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五题演示古诗词鉴赏之解答技巧.docx
《一诗五题演示古诗词鉴赏之解答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诗五题演示古诗词鉴赏之解答技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诗五题演示古诗词鉴赏之解答技巧
一诗五题演示古诗词鉴赏之解答技巧
语文月刊宿恩静
一首诗一种情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释】
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边境)海涯。
(1)“似逐”两句:
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2)独夜:
孤独一人的夜晚。
(3)灯影:
灯下的影子。
(4)空楼:
没有人的楼房。
(5)更(gèng):
更加,愈加。
(6)几重(chóng):
几层。
(7)“江南”句:
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翻译】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指尖或缓慢或急促的灵巧拨动的变化中飞出来,传入耳中。
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层层深重的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无限秦人悲怨声”。
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
“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
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
这一联用暗喻,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
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
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
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
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
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五道题:
(一)炼字题:
有人认为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这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
(5分)
明确答题区域(颈联):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总说:
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
分答
一:
“独”的妙处
1. 解字词:
“独”,孤独、孤单、寂寞之意
2.译诗句: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
3.揭情旨:
表现离人远行、孑然枯坐、愁对孤灯、无所依从的情景(形象),何等孤独,哀愁。
4.明效果:
运用联想想象、比喻等手法,渲染了亲人离别之后孤单、寂寞、苦苦惦念牵挂的凄清伤感的氛围。
二:
“空”的效果
1.解字词:
“空”,空旷、空荡、寂寥之意
2.译诗句:
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3.释情旨:
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4.明效果:
虚实结合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
(二)手法题:
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筝声”之“悲怨”的?
(6分)
明确题干所问:
手法+情感
明确答题区域(颔联、颈联):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①颔联运用对仗,借用比喻(通感),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以视觉写听觉,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写出了筝声的不忍卒听,惜春伤春以及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也可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拟人、虚实结合
②颈联对仗工整,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
(三)赏析题:
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①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颔联意为听到筝声似乎看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颈联意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②通感、比喻:
颔联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如“柳态”“灯影”等意象本是视觉所见,诗中用来描摹听感的筝声。
③拟人修辞: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扣题总结:
作者运用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他们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感知形象,感知音乐的魅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情感题:
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答:
①伤春惜别之情:
颔联借用比喻、通感、拟人手法,表现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
②孤独寂寞的思念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
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
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
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
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③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
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
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
④对筝声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意:
《听筝》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该诗描写了诗人听筝时的感受,运用联想想象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新颖贴切,艺术效果极佳,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作者深受感染后产生各种情感。
(五)作用题: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6分)
①内容方面:
扣题,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后的所思所感;(2分)
②结构方面:
总领并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内容方面:
(2分)
③情感方面:
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
(2分)
2019年最新作文素材
(一)60岁学认字,75岁开始写作,76岁起一年出一本书,81岁的姜淑梅就这样成了网友口中的“传奇奶奶”。
记者昨天从磨铁图书获悉,姜淑梅的代表作《乱时候,穷时候》推出精装修订版,首次收录作者手绘故事插图和创作手稿。
姜淑梅和女儿艾苓也参加了文化节目《阅读·阅美》,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2013年,60岁开始认字的传奇奶奶姜淑梅出了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那年她76岁。
里面的文章曾连着两回上了《读库》,感动了全国许多读者,评论家认为她“比余华天真,比野夫还野”,央视新华社各地媒体都追着采访她。
当时,她曾口出“狂言”:
我一年出一本。
2017年,姜奶奶特别自豪地说:
“我做到了!
这是我的第四本书——《俺男人》。
”
适用话题——活出自我、坚守个性、自信、言行合一、矢志不渝、大器晚成、快和慢
(二)姜奶奶第四本书发表了,他从黑龙江绥化坐飞机到上海,第一次逛外滩,第一次参加大型书展。
书展活动结束后,姜奶奶又坐高铁,在女儿艾苓的陪同下,回山东老家“上货”去了。
上货就是听故事,她们这一去就是好几天。
她们去了巨野县百时屯,那是姜奶奶出生的地方。
还有巨野县龙堌徐庄,那是奶奶嫁过去的地方。
遇到村里的老人,她就蹲下来和他们围成一圈,唠嗑。
适用话题——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实践、调查和研究、不虚荣摆架子、恪守本分、平易认真
(三)出了名了,每天姜奶奶在绥化当地的生活,仍旧是大清早起来,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做仰卧起坐,然后,坐在有窗户的客厅里,抱着沙发枕垫用废纸写作,各种说明书和废纸壳的背面都不放过。
她还买回彩笔,没事的时候练习画画,给书里的故事做插图。
她每天都在凌晨三四点写作,她说休息了一夜,眼睛好使,脑袋清亮,什么都能想起来。
只要有纸笔、台灯,家里能写字的地方都是她的书房。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谦虚低调、勤奋执着、坚守本色、珍惜时间、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奋斗不已
(四)姜奶奶最早学认字,是60岁的时候老伴出车祸去世,为了让娘有事做,女儿艾苓教她写字。
一个没啥文化的老太太,能写四本书,姜奶奶说:
“因为我会听故事。
”奶奶的老家在山东巨野县。
每年艾苓陪着,陪娘回老家上货。
上货的时候,奶奶挎着一个小包,手里拿记录本,还有秘密武器:
录音笔。
自从老伴出车祸死后,姜奶奶第一次在书里写“俺男人”,“俺男人的小名叫四认,大名张富春”,“他当家以后,俺家朋友多,差不多天天有客人,俺这辈子好像有做不完的饭”,他热心肠,但也爱吹牛,脑子好使,会挣钱,但也经常把家里的钱拿个精光,借别人。
这篇平实而又深情的《俺男人》也成了整本书的书眼。
回忆起那些艰苦的日子,姜淑梅很淡然,“60岁前的目标就是活着。
要活着,就必须去抗争,必须扛着,必须坚强,不然孩子怎么办?
只要能活着,就是一种成就了。
”除了自己的故事,姜淑梅还写了很多民间听来的故事,别的作家搜集素材时都说去采风、采访,她说自己是“上货”,“我一个文盲,不能给人家掺和。
”
青春与年龄无关,姜淑梅被女儿称为“我最亲爱的80岁的姑娘”,越老越美,越活越精神。
在《阅读·阅美》,她这样跟记者作自我介绍:
“我叫姜淑梅,今年18岁。
”一个大停顿之后,又笑眯眯接上“倒过来”。
适用话题——坚强乐观、幽默风趣、笑对苦难、化悲痛为写作的力量、懂爱有情、有理想目标
(五)除了写作,姜淑梅还学了唱歌和弹电子琴。
“俺以前就喜欢唱歌,有些歌知道调,不知道歌词,女儿先在网上找,再让女婿给打印出来,俺没事就唱。
俺不知道电子琴上哪儿是哪儿,也不懂简谱,老师抄了几个歌的简谱,数字写得挺大,她还在电子琴上用黑笔标出数字来,俺就照着简谱,到电子琴上找能对上号的数字,慢慢也弹出了调来。
”她把写作、唱歌和弹琴都视为“让俺开心的玩具”,“但俺最喜欢玩的还是写作。
玩着玩着,天短了;玩着玩着,有奔头了;玩着玩着,心里亮堂了。
现在又玩出稿费、玩出书、玩上瘾了,还得接着玩。
”
如今姜淑梅的新“玩具”是画画,“只要老天爷给俺时间,可不是吹牛,90岁之前,俺指定是个画家。
”
适用话题——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永葆青春、有心人天不负、人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