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547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docx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课件资料

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

摘要:

巴金在中国文坛上有着显著影响力,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的代表作《家》,在语言上有着巴金式独特的语言特色。

其悲愤、峻烈、激扬的语言,倾泻出作者火一样的反抗激情,而本文从词汇和修辞两大方面来研究《家》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说中所运用的词汇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各种运动词汇、新生词汇、代表封建等级的词汇彰显出鲜明的时代色彩;日常生活词汇和方言的使用又体现出典型的地域色彩与口语色彩;同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更是使其语言显得生动形象,具有形象美与音乐美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家》;语言特色;词汇;修辞

前言

《家》作为“激流三部曲”的首部,其地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而且常被人认为是巴金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巅峰之作。

《家》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倍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该作品通过对封建制度及封建大家庭的强烈批判,以及特有的语言艺术魅力,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且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家》以闭塞的内地城市——成都为创作背景,描绘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发生变革,新社会开始逐步取代旧社会,而代表封建大家庭的高公馆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分崩离析,走向灭亡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公馆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因为《家》特殊的创作背景以及所处的独特时代以及地点,使整部小说的语言显现出特有的语言特色。

巴金的小说语言极具有感染力,“他的文笔是用心血和胆汁浸润过的燃烧着激情的炽火”。

语言的节奏与气势,彰显着激越奔放,一泻千里的特色,很少用迂回婉转的方式对其加以规范;而行文热烈酣畅,平白率真更是直击人心。

但巴金并不是只一味的狂放不羁,任情纵笔而流于粗制滥造。

在具体驾驭这些真率平白、酣畅热烈的语言时,巴金选用了丰富的词汇来表达内心的强烈的情感与思想,注重各类词语的在不同语境环境的选择,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在修辞方式的搭配上更是精巧恰当,从而使小说更具有艺术魅力。

下面就从词汇和修辞两大方面来研究《家》这部小说具体的语言特色。

一、丰富多样的词汇

句子由词汇构成,而丰富的语句是小说文本构成的基础。

由此可见,词汇是一部小说最基础、最根本的元素。

词汇的选择与运用对整部小说的语言特色与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中,词汇的使用丰富复杂。

作者巧妙地运用许多新兴词汇、称谓语、地方方言、口语等,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1)鲜明的的时代色彩

《家》是以成都为创作背景,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即使身处内地的四川也深受影响。

巴金的《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描写了封建大家庭甴盛到衰的过程。

由于故事发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因此整部小说的语言中都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体现出具有过渡性的时代特征。

1.学生运动词汇十分丰富

《家》这部小说主要以克明、克安、克定为代表的第二代人和以觉新、觉民、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人的冲突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而觉民和觉慧以及其他一些学生因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积极开展进步运动在小说中占的篇幅比较大。

而学生在当时主要通过罢课、游行、演戏、办报刊、组织进步团体等活动进行反封建反军阀统治。

因此在《家》中表示学生运动的词汇也比较多。

比如:

宣传、游行示威、罢课、发传单、演讲等。

这些词汇主要出现在《家》所描绘的一些运动中,体现当时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社会动荡与混乱,而学生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的景象。

如:

(1)据说这两年来学生太爱闹事了,今天检查仇货,明天游行示威,气焰太盛,非严加管束不可。

(2)他们出去演讲、宣传,带着行李,准备捉去坐牢。

难道我们愿,在这儿站一晚上也不可以吗?

(3)罢课的第二天,在“外专”与“高师”两个学校主持下的学生联合会正式发出了罢课宣言,对督军也说了几句不敬的话。

(4)他们罢了课以后,便拿着发传单、演讲等活动代替功课。

这些词汇的运用,清晰的指出了当时学生进行反封建反军阀运动的方式方法及进行斗争的激情。

除了这些反映学生运动方式方法的词外,在《家》中还出现了许多国内外的文学著作和各种杂志报刊的专有词汇。

如:

《呆子伊凡的故事》、《饮冰室丛著》、《复活》、《前夜》、《中国魂》、《新潮》、《黎明周报》、《新青年》、《少年中国》、《光明》、《学生潮》、《每周评论》、《青年杂志》等。

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国外著作以及本土的杂志报刊,从中不断汲取先进的思想,不断与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同时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

作者用如此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生运动词汇向我们展示了,当五四运动的浪潮在全国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即使身处内陆的四川也受大了较大影响。

思想先进的学生积极进行反封建运动,他们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利用罢课、游行示威、发传单和在公开场合进行演讲、宣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封建制度和军阀统治进行斗争。

2.出现了一些新生词汇

在当时文化新旧交替的特殊年代,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与其他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局面,“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种崇洋的心理意识”。

一些外来词汇悄然引进中国并同时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碰撞,产生了一些新的词汇。

例如《家》中出现了在事物名称的前面加上一“洋”字的情形,从而形成了许多以“洋”字打头的新词,如洋学堂、洋头绳、洋楼等。

这些词汇一般出现在小说描写的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叫“洋楼”、“洋头绳”,是因为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意思有所差别。

如:

“洋楼”,虽然中国自古便有楼宇,但国外的建筑物样式外形与传统有极大不同。

因此当时人们将未曾见过的事物加上“洋”前缀,以此区分两者的差别,这些词汇是附加式新词。

在五四运动爆发的时期,西方文化已逐渐渗入中国,在学校中出现了外国教员,英语开始普及,因此有些音译外来词也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

如:

“我吗?

我是不嫁人的,”她骄傲地说,一面又挖苦众人道:

“我不像你们日日夜夜都在梦想嫁一个如意的‘黑漆板凳’。

这个有表哥啦,那个有表弟啦,那个又有什么干哥哥啦。

蓉,你的表哥还有信来吗?

”她说道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

此处的“黑漆板凳”表面看起来是个很奇怪的词,让人摸不着头脑。

实则是英文“husband”的译音,即丈夫的意思。

《家》中出现这个词,表明中西文化已逐渐开始碰撞融合。

当然“黑漆板凳”这个新词用在这里,也为小说的语言增添了一丝幽默与调侃的意味。

3.代表封建等级的词汇

《家》描写的就是“高公馆”这个丑陋罪恶的封建大家庭的由盛转衰史。

因此小说中必不可少会出现许多代表封建等级关系的词汇,而这些既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造就的产物,也是封建等级制度长久以来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表现。

其社会称谓语就是称谓语的代表之一。

“称谓语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位、性别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而除了亲属称谓语以外的称谓词就是社会称谓语。

在《家》中有很多代表着封建等级关系的称谓语,如对主人的称呼的词汇:

大老爷、大少爷、少奶奶、三少爷、太太、小姐、少爷、公子、大小姐、姑少爷、主人、公子哥儿、老太爷、老太太、陈姨太、长房长孙……

文中具体的例子,如:

(1)“我们二小姐,”婉儿正在旁边给张氏装烟,马上回答了一句,她听见大太太称赞她的小姐,她很高兴。

(2)“三少爷,你还不晓得。

大少爷已经吩咐下来了,要我跟张嫂两个去服侍少奶奶。

三少爷,以我们看,少奶奶这样搬出去不大好……三少爷,你可不可去劝劝大少爷,劝劝太太?

”袁成包了一眼眶的泪水,他激动地往下说……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下人在对主人说每一句话中都是用的尊称,不是少爷就是小姐,不是老爷就是太太。

这些都体现了在当时的封建大家庭中,等级观念是很强烈的,主人是高高在上,身份是高贵的,是需要被敬重与伺候的,是不能直呼其名的。

除了对主人的称呼外,还有一类专门对仆人的称呼。

如:

老妈子、婢女、小的、仆人、丫头、下人、主人、轿夫、陪嫁、佣人、奶妈、杂役、下贱人、仆婢、奴隶、跟班等。

文中具体的例子:

(1)在仆婢室里,盏瓦油灯惨淡地发出微弱的亮光,灯芯上结着一朵大灯花,垂下来,烧得发出叫声,使这间屋子更显得黑的。

(2)克定看见这个年轻的仆人,想起了方才的长久等待的痛苦,便破口大骂道:

“你这个混账东西!

叫你出去打听,你就耽搁了这么久。

你说你跑到哪儿去耍去了。

“婢”指被役使的女子。

“仆”指被人雇佣差遣服务的人,与“主”相对。

“仆婢”谓男女奴仆。

(1)中的“仆婢室”指专门供仆人和婢女居住的地方。

这揭示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中尊卑有别,下人和主子间是有严格的界限的。

(2)中“仆人”、“混帐东西”,是作为老爷的克定对下人的称呼,从其可看出下人身份的卑微,主子可随意对其大呼小叫,甚至辱骂,而仆人只能默默忍受,不能吭声。

可见,当时封建制度对其下人尊严的践踏及人性的残害。

(2)典型的地域色彩

“文化环境是以文化地域和民族的形式来影响一个作家的,是先验的,在作家出生之前就存在了的因素。

”《家》的作者巴金是四川成都人,从小生活在巴蜀文化氛围中,《家》更是以成都为背景进行创作。

因此“巴金的创作必然会表现自己所处的区域人生状貌和生存形态,体现出特定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的模塑影响,他的作品必然地要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巴蜀文化特征。

”在《家》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体现其巴蜀文化的具有地域色彩的词汇。

1.日常生活词汇

《家》整体围绕四川高家公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展开,在小说中衣食住行及休闲娱乐方面的描写上,运用了很多表现四川民俗风情的词汇,体现出典型的地域色彩。

例如:

体现衣食住行及娱乐的词汇有:

长衫、棉袄、麻背心、马褂、长袍、爱国布、蓝布、绣花鞋、草鞋;盖碗儿茶、冰粉儿、蒸蒸糕;天井、门房、里屋、外屋、麻将、踢毽等。

其中“天井”这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

“天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露天空地”。

“因南方水多,南方公馆和建筑多取自然之趣,在天然的和自造的湖的外围种植花草,设置亭子,水阁等”,它是当时四川房屋建筑的特色之一,所以在写高家公馆时,就经常提到“天井”一词。

其次“盖碗儿茶”、“冰粉儿”也是成都当地最具特色的小吃,而“麻将”更是四川最出名的娱乐方式之一。

这些词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蜀的地域文化及生活精神状态,使小说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色彩,令人倍感亲切自然。

2.方言词汇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而《家》这部以四川成都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小说的语言中也运用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四川方言词汇。

而方言的使用“为他的小说语言凭添了许多鲜明的特异色彩和情味。

(1)祖父冷笑了一声,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然后说:

“你不要扯谎,我都晓得了。

(2)“你们都在这儿!

”高老太爷的暗黄色的脸上现出了笑容,大概因为心里高兴,相貌也显得亲切了。

他温和地说:

“你们可以回去了,今天‘团年’,大家早点回家罢。

(3)“不消说会挑到你,你比我年纪大些,”鸣凤说着,忍不住扑哧一笑。

(4)这天晚上倩如去了以后,张太太叹息道:

“这样一个好姑娘,也学着闹新花样,弄得小姐不像小姐,尼姑不像尼姑,简直失了大家的闺范。

(5)“畜生,你欠了这么多的债,哪里有钱来还啊?

你以为我很有钱吗?

现在水灾,兵灾,棒客,粮税样样多。

像你这样花钱如水,坐吃山空,我问你,还有几年好花?

下一辈子人将靠什么?

你嫁贞儿要不要陪奁?

你还配做父亲!

”老太爷骂着,骂着,又发出一阵大声的咳嗽。

(6)瑞钰等到众人的声音静下去以后,才慢慢辩解地说:

“我为什么该罚酒?

你们高兴吃酒,不如另外想一个吃酒的办法。

我们还是行酒令罢。

(1)中的“扯谎”是说谎话的意思,用在这里是表示高老太爷不相信觉慧的话,认为他在胡编乱造糊弄人。

(2)中的“团年”是“成都习俗,农历大年三十下午两点左右,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因此,这一天在外的人都要尽量赶回家。

饭钱要拜祭祖宗。

相传吃年饭的时候越久越好;吃到后来,天色稍暗,则要关门,然后开灯,即表示越吃越亮(谐“旺”,取“兴旺”的意思)。

饭要做的很多,最多的可吃到大年十五,表示来年饭食补缺、‘吃年饭’时,忌讳外人将家中的人喊走。

”高家作为有地位的大家庭,在过年的时候所有人在一起团年是必要的。

在例(3)中“不消”的意思是不要、不用、不必。

在这句话中“不消说会挑到你”是说不定会挑到你的意思。

例(4)中的“失了”用在这里表示丢掉了,没有了的意思,指剪了头发后的倩如丢掉了大家的闺范,略带责备的意思。

例(5)中“陪奁”是指新娘在出嫁的时候,父母会为女儿置办床上用品和一些用大红色油漆漆好的大柜子、桌子、椅子等,由送亲者用竹竿抬、箩筐挑。

例(6)中的“吃酒”是喝酒的意思,人们常用吃来表达喝的意思,特别是老年人和农村人习惯用“吃酒”“吃茶”之类的表达用语。

这些方言词汇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语言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使得《家》这部小说充满着地域风情。

(3)浓郁的口语色彩

《家》在描写高家公馆这个大家庭的社会生活及生活情境时,为了更活灵活现的表达人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在小说的人物对话及日常交际中用到了很多具有口语色彩的词汇。

“走进《家》,感觉就像是与老友围炉促膝夜话,里面多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语言,但却富于魅力。

具有口语色彩的动词,如:

招骂、叽里咕噜、出主意、作声、作弄、不得、发气、肯不肯、好罢、作死、咕哝、收捡等。

具有口语色彩的名词:

半天、一大清早、前天、半响、一时、娃子、老娘、先前、前不几时、跟前等。

具有口语特色的代词:

啥子、哪个、人家等。

除了上述的词以外,还有一类词能体现其口语色彩,那就是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民间的固定词组,一般比较短小,富有口语色彩,结构不像成语那么不固定。

《家》中使用的惯用语有:

“东家长西家短”、“吃饱饭,闲得没事做”、“不管三七二十一”、“树倒猢狲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心的人终有好报的”等。

作者把这些具有口语色彩的词用在小说中,为小说增添了趣味,用在人物对话中,通俗易懂,朴实流畅。

巴金的《家》之所以在当时引起轰动,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总体面貌,不管是内容还是情感上都能牵动人们的情感。

社会的总体面貌通过经济、政治、民俗、文化等方面来体现,而词汇又是这些方方面面的忠实记录。

巴金的《家》正是通过丰富多样的词汇把社会的总体面貌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使小说的语言特色呈现出时代色彩、地域色彩和口语色彩。

2、准确巧妙的修辞

修辞的巧妙运用能使作品语言凭添一分吸引力与美感。

在《家》这部小说中,作者流露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气质”。

他的抒情是真挚炽热的,是迸发着强烈激情的。

因此他小说的语言也是激烈的,是酣畅的。

同时巴金在创作过程中注重随情感的发展与变化来巧妙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让语言在表达酣畅热烈的情感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流畅回环的艺术美感,也避免了作品落入粗制滥造的俗套。

因此修辞的巧妙运用,在提高了巴金作品语言表达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反映出《家》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

(1)比喻——意蕴深刻的形象美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比喻的使用可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加深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可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形象,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巴金正是在创作中巧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活中的平凡的事物、场景、人物性格或人物的情感等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来。

使得《家》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感受到作品语言中蕴含的意蕴深刻的形象美。

1.以实喻实,令原有事物以及原有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以实喻实,就是指采用实实在在的事物做喻体,去比喻另一实物,从而使读者联想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突出本体的特点,并且使本体更加生动形象,这样读者也能从作品中体会到作者蕴藏的深刻寓意。

在《家》中这样的例子有:

(1)一天晚上天刚黑,高家所有的房门全关的得紧紧的,整个公馆马上变成了一座没有人迹的古庙。

在这里用“没有人迹的古庙”做喻体,用“公馆”做本体。

“古庙”通常是清幽寂静的,“没有人迹的古庙”就更给人一种寂静荒芜中带着点冷峻的感觉。

把“公馆”比喻成“没有人迹的古庙”,使普通的“公馆”的形象瞬间鲜明、形象起来,突显了公馆的静寂冷峻的特征。

同时也形象的表现了等级森严的高公馆就如同一座荒无人烟的古庙,到处都充斥着一种阴森凄凉的气氛,带给人一种冷酷与无情的感觉。

(2)哥哥把自己的微微颤动的手伸出去紧握弟弟的手,用悲叹的声音说了一句:

“我们正像这对失了母亲的小鸦。

”他的眼泪落下来了。

“小鸦”是指一种幼小的鸟,即乌鸦。

而“失了母亲的小鸦”是没有依靠的,是孤独的,可怜的,惶恐的,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恐惧的。

例句中把“我们”即觉民和觉慧俩兄弟,比喻成“失了母亲的小鸦”,为的是突显觉民和觉慧兄弟俩目前无依无靠,孤独无助,惶恐不安,就如同“失了母亲的小鸦”一样,有着共同相似点。

同时也形象地传达出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大家族势力面前,俩兄弟的势单力薄,要想冲破牢固的枷锁,获得新生是非常艰辛与困难的。

2.以实写虚,把抽象的事物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以实写虚,是把虚幻的、抽象的事物或情感比喻成实在的、具体的事物。

即把抽象的本体具体化,从而把无形的事物及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更能理解并且接受本体在小说中的运用。

小说《家》中的比喻运用了这一表现形式的例子如下:

(3)自然她满心希望他来拯救她,让她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但是在他们两个人的中间横着那一堵谁也不能推倒的墙,使他们不能够接近。

这就是身份的不同。

此例句,用“不能推到的墙”来比喻“身份的不同”。

本体是“身份的不同”,是抽象的;而喻体“不能推到的墙”是具体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

在这里就是以实写虚,用具体的“不能推到的墙”来比喻抽象的“身份的不同”,把抽象本体通过喻体具体化,让人们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等级制度的森严,不同的身份之间是有着鲜明界限的,是无法逾越的,无法打破的。

形象地展现了身份的差别给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爱情带来了重重阻碍。

(4)我想她也许在回忆她底彩虹一般美丽的少女时代的生活罢。

例句用具体的事物“彩虹”来比喻瑞玉“少女时代的生活”,彩虹是美好的,五颜六色的,用这样的比喻就形象的把瑞玉的少女时代的美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增添了小说语言的形象美。

3.以虚喻实,使具体事物抽象化,带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以虚写实,正好与以实写虚相反,它是把具体的、实在的事物比喻成虚幻的、抽象的事物。

把具体的本体抽象化、意境化,以其虚幻的、模糊的以及飘忽的特征令读者展开丰富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得本体更加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小说的感染力。

《家》中体现了这一点的比喻是:

(5)她的头突然被他注意到了,他投了一瞥恐怖的眼光在她的短发上,急急地逃走了,像遇到了恶魔一样。

“恶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佛教称阻碍佛法及一切善事的恶神、恶鬼”,【13】代表黑暗力量、恶势力,是与善良、正义的力量相对的。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本就不存在的形象。

在这里却用它来比喻剪了“短发”后的倩如,这种以虚喻实的比喻手法,令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对于女学生剪头发这件事是非常反对、排斥、恐惧的,是不能接受的,看待剪了头发的人就如同看待恶魔一样。

这也深刻昭示了当时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以倩如为代表的那一代对这种守旧、腐朽思想的反抗与不屑。

由此可见,巴金在《家》中不管是用以实喻实的比喻手法,还是以实写虚,亦或是以虚喻实的比喻手法,都使得所要描绘的事物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从而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小说中字里行间的语言所透露出的意蕴深刻的形象美。

(二)排比——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排比是指“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气势增强”。

排比的运用会使作品的语言朗朗上口,充满节奏感以及带给人一种回旋流畅的音乐美感。

巴金在《家》中倾注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汇聚成一股“激流”在小说中奔流着。

自然而然地小说的语言也因此显得激越酣畅,抑扬顿挫,呈现出一种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通常,小说语言的节奏与旋律是与所抒发的感情内容相一致的。

从感情中可以感知到语言的节奏旋律,体会其独有的音乐美。

小说《家》中的排比,为达到语言内在旋律的音乐美感的效果,就是通过抒发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时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调来表现的。

1.抒憎恶悲愤之情时激狂的语调

巴金曾说:

“我的悲愤太大了。

我不能忍受那些不公道的事情。

.....我写了《家》,我倘使真把这本小说作为武器,我也是有权利的。

”在小说中作者也正是用排比这一修辞为武器,极致的抒发自己那种悲愤憎恶之情,用激狂的语调去控诉封建大家庭的丑陋与罪恶。

例如:

(1)他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取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

这一切会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

此例句中用了两组排比句式,把觉新在他妻子瑞钰死后那种伤痛、悲怆、愤怒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组排比句式整齐,短小精悍,以铿锵有力的语调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封建礼教的残忍与罪恶,形成流畅激扬的节奏。

第二组排比一连重复使用四次“夺取”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使得整句话气势激扬,一泻千里,强调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愚昧的封建礼教迷信对小说中觉新无情残忍的摧残。

由此可见,在这一段议论中,巴金巧妙地利用排比,使得小说语势坚定有力,形成了愤慨沉痛的情感节奏。

在议论中抒发强烈的怨忿,产生了一种强有力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美感,就如同一首充满愤慨悲痛的壮歌。

2.抒同情赞美之情时委婉的语调

巴金的《家》在描写封建制度时感情是愤怒的,但在描写那些可爱的年轻一代时,笔调则是轻缓的、委婉的,充满了同情赞美之情。

(2)虽然屋里的光线不能使他看清楚照片上的面容,但是瑞玉的面貌早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上,丰富的面庞,亲切的微笑,灵活的大眼睛,颊上两个浅浅的酒窝,似乎都在照片上现出来了。

在这一例句中,描绘的是觉新由一张照片联想到了妻子瑞钰往日的音容笑貌。

作者用三个结构一致的词组,把瑞钰描绘成温柔亲切、漂亮端庄的女子,表现出作者对她的赞美以及对她悲惨命运的同情哀叹。

因此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溢出一股轻柔的旋律。

(3)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

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她的身边。

【2】P206

例(3)用排比描写了鸣凤在死前的内心世界,表现了鸣凤心地的善良纯洁,她一方面希望觉慧能够保护她、拯救她,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成为他的阻碍、负担。

因此最后她伤心失望地离开了。

这样的排比句式以委婉的语调,舒缓沉痛的节奏抒发了作者对这一女子的同情与赞美。

激狂的语调与委婉的语调交杂在小说中,准确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内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使得语言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容同语言的旋律节奏完美的契合,从而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领略到语言内在跌宕起伏的旋律,获得一种乐感享受。

不可否认,修辞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很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修辞来给作品增色。

修辞通过对语言的加工以及美化,使得小说语言充满魅力。

语言大师巴金也是巧妙的运用了修辞这一语言艺术。

《家》中众多人物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包含了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

有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批判;有对封建大家庭对人性的残害的控诉;有对遭受社会、制度迫害的人的同情;有对思想先进、心地善良的人的赞美……这些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都需要修辞的运用。

巴金正是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尽情的宣泄内心的情感,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使小说的语言更具有魅力与吸引力,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家》作为巴金的一部代表作,不管是对于作者自身还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讲,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之所以意义重大,不仅在于他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典型封建大家庭的由盛转衰史,强烈的抨击了封建礼教与制度;更在于其小说语言有着显著的特色,在把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