的民俗风情,而他也因为别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并且成就了他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

沈从文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作品本身吸引人之外,与他的创作的风格也是分不开的。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集聚了沈从文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包含了沈从文的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更能说明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边城》是沈从文的艺术殿堂,是沈从文实现自身理想的舞台,这里没有所谓的阶级,没有所谓的正确与错误,有的只是人内心的一种渴望,有的只是人对美好品德的一种向往。

在《边城》中,你不仅能看见沈从文的美学思想,也能看见他独特的创作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边城》沈从文艺术特征

 

引言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奇葩,他特立独行,坚持自我。

在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历史之“变”的时候,沈从文却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

他自己也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李“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喜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性,讴歌了古朴美好的人性。

在沈从文笔下的人都是美好而健康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沈从文看到了城市文明对宗法制农村的冲击,不仅冲击了人们的肉身,更是冲击了千年积淀的传统美德与美好人性,所以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笔为即将失落的人性美留下一曲沉痛的挽歌。

沈从文是多产的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但主要的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一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

但我觉得沈从文的第二类作品写得更出色,而沈从文自己也一再宣称: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

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乡人情节和乡土情结共同孕育了沈从文的文学涵养,使得他能够坚持不懈,而成就非凡的成功。

沈从文的《柏子》、《山鬼》、《丈夫》、《萧萧》等都是经典的短篇小说,而代表作《边城》则是带着人性美的中篇小说,《长河》是沈从文的长篇代表作。

沈从文写了那么多的文章,光集子就有30多个,那么他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呢?

他的创作运用了哪些艺术特征呢?

那好,我接下来就以《边城》为例来分析一下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沈从文在30年代主流文学上推陈出新,既继承了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思想,又跳出了思想的束缚,在不谈政治经济的情况下,专心致志作真、善、美的文章。

在沈从文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并自成一派。

而我要谈的便是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在写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说明沈从文为什么会有与当时潮流不符的优秀文章出现。

我想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有关的。

沈从文从小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对湘西又这不一样的情感,也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记忆才使他坚持不懈,把他所知道的湘西搬到纸上,并表达了他美好的美学思想。

在沈从文的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沈从文对湘西土地的热爱与对湘西人民的无限眷恋。

沈从文描写详细的秀美清幽的田园风光,描绘具有原始气息的风土人情,让人们一点一点地感受湘西的美好,了解他的“桃花源”。

在这里,有一群充满最原始欲望的淳朴厚实的农民,他们健康、优美、善良、向上,他们没有被历史这个大染缸染上五彩的颜色,就像一幅幅宁静和谐的山水人物画,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

(一)青山绿水孕育了沈从文对美的感受。

沈从文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处,土家、苗、侗、汉等民族在此杂居。

这里风光秀丽,环境优美。

青山绿水养成了他特殊的气质,也使他富于想象。

小时候,沈从文经常逃学,跑到山上,山上的一切都那么地吸引着他。

山上沙沙的松涛声,让沈从文享受到的大自然的音乐盛宴;“叮咚叮咚”的山泉声,让沈从文的心灵得到洗涤;那姹紫千红的花海,让沈从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许就在逃学的不知不觉之间养成了他仔细观察、细细体味的性格,同时养成了他对美的感受能力,使他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读他的文字像被带入了一幅幅山水画中,这些画色彩明丽、水波荡漾、山峰棱厉,它们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时而浩渺无垠,时而如密锣鼓点,它们不是图片,而是电影,甚至就是身边的水上人家,光、声、色都全凸显了出来。

由木材累积的吊脚楼上一个敞着怀儿的女子,声音好听得像转过了几道弯,委委屈屈的表情,红着眼儿伏在窗框上喊:

“我等你十天,你要有良心,你就来……”那声音就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也酥了骨头,只觉得是黄莺鸟儿在啼鸣,悦耳动听。

而沈从文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吊脚楼,也常常在我的梦中萦回不去。

水的灵动,成就了沈从文行云流水的文字。

你不难发现沈从文的文字轻快、明丽、打动人心。

他那些散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在船上写的信儿,当信儿夹带着画儿,穿山过水落到了三三的枕前。

他那些痴话不显山不显水,可你依然心儿颤动。

在船的颠簸中,依然用歪歪扭扭的字来写信,在信中你会被他的深情打动,留下心儿在颤抖。

山的沉稳,养成了沈从文稳健的性格。

在文革中,沈从文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是他还是咬着牙,硬是挺了过来,没有被苦难打到。

那时他被分配去扫女厕所,这是一种歧视,是一种侮辱,可是他还是乖乖的去执行任务。

这不能不说是他沉稳如山的性格帮他度过了难关。

试想一下,如果沈从文是一个冒进的人,那他肯定会死于批斗之中,而中国文坛的一颗明星即将陨灭。

二)母亲的教诲对沈从文的影响。

沈从文五岁进私塾,八岁起就经常逃学。

如果按这样的情况下去,那中国文坛则会失去一员大将,会失去一位风格特立的大家,那无疑会是中国文坛的一大遗憾。

好在沈从文有一位富有才气与胆识的母亲,他的母亲在沈从文四岁时便教他识字,认识药名,同时教他思考和果决。

对于沈从文逃课的不良行为,他父亲十分愤怒,还说“若再逃学说谎,便砍去我一个手指”,但母亲却没有太多的苛责,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他。

“我的母亲姓黄,年纪很小时就随同我一个舅父在军营中生活,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

”所以我的很多知识都是母亲教授的,而她的见闻也让我钦佩。

“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

”沈从文也说:

“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

在沈从文十五岁时,沈从文母亲怕儿子这样下去会毁了,于是便叫他参军了。

这也是沈从文家的一个惯例,也可以说是所有凤凰籍男子的义务,他们有从军的义务与责任,这与湘西尚武是分不开的。

沈从文从军,经历了许多的事,这无疑增加了他的阅世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素材。

(三)经历过的鲜血淋漓的血腥场面,使沈从文的心灵积淀了沉痛与隐忧。

在沈从文生活的凤凰县,那里的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压迫,而从小面对这种情况的沈从文总觉得心情沉重隐痛。

在这里他看到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

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

在沅州东乡清乡时,清乡队伍“杀了那地方人将近两千。

怀化小镇上也杀了近七百人”,沈从文经常面对生活中的鲜血与阴暗,反促使他以后再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一个人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而要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更是与他的经世阅历分不开。

上面我简略的介绍了沈从文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下面我就回归正题,谈谈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读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无一不是透着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有着桃花源牧歌式的纯美生活图景。

沈从文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用客观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这样就成就了一种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在看沈从文的作品时,我总

会流露出对生活在湘西的那群可爱的人民的倾慕,也想过一下这种牧歌式的生活。

沈从文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景物身上,所以我们看得景物不是死的、静的,而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生命之歌。

一、追求意境美

沈从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使之达到营造美好意境的目的。

这应证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情景想和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沈从文最擅长描写的是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而不愿写“一摊血一把眼泪”,却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的痛苦。

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法去抒写自然美。

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地勾画出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对湘西乡下的婚礼嫁娶、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方式等都作了一番介绍,细心地描绘了一幅湘西的风俗画。

加上沈从文在描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这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他的小说、散文的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但是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缕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悲伤。

意境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蕴含着令人咀嚼不进的韵味,可让读者通过意象去领略作者更深层的情思意蕴。

对此宗白华有过这样的阐述: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管的生命情调与的管得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以直观感想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

是的,沈从文追求意境美不是简单的想再现湘西的美,让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当然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他说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沈从文注意塑造美丽如人间仙境的世外桃源,创造一支理想化的田园

牧歌。

也因此作者以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勾勒出了这一新奇独特的“边城”。

二、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沈从文非常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对于创作的作用,认为“真正搞文学的人都必须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作家应“习惯于情绪体操”沈从文的小说常常直截地把主体情绪投注到人象和物象之中,使之带上鲜明的情绪色彩;或者借助于记“梦”和象征曲折地表达主体的情感评价,酿造浓郁的抒情性。

《边城》中的人物和环境都作了理想化的处理,可以看出沈从文主管理想的张扬,突出了小说的抒情性。

为了强化抒情性,记“梦”之外,沈从文小说还善用象征。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它更是一首表现人性“美”与“善”的抒情诗。

沈从文执意要把《边城》写成“纯粹的诗”,主要是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要把它凝结成“诗”。

茶峒边城的美丽风光是一首赞美湘西、赞美大自然的诗;

老船夫为翠翠挑夫婿而犯糊涂是一首感人的亲情诗;翠翠对傩送发自内心的爱慕之情是一首朦胧的爱情诗……而沈从文的《边城》便是由这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组成,构成了一首具有浓郁抒情性的“纯粹的诗”。

《边城》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作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作为纬线,生动变化的波澜,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

同时,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作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自家女婿而生出事端为暗线。

这样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小说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而这些经纬交织,波澜起伏的情节莫不是以抒情为主导,莫不是为了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力,重造民族品德服务的。

翠翠这个形象的塑造倾注了沈从文的“爱”与“美”的理想,而翠翠本身就是爱的结晶。

她的出生具有传奇性,时她的母亲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相爱的结晶,她来到人间,便是天使,便是爱的精灵。

茶峒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她明如水晶般的眸子,也养育了她“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机灵性格。

翠翠身上的“爱”与“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

翠翠对傩送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不含任何的杂质,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异性的爱慕,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单纯。

在小镇看龙川比赛时初遇傩送,并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二佬派人送她回到家,才知道自己见的人是船总顺顺家的二佬,这时她的爱情种子便在朦朦胧胧中萌芽;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船,再遇傩送,则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衿与自尊;而在天保死、傩送走、爷爷死后,翠翠仿佛忽然“长大成人”。

她勇敢地接受不幸的命运并默默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里翠翠的“爱”与“美”则更显得灿烂与炫目。

小说的结尾处,再碧溪白塔下绿水旁边翠翠伫立凝望的身影,显得那么的落寞,那么的孤寂,但同时又显得那么的伟大。

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表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美,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探讨。

老船夫的质朴憨厚、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情、顺顺的豪爽慷慨……这些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征,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理想人生形式的内涵。

《边城》里的人物都是具有美好道德品行的,他们善良、淳朴、重情轻利……他们的优良品德,是沈从文曲折的想让这些传统美德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的真实渴望,是行重新塑造民族品德的殷切期望。

沈从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是相当的成熟的。

《边城》就是一种整体的象征,那青山绿水旁的白塔的坍塌象征着古老湘西的终结,而白塔的重修则象征着新的人际关系的重造;翠翠一波三折的爱情从整体上看俨然是人类生存处境的象征。

沈从文主观情绪的投入,大大的丰富了小说的抒情容量,使之具有了一种诗化的效果。

三、古朴简约又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

他的小说很少用“的”“了”等虚词,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口语的生动活泼。

沈从文自己也说“创作室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也因此沈从文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

咋看之下,沈从文的文字不华丽好似没什么特点,但若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的文字充满着温柔与温馨,读后如沐春风。

他的文字不华丽,但清幽淡雅,在清新淡远之下,又融入了一丝淡淡的惆怅、淡淡的忧伤。

沈从文写得都是别人不曾涉及到的湘西,所以在古朴之中又见神秘。

沈从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简单的几笔就可勾勒活泼俏皮的翠翠、憨厚质朴的老船夫、豪爽慷慨的顺顺……别看这简单的几笔,这可是得有身后的功力的。

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那塑造的人物就会简单、单调、不丰满,可沈从文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由此可见沈从文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多么的强。

《边城》描写翠翠的一段文字: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也不动气……”这里的翠翠是那么的清澈,那么的靓丽,短短的几个字就清晰的塑造了大山养育下天真活泼,不知愁的天真少女形象,传神灵动地表现了翠翠的优美、健康。

再者,沈从文的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沈从文在目击了现代文明对宗法制农村的冲击,农村社会体系的坍塌,人们伦理道德的丧失,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沈从文心情沉痛、隐忧。

因此沈从文带着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用牧歌式的笔调,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清新、质朴的文风融入到30年代的文学,也使他的小说带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边城》中就有相关的描写,如在求亲时是有两条路选的,一是在女方家对面的山上为女方唱满三年的情歌;二是由男方的父母向女方家提亲结成儿女亲家,还有在嫁新娘子时,新娘子是穿红衣、坐花轿抬到夫家的,端午时有赛龙船、吃粽子、捉鸭子等活动……这里的一切都是按传统行事,当然也有些鬼神之事,

这些都是在社会发展中日渐消失的传统和习惯,它体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展示了湘西的乡土人情。

文白杂糅,以白话为主。

30年代是丧失自我的年代,认为一切都是国外的好,也因此许多作家都拼了命地学习外文,即便不能用外文写文章,也为了赶时髦一定要在文章中插入几个外文。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悲哀与耻辱,但沈从文却丝毫不加理会,依然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不为名,不为利。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你总会发现几个文言词汇,虽然是文言词汇,但却不难懂,反而觉得生动活泼。

就是因为有沈从文的坚持,才有在古朴简约的语言中觉察它的鲜活生动的生命力,才能窥见他的“世外桃源”的真谛。

四、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沈从文塑造人物形象是非常厉害的,但他的人物心理描写的加入无疑增加了人物的情态,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展现人物的性格。

《边城》中有一段这样描写翠翠的“翠翠一天比一天长大,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有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

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祖父问:

‘翠翠,想什么?

’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

‘看水鸭子打架。

’”这段描写突出了翠翠特有的少女怀春而害羞的情怀,它是那

样的美好而又怕别人知道,喜滋滋的、暖暖的,整天都幻想着当新嫁娘、幻想着美好的事物。

这种少女情怀,沈从文通过心理描写把它刻画得真切、真实,展现了这时期少女特有怀春情怀,它是那么的娇羞、那么的美好。

沈从文侧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地人物形象,使得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木偶。

在他的笔下,翠翠才成为那个令人喜爱、令人心疼、令人敬佩的活生生的人;老船夫才表现出那种对孙女的浓浓的爱与不舍;傩送的爱才显得伟大、真挚、令人钦佩。

是的,在沈从文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可观可感。

沈从文对心理的描写可以说是运用得如火纯青,他有效地运用使得他在文坛上也能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成为独特的存在。

在特定的时期,人物心理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个性,可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使得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洞洞的骨架子。

结语

《边城》虽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表现了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但它毕竟只是一篇不算长的小说,无法完全地概述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本文只是从《边城》入手,简单地介绍了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真的想认真地学习沈从文创作的艺术风格,你得读更多的沈从文的作品与沈从文的自传,因为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他的生活经历是非常密切的。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民族意识的作家,他对人性美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树立了重情轻利、优美、健康、善良的国人形象。

面对现代都市的诱惑,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民风淳朴乡村,这不能不说是国家的悲哀与不幸;在面对这种扭曲的情况而无能为力,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无奈与心痛。

不过还好,至少我们有一个沈从文,有他留下的心灵的慰藉,可让我们稍稍缓解心灵上的沉痛与隐忧。

沈从文用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可爱的人,让我们了解湘西人热忱,了解另外的一种健全的人生形式。

在此我谢谢沈从文先生,谢谢他用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留下了一支最后的牧歌。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版(2009重印)

[2]《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

[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1985年

[4]沈从文《山鬼》,《沈从文文集》

[5]沈从文《从文自传》金川E书

[6]沈从文《沈从文回忆录》节选来源:

祖先网

[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沈从文《废邮存底•情绪的体操》,《沈从文文集》,第11卷

[9]朱光潜《诗论》,1980年版

[10]沈从文《我的家庭》,《从文自传》,金川E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