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459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11月)(卷一)

命题人:

黄云昌审核人:

王彦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题2分,共48分。

1、“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这里蕴涵的哲理是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因果链条之中B、人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发展C、部分性能状态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D、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2、长期以来,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前9届全运会一直由京、沪、粤轮办,从十运会开始,全运会由指定举办形式改为国际流行的申办制度,全运会也因此走向了市场。

全运会西移可以减弱所谓的“东道主现象”,增加东西部的融合与和谐发展,扩大中国体育资源和体育人口,这绝对是一举多得的“共赢”之举。

从十运会开始,全运会由指定举办形式改为国际流行的申办制度,全运会也因此走向了市场。

这句话说明:

()

A、事物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全运会西移是一举多得的“共赢”之举这蕴涵的哲理是()

A、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B、意识具有能动性C、矛盾就是对立统一D、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其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反映的哲理是()

A、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可能有相同的反映B、山的形态、高度因人们观察它的位置不同而变化

C、意识不能正确的反映物质D、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立场、观点、方法不同而不同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

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6、2001年8月3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在广西贵港市正式建立。

它采取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生态链:

甘蔗制糖--制糖废料制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D、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7、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8、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为根本出发点⑤客观符合主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

9、“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这说明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会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界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的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④

10、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某些作物品种在种植几年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其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

这表明发展是:

()

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材料:

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根据下列要求回答11---12题。

11、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B、别国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D、意识依赖于物质

12、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这是因为()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13、澳大利亚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几亿堆牛粪不仅要覆盖成百万亩草场,而且还滋生苍蝇,更是害上加害。

蜣螂则是清除牛粪的能手,为此,澳大利亚从我国引进了大批蜣螂。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人们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有利的联系B、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D、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14、仲由问孔子:

“听了就去干吗?

”孔子答:

“不能。

”冉求也问孔子:

“听了就去干吗?

”孔子答:

“干吧!

”公西华问孔子:

“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回答不一样?

”孔子说:

“冉求很畏缩,我要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我要约束他。

”这个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的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有机统一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D.对不同的人应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

材料:

自1999年底我国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以来,我国几代航天人舍家为国、日夜奋战、团结协作,在2003年10月15日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又载着两名航天员顺利完成航天科研,使我国的航天事业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据此回答15---16题。

15、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我国载人飞船,在我国航天工作者的努力下一次次成功发射,究其原因主要是()

A、我国航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的结果

B、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C、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6、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我国几代航天人舍家为国、团结协作,在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

从唯物论角度分析,这体现了()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客观的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7、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A、人定胜天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C、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D、天下事无独必有对

18、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牵牛要牵牛鼻子

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材料:

“十五”期间,必须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

只有把经济结构调整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据此回答19---20题

19、“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体现的哲学道理()

A、抓主要矛盾B、抓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0、“只有把经济结构调整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这主要体现了()

A、把握因果联系,是搞好科研的前提B、部分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C、整体处于决定和统帅地位D、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2004年全年经济增长8%;外贸总额可望超过1.1万亿美元,列世界第4大贸易国。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2、《孙子兵法》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蕴涵的哲理是:

①从实际出发②全面看问题③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3、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

“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24、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巴地震遇难人数可能升至10万。

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错选、多选,少选该题不给分;(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5、“瘦西湖是扬州的风景区,它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由很多小圆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互相‘因借’,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尤其是摹仿他处不落因袭,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

由此可见造园虽有法而无式,如果我们能掌握“因地制宜’与‘借景’等原则,那么高岗低坡,花庭水榭,随宜安排,皆有法度可循,而风花雪月自然光景常新了。

据此回答25~26题。

25、瘦西湖之所以“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是因为园林艺术家

A、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B、注意在处理局部的风景时照顾到园林的整体风格

C、注意系统中不同景点之间的互相呼应D、把握好发展的实质

26、造园艺术中的“借景”原则生动地体现了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27、“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这段话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C.矛盾分析的方法 D.两点论、两分法

28、“心急吃不了热汤圆”,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规律是客观的B、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 人的意识具有反作用D、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9、有一个《看看母亲河》的节目,把沿黄河不同河段取来的99瓶水排列成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描绘了黄河水的颜色由清——灰——淡黄——酱黄——灰——蓝的变化。

示意图生动说明了

A、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B、矛盾贯穿事物发展始终

C、事物都是同他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D、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30、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

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

多年来,厄尔尼诺又在全球肆虐,引起了海啸、暴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31、台湾作家林清玄写了一首禅诗: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B、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D、正确意识决定人对事物的看法

32、到处耀眼的路灯灯箱广告和千姿百态的霓红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但强烈的灯光不仅使昆虫大量死亡,也使鸟和蝙蝠找不到充足的食物而减少,许多依靠昆虫授粉的植物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都处于直接联系之中

C、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的预见性

D、违背普遍联系的客观性,必然会带来危害

33、漫画图1-5-10是在说明这一哲理()

A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B事物是由各部分构成的整体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不能孤立地去想问题、办事情

卷二(非选择题、共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当前,极端恐怖主义、重大自然灾害、严重流行疾病以及生产生活中的重大安全事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威胁。

特别是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受灾国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此,国际社会一致同意建立相应的国际或地区性的预警机制。

请从辩证法角度,说明建立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35、温家宝总理指出,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节约型发展道路。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谈谈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正确性。

(9分)

 

四、辨析题(每题11分,共22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其中,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了矛盾的特殊性。

 

37、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五、论述题(38题16分,39题19分)

38、面对国内外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请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 面对国内外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39、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做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结合当地实际,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答卷

班级▁▁▁▁▁▁▁▁▁▁▁▁▁▁姓名▁▁▁▁▁▁▁▁▁▁▁▁座号▁▁▁▁▁▁▁▁▁▁▁▁▁▁

34、(9分)

 

35、(9分)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答卷

36、(11分)

班级▁▁▁▁▁▁▁▁▁▁▁▁▁▁姓名▁▁▁▁▁▁▁▁▁▁▁▁座号▁▁▁▁▁▁▁▁▁▁▁▁▁▁

 

37、(11分)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答卷

班级▁▁▁▁▁▁▁▁▁▁▁▁▁▁姓名▁▁▁▁▁▁▁▁▁▁▁▁座号▁▁▁▁▁▁▁▁▁▁▁▁▁▁

38、(16分)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答卷

班级▁▁▁▁▁▁▁▁▁▁▁▁▁▁姓名▁▁▁▁▁▁▁▁▁▁▁▁座号▁▁▁▁▁▁▁▁▁▁▁▁▁▁

39、(1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