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
《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时间
1856-1860
二背景
1.继英国后,法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1856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
三目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利益
四结果
中国战败并签署条约
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内容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天津为商埠
增开10个通商口岸
割九龙司给英国
外国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准许华工出国
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赔偿军费
俄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和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约150万平方公里
五影响
中国两半程度加深
第三节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
1一鸦后,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生计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阶矛激化(根本原因)
二拜上帝会与基督教的关系
三运动经过
四《天朝田亩制度》
(一)内容
1废除封建土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
2规定每户六组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的分配原则(公有制)
(二)评价
1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2绝对平分土地,不切合实际;平均一切社会财富,违背生产本性,无法实现
3具有落后性
(三)未能实施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
平分土地,均分财富,不切实际,无法实施
客观:
处于清军围困之中,没有安定的环境
(四)影响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土地革命进入全盛时期
五《资政新篇》
(一)主要内容及进步性
主要内容
进步性
政治
中央集权、广开言路,官吏选举产生
顺应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
准许私人办厂,奖励科技发明
顺应经济工业化、市场化的时代潮流
外交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顺应了外交近代化的潮流
反侵略争取独立的时代要求
文教卫生等
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提高民众素质、社会文明程度
(二)作者及特点
洪仁玕
1向西方学习
2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
(三)未能实施的原因
1缺乏相应的社会主义基础(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和实施条件
2处于战争环境
(四)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时代背景
太平天国势力处于上升时期
太平天国势力处于衰落时期
内容
仅涉及经济
更为全面
经济主张
发展小农经济
(公有制)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私有制)
矛头指向
地主阶级
清政府、侵略势力
实质
农民平均主意的空想,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农民
无
作用
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革命进入全盛时期
无
相同
1.未能实施的原因
2.反封建
3.革命纲领
六太平天国运动性质
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
七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
八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2.农民平均主义,阻碍经济市场化
九新特点
1.学习西方、利用了西方的宗教
2.反侵略
3.处于两半社会的背景下
4.属于民主主义革命
5.《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6.外国侵略势力镇压
一十对后来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政治:
1.政府权力由满人转至汉人
2.促使各地方的离心倾向,削弱中央集权
3.影响了中国19c末的变革力量,促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开展
经济:
1.客观产生了一定数量的自耕农,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2.为洋务派提供借鉴,促进了洋务企业的产生
思想
1.极大冲击了天朝上国的保守思想,国人有了新国家观念,有了现代国家认识
【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有双重作用】
第四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时间
1894-1895
二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后,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需要大量市场、原料、投资场所
2.中国:
清朝统治腐朽
3.朝鲜:
东学党起义
三经过
1.牙山战役→平壤战役
2.黄海战役:
北洋军事主力尚存,日取得黄海制海权
3.辽东半岛战役(日陆海两面夹击)
日占领大连、旅顺
4.威海卫战役(山东)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四结果
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影响
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破坏了领土主权
激化民矛→反割台斗争
赔款白银两亿两
加重人民负担,激化民矛
举借外债,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清政府鼓励设厂,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技术工人、技术、管理经验)
五三国干涉还辽
俄法德
影响俄国在东北的利益
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六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1.直接原因
日军登录台湾
2.军队及领导人
丘逢甲、徐骧领→义军
刘永福→黑旗军
3.败因
实力悬殊
4.意义
激发了国民为维护主权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热情
七败因
1.未能建立现代的财政金融体系。
融资渠道不畅,无法支撑战争开支
2.缺乏有效凝聚人心的爱国思想文化,信仰缺失,上下一盘散沙
3.未形成近代国民意识,民众根本不知为谁、为何而战
4.海洋观念缺失,北洋军事建军思想落后于世界潮流
八影响
中国
1.暴露了满清王朝政府的腐化与无能,引起了瓜分狂潮
2.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国人思想开始觉醒
日本
4.日本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
5.为日本日后的扩张与亲率奠基
6.军国主义势力思想迅速膨胀
朝鲜
7.被日本进一步控制
第五节义和团运动
一时间
1899-1900
二背景
1.列强入侵,民矛激化,国人产生强烈排外情绪
2.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基督教礼仪发生冲突
3.1897-1898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列强入侵,国人生计困苦
5.自然灾害频发,原因被归咎于基督教的传播
三口号
扶清灭洋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利于军民一同抗击外敌
过分相信清政府,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惨遭血腥屠杀
灭洋
积极抗外,发动、号召民众抗敌
笼统排外,阻碍现代化进程
四经过
五性质
农民阶级为抵御列强入侵的反帝爱国运动
六败因
1.中外反动势力共同剿杀
2.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七意义
1.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并变为殖民地的阴谋
2.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六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根本原因
垄断资本主义→市场、原料
二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三时间
1900-1901
四经过
P33图
五结果
1901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1.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3.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5.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两半社会
第七节辛亥革命
一时代背景
1.19c末20c初,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维新变法、甲午战争、辛丑条约、镇压义和团暴露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3.戊戌变法失败,呼唤革命到来
4.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加速革命到来
二兴起
1.宣传革命思想
代表人物
代表作
核心思想
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
邹容
《革命军》
2.建立革命团体
兴中会、华兴会、共进会、文学社
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1894孙中山成立檀香山
三发展
1.同盟会
1905日本东京总理:
孙中山
机关报:
《民报》纲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发动系列武装起义
1911广州黄花岗起义,鼓舞革命斗志,加速革命进程
四高潮
(一)武昌起义爆发
1.有利条件
1)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2)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问学生始终坚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经过
10.11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
1)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官僚、地主、军阀、立宪派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二)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时间
1912.1.1
2.都城
南京
3.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4.国旗
五色旗
5.纪年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为中华元年
公元年-1911=民国年
6.性质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
(三)南京临时政府颁布革命措施
核心内容
进步意义
政治
人民具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利于政治民主化,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经济
设实业部,颁布规章
废除苛捐杂税
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了短暂的春天的到来
文教
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
颁行新教科书,小学禁止读经科
利于解放思想,发展资产阶级文化教育
习俗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
(详见)必修二
利于革新社会习俗
外交
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
《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
局限:
1.反帝不明确
2.未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封建不彻底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制定机构
参议院
2.颁布时间
3.主要内容
1)中华民国主权术语国民全体,国民享有诸项自由和权力(主权在民)
2)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分权与制衡原则)
参议院→立法权
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政权
法院→司法权
3)实行责任内阁制
4.目的
限制总统权力,防止专制独裁,实现民主共和
5.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6.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五失败
(一)经过
1.南北议和(袁世凯控制的清政府和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派出代表商议和平)
孙中山妥协:
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2.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3.1912.4,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二)败因
1.袁世凯实力强大
2.列强破坏革命
3.立宪派、旧官僚投机倒把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
六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七影响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2.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5.社会习俗发生变化,体现了人性化
八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双重影响
1.培养了大量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为革命团体的出现创造条件
2.相当数量的学生投入军校学习,为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军提供人才条件
3.新式学堂中把忠君尊孔定为教育宗旨,启发民国注重道德教育
4.管制改革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行政体制,三权分立提供借鉴
5.清末新政未能改变其本质,加强税收,不断丧失社会基础,激化阶级矛盾,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6.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阶级基础
7.部分留学生盲目照搬外国经验知识的现象被带到了民国社会
8.清政府抑制革命势力,延缓了革命进程,增加革命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