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3917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

《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docx

迈克尔干涉仪详案或教案

实验10.迈克尔干涉仪

教学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

2.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

3.观察光的等倾干涉现象并掌握波长的方法;

4.掌握逐差法处理数据。

教学重点

1.等倾干涉的发生条件

A、平行光?

不,点光源。

B、薄膜上下表面平行 

2.薄膜厚度的变化与条纹的关系:

3.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光路结构和使用方法;

4.学会用迈克尔孙干涉仪测量光的波长,学会精密仪器的调试和读数,并了解机械传动中的空程差的问题;

教学难点

1.十字形光路与补偿镜:

从薄膜干涉的理论,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具体化过程;

2.正确使用迈克尔孙干涉仪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

课型:

提高性实验(2学时)

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内容,明确其重点和难点,然后实际演示操作要点

课件:

PPT

教学手段

学生操作,随堂检查操作情况。

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将容易犯错的问题做重点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个别提问。

教学过程

【课前的准备】:

1.仪器设备的检查,注意要校零。

2.实验的预做(采集三组以上数据进行处理)。

3.作出数据表格设计的参考。

【课上的常规检查】

预习报告、数据表格的设计等

1引言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背景介绍(*引起好奇心,让人们觉得它有一定的用处,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知识构建学说:

新知识必须挂靠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才牢靠(技能树/科技树))

迈克尔孙干涉仪是美国物理学家A. A. Michelson在1881年为研究光速问题而设计的。

它的问世推动了相对论的建立,并在计量技术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它测量光波波长、光源的相干长度、微小长度(用相干性较好的光源对较大长度也可作精密测量),还可以用它来研究温度、压力对光传播的影响等等。

迈克尔孙因为这一发明荣获了190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迈克耳逊干涉仪是用来测定光谱,薄膜的厚度,液体的折射率等的仪器,其原理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

2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l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实验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

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

后人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究出了多种专用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1.干涉仪的光学结构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和结构如图10-1与10-2所示。

M1、M2是一对精密磨光的平面反射镜,M1的位置是固定的,M2可沿导轨前后移动。

G1、G2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与M1、M2均成45°角。

G1的一个表面镀有半反射、半透射膜A,使射到其上的光线分为光强度差不多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G1称为分光板。

当光照到G1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相互垂直的两束光,透射光

(1)射到M1,经M1反射后,透过G2,在G1的半透膜上反射后射向E;反射光

(2)射到M2,经M2反射后,透过G1射向E。

由于光线

(2)前后共通过G1三次,而光线

(1)只通过G1一次,有了G2,它们在玻璃中的光程便相等了,于是计算这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只需计算两束光在空气中的光程差就可以了,所以G2称为补偿板。

当观察者从E处向G1看去时,除直接看到M2外还看到M1的像M1ˊ。

于是

(1)、

(2)两束光如同从M2与M1ˊ反射来的,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和M1´~M2间“形成”的空气薄膜的干涉等效。

反射镜M2的移动采用蜗轮蜗杆传动系统,转动粗调手轮

(2)可以实现粗调。

M2移动距离的毫米数可在机体侧面的毫米刻度尺(5)上读得。

通过读数窗口,在刻度盘(3)上可读到0.01mm;转动微调手轮

(1)可实现微调,微调手轮的分度值为1×10-4mm。

可估读到10-5mm。

M1、M2背面各有3个螺钉可以用来粗调M1和M2的倾度,倾度的微调是通过调节水平微调(15)和竖直微调螺丝(16)来实现的。

2.单色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

本实验用He-Ne激光器作为光源(见图10-3),激光通过短焦距透镜L汇聚成一个强度很高的点光源S,射向迈克尔逊干涉仪,点光源经平面镜M2、M2反射后,相当于由

两个点光源S1ˊ和S2ˊ发出的相干光束。

Sˊ是S的等效光源,是经半反射面A所成的虚像。

S1′是S′经M1′所成的虚像。

S2′是S′经M2所成的虚像。

由图10-3可知,只要观察屏放在两点光源发出光波的重叠区域内,都能看到干涉现象,故这种干涉称为非定域干涉。

如果M2与M1′严格平行,且把观察屏放在垂直于S1′和S2′的连线上,就能看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干涉环,其圆心位于S1′S2′轴线与屏的交点P0处,从图10-4可以看出P0处的光程差Δ=2d,屏上其它任意点P′或P″的光程差近似为

(10-1)

式中

为S2′射到P″点的光线与M2法线之间的夹角。

时,为明纹;当

时,为暗纹。

由图3-16-4可以看出,以P0为圆心的圆环是从虚光源发出的倾角相同的光线干涉的结果,因此,称为“等倾干涉条纹”。

由(3-16-4)式可知

=0时光程差最大,即圆心P0处干涉环级次最高,越向边缘级次越低。

当d增加时,干涉环中心级次将增高,条纹沿半径向外移动,即可看到干涉环从中心“冒”出;反之当d减小,干涉环向中心“缩”进去。

由明纹条件可知,当干涉环中心为明纹时,Δ=2d=kλ。

此时若移动M2(改变d),环心处条纹的级次相应改变,当d每改变λ/2距离,环心就冒出或缩进一条环纹。

若M2移动距离为Δd,相应冒出或缩进的干涉环条纹数为N,则有

(3-16-2)

式中

分别为M2移动前后的位置读数。

实验中只要读出

和N,即可由(3-16-2)式求出波长。

由明纹条件推知,相邻两条纹的角间距为

当d增大时

变小,条纹变细变密;当d减小时

增大,条纹变粗变疏。

所以离环心近处条纹粗而疏,离环心远处条纹细而密。

3.等光程位置的确定

当M2与M1ˊ不完全平行时,M2和M1ˊ之间形成楔形空气膜,一般情况下屏上将呈现弧形等厚干涉条纹。

若改变活动镜位置,使M2和M1ˊ的间距d=0,此时由M2和M1ˊ反射到屏上的两束相干光光程差为零,屏上呈现直线形明暗条纹。

这时活动镜的位置称为等光程位置。

若改用白光照射,由于白光是复色光,而明暗纹位置又与波长有关。

因此,只有在d=0的对应位置上,各种波长的光到达屏上时,光程差均为0,形成零级暗纹。

在零级暗纹附近有几条彩色直条纹。

稍远处,由于不同波长、不同级次的明暗纹相互重叠,便看不清干涉条纹了。

由于白光等厚干涉条纹能准确确定等光程位置,可以用来测定透明薄片的厚度。

当视场内出现彩色直条纹后,继续转动微调手轮,使零级暗纹移到视场中央。

然后在活动镜与分光板之间插入待测薄片,此时由于光程差变化,彩色条纹消失。

再转动微调手轮,使活动镜向分光板方向移近,当彩色条纹重新出现,并移到视场中央时,活动镜的移动正好抵消了光程差的变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出薄片厚度的测量公式为:

(3-16-3)

式中n0=l.003,为空气的折射率;n为薄片折射率(由实验室给出);

分别为薄片插入前后的等光程位置读数。

3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扩束透镜

4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预习报告,特别对数据记录表格进行检查

2.提醒几个要点

a、动镜的位置应调到40~50mm之间

b、如果不能产生干涉那么要检查当调节定镜背后的三个螺丝时,出现在He-Ne激光器的头部面板上的光线是否相应会动?

以及对重合的斑点进行检查(换个点看看)

c、干涉图样的中心应该全部出现,利用哪个部份?

3、实验内容:

(1)调整迈克尔孙干涉仪。

(2)观察非定域干涉图样,并测He-Ne激光波长。

(3)观察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图样

(4)观察激光的非定域干涉现象

(5)测量激光波长

(6)观察白光干涉,测定等光程位置

4、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5注意事项

1.使用干涉仪时不要使工作台震动;

2.切勿用手或其他物品触摸其光学表面;

3.切勿正对着光学表面讲话。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