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360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

《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达技巧分类解析.docx

表达技巧分类解析

诗歌表达技巧分类详析

诗歌的表现技巧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主要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其详细分类如下表:

诗歌表达技巧分类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双关、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互文等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叙事抒情等)

描写:

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细节、白描、感官、观察角度等

表现手法

衬托(正衬、反衬)、象征、赋(铺陈)比兴、渲染、烘托、用典、抑扬、以小见大、重章叠句等

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铺垫等

考点分解一 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如“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的“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5、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

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6、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用设问句开篇,点明本诗追溯英雄伟业的题旨,领起下文三个典故,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9、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

  10、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结构来讲,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从内容看,“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1、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

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考点分解二 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

“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间接抒情:

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

①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安史之乱后,诗人只身站在宜阳城头,极目远眺,只见土地荒芜,野草满目,城外流水东流复向西,再也难见农民用流水灌溉万顷良田。

路转春山,人迹罕至,任春花吐芳、鸟啼婉转、送尽春光。

全诗说尽宜阳城外凋残荒凉,却不露乱离之事,于花落鸟啼之中,寄寓了多少兴亡之感!

可谓“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②情景交融:

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如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③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

如: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梅的高洁表现了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质。

④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的《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⑤叙事抒情: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二)描写技巧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长诗《陌上桑》中,“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突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2、动静相衬: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使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鸟鸣山更幽”,通过这些动景,动中见静,愈见其静。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3、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已逝之景: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想象之景: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后两句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现得更为深远。

  4、细节描写:

也称工笔,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5、白描:

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6、感官:

指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观察事物。

有时几种感觉器官的结合运用,往往会起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如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句视听结合,描写出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7、观察角度: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如《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视角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为下面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考点分解三 表现手法

  1、衬托(正衬、反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如: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正衬,形象性地表达了友人真挚纯洁的深情。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用反衬,以蝉鸣鸟啼反衬山林之幽静。

2、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借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自己。

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3、赋(铺陈)、比、兴:

古人云: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

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4、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是渲染。

如《夜归》“夜深归客依筇qióng]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猾,竹窗斜漏补衣灯。

”诗人以“冷鳞、萤、村店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心切的心情。

  5、烘托:

烘托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烘托)出画面的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反衬了春涧的寂静。

6、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7、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鲜明突出。

形象更丰满,能鲜明寺表情达意,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力。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8、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

如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可诗人只写了一只旧时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

9、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分解四 结构技巧

1、首句标目(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开篇即道“多少恨”,“多少”是只多不少,是太多太深之意,表明作者国破成囚后的真实心境。

  2、卒章显志:

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再如《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4、过渡:

即承上启下。

如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5、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如“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

  2、积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术语

二、考点概说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指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结构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三、方法点拨

  1、如何准确判定所用的表达技巧?

解答古诗表达技巧题最关键的一步是表达技巧的准确判定。

如何准确判定呢?

除了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表达技巧的特征,重点辨析最常见的表达技巧外,更要懂得判定的切入角度和运用特点。

所谓切入角度,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角度。

那么,对于那些未指明鉴赏类别的试题,哪个角度应优先考虑呢?

判定整首诗的表达技巧时,“表现手法”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不宜优先考虑;判定某一句(联)或某一片时“修辞手法”应优先考虑,其次是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一般只有题干上问到了才考虑。

简而言之,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

所谓运用特点,指的是各种表达技巧在古诗中常以连用、套用和兼用方式综合运用。

因此还要从整体与局部、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多个角度审视辨别。

2、如何审题?

古诗表达技巧题的题干一般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范围语”限定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鉴赏范围大小,试题可分为分析局部题和分析全诗题两种。

“角度语”限定分析手法的角度,依据分析角度不同,试题可分为明示型和暗示型两种。

明示题指明确指出考的是表达技巧,它又分未指出手法类别、指出手法类别和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三种。

暗示题是未明确指出考表达技巧,但题干语“如何写出”“请赏析”已包含表达技巧在其中。

【示例】指出下面古诗鉴赏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的不同点。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诗的颔联||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3)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四道题的题干都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以“||”为界)。

从分析范围看,

(1)(4)属分析全诗型,

(2)(3)属分析局部型。

从分析角度看,

(1)

(2)(4)属明示型。

(2)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属于指出手法类别题。

(1)属未指明具体手法类别题。

(4)已具体指出全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属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题。

(3)属暗示型。

3、如何答题?

要答好表达技巧题,必须把握住答题三步骤:

指(指出手法)→析(分析运用)→点(点出效果),(当然,要视问法而定,有的题不一定把这三步全部答出。

)可强化分点答题意识,提高规范答题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拿满分。

【示例】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作具体分析。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步骤一:

指出手法

①这一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步骤二:

分析运用

②诗人由衷地希望,边关少数民族的友好感情能像眼前这条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

步骤三:

点出效果

这一比喻化抽象为具象,表现了诗人期盼边关永无战事,民族永远团结的思想情感。

三、考题体悟

1、(2013天津,1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答:

①“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②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2.(2013山东济南二模,14)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

(“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1分,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3.(2007湖北,)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步骤一)。

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

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步骤二)。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步骤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