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3902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

《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资料.docx

公务员考试资料

 

申论热点指导:

文化改革

  【背景材料】

  1、2006年11月,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开幕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2007年1月,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总书记又提出要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到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8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又一次重申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把文化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考点分析】

  一、文化改革的原因

  1、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文化建设在面临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当今世界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新时期日趋旺盛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二、文化改革的对策

  第一,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

2012年421联考申论热点指导:

民生幸福

2012-03-0210:

59作者:

刘亚琴来源:

华图教育

分享到:

2

  【热点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在不断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注重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

但是,今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一直不高,在最新的调查中很多人都没有感到生活幸福。

  2010年12月26日,新华社瞭望周刊等一起主办的“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20个城市都获得了幸福殊荣。

中国幸福感城市中地级以上的有杭州、成都、长沙等城市。

  在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中,有八万份的调查问卷,其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或者很幸福,但是有11.1%的人感觉自己不幸福或者很不幸福,有45%的人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但是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也成为争议的焦点。

  其实一个国家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的取决于人均GDP或者人均收入,在一个城市中,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等。

  【政策与对策】

  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让民众有尊严的生活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前提。

民众的尊严来自于法律的有力保护,来自于平等、公平的社会环境,可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为此,要合理平衡社会财富的分配;要改善地方治理,合理约束公权力,保障司法独立和公平正义。

  2、提升民众幸福感政府责无旁贷。

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经验感受出发,民众的幸福程度与政府的治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只有在一个政治清明、法治进步、经济发展、社区文明和谐的社会中,民众的幸福感才能达到相当的高度。

因此,政府工作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量到每个人的发展。

  3、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特别要解决好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这就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创业环境,让人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

其次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分好“蛋糕”,努力缩小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

三要发挥好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器”和“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4、解决好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

安其居方能乐其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让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2012年421联考申论热点话题指导:

校车安全

2012-03-0210:

46作者:

贾艳茹来源:

华图教育

分享到:

3

  【热点背景】

  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接送幼儿、小学生的应是专用校车,还赋予校车三项优先权:

交警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不得超越等。

  【相关评论】

  草案明确规定,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有保障校车安全的责任。

要求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车的安全维护,签订责任书,派人随车全程照管学生等。

  “校车之痛”带来了“校车优先”。

希望“孩子优先”不要再用“痛”才能换来。

一个坚持“孩子优先”的国家,一个“呵护未来”的社会,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相关考点】

  1、校车安全的基本问题有:

校车的质量问题、司机和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校车的费用问题、校车的管理问题等等。

  2、我国当前的校车问题相对比较多样化,具体的原因要依据材料来进行概括和分析。

  3、基本对策:

  第一,对校车司机的选择必须要高标准严要求。

如可以选择一些有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资格,无饮酒及醉酒后驾驶记录、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司机。

  第二,加强对校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如可以由国家设立统一的校车,统一购买发放到学校,像公交车队一样统一管理、统一用车。

定期举行校车性能比赛,获奖的车型有资格供应校车,同时也要对校车进行定期安检维护。

  第三,要对校车资源进行合理和综合统筹安排。

通过对校车行驶路线进行合理设计,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规划,可将同一片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安排同乘一辆校车。

  第四,对校车的日常行驶过程也要加强严格的监管。

如要求校车一人一座,不能超载。

同时要对组织校车驾驶人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等。

相遇追及问题是公务员考试特别喜欢考的一种题型,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多省公务员联合考试、省级公务员考试还是政法干警、事业单位、村官等等试卷中经常会涉及到。

但是相遇、追及问题整个思路是不变的,相遇路程=速度和×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时间。

考试题虽然有时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要把图画清楚,这样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举几个例子:

  追及问题

  例、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的速度是100公里每小时,汽车B的速度是120公里每小时,此刻汽车A在汽车B前方80公里处。

汽车A中途加油停车10分钟后继续向前行驶。

那么从两车相距80公里处开始,汽车B至少要多长时间可以追上汽车A?

  A、2小时  B、3小时10分  C、3小时50分  D、4小时10分

  答案:

B 解析:

汽车A中途加油停车10分钟的时候,汽车B在继续前进,10分钟汽车B行驶了120×(10÷60)=20公里,所以相当于只需要追及80-20=60公里。

根据追及路程=速度差×时间,60=(120-100)×t,t=3小时,还要加上一开始追及的10分钟,一共需要3小时10分钟。

  易错点:

很多考生会想当然的认为追及的路程是80公里,80=(120-100)×t,t=4小时,减去一开始的10分钟,一共需要3小时50分钟。

问题出在这样去解题的话相当于开始的10分钟两车都没走,所以一定要想清楚那10分钟实际上汽车B在追及A汽车。

有些相遇追击问题中如果不出现具体的数字要假设出来,但是易错点要非常注意,公式要保持准确。

  相遇问题一定要记得第一次相遇是1个路程,第二次相遇是3个路程,第三次相遇是5个路程。

追击问题就是前面休息的时候有没有在追及。

这两点能牢牢把握住,再具体去分析就好了。

当然这相遇、追及两种类型几乎每次考试都会涉及,所以考生一定要特别清晰的掌握。

相遇问题

  例、甲、乙两人在长30米的泳池内游泳,甲每分钟游37.5米,乙每分钟游52.5米。

两人同时分别从泳池的两端出发,触壁后原路返回,如是往返。

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则从出发开始计算的1分50秒内两人共相遇多少次?

  A、2  B、3  C、4  D、5

  答案:

B 解析:

甲、乙两人从泳池两端出发,所以是相遇问题,相对速度=37.5+52.5=90米/分,从出发开始计算的1分50秒内两人共游了90×11/6=165米,第一次相遇两人需要游30米,关键是后面从这次相遇到下次相遇两人需要游60米,再相遇还是需要60米,现在已经30+60+60=150米,后面不能再相遇了,所以一共3次。

  易错点:

第一次相遇这个没有问题,大家都知道30米,但是从这次相遇到下次相遇很多同学也想当然的认为是30米,所以大家做这种问题的时候要详细的把图画出来具体去看。

  这类相遇问题是近几年特别喜欢考的一类,从两端出发到端点原路返回的题目,考生要特别记住第一次相遇是1个路程,第二次相遇是3个路程,第三次相遇是5个路程。

近两年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多省公务员联合考试、还是省级公务员考试以及政法干警、事业单位大大小小的公务员考试都特别喜欢考查经济利润问题,但有意思的是研究过去真题,发现基本上问到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选择小数。

所以下面以2009年9月13日多省联合考试和2011年4月24日多省公务员联合考试试题为例:

  例1、某商场举行周年让利活动,单件商品满300返180元,满200返100元,满100返40元,如果不参加返现金的活动,则商品可以打5.5折。

小王买了价值360元,220元,150元的商品各一件,问最少需要多少钱?

  A、360元  B、382.5元  C、401.5元  D、410元

  解析:

为了使钱最少,三件商品都要花钱最少。

价值360元的时候,返钱花钱少,360-180=180元相当于5折,价值220元的商品,返钱花钱少,220-100=120元,打折的话需要220×0.55=121元,价值150元的商品,返钱的话150-40=110元,打折的话只需要150×0.55=82.5元,则一共需要180+120+82.5=382.5元。

答案为B。

  例2、某公司要买100本便签纸和100支胶棒,附近有两家超市。

A超市的便签纸0.8元一本,胶棒2元一只且买2送1。

B超市的便签纸1元一本且买3送1,胶棒1.5元一支。

如果公司采购员要在这两家超市买这些物品,则他至少要花多少元钱?

  A、208.5  B、183.5  C、225  D、230

  解析:

B超市的便签纸1元一本且买3送1,即便签纸4本3元,而A超市的便签纸4本3.2元,所以要选择B超市购买便签纸。

买100本便签纸需要100÷4×3=75元。

A超市的胶棒2元一只且买2送1,即3支4元,而B超市的胶棒3支4.5元,所以要选择A超市购买胶棒。

买100支胶棒33×4+1.5=133.5元。

如果公司采购员要在这两家超市买这些物品,则他至少要花75+133.5=208.5元,答案为A。

在历年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试卷中,工程问题是常考的题型,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很多考生发现不是那么容易,原因是他们经常将工作总量设为“1”,这样会导致计算很复杂,表达也不够清晰。

因此,在做这样的题型时,考生可以将工作总量设为工作时间的公倍数(一般是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或者工作效率的公倍数。

例题如下:

  例1、一项任务甲做需要半个小时,乙做需要45分钟,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分钟( )

  A、12  B、15  C、18  D、20

  解析:

将工作总量设为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90,则依题意可知:

甲的工作效率是3,乙的工作效率是2,则他们的效率之和是5,因此他们两人合作需要的时间为:

90/5=18天,所以答案选C。

  例2、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

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替甲挖1天,再有甲接替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工作,挖完这条隧道共用多少天?

( )

  A、14  B、16  C、15  D、13

  解析:

设工作总量为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20,则甲的工作效率是1,乙的工作效率为2。

他们工作的顺序是:

甲乙甲乙甲乙甲乙………..,经分析发现每两天就是一个循环,也即一个“甲乙“就是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完成的工作量为3,总工作量为20,所以20/3=6……2,即一共有6个循环,每个循环是2天,所以2*6=12天,剩余的2个工作量首先由甲完成1天,剩下的乙0.5天可以完成,所以总共需要的天数为:

12+1+0.5=13.5天,所以选择14天(选D)。

一、中国剩余定理的由来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这样一个问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有一批物品,3个3个地数余2个,5个5个地数余3个,7个7个地数余2个,问这批物品最少有多少个?

”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被称为“孙子问题”、“鬼谷算”、“隔墙算”、“韩信点兵”等等。

  二、“中国剩余定理”算理及其应用

  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把这一解法编成四句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70)稀,五树梅花廿一(21)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15),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歌诀中每一句话都是一步解法:

第一句指除以3的余数用70去乘;第二句指除以5的余数用21去乘;第三句指除以7的余数用15去乘;第四句指上面乘得的三个积相加的和如超过105,就减去105的倍数,就得到答案了。

即:

70×2+21×3+15×2-105×2=23

  为什么这样解呢?

因为70是5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3余1。

21是3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5余1。

15是3和5的公倍数,且除以7余1。

(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

)把70、21、15这三个数分别乘以它们的余数,再把三个积加起来是233,符合题意,但不是最小,而105又是3、5、7的最小公倍数,去掉105的倍数,剩下的差就是最小的一个答案。

  三、“中国剩余定理”的应用

  主要是是针对那些我们学的口诀“公倍数做周期:

余同取余,和同加和,差同减差”以外的余数问题的题目。

  例1、一个数被3除余1,被4除余2,被5除余4,这个数最小是几?

  A、81  B、34  C、128  D、103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余数问题。

题中3、4、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4,5〕=20;〔3,5〕=15;〔3,4〕=12;〔3,4,5〕=60。

  为了使20被3除余1,用20×2=40;

  使15被4除余1,用15×3=45;

  使12被5除余1,用12×3=36。

  然后,40×1+45×2+36×4=274。

  因为,274>60,所以,274-60×4=34,就是所求的数。

所以选择B选项

在省考中计算问题一直是考察的内容,考生如何运用答题技巧来加快解题速度成了备考的重点,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能快速解题的方法——数字特征方法。

常用的数字特征包括大小特性、奇偶特性、尾数特征、余数特征、整除特征、因子特征、幂次特征等多种特征。

  考生要想运用数字特征的方法迅速解题,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

考生能够迅速从题干中判定出答案所应符合的数字特征;第二,熟悉基本的数字规律,包括奇偶性规律和整除规律。

  下面给大家整理出在答题时能够用到的基本知识:

  

(一)奇偶运算基本法则

  【基础】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

  

(二)整除判定基本法则

  【基础】能被2、4、8、5、25、125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2(或5)整除的数,末一位数字能被2(或5)整除;能被4(或25)整除的数,末两位数字能被4(或25)整除;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末三位数字能被8(或125)整除。

  【基础】除以2、4、8、5、25、125除得的余数特性:

  一个数被2(或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一位数字被2(或5)除得的余数;一个数被4(或2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两位数字被4(或25)除得的余数;一个数被8(或12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三位数字被8(或125)除得的余数。

  【基础】能被3、9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3(或9)整除的数,各位数字和能被3(或9)整除。

  【基础】除以3、9除得的余数特性:

  一个数被3(或9)除得的余数,就是其各位相加后被3(或9)除得的余数;

  【基础】能被11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11整除的数,奇数位的和与偶数位的和之差,能被11整除;

  (三)倍数关系核心判定特征

  【基础】如果a∶b=m∶n(m,n互质),则a是m的倍数;b是n的倍数,a±b应该是m±n的倍数;

  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数字特性规律之后,我们来看几个例题:

例题

  [例1]某剧院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

这个剧院共有多少个座位?

  A.1104B.1150C.1170D.1280

  [答案]B

  [解析]剧院总人数应该是25个相邻偶数的和,必然为25的倍数,结合选项选择B。

  [例2]一本书,若小静第一天读了12.5%,第二天读了37.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32页,则这本书共多少页?

()

  A.98B.108C.118D.128

  [答案]D

  [解析]小静第一天读了12.5%=1/8,所以总页数应该是8的倍数。

  [例3]师徒二人负责生产一批零件,师傅完成全部工作数量的一半还多30个,徒弟完成了师傅生产数量的一半,此时还有100个没有完成,师徒二人已经生产多少个?

  A.320B.160C.480D.580

  [答案]C

  [解析]徒弟完成了师傅生产数量的一半,因此师徒二人生产的零件总数是3的倍数。

结合选项,选择C。

  通过以上几道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数字特征法能够快速的给出考题的答案,但是,在使用该方法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数字特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考生需要再日后多加练习,提高对数字特性的判断和理解的准确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