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999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

《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docx

肖秀荣四套题word要点版

第一套

34. 第一问:

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

(2)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由于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第二问:

这样变化对党的启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5. 第一问:

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2)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第二问: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

(2)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

(3)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4)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

(5)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

(6)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第三问: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围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6. 第一问:

为什么要坚持与时俱进?

(1)党章是党的总章程,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

党的指导思想解决的是党举什么旗的问题。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2)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实质上就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变践,这是我们党91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的根本原因和最宝贵最基本的经验。

(3)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第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先后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又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

第二问:

为什么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的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问:

为什么要重视与人民的联系和反腐倡廉?

(1)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归纳的党的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指出它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2)党的作风与党的宗旨密切相连。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醒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

(4)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而反腐倡廉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37. 第一问:

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2)它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3)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4)爱国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

(5)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第二问: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第三问:

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

(1)首先,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既要体现中国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又要体现出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和风范;

(3)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的实际行动中。

(4)其次,要促进民族团结与维护祖国统一。

(5)再次,要增强国防观念。

(6)最后,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38. 第一问:

材料说明什么?

说明中美两国人民彼此抱有极大的好感和必趣,两国关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人民交流是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口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二问:

为什么美国注重与中国的关系?

(1)在美国选民更为关心民生经济等问题的情况下,两位竞选者仍如此关注中国以及中国对美国的影响,说明中国对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生态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2)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3)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持久向前发展,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予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第三问:

中美怎样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美国战略东移,意在应对中国崛起。

中美两国要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需要:

(1)创新思维。

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

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2)相互信任。

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3)平等互谅。

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

(4)积极行动。

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

(5)厚植友谊。

第二套

34. 第一问:

人与自然失衡的原因?

(1)生态失衡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与人的思想观念及实践方式有关。

(2)实践既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如果人类的实践不能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出现灾难性后果。

第二问:

如何处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又是能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的。

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

(3)成功的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第三问: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统一表现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对立表现在自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还需要改造自然以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更好条件。

(2)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3)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的一种转变。

35. 第一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称为造福人民的过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问:

公平正义?

(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加强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能够使社会备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减少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4)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第三问:

如何保证人民过上好生活?

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必须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36. 第一问: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启示?

材料1深刻揭示了我们从哪儿来、到哪里去以及怎么去的问题。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

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170多年的持续奋斗告诉我们:

(1)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2)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不容易,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第二问:

为什么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见第一套35问

第三问: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扩充用第一套35题第二问)

(3)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全体中华儿女都从自身做起来,努力工作,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37. 第一问:

职业道德的要求和最高要求?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其中最高层次的要求是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第二问:

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

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1)首先,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在自己头脑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自己跟自己“打官司”。

第三问:

平民英雄的启示?

“平民英雄”的模范事迹告诉我们,伟太高尚从平凡中起步,恪尽职守之“美”最动人。

敬业精神既是最朴素的道德,也是最崇高的道德。

因为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

加强道德建设,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要像雷锋、张丽和、吴斌那样珍视职业操守,爱岗敬业,立足平凡岗位奉献他人,奉献社会。

38. 第一问:

中国对叙利亚问题投反对票的原因?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立场是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基于中国长期奉行的外交政策,也是为了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无论是投否决票、,弃权票还是赞成票,立场都是光明磊落的。

中国在安理会对涉教决议案行使否决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1)捍卫《联合国宪章》精神和不干涉内政原则。

(2)维护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

(3)拒绝复制“利比亚模式”

中国尊重叙利亚人民的选择,致力于维护叙利亚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积极劝和促谈,坚持政治解决的大方向,坚定支持旨在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斡旋努力,反对并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任何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行径。

第二问:

美英对联合国的态度?

美、英等国对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需要时就抬出,不需要时就抛开,甚至提出要重新组织新联合国。

而当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不符合其意愿的,就对当事国大肆攻击,这些都反映了其霸权主义的本质。

第三问:

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和后果?

(1)以联合国的名义发动战争、英法同盟发挥了实质性的主力作用,是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

(2)此外,全力扶持反政府力量、利用各种手段配合军事打击、直接插手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的政治安排,也是其新特点。

西方干涉主义制造种种借口强行用军事力量更迭一国政权,并没有给中东地区带来人民期盼的民主与繁荣,相反,却事与愿违,使该地区更加动荡与不安,受伤害的还是广大民众。

第三套

34. 第一问:

制定两个百年目标所涉及的哲学范畴?

(1)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主要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2)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3)制定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变可能性的基础上。

(4)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第二问:

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必须: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5. 第一问:

为什么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1)就需求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

(2)就产业结构而言,经济增长过分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3)就要素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第二问:

为什么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获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太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

我们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势来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第三问:

为什么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2)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6. 第一问:

为什么八年抗战能够取得胜利?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二问: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新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贡献。

(2)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问:

为什么日本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否定?

(1)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日本在1895年利用甲午中日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开岁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收回日本所侵占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业已回归中国。

(2)日本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特别是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不但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了中日关系,而且践踏了《联台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本质上是不能彻底反省和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37. 第一问:

为什么依法治国是依宪治国?

这是由我国宪法的特征、基本原则及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

宪法不同于普通法,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我国宪法坚持和体现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第二问:

对刑事诉讼案的修改说明了什么?

(1)人权是指人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宪法确认和保护的公民权利也就是人权保障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包括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投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

(3)刑事诉讼法的这些修改说明我们秉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与程序、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既有利于更充分地体现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利于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更好遵循和贯彻这一宪法原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第三问: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首先要培养法律思维,也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

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2)其次,要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

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38. 第一问:

对日本购岛事件的看法?

见36第三问

第二问:

如何认识外国对中国国防开支增长的责难?

中国政府科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加强国防和现代化军从建设完全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不针对任何国家。

所谓中国国防开支的增长造成地区和中日关系紧张,实质是宣传“中国威胁论”,是无理指责,毫无根据。

第三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应处理的关系和坚持的原则?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应正确处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

中国重视合作,也坚持原则,坚定维护包括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内的国家核心利益。

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这样的“原则”、“底线”的问题上,中国绝对不会退让,而必须进行坚决斗争。

(2)同时,我们应当从维护国家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对于有的国家试图通过挑衅手段使中国脱离和平发展轨道的做法,要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维护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主动权。

第四套

34. 第一问: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人民?

(l)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5)就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问: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原理?

(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