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4426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第五编宋辽金文学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宋代文学概况。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

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但宋王朝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始终处在强敌的威胁之下,一直积弱不振。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偏安于江南一隅。

公元1279年南宋亡。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

  北宋  南宋  南宋亡    319年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1、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2、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3、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的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审美情趣的转变--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一、古文: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文体的多样化;  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3、古文风格的变化;  4、古文的普及。

  二、诗:

  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2、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四、辽金诗文的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王禹偁的诗文;西昆派。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  王禹偁是宋初首先提倡古文的作家之一,他不满意晚唐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浮靡卑弱文风,推崇韩柳,认为文章是用来“传道而明心”的,应该做到“句之易道,义之易晓”。

他的创作实践也较好地体现了他的主张。

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

如《待漏院论》、《唐河店妪传》、《黄冈竹楼记》等,都是他的名篇。

2、柳开和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他们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鲜明的复古主张。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流行  宋初馆阁唱和之风盛行,多模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风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

这种诗风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王禹偁也学白体,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

写了许多反映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总体上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  对于平淡美的追求。

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作品讲读】  ●《村行》“数峰无语”句以移情拟人手法写山,构思精妙,山峰本不能言,以“无语”称之,”立斜阳”更见晚山有情。

颈联色彩明艳美丽,“胭脂色”与“白雪香”此红彼白,有色有香;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作者思乡归隐之意,包含着贬官失意,异乡漂泊的沦落之感。

风格淡雅,词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得白居易神韵,也是白体诗的代表作。

  第三节西昆体的盛衰  一、《西昆酬唱集》的成书及“西昆体”  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欧阳修说:

“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西昆体代  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二、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作家主要是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点。

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其缺陷是独得李诗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三、西昆体的盛行四、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诗歌体裁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徒有模仿,缺乏自立的精神。

  这些缺陷导致它不能担当起开辟宋代诗歌艺术新境的任务。

  第四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于宋人常把贾岛、  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  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五律。

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  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作品讲读】  ●《山园小梅》颔联写梅花先抓住梅的倒影,从虚处着笔,渲染出静寂的气氛:

疏淡的梅枝横出斜逸于水上,香气在空中浮动,极富有画面之感。

“月黄昏”和“暗香”的配合更显朦胧清幽,构成清雅超逸的意境。

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气质写尽了,写绝了。

司马光称其“曲尽梅之神态”(《温公诗话》)梅花的这种品质也正寄托着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情趣。

苏轼《书林逋诗后》曰:

“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

3、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慢词;柳永的词史地位。

    一、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晏殊的词虽多写男女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但已过滤了花间词的轻佻艳冶,而显得纯净雅致,温润秀洁。

【作品讲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上句伤春,留露出惋惜之情,下句写“相识燕归来”又转为理性的旷达,淡淡的忧伤中渗透着一种旷达,无奈之中又有一种圆融的观照。

两句属对工巧、自然浑成。

全词含蕴浑融、闲雅平静的意境。

王灼《碧鸡漫志》中说:

晏殊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此。

”二、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

欧词上承南唐遗绪,受冯延巳影响。

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概》: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欧阳修的词在因循中有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呼应。

  【作品讲读】  ●《踏莎行·候馆梅残》上片从行人落笔,写行人旅途思家。

“残梅”、“细柳”、“草熏”、“风暖”展示出一种早春迷人的景色,在此背景之下抒写离愁别恨,更显得柔情缱绻。

“迢迢不断如春水”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

下片从闺中思妇落笔,写闺中思妇怅望念远。

  ●《蝶恋花·庭院深深》上片写深闺女子独倚高楼,盼往日情人而不得,因而产生失望、幽怨、怅恨的迟暮感。

连用三个深字,不仅写出庭院之深,也写出院中居人与外界隔绝之深,寂寞苦闷之深,以景托情,词意深婉。

李清照尤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下片写伤春,语意浑成,刻画深致。

《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

“永叔词云: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何也?

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也?

”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全宋词》现存范仲淹词五首。

范词独辟蹊径写边塞生活,为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作品讲读】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范文正公守边日,

  

  

      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这些巧妙的比喻,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想象力。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云:

“以文为诗,始自昌黎,至东坡亦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三、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苏轼主张诗歌风格要兼收并蓄。

他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苏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苏轼的词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二、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举凡诗歌可以表达的题材如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及描写农村风光,皆可入词,开创了豪放风格。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典故两个方面。

四、苏词风格的多样性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

宋胡寅《酒边集序》: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就享有巨大的声誉。

他的作品在当时就闻名遐迩。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

他的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他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到清代陈维崧等人;他的散文,尤其是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一、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黄庭坚以诗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黄庭坚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中人,所以他的政治生涯也随着旧党的消长而升沉变化。

但他并未积极参加新旧党争,而主要把心血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中二、黄庭坚的诗  1、浓郁的人文意象。

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

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

书卷气与生活气息并存,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之一。

  2、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黄庭坚在艺术上追求“生新”,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

从而创造出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3、“山谷体”的内涵。

章法上回旋曲折,决不平铺直叙;修辞上善于出奇制胜,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声律上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4、晚年诗返朴归真。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逐步克服了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体现出返朴归真的倾向,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一、陈师道的生平  见文学史91页一、陈师道的诗  1、陈师道师从苏轼,诗学山谷体,与黄庭坚并称“黄陈”。

他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其诗歌的题材也较狭窄,内容多为自己寒士生活的写照。

陈师道认为作诗应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的诗歌创作贯穿了这一追求,表现出一种“朴拙”的风格。

他的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炼,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    一、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黄庭坚喜论诗,也喜在理论上指点他人。

黄庭坚做诗、论诗皆有一套法则,有利于初学者入门,这使他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确立了他在江西诗派的影响和地位。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到了北宋,尊杜成为诗坛的共识,杜甫在诗歌、诗艺上的追求和创新被宋人逐渐发现并成为他们学习的重点,这样就确立了杜甫在宋诗中典范地位。

  3、“点铁成金”:

窘境中的策略。

”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诗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点,所谓点铁成金就是变化前人的语言或诗意,推陈出新,这为宋诗另辟新境。

  4、江西诗派的形成。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其他作家并非全是江西人。

最早提出“江西诗派”名称的是吕本中,他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把黄庭坚作为诗派的开山祖,又列举了陈师道、晁冲之等二十四位诗人作为这一诗派的成员。

陈与义虽未被列入宗派图内,却被后人推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

宋末元初的方回,又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派诗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并不完全一致,其成就高低也各异,但又确实有着黄庭坚影响下的共同特征。

  二、江西诗派的演变  南渡初期的诗坛,仍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但靖康之变使诗人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们开始摆脱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束缚,汲取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写出充满悲壮情怀的爱国诗篇。

吕本中是后期江西是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提出了“活法”说,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这是江西诗派发展到后期新的变化。

    第四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南宋初年,诗坛上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是陈与义和曾几。

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诗。

陈、曾都与江西诗派有较密切的关系。

  1、陈与义。

陈与义在学诗上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

他虽宗法杜甫,但并不墨守江西派的成规,能渗透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

陈与义学杜甫,主要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和杜诗沉郁壮阔的艺术风格,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2、曾几。

曾几是陆游所师法的爱国诗人。

对陆游的影响最大。

在诗歌上,他最推重杜甫,但同时也推重黄庭坚。

他和年辈较长的江西派诗人韩驹、吕本中也有师友的关系。

但他并没有墨守江西诗派陈规。

讲句法,但不流于生硬;好用事,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诗,风格大都明快活泼,闲雅清淡,饶有情趣。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北宋后期词的变化与成就。

  第一节黄庭坚和晁补之  一、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黄庭坚论词是雅俗并重。

黄词创作主要是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

黄词中也有一些艳词,明显是学柳词而来,内容不大健康,没有多高的审美价值。

  二、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词论认同苏词的革新,创作也步趋其后。

其词最突出的主题是吟咏隐逸,自抒被迫退隐后的心境,为后来隐逸词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第二节晏几道    一、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小山词主要是表现对爱情的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生死不渝的追求,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

这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

他一方面借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除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二、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1、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于对爱情失落的追忆,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幻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

形成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2、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3、艳而不俗的异样风采。

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到了极致。

他在宗柳学苏之外,独树一帜,给北宋后期词坛增添了异样的风采。

    第三节秦观    一、作者生平  见文学史111页。

  二、伤心人的伤心词  1、情韵兼胜。

秦词内容不出别恨里抽得篱藩,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在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的本色和当时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2、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

柳永慢词长于铺叙,但有些过于直露,缺乏深长的意味,五代以来的小令体制短小,韵味深长,但容量不足,秦观就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的不足,达到情韵兼胜的审美效果。

宋人蔡伯世早已指出:

“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称者,唯秦少游而已。

”和晏几道一样,都是“古之伤心人”他善于把表现男女情爱的内容和自已的身世之感结合在一起,用秀雅的语言,和婉的音律,通过融情入景的画面,抒发真挚的感情,寄托深沉的感慨,含蓄凄婉,情韵兼胜3、秦观与柳永的比较;与苏轼的比较;秦观词对周邦彦和李清照的影响。

    第四节贺铸    一、贺铸生平  贺铸出身贵族,为人豪侠尚气,性格耿介,以好酒使气,不肯屈节于权贵,故沉沦下僚,有志难酬。

他与苏轼及苏门弟子均有交往。

二、贺铸的词  1、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贺铸词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或抒发自己落拓不遇的感概,风格兼具婉约和豪放两种,笔调多变,秾丽中寓有清刚之气。

秦观去世后,黄庭坚写诗给贺铸,谓:

“解道江南肠断处,只今惟有贺方回。

”正是以贺铸与秦观并举。

其豪放之作,则是受了东坡影响,有激越苍凉之气,对南宋豪放词有一定影响。

张耒《序》:

“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览者自知之。

”  2、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

贺铸词长于造语,多从唐人诗句中吸取精华。

此形成了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

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第五节周邦彦  一、周邦彦的生平  见文学史116页。

  二、周邦彦的词  1、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周邦彦一生虽没有受到多大的政治打击,但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奔走于地方州县,深感飘泊流落的辛酸,故漂零不偶、羁旅行役之愁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这类词格调低沉感伤。

咏物词也是周词的主要主题,他的咏物词,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2、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周邦彦词的创作具有与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

他精心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

“下字运意,皆有法度”。

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

章法结构上,虽也长于铺叙,但能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句法和练字上,能自铸伟词,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

既显博学,又见工巧。

音律上,能自度曲。

音律和婉,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情调协调一致。

审音用字,也非常严格精密,他用字不但分平仄,而且严分仄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密切配合。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南宋早期词的成就与影响。

  第一节李清照  一、“别是一家”的词论  李清照有《词论》一文,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明确提出了诗词分野问题。

她反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要求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主张词要有典雅、协音律、铺叙、有情致,反对“词语尘下”。

  二、李清照的词作  1、李清照的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靖康之变以前,生活颇舒心适宜,而赵明诚的出仕,夫妻的暂离,使得李清照的词作中流露出轻盈精妙的相思情,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

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双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前期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靖康之变以后,家破人亡,受尽劫难。

人生命运的剧变,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

以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

  2、“易安体”的特点。

情感表达上,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语言表达上,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三、李清照的文学地位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四、朱淑真的创作。

【作品讲读】  ●《声声慢·寻寻觅觅》起首连用七组叠字,颇受前人推崇。

罗大经《鹤林玉露》:

“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创意出奇如此。

”张端义《贵耳集》:

“易安《秋词·声声慢》,此公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后叠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评析这七组叠字曰:

“此十四字之妙:

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也,三也。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有未信其便去也,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也。

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

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亦。

又继之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

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不堪任。

故终之于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信而疑,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巧矣。

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第二节朱敦儒  一、青年的放浪形骸  朱敦儒青少年时代是在西京洛阳畸形繁华的环境中渡过,放浪形骸的行为中包含着蔑视功名权贵、追求自独立的人格精神。

词风以婉丽明快为主。

  二、中年的漂泊忧愤  中年的朱敦儒在靖康之难后的仓皇逃亡中目睹国家的残破,百姓苦难,词风飘逸潇洒变的凄苦忧愤,境界变大,感情真挚饱满。

词风以悲壮慷慨为特色。

  三、晚年的逍遥自在  晚年的朱敦儒对功名事业灰心失望,被罢官后,任性逍遥。

词风以清疏晓畅为主。

  朱敦儒的次比较完整的表现出他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

  第三节张元干等词人  南渡之后,民族危亡促使一些词人的创作不可能完全封闭在自我悲欢离合和个人荣辱得失的圈子中,而必须正视和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去歌唱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以及英雄的苦闷,从而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柔丽婉转的词体也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

在这一词风的转变过程中,张元干最为典型。

此外,还有叶梦得、陈克、李纲、岳飞等也加入到时代的大合唱中。

  李纲的咏史词,借历史上敢于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