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099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

《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诊断学 第七章文本.docx

心理诊断学第七章文本

第七章心理诊断的基本技能

诊断的接待技巧

(一)接待遵循的原则

  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有理有节,形成初次接待的第一印象。

  心理咨询人员与求助者之间,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后来的咨询效果有重要影响,而咨询人员在初诊接待时留给求助者的第一印象,对确立咨询关系又起关键作用。

如果咨询人员在初诊时留给求助者的第一印象不良,咨询者在收集资料时就会遇到困难。

因为求助者绝不情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一位他不信任的人敞开。

  

(二)诊断接待的操作步骤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表现出咨询人员应有的仪态

  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既不可板面孔,又不可喜笑颜开)。

与来访者谈话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1.5米左右),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按我们的民族习俗,谈话时不可直视对方的眼睛,可扫视对方的眼神或表情。

正常的咨询位置

 

  

  2、礼貌地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

  

(1)必须起立迎接来访者,单手示意指定坐位,平和地说“请坐”。

  

(2)“非常欢迎您前来咨询,谢谢您的信任。

  “我很愿意向您提供心理学帮助。

  “如果您同意的话,请您填写这张表格。

”(登记表或简单问卷表等)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例1)。

例1

 

  间接询问如:

“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向您提供帮助。

  “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

  直接逼问如:

“您有什么问题,说吧!

  “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说吧!

  “怎么啦?

有什么问题,说吧!

  “出什么事啦?

说吧!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是否能向求助者提供帮助。

  5、在向求助者表明可以对他提供心理学帮助之后,应立即简约地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确保求助者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6、之后,应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包括咨询的时间、地点,联系人、联系方式和双方的一些约定。

例如,时间的延迟或者因故不能如期赴约如何处理等诸多细节。

  7、对求诊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类。

  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归类,有利于继续深入分析了解相关资料。

不同类别的心理问题,往往有其特点。

而这些类别特点,是心理诊断工作的针对性的依据。

  归类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方法的选取要在初诊接待中实用。

下面这种方法,即由表及里的逻辑分类方法。

逻辑分类方法表格

 

 

  该表格铭记心中,因为在摄入性谈话时,不能当着求助者的面做记录、录音摄入信息,都要在谈话后追忆,只有头脑中事先有了框架和条理,才不致漏掉信息。

  (三)初诊接待技巧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紧张情绪

  刚刚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加之对求助者一无所知,初诊接待时难免有紧张情绪产生。

紧张情绪可以扰乱思路和破坏工作程序,所以要切实避免。

为了能将紧张情绪降至最低点,在出诊之前,可按初诊接待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直到熟练自如为止。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见习时间。

  

(2)语速把握适中,吐字清楚,避免使用方言,每句话必须使求助者听清楚,必要时,可将提问或解释性语句重复一遍,直到求助者表示听清楚并完全理解为止。

谈话中若使用专业术语,应向求助者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

  (3)对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特别是对心理测量资料的保密原则,要反复向求助者说明,承诺咨询员的责任,并说明一旦由咨询人员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4)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咨询人员不可为了获取求助者的信任而随意夸大它们的功能,心理咨询工作受范围限制,咨询者不能在咨询范围以外向求助者提供帮助和作任何承诺。

  (5)不许吸烟,不许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如玩弄铅笔、轻敲桌面、抖动身体等等)。

接待来访者之前,绝对不许饮酒或服用兴奋、镇静等药物。

交谈中不能东张西望,应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或发问。

  (6)求助者明确了上述问题之后,有利于进一步端正求助动机,既增强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信任,又不产生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

而且,对集中收集临床资料,准确评估求助者的问题所在是有帮助的。

向求诊者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与相关的事项

(一)遵循的原则

  中规中矩,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与相关的事项。

  

(二)操作的关键

  

(1)心理咨询的性质

  咨询人员根据对咨询的实质的理解,对咨询特征的认知,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

心理咨询的目标着眼于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咨询,能提高应付挫折和各种不幸事件的能力,使之能够自己面对和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即使其能够自强自立。

  

(2)咨询人员让来访者明白,他应该做到的或可以做的。

咨询人员让来访者明白,他应该做到的或可以做的

 

  第一,坦诚地向咨询老师表露自己,不必掩饰或伪装,本校的来访学生在接受咨询之前请向中心工作人员出示有效证件。

另外,为了方便后续的跟踪咨询服务,需要把来访者的真实姓名、所在院系专业、联系方式、一定的家庭和求学背景登记在案,这些个人资料只用于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不会透漏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来访者应把自己个人的限制、内心真正的困惑或咨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感受都及时地与咨询老师沟通,以便更快更好地达到咨询效果。

  第二,自愿自由。

是否开始或终止接受心理咨询都由来访者本人决定,咨询老师只能提出建议,无权强硬要求。

相应地,随意地终止给咨询带来的不良影响也由来访者本人承担。

另外,来访者可以自由选择咨询老师,以使个人问题得到更有效的帮助。

咨询过程中,若对咨询方向或方法有异议,可与咨询老师进行必要的讨论并修正。

  第三,尊重咨询老师。

来访者必须提前预约咨询时间,并严格遵守。

认真配合咨询老师的工作,按时完成“作业”,把个人的感悟与改变有效地反馈给咨询老师。

  第四,自主。

心理咨询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所以咨询的主角不是咨询老师,而是来访者自己。

不要期待咨询老师为你做主,给你出主意、想办法、甚至做决定,即不能过分依赖心理咨询,也不要以为咨询总能一次性解决问题。

事实上,心理咨询不是“一帖灵”,世上没有灵丹妙药,所以请记住,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解决你的问题!

  (三)注意的问题

  在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与相关的事项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常规问题

  1、咨询人员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应遵纪守法、遵守咨询人员道德准则,在其工作中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道德标准。

  2、咨询人员应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咨询人员应不断学习本专业的有关知识,通过不断改善自身的工作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4、咨询人员应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和专业职能的界限,不作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

  

(2)对来访者的责任问题

  咨询人员的工作目的是对来访者负责,使他们获得适当的服务并由此获益。

  1、咨询人员不得因来访者的性别、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来访者。

  2、咨询人员在治疗关系建立之前,应使来访者明确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性质、工作特点、收费标准和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3、咨询人员在对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来访者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进行实地冲击疗法)应与来访者达成书面协议。

  4、咨询人员应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强自立,而并非使来访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咨询人员产生依赖。

  (3)建立与来访者的关系问题

  咨询人员应尊重来访者,按照本专业的道德规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1、咨询人员应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对来访者的潜在影响有清楚地认识,不得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谋取私利。

  2、咨询人员应努力保持和来访者之间客观的治疗关系,为此应避免在治疗中出现双重关系(即应避免与熟人、亲友、同事等建立治疗关系);一旦业已建立的治疗关系超越了客观的界限(例如发展了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应采取适当措施终止这一治疗关系。

  3、当咨询人员认为自己不适合于对某个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对来访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专业人员。

  (4)保密原则

  咨询人员应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无论是在个体治疗或是在集体治疗中都有责任采取适当地措施为来访者保守秘密。

为来访者保守秘密

 

  1、咨询人员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在应用时的限度;在集体治疗时应首先在治疗集体中确立保密原则。

  2、当咨询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来访者有危害其自身或危及他人安全的情况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的上级主管部门)。

  3、咨询人员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它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不得列入医院或单位的病历和其它资料之中。

  4、咨询人员只有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治疗或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在得到来访者的书面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例外)。

 

 

 

心理诊断中提问技巧

(一)提问技巧遵循的原则

  提问技巧遵循的原则是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内容上提出合适的问题也即确定提问方式。

  

(二)提问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看,在心理诊断中,可以具有不同的提问方式。

根据谈话目的和你想收集的资料内容来确定提问方式。

  1、从问题的开放性程度来分类

  从问题的开放性程度来分,问题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半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等三类。

  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

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诊断资料,使摄入性谈话自然的进行下去。

如:

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在想确证某些问题,同时又想了解另外某些信息时,可以采用半开放式提问(或称为限制性开放式提问)(例

例1

 

  “除了在孩子管理方面,你们夫妻之间还有什么矛盾,”夫妻吵架这两者的关系,可使用这类半开放式提问。

1)。

  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也可用封闭式提问。

  如:

为确定是否有家庭暴力,可用封闭式提问:

“你丈夫打孩子吗?

  总之,到底用哪种提问方式,是依据诊断谈话的目标、收集资料的性质和内容来确定的。

  2、根据凯利(G.Keily,1977)临床交谈的性质来分

  根据凯利(G.Keily,1977)临床交谈的性质可以把问题分为“为什么……”的问题、多重选择性问题、多重问题、修饰性反问、责备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等六大类。

六大类

 

  

(1)“为什么……”的问题。

前面已经涉及这类问题。

这类问题的含义对当事人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当事人说明理由,暗示当事人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

这类问题可以改变形式,可以改为“怎样”和“什么”的形式。

如:

“为什么你要和别人打架?

”改为“你和某人一起干什么啦?

”“你为什么失约。

”改为“你那里出了什么事啦。

”等等。

改变形式以后的问题,不带指责性,患者没必要自我辩解,反而能引导他自我探索。

  

(2)多重选择性问题。

比如:

“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

”“上星期日你是离开家还是在家里呆着?

”等等。

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

改变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去掉选择部分,“你有什么感觉?

”“上星期日你都做了些什么?

  (3)多重问题。

如:

“你认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怎样呢?

”或者,“他的父亲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呢?

你本人又是怎样做这件事的?

”出现这种连珠炮性质的问题,可以使当事人不知所措,当然,只能回答他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出问题的作法,往往表现出医生或心理学家急躁和没耐心,是那些没有经验和缺乏训练的咨询人员的表现。

  (4)修饰性反问(rhetoricalquestions)。

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

比如“您只谈学生学习不好,可当今的教师水平和学校纪律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您知道,一个人怎么能发现真理呢?

”这样的问题,常常使谈话陷入僵局。

即便是把谈话接下去,也会把所谈的内容引向空洞和抽象的评价,离开具体问题,对当事人毫无益处。

  (5)责备性问题。

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当事人。

如:

“现在这样,当初你干什么来着?

”“这件事你凭什么能肯定?

”这种问题,对当事人能产生很大的威胁感,所以会立即引起防卫。

这对推动交谈没任何好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

  (6)解释性问题。

这是医生和心理学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当事人去自我探索。

和责备式提问一样,这类问题对当事人的自我探索作用很小,特别是与当事人观点不一致时,更不应以疑问方式反问对方。

  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当事人和医生的关系。

  (三)心理诊断中提问的消极作用

  在谈话中,无论是要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还是想控制谈话内容,都要使用提问的方法。

但是,提问本身却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

问题提得是否妥当,关系甚大。

提得好,可以促进咨询关系,增进交流和使当事人感到被医生所理解;问题提得不好,可能伤害咨询关系,破坏信息交流,患者会觉得处在被审问的地位。

  问题提得过多,其跟本原因是医生或心理学家对当事人的心理障碍和对当事人的谈话内容缺乏基本理解。

当然,也可能是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

在医生或心理学家还没有真正理解当事人时,或还没有掌握语言交流技巧时,最有帮助的办法是把各种封闭性提问变为开放性提问。

所谓封闭式问题,就是事先对当事人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

比如,你和邻居相处得好吗?

提这一问题时,医生在心里肯定有一个假设:

“他和邻居处得可能不好”,而回答只能有“是”和“否”两种,患者只要说“好”或“不好”之后,就再没别的话可谈。

如果把问题改一下,改成:

  “你能谈谈和邻居的关系吗?

”这时,患者如不拒绝,肯定会谈得很细致,与此同时,可以从他处理邻居关系中了解他的人格、价值观、日常情绪和行为习惯等等。

  俗话说“言多必失”,而问题一提多了,也必然有一些是不恰当的。

有人在临床上总结了一些不恰当的问题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

问题提得太多时,患者叙述自己的情况时便出现依轴性,不问就不说话。

  

(2)责任转移。

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是患者自己,而不是医生和心理学家。

问题过多就会把这一层责任转移到医生身上,减少了当事人参与解决心理障碍的机会。

  (3)减少当事人的自我探索。

当事人等待医生来挖掘自身的问题,而不主动动脑筋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封闭式的问题中,包含着医生的估计,很可能通过暗示作用影响到患者,他们回答问题时就可能只顾顺着医生的估计谈,却把真实情况掩盖了。

另外,有的事情比较难以判断,而非要做出回答时,就难免加上主观臆断。

  (5)当事人可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特别是对那些质问性的问题,如“你怎么能这样想呢?

”“你不知道那是错的吗?

”“你为什么不努力争取?

”等等。

这时,患者的防御反应首先是表白自己,更有甚者就是沉默。

在咨询谈话中,凡属于“为什么……”、“干吗要……”、“你怎么能……”、“非那样……”之类的提问应当绝对避免。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除了提问题的数量和频率要注意掌握外,还应当对各类问题的性质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有所了解。

也就是说,在谈话过程中,以什么方式提问也很重要。

也可以使用情感的反射提问法,即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下患者,使他把淡话转向某类问题。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这种办法,因为这往往引起患者的情绪紊乱,一时难以控制。

这种方法在治疗中较多使用,但也得慎用。

  当一个心理咨询师有经验而且足够机敏时,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提问法,即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

引导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经由一段中介而引出新话题。

比如,当你想了解患者的一般社交关系而她本人却喋喋不休地埋怨自己的丈夫时,你可以把夫妻关系引仲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而后再对社会上一般人事关系的冷漠发一下感叹,一方面表示对她的同情,另一方面把她的思想引向更远的地方,随后再提出同事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问题,进而使她谈谈她的朋友们对她的态度,这样引导比直接发问要自然一些。

  (四)提问内容的选择原则

  提问内容的选择是极重要的,特别是把提问作为心理诊断手段时,提问的内容必须认真选择。

  提问内容的原则。

提问内容的原则

 

  

(1)适合患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患者的兴趣。

  

(2)对患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患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患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患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患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在选择提问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提问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五)提问后的倾听

  确定了提问方式并提出问题后,要耐心倾听求助者叙述。

  倾听,不是随便听听,而是全神贯注地、倾心地听。

在听的过程中,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谈话中插入自己对谈话内容的评价(摄入性谈话规定不能在交谈中加入咨询员评论)。

倾听,不单是听,还要注意思考,要及时而迅速地判断求助者的谈话是否合平常理,是否合逻辑。

另外,在听的过程中要及时地把握关键点。

比如,求助者谈:

“我感觉活得累,没意思,因为领导总说我拾仨忘俩,工作粗心,心不在焉。

有一次批评我,我上了七层楼想跳下去,当然我最后没往下跳……”

  领导批评就跳楼,这种事罕见,被领导批评几句就跳楼自杀,这不太合逻辑。

她所以悲观厌世,背后定然另有真情,引导求助者谈出真情就是问题的关键。

又如,求助者谈:

“下岗后,回家没事可做,心里空空的……”问:

“做家务活,铺床叠被,打扫卫生等等不是事吗?

”“没什么可做的,家里没有床,多少年了都睡沙发……”四十五岁的妇女,长年睡沙发,不合常理。

肯定还有其他关键点隐在其中,或许,这种关键点才是她生活乏味的原因。

倾听,最重要的是听出这些关键点在哪里。

  (六)提问的态度

  诊断者在与当事人提问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这就好像我们看日落。

罗杰斯曾经说过:

“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桔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

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而已。

  非评判性提问态度是使求诊者患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便患者无所顾及,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在你面前。

  医生或心理学家的提问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提问过程中,有些话是不能讲的,如:

“你的做法是荒唐的”,“这件事不符合原则”等等,这种评判性的结论,有时在心理治疗中也不能随意给出,所以在诊断会谈中更不能使用。

一旦说出这样的话,诊断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

  如果诊断会谈的气氛迫使诊断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时,在这种情况下,诊断者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

“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等。

“理解”是态度中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它可以使患者得到知己,但并非是支持者或反对者。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只说明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

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诊断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

  (七)提问技巧要注意的问题。

提问技巧要注意的问题

 

  

(1)提问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提问程中,态度必须保持中性,咨询员的面部表情、提问的语调、动作,均不可表达出对谈话的哪类内容感兴趣,不然可能有暗示和诱导因素介入到摄入性谈话中,从而使求助者的报告产生偏离,丢失客观信息。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在诊断的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5)在提问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提问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提问,以免求助者的误解。

  (四)提问方式技巧

  提问的目的,就是按照需要收集信息,使心理诊断在诊断者的控制下进行,也就是说,提问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及提问时间都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

另外,提问的内容不但对心理诊断重要,而且对心理咨询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诊断者才有可能不断增加诊断信息,从而提高心理诊断的信任和信心。

假如把提问搞得漫无边际,诊断者很快就会因为无所收获而厌烦。

  提问的技巧很多,而且可以随机应变。

最常用的方法是释义提问法,即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把患者的话重复一下并做解释,解释完以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

这样做,使患者感到很自然,会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

比如,患者说:

“一想起睡觉,就紧张,怕自己失眠。

越怕睡不着就越不能入睡。

”这时,心理咨询师很想了解患者最初失眠的原因,于是,便可以接住患者的话茬说:

“越急就越不能入睡,这是情绪对睡眠的干扰作用,心理学认为,任何失眠都是情绪性的,都是情绪干扰的结果,毫无例外。

但不知您最初不能入睡时是什么情绪干扰,你愿意谈一谈吗?

  再一个方法就是中断提问法,所谓中断就是在谈话中暂时休止一下,当患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障碍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硬行迫使他停止谈话,这时,可以请他抽支烟,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这样在求诊者停顿的瞬间,诊断可以提出需要的问题。

(一)临床资料的整理遵循的原则

  学会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必须有条理地加以整理之后才能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并对各种与临床表现有关的资料加以综合,最后才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为完成诊断任务,必须要学会并掌握临床资料的整理技巧。

  

(二)临床资料的整理操作的步骤

  

(1)首先整理归纳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

 

  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

  

(1)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出生日期。

  

(2)职业、收入、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

  (3)宗教、民族、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离异)

  (4)现住址、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状况(商业区、工业区、农村城乡接合部、文化区)、联系方式。

  2、求助者生活状况

  

(1)居住条件。

  

(2)日常活动内容、活动场所。

  (3)生活方式和习惯。

  (4)近期生活方式有无重大改变。

  3、婚姻家庭

  

(1)—般婚姻状况(自由恋爱、他人介绍、包办、买卖婚姻),婚姻关系是否满意(性生活、心理相容度)。

  

(2)婚姻中有无重大事件发生,事件原因中有无道德和文化因素。

  (3)家庭组成成员,对家庭各成员的看法,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分工庭中所起的作用。

  (4)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原因,原因中有无道德、文化因素。

  4、工作记录

  

(1)对工作的态度、兴趣、满意程度。

  

(2)是否改变过职业,理由何在。

  5、社会交往

  

(1)社交网以及社交兴趣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内容。

  

(2)与自己交往最多、最密切的人有几个。

  (3)能给以求助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