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600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docx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doc

(农夫和他的儿子)的教学设计

《农夫和他儿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懂得团结重要性,感悟“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树立合作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折一根筷子与折一捆筷子不同,从而明白“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

教学准备:

20根筷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有八个儿子,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快乐读书屋《农夫和他儿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先看文前自学提示,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课件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识记。

(2)开火车读生字。

3、指生读文。

5、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农夫八个儿子由()到()故事。

文章主要写了孩子们由不团结到团结故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不团结,团结。

三、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

1)从文章哪些词语中看出孩子们不团结呢?

边读边用直线画一画。

2)农夫去请教村里最有学问、最有智慧老人,他用了什么办法教育八个孩子呢?

2、学生汇报。

3、现在我们前后桌四人分角色朗读文中3-7自然段对话,要读出人物性格特征。

(孩子们调皮与不屑一顾,父亲感激和对儿子们语重心长。

4、进行游戏。

1)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做这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教师拿出一根筷子)谁能把它折断?

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们折筷子表情和动作。

(让学生体验折断一根筷子比较容易。

2)(教师拿出10根捆在一起筷子)这一捆筷子谁能把它折断?

其他学生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们折筷子表情和动作。

(这次让学生体验折断一捆筷子不容易。

5、通过这个好办法,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农夫儿子们也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道理,他们与先前表现有没有不同之处?

6、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农夫儿子们从小总是()(),随着年龄增长,()毛病一点没改,农夫很担忧。

所以,请村里最有学问长者帮忙,长者用()方法教育了八个孩子,最终,八个孩子明白了()道理,()地搀扶着老父亲回家了。

7、你能仿照填空词,说几个AABB词。

8、学生谈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总结:

这篇文章就是让我们明白,应该团结友爱、团结力量大道理。

另外,我们学习了对比写作方法,练习了AABB式词。

四、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阅读《树叶和树根》

1)找出文中ABB式词,试着说两个

2)你认为是树根重要还是树叶重要?

为什么?

2.阅读《风和风筝》一文,风筝掉下去是因为什么?

你想对风筝说些什么呢?

五、欣赏名言,深化理解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六、欣赏歌曲,情感升华

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像狼一样坏人,总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和词语卡片。

2、挂图。

狼和小羊图片。

3、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贴狼图)认识它吗?

认识生字“狼”,读一读。

它是一种什么样动物?

(贴羊图)谁能告诉老师,羊又是一种什么样动物呢?

一只凶恶狼和一只温顺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

(板书:

和)结果怎样?

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二、学习课文

1、课件演示,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初步熟悉课文内容。

说说你在看录像和听老师范读课文基础上,懂得了什么?

2、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号,目视双行,读谁字音。

碰到不理解词句画上记号。

3、出示生字词。

弄脏吃惊温和倒流经常争辩扑去亲爱

可怜坏蛋找碴儿背地里气冲冲骂

你觉得哪些词语难读,或容易读错,提醒大家。

指名读,跟读,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4、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不好读?

5、指名分段读。

注意不读破句。

6让学生简单说说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课(学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会认了没有,读准了没有。

二、精读课文。

1、师范读,生思考:

想想狼到底想干什么?

(范读课文,读出角色不同性格)

学生交流。

(狼想吃掉小羊)(出示狼和小羊图片)

2、学习二、三自然段。

师:

狼想吃小羊,想到什么程度呢?

找出课文中话读一读。

(指名读)

师:

我发现你把“狼很想吃小羊”“很”读得重,为什么这么读啊?

狼这么想吃小羊,心里会想些什么?

狼心里是这样想,他外表是什么样呢?

(课件演示)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家伙,他打算怎样吃掉小羊?

他对小羊说了什么?

自己读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自读。

师:

狼对小羊说了些什么,小羊是怎样反驳他?

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句子)

师:

狼说这话时候是什么样?

(指导看课件)你能再读一读吗?

谁还想来读?

师:

小羊能把狼喝水弄脏吗?

为什么?

(出示句子)指名读。

师:

(出示反问句)师读。

小羊会不会把狼喝水弄脏呢?

这是反问句,它意思就是说小羊不会把狼喝水弄脏。

(出示陈述句)齐读。

用反问句比用一般叙述句更有力量,这里更加强调小羊不会把狼喝水弄脏。

小羊不会把水弄脏理由是什么呢?

指名读。

画简笔画,理解“上游、下游、倒流”。

师:

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羊绝不会把狼喝水弄脏,可狼偏说羊弄脏了水,这就是书上说……(出示找碴儿)读两遍。

3、学习四、五自然段

师:

狼第一次找碴儿被羊驳倒了,他甘心吗?

他态度变得怎么样了?

他又找了什么理由,对小羊说了什么?

小羊又是怎样反驳?

同桌互读,一人扮演狼,一人扮演羊读。

(出示句子)分组读。

师: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文中说“就算这样吧”说明狼承认小羊说得有道理,这样是怎样啊?

狼第二次说去年小羊经常在背地里说他坏话,而去年小羊还没出生,狼这样指责小羊,这叫什么?

(出示找碴儿)读两遍。

4、学习第六自然段

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

狼两次找碴儿都被小羊用事实驳了回去,这一次狼又找了什么理由?

师:

诬赖小羊不面,狼在毫无事实根据情况下硬说骂他不是小羊就是小羊爸爸,这又叫什么?

(出示找碴儿)读两遍。

师:

现在谁来说说“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师:

对,找碴儿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故意挑别人毛病,甚至是毫无根据地找借口,跟别人吵。

质疑。

“争辩”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想再争辩了?

指导看图。

狼凶相。

指导朗读。

5、分角色朗读。

先指名读,再男女生读。

6、体会寓意。

(出示课件)

三、拓展延伸。

狼扑向小羊,小羊有什么反应?

小羊被狼吃了吗?

小组讨论。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

(二)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坏人本性,增强学生辨别好坏意识,明白和坏人是没有道理可讲,必须采取其他办法。

懂得对待狼一样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

2、理解狼三次借口都是在“故意找碴儿”,年、明白找碴儿、争辩、龇意思。

3、学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体会狼和小羊不同态度。

4、扩展学生想像思维能力,续编“狼和小羊”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狼和小羊两次对话及狼最后说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朗读到位,学会读书方法。

中受到教育,尝到成功喜悦。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插图)图上画着哪两个动物?

(狼和小羊)

2、板书课题“狼和小羊”,共同读一遍。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这篇文章讲了狼和小羊之间什么事?

(要求回答问题句子连贯通顺、完整,掌握简答问题句式)

二、初读,了解课文大意。

1、要求学生看汉字轻声自由读课文,不认识字看拼音。

2、分自然段,标出。

3、找6个人,开火车式读。

思: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同时课件演示。

回答:

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2——6自然段,想想狼和小羊有几次对话,用笔画出。

3、看第一次对话课件演示,指名回答:

是第几自然段?

师:

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

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程度呢?

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师:

对!

狼非常想吃小羊。

谁能把“非常”换成别词?

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师:

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师:

狼心里是这样想,他外表是什么样呢?

看看课件,说一说。

师:

从狼样子和它心里想,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

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家伙。

课文前面说,小羊是在溪边喝水,他根本没做得罪狼事。

那狼怎么吃小羊呢?

师:

什么叫找碴儿?

师:

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师:

说得对。

故意找碴就是有意地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

这说明是很狡猾、很阴险。

谁把狼第一次找碴儿话读一读?

要读出故意找碴儿语气。

师:

“你安什么心?

”这一句里“安”是什么意思?

师:

安什么心,还可以说是打什么主意,常指不好念头、想法。

这句话是狼责问小羊什么主意,坏什么想法。

读时要用责问口气。

谁再读读狼说话。

师:

狼第一次找碴儿后,小羊说了几句话?

师:

小羊说第一句话是个反问句。

谁能不用反问句说说这句话意思?

师:

(指图讲“上游”一词后)这句话说狼站在什么地方?

水是怎么流?

谁来指着图(即小溪图)说说?

师:

小羊共说了两句话,先用一个反问句很有力地把狼找碴儿驳倒,然后讲自己根据,理由十分充足。

看看小羊讲理时心情怎样,态度怎样。

师:

谁用“温和”态度和口气读读小羊说话?

师:

对,读时声音要低些,速度要慢些。

女同学试试。

4、看第二次对话,课件演示。

问:

是第几自然段。

小组学习:

分提问小组、分析小组、解答小组,然后汇报。

5、学习第6自然段。

狼这次理由是什么?

自学课文、回答问题。

6、同伴分角色伴演自己喜欢角色。

四、看板书总结全文。

狼扑向小羊,要吃它,小羊甘心情愿让它吃吗?

结果怎样,你能不能接着往下说一说,给故事编一个结尾,好么?

编好后,再试着写下来。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也往往是多元。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独立理解和感受空间。

本课课文不长,可读性很强,但含义深刻,寓意多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中,无须刻意引导学生往确切把握寓意上钻,特别没有必要搞出一个标准说法让学生读背,重要是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感受,在学习和理解课文语言文字同时,受到符合他们年龄特征教育,这样对孩子帮助也许更大。

【设计特色】

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

揭示课题,联系学生原有认识,说说对狼和羊了解。

然后引导自读课文,读完后要求用自己话说说课文讲了狼和小羊之间一件什么事。

二、从理解“借口”入手,理清课文脉络。

1、理解“借口”意思。

方案1:

从学生回答中引出“借口”一词。

方案2:

从课后习题1中引出“借口”一词。

方案3:

在教师小结学生发言时提出“借口”一词。

2、引导比较“借口”与“理由”。

方案1:

如果有学生说“借口”就是“理由”,那就顺势讨论:

把狼找“借口”要吃小羊改成狼找“理由”想吃小羊行吗?

为什么?

方案2:

如果有学生说“借口”就是站不住理由,那就直接转入下一个学习步骤。

3、朗读课文,理请课文脉络,讨论:

狼为了吃小羊找了哪些借口?

三、划出小羊说话,练习朗读,用自己话反驳狼找借口。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进行反驳——鼓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说法说,促成从课文语言到个性化语言转换0

1、你可以找出哪些理由来说明狼说小羊把他喝水弄脏了是个借口?

——除了课文上说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理由,如:

小羊是在那里喝水,又不是在那里玩水,怎么会把水弄脏呢?

(这里可结合进行反问句练习。

)再说,狼其实根本不想喝水,而只是想吃小羊,说小羊弄脏了河水是故意找事儿。

2、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他坏话,为什么说这也是个借口?

(班级基础比较好话,可以请学生用上“难道”加以反驳——帮助学生掌握反问句又一种说法。

3、第三次狼不想再争辩了,可怜小羊也没有来得及再争辩——可我们不能就这么便宜了可恶狼,来,让我们来反驳狼找又一个借口!

(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完成与角色变换相应语言表达形式转换。

估计学生大致会说:

①你凭什么说羊爸爸在背地里说你坏话?

②别瞎说,羊爸爸根本没有在背地里说你坏话!

③要是羊爸爸在背地里说你坏话话,那你也不应该吃小羊,要吃就去吃羊爸爸。

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信息,进行价值取向引导。

例如,第三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认识水平,会有很多人表示赞同,可组织讨论:

要是真羊爸爸在背地里说狼坏话,那狼是不是就应该吃羊爸爸?

让孩子体会:

狼做了那么多坏事,别人说他坏,是理所应当;要人家不说你坏,你就别干坏事嘛!

四、训练分角色朗读。

1、三人一组,分旁白、狼、小羊练习朗读。

2、二次组合,两人一组,直接对话。

3、自我设计,表演朗读。

(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水平;设计表演,培养创造能力。

五、发散填空,理解寓意。

()()()小羊

()()()狼

能填几个就填几个,看谁填得又多又合适。

(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多角度理解寓意。

六、结尾补续,读写结合,发展思维,加深理解。

1、导讲。

课文写到狼“向小羊扑去”就没有了,结果到底怎样呢?

谁能把故事再讲下去?

2、补充角度,打开思路。

估计孩子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惩罚狼,不想让羊死去,教师有必要补充:

小羊被狼吃掉可能也是存在,要是小羊真被狼吃了,大家会怎么做?

3、读写结合。

(自选一个内容。

(1)选一种故事结尾写下来。

(2)对狼(或小羊)说几句话。

【评点】

由“借口”切入,让学生从多角度反驳狼三次“借口”,为本课设计找到了一个富有创意和教学价值全新境地;也为充分展示学习过程,充分抒发个人感受创造了必要条件。

读寓言而不刻意要学生“往确切把握寓意上钻”,甚至“搞出一个标准说法让学生读背”,开拓了寓言教学新视野。

语文课应当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领域,这是与其他许多学科不同之所在。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乃是不同生命不同感受,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学追求境界?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认识,对傣族人民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情景。

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

我们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这就是“泼水节”。

(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齐读课题。

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

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生字用相同颜色涂一涂。

(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

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泼水节因为敬爱周恩来总理花炮对襟白褂敲鼓

银碗祝福健康长寿幸福令人盛满

(教学多音字:

盛)

⑷.认读长句。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告诉学生:

傣族是我国云南省少数民族。

每年过一次盛大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就是他们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

过节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⑵.播放傣族泼水节影片。

感受节日欢快喜庆气氛。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泼水节有什么特别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

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心情。

②句子2:

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地毯。

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

人们欢呼着:

“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四、写字指导。

书写生字“龙、恩、寿、柏、泼、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三自然段。

二、体会感悟。

1、设疑:

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

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⑴.说说表示颜色词。

⑵.“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⑶.这时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⑴、周总理怎样泼水?

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⑵、傣族人民怎样泼水?

向周总理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⑶、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⑷、交际互动。

教师演总理,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⑸、.课件演示泼水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6—8自然段。

⑴、师:

多么让人激动场面啊!

谁能把作者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脚、凤、凰”

五、拓展延伸。

找找周总理图片和故事。

六、板书设计:

祝福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

令人难忘

课后分析:

这是实习老师用我.教案在我班上一堂课。

小冯老师刚开始有些紧张,慢慢地就融入了课堂,环节过度,知识点落实都基本到位,第一次上课就能如此可见老师功底。

作为年轻老师有很多通病。

比如上课看.教案,老被.教案牵着走,课堂是生成,教师随堂应变能力是课堂开放引导者。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显得没办法,讲多,点拨少,光靠干巴巴讲解,学生体验是不深刻,没有了学生个性化感悟,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其三不注意细节处理。

像一些字笔顺写错,学生举手很活跃时,教师反倒左顾右盼不知叫谁,让时间白白溜走,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等等。

其四只关注部分学生,总叫一些学习习惯较好,殊不知那些学习习惯不良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关心,才能使他们热爱我们语文。

不管新教师,老教师,面对新课改,都要及时给自己充电,要时时刻刻感到有紧迫感。

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我不想做一个“误人子弟、祸国殃民”平庸老师。

11《难忘泼水节》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童话故事,写小穿山甲雨林中迷了,多次问路都没有结果,最后在小溪流启发下,通过自己观察、辨别,终于找到了要走路。

课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寓意深刻,很适合儿童诵读、思考。

学情分析:

从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实际简介穿山甲,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提问题。

结合课文看课文彩图辅助学生练读课文,展开想象进入童话世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懂得“路就在自己脚下”意思,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观察、辨别,找到自己要走路。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知道穿山甲向哪些人问路?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一个什么样故事?

二、初读指导

1、简介穿山甲:

见“题解”和插图。

教生字“甲”,读音。

2、布置思考题:

穿山甲向哪些人问路?

哪几个自然段写问路?

他最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各自按照拼音朗读课文后回答。

4、指名分别读各部分。

5、问路(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小溪流)由四个人读。

三、精读训练

理解第一自然段。

讨论:

1、这一部分写是什么地方景色?

总特点是什么?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讲解:

西双版纳、热带、翡翠。

3、教生字“蝴蝶”:

正音,记字形,蝴蝶是昆虫,都是“虫”旁,蝴,右边是“胡”;

4、这一部分可分为哪两层?

各写什么?

第一层总写“像翡翠雕成世界”,第二层从“孔雀、蝴蝶、蜥蜴、阳光”四方面具体介绍。

四、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检查背诵

五、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按笔顺描红:

甲蝴蝶连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继续学习课文,懂得“路就在自己脚下”意思,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观察、辨别、找到自己要走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这篇文章可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各写是什么内容?

二、继续精读训练

1、理解第二部分。

默读第2、3自然段。

(1)小穿山甲为什么事着急了?

(2)体会写小穿山甲和小松鼠语句,读出适当感情。

(结合教“兄弟”,这里指弟弟,口气亲切)

(3)为什么说“这路你(小穿山甲)走不了哇”?

(远小)

默读第4-7自然段

(1)这一部分写了小穿山甲向哪些人问路?

为什么一个说他“过不去”,一个说他“去不了”?

(2)结合讲生字“悬”

(3)指名读第4-7自然段

默读第8、9自然段。

(1)小溪流是怎么回答小穿山甲?

(2)出示:

“我总是在探索中前进。

在我看来,路就在自己脚下。

(3)讨论: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讨论后小结:

路要靠自己走,不怕艰难,在摸索中前进。

(4)齐读小溪流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指导背诵,完成作业。

一、理解第三部分

(1)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词语:

忽然静下心来、贴近,初步体会他们意思。

(2)   穿山甲忽然明白了什么?

”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他又是怎么做?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指导背诵

三、作业

1、写出带有下面部首字

青( )( )虫( )( )心( )( )

2、连线

小松鼠说          路在自己脚下

老葛藤说          路在天上

织布鸟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