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传播史》考研第3版考研笔记与典型题.docx
《《世界新闻传播史》考研第3版考研笔记与典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新闻传播史》考研第3版考研笔记与典型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新闻传播史》考研第3版考研笔记与典型题
《世界新闻传播史》考研第3版考研笔记与典型题
第一篇
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
1.1 考研复习笔记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
人类无语言时代的信息传播(见表1-1) ★★
表1-1 人类无语言时代的信息传播
考点二:
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
1.语言
现在与未来的任何高级传播媒介,都必须将语言作为媒介,词语是传播的基本单元。
语言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也是人的思维本身。
从最初的几个文明发祥地向四周蔓延的过程中,最初的语言衍生出无数种新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边界,既拓展了人们的信息传播,也局限了信息的传播。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与发展,这需要掌握世界语言的谱系。
“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
即语言→语支→语族→语系。
2.世界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
(3)阿尔泰语系。
(4)闪含语系。
(5)班图语系。
(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其他的语系如:
达罗毗图语系、南亚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分布地区较狭小,对世界交往的影响不大。
考点三:
传播的文字媒介 ★★★
1.文字与语言
(1)文字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并且得以保存。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通过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载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
(3)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与语言的使用相比,更为认真和严肃。
(4)文字对于减少语言沟通的障碍,至少在同一语支内减少方言的沟通障碍,具有明显的增强沟通的效果。
2.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与公元前3500年的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一带最早出现文字。
所有古老的文字都起源于象形符号,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最初的文字体系,古埃及的纸莎草和泥板是人类最早的书写文字载体。
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文字呈现两个发展方向:
①继续向完善象形文字的方向发展,使文字抽象化,产生现在世界上唯一的现代象形文字体系——汉字;②原始象形符号转化为各种以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体系。
历史上的文字种类众多,目前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6种(拉丁文字体系、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与希腊文字体系),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从目前文字体系的发展来看,拉丁文字有继续扩张的态势。
而阿拉伯文字与梵文字则已经历了自身发展的高峰期,呈萎缩的情况。
总体来看大局已定,扩张或萎缩的程度有限。
考点四:
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
1.中国的印刷术
中国最早出现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即6世纪的雕版印刷术。
11世纪,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作用大于雕版印刷术。
但是,在几百年内,中国没有将其应用于新闻传播。
直至17世纪中叶,中国邸报才使用活字印刷。
2.古登堡与印刷术
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并迅速应用于新闻传播与宗教传播。
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逢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
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与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世界各地。
古登堡客观上成为自由交流思想的象征,因为印刷术使得信息能够规模化地传播,限制信息的政策遭遇到公开化的威胁。
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准备。
但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出现,还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产生作用,才可能出现并持续下来。
考点五:
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在欧洲出现,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现代报刊产生在欧洲的原因,包括以下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1)世界地理大发现
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与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形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扩张,要求规模化的新闻传播。
(2)欧洲地理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
所有规模化的新闻传播都需要畅通的渠道。
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障碍减少,传递信息的关卡也随之减少。
(3)通行标准语的形成
意、西、葡、德、法、英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与文字,为规模化新闻传播奠定了语言文字基础。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
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新技术条件。
这个发明首先作为大量传播《圣经》的技术条件,其次成为全球性新闻传播的必要技术条件。
(5)文化转向世俗社会
文艺复兴后,文化逐步从僧侣阶层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五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若无第一个大背景条件,单独的其他条件都不可能形成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而其他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可能使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难以持续。
考点六:
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
现代报刊的起源表现为三个发展的环节: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印刷新闻纸恰逢世界新航路的发现与开通,原本属于中世纪的新闻传播同未来的现代报刊直接相连,成为现代报刊起源的首要环节。
(2)欧洲商业民族在全球的贸易
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商业活动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与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
这形成了现代报刊起源的次要环节。
(3)殖民地的建立与西方文化的传播
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取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迁移到世界各地。
18~19世纪,现代报刊遍及世界每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考点七:
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
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史虽有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发展特点,但多数国家报刊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现代报刊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报刊产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管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
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对报刊内容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与讨论和本国政治有关的问题,禁止批评官员,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外国的政治新闻,只要不牵涉本国政治,通常允许报道。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与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在结社自由与新闻自由的情况下,人们的热情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活跃。
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报刊成为报刊的主体,即便是商业性的报刊,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政治宣传与讨论中。
美国(独立战争至19世纪中叶,大约60年)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国家,其他西方国家的党报时期与商业报刊时期,存在一个较为长久的并存期。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
一个国家大规模地出现廉价的大众化的报刊,标志着商业报刊时期的到来。
此前的报刊属于党报时期,此后转向商业报刊时期。
在此之前,报刊主要被视为一种事业;在此之后,报刊主要被视为一种产业。
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已经完全步入了商业报刊时期。
考点八:
电子媒介的几何级数发展 ★★★
1.电报
(1)1844年5月24日,开通了华盛顿-巴尔的摩之间的电报线路。
19世纪中叶,欧洲与美洲(包括南美)间铺设了海底电缆,通讯社自此利用电报传递重要新闻。
(2)1835年,法国巴黎出现了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社。
1862年,首次使用电报进行战时随身的新闻传递。
通讯社的出现标志着报纸已经规模化,通讯社提供新闻稿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3)1870年1月17日,法国哈瓦斯社与英国路透社、德国沃尔夫社签订《通讯社联盟条约》,又称“联环同盟”协议。
划定了全世界新闻报道的范围,以避免重复与竞争。
后来美联社也加入其中,又称“三边四社”协定。
2.电话
1876年,美国首先出现了电话。
因为英国邮政部门的总工程师认为他们拥有众多邮差,无需电话,认识的差距使得英国10年后才开始发展电话。
3.真实图像的记录和传播
1822年,第一张静物照片由法国拍出。
1839年照相术面向世界公开,得到持续的改进,推广速度较快,1853年应用于战地新闻采访。
1895年法国第一次出现真实再现活动影像的电影技术,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
4.广播电视
(1)1920年11月,美国匹茨堡的KDKA电台的播音,这是世界上一种新的面向社会的大众媒介——无线广播电台出现的标志。
(2)1936年11月,英国BBC电视台定时播出节目,这是世界电视广播的开端。
20世纪30年代,在广播电台出现十几年后,电视技术面向全社会推广。
5.互联网
1969年9月1日,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ARPANET,简称“阿帕网”)的四个节点的联结开通。
这个网络随后逐渐延伸,现在互联网已经遍及全球。
互联网的发明与普及,影响着当代的社会结构与人的思维方式。
21世纪世界新闻传播面临的情形是:
高度的商业化操作、无止境的传播技术创新、全面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九:
世界新闻流通的不平衡和内容趋向大众化 ★★★★
1.世界新闻流通的不平衡
(1)伴随美国综合国力的上升,1870年由欧洲的三大通讯社划定世界报道范围的格局,从20世纪开始逐渐被打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四大通讯社垄断世界新闻流通的新格局。
世界上80%的新闻稿是由这四家通讯社发出的,很少包含发展中国家,而它们所代表的地区人口不到全球的1/5。
(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的口号;而发达国家以《塔鲁瓦尔宣言》的形式批评这个口号。
他们认为,这个口号的实质是鼓励政府实行新闻检查。
尽管这场观念上的斗争在80年代中期,因美英等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被削弱了,但是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3)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要求给予它们更多的新闻流通机会,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必须主动“让利”,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成为常态;而在道义上,这又是公正与合理的要求。
发展中国家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才能改变世界新闻与其他信息流通不平衡与不合理的状况。
2.世界新闻流通的内容趋向大众化
(1)20世纪开始,英国的“三每”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快报》)称霸报界,开创了新世纪报业大众化的风貌。
(2)美国的黄色新闻潮来势汹涌。
(3)20年代以图画为特色的“小报”热。
(4)少量报纸脱俗成为相对应的“高级报纸”,满足了社会精英的需求。
(5)随着20世纪50年代《花花公子》的流行,各种色情期刊风靡世界,长盛不衰,利益的驱动轻易地掀开了这个无限的欲望需求的领域。
(6)休闲娱乐、轻松话题的期刊,在和平环境下也得到迅速发展。
(7)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太阳报》为代表,以视觉冲击为特征的新一代大众报纸开始风靡世界,以适应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
考点十:
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到来 ★★★
1.互联网
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了一个有关广域网络的项目,称作ARPANET(阿帕网)。
利用这项技术将四台电子计算机顺利连通,这是“天下第一网”诞生的标志,宣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改变了原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形态,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模式已经并且还将持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相对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而言的又一种社会形态。
以“信息工作者”为社会主流人群的“信息社会”,相对应的主导媒介是“帮助创造、储存并加工信息的计算机”,而全世界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互联网”则已经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同义词。
无论是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现在有一个统称,即新媒体。
3.Web3.0时代
(1)1994年,我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64k网络信道开通,标志着中国进入Web1.0时代。
后来有了第一个互联网上的网站瀛海威。
伴随博客的出现,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有了博客、播客、掘客、维客等“自媒体”形式,给人带来更大的自我表达权。
从微博、微信开始,Web已经开始从2.0向3.0过渡。
(2)Web3.0时代的技术特征:
①万物感知——智慧控制;②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流;③人与物质世界的联接。
考点十一:
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
新闻传播的历史知识越丰富,面对现实的新闻工作就越自由。
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包括以下两点:
(1)全球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如果没有现代世界市场与世界交往,现代新闻传播业是不可想象的。
(2)新闻自由政策的实行,需要各种条件综合作用,例如政治,文化历史中的民主政治传统,公众和领袖人物基本的民主政治素养,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等。
否则,新闻自由只能成为频繁的政治事变的直接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