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120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5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24时记时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冊第49~52页的内容。

2、教学目的: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4、教、学具准备:

课件、钟面、绳子、彩条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力求运用直观演示法、发现法、谈话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法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从而自主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谈话法是为了给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多创设与同伴之间交流的机会;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因此在学法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有关的知识。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学习内容。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基础,我安排了场景教学。

多媒体出示中央电视台一日节目预报,然后提问:

从这期节目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有哪些疑问?

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并提出:

14时在钟面上怎么表示呢?

金色的童年播放多长时间等的问题。

这样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也为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温习普通记时法。

出示钟面:

钟面上只有12小时,我们刚才看到还有14:

00、18:

30、19:

00等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

这时矛盾出现了,也就是说时针走完一圈之后的时刻怎样记时?

如一天中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钟面上是1时,而这时的1时与时针第一次指向“1”时的1时是完全不同的时刻,一个是晚上的“1时”,而另一个是白天的“1时”,如果我们不事先说明,那我们的世界就有可能乱套,然而我们的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于是人们把白天12时以前的时间定为早上几时或上午几时,而把白天12时以后的时间定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这里用的就是普通记时法,即12时记时法。

(3)24时记时法的产生。

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必须要说明是上午(早上)还是下午(晚上),使用起来有时觉得还不够方便,我们智慧的祖先很喜欢动脑筋,努力寻找看是否有更简便的记时方法,终于,人们发现就用0~24这几个数字给一昼夜中某一时刻记时,于是产生了24时记时法。

从而引出课题“24时记时法”。

(并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引导探究。

多媒体演示并讲解,假设我们用一条刚好能环绕钟面两圈的绳子环绕钟面,并在绳子上等距离地标好0~24这几个数字。

从0时(即晚上12时)开始转动时针,每转动1小时,彩条同步显示对应的时刻,即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时刻。

当时针指向下午1时的时候,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时针指向13时,彩条显示13时,初步感知“下午1时也就是13时,13时也就是下午1时”。

同理感知“下午2时也就是14时,14时也就是下午2时。

”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我安排了四人小组探究活动:

1人喊口令并维持秩序,1人拨钟,1人拉彩条,1人读时刻。

然后再请出小组上台表演探究过程。

并注意让学生说完整话,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模拟实操。

在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熟练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多媒体演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我用普通记时法表述时刻,学生说出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3)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时间。

那么谁能总结一下,24时记时法到底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

中午12时以前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记时就是钟面上的时间;中午12时以后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

(4)理论指导实践。

理性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属是指导实践,为了前后呼应和巩固,我又问学生:

16时,你在干什么?

18时30分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板书相关内容。

然后问学生还知道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趁热打铁,及时反馈教学,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

如想想做做的第2、3、4、5题分别让学生认识银行营业时间、公交车路牌、交通禁行标志、火车票等;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时针应画在哪里,再动手画一画;第7题让同桌间相互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再指名在班级交流;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说说这时可能在做什么,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肯定。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的同时,了解24时记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还安排了一定的时间介绍古代人们各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古代人类的文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逐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

《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

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三、说教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

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

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

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

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

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

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

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

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们及时用课件显示: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出示算式

5×3=15(元)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

5×3+20

3、列综合算式:

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

得数是多少?

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

我再次总结指出:

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

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

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练习。

4、方法多样:

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

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

得数是多少?

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捕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

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

(同时课件出示:

小晴说:

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

为什么?

对比方法:

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应该怎样计算?

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②50-18×2

=50-36=32×2

=14(元)=64(元)

③50-18×2④50-18×2

=36=36-50

=14(元)=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

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

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

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首先是一道改错题,根据所学的内容先判断对错,说出错在哪里,然后改正。

2、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

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3、是一道“算24点”游戏,“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

呈现三张扑克牌:

2、4、10。

待学生列出:

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

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

为什么?

小结:

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

再呈现三张扑克牌:

4、4、7。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

获得知识体验。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3×5+2050-18×220+3×5

=15+20=50-36=20+15

=35=14=35

(设计意图:

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带来的是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解读。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单元体系、教材解析、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八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关于解决问题的要求是: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教学内容是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教学,要是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积累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感受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

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

像这样执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

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五、单元体系解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了相关内容,像二年级下册的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三年级上册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从能力上来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经历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本单元的教学则是以此为基石,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验并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六、教材解析

(一)内容结构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题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常见数量关系出发,体会并掌握如何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每道例题后的“想想做做”以及练习四中,教材还安排了以图文、表格等不同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变式应用中逐步掌握上述策略,加深对策略的体验。

(二)教材编排的特点

1.选择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

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都是与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

其中,例1要解决的问题是“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根据生活经验,容易知道“要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就要选择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并先算出购买这样的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这样的思考过程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符,又体现了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基本策略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都是按照“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四个基本环节来展开。

“理解题意”侧重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几何直观表达自己对题中关键信息的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则突出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进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思考过程;“列式解答”则鼓励学生依据已经的解题思路以及对相关运算含义的理解各自独立完成;“回顾反思”则主要通过对不同问题解答过程的比较,归纳出它们在思考方法层面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形成对解决问题策略较为理性的认识。

显然,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而且有助于他们不断加深对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富有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变式练习中感受所学策略的普遍意义,逐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材中的两道例题都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呈现的,习题中既有纯文字方式呈现的问题,也有以表格方式呈现的问题,还有结合线段图呈现的问题。

相关实际问题所涉及数量关系,既有求剩余、求和、比多比少,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也有求速度、单价和经过时间相关的内容。

通过解答这些富有变化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体会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广泛应用,从而逐步加深策略体验,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七、教学建议

对例题的教学,可以分四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1.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例1第一次教学从问题出发的思考,用图画分别给出两套不同的运动服价钱130元和148元,两顶不同帽子的价钱16元和24元,两双不同运动鞋的价钱85元和108元。

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带300元钱,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能剩下多少元?

学生已经知道,买东西的时候,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即剩下一些钱),其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

例题要求“最多剩下多少钱”,这里为什么用“最多”这个词?

怎样使剩下的钱最多?

都是理解题意必须弄清楚的。

课堂上只要组织他们围绕“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展开讨论,就能提取已有经验,正确理解问题。

例2则利用线段图直观表示题意和数量关系。

已知一条裤子卖4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求买一套衣服需要多少元。

教材画出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48元,要求学生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所求问题。

通过画图以及表示所求问题,学生能直观体验上衣价钱与裤子价钱的关系,明白上衣的价钱虽然不直接知道,但根据“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可以求得。

在线段图上还能进一步看出所求问题“买一套衣服的钱”包括买一件上衣的钱和买一条裤子的钱,是上衣价钱与裤子价钱的总和。

学生经过这些画图与思考,完全进入了问题情境,形成了有利于解题的氛围。

2.联系上述讨论所获得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从所求问题出发,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例1联系购物的经验,得出数量关系式“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用去的钱”。

在这个数量关系式上,付出300元已经知道,用去的钱还不知道,于是形成先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需要多少元”,再算“付300元应该剩下多少元”的解题思路与步骤。

3.鼓励学生依据上述解题思路各自列式解答,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材还充分利用例题情境,接着安排“想一想”,启发他们仿照例题的思考过程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探寻解题思路,帮助他们在自主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相关的策略体验。

4.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他们的体会,引导他们通过对不同问题解答过程的比较,进一步明确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基本过程,既:

先找出与所求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是否已知来确定下一步的思考方向,最终在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八、评价建议

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是否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策略;能否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有无主动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是否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想法。

组织评价时,要结合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活动进行,重点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且注意他们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

要特别关注学生独立解答实际问题时的表现,看题中数量关系和呈现方式有所变化时,他们是否仍然能够正确运用策略解答问题。

总之,“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单元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学习内容,第一段主要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第二段主要是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更多位数的笔算乘法打下基础。

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了主题图,运用已有的知识将难点转化,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

(2)正确、熟练的口算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结果,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分析、推理、迁移的能力,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4、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1)知识迁移法:

在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情景创设法: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稳定,因此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算理。

(3)联系巩固法:

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