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334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

《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

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3

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大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3.“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

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

A、推翻旧制B、削弱皇权C、正确决策D、分权制衡

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

“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

因此,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比如通过书信或传信人”。

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5.《海国图志》记载:

“(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

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

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C.美国的总统共和制D.徳国的君主立宪制

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

”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A.防止法官滥用权力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D.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7.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即“天国京师”之意,谓之“金陵小天堂”。

1864年,天京被湘军攻破,“天京”改回“江宁府”。

这一时期南京名称的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洪秀全拥兵自重试图建立小朝廷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斗争失败

C.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引起清廷反扑D.江宁府更能体现南京的地域特色

8.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

日本共印制45亿假法币,实际使用了其中的30多亿。

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

下列对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扰乱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为了以华制华D.建立统制经济

9.“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10.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超国家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它“没有政治上的权力和效能”,“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

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

A.遭到重要国家的反对 B.面临主权让渡难题

C.缺少政治方面的约束 D.阻碍国家权力实施

11.北魏李安世就均田问题上疏:

“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

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菜之数,制之以限。

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

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这表明他主张()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在维护私有制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

C.增加土地租税以保证财政收入D.恢复井田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12.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绩,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13.春秋时期,齐国出产的盐运销到了梁、赵、宋、卫等国;郑国的商人携带熟牛皮、牛等物资进入晋国和周;楚国的木材和皮革被贩运到了晋国;晋国用贵重的货物去狄戎交换土地。

导致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B.长途贩运贸易较为发达

C.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D.跨国贸易成为普遍现象

14.墨子说:

“今也农夫蚤(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5.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16.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

A.白瓷系列B.青瓷系列C.青花瓷系列D.珐琅瓷系列

17.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品种是()

A.白瓷B.青瓷C.秘色瓷D.青花瓷

18.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这一变化说明()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

C.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D.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

19.据[康熙]《苏州府志》载:

“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

”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B.自然经济正逐步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20.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

21.“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B.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

C.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D.“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22.《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

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

23.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24.右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

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

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5.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

……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

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

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6.《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

《孟子》记载宋国大夫戴盈之说:

“(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C.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发展D.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

27.陈恕(宋代)为三司使,“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利害”。

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估、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社会等级秩序弱化B.政府决策关注民意

C.主要税源发生变化D.抑商政策趋于废弛

28.嘉靖年间,唐枢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到:

“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

一向蒙蔽公法,相沿百数十年。

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

”这说明明朝的海禁政策()

A.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几乎根本没有被实际执行过

C.严重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D.直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29.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

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B.价格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30.1650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

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

以下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B.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

C.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D.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

31.据历史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

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

15之多。

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32.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  )

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

C.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

……(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

——桓宽《盐铁论·本议》

材料三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

这个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

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

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

上从其议,皆罢之。

——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初年的盐铁政策及其主要影响。

(6分)

(2)材料二中西汉政府的盐铁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

指出其变化原因。

(4分)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时期“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分)

(4)据材料四,指出汉元帝罢黜盐官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是什么?

(4分)

34.(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

材料3: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而先后发生三次战争。

……三次战争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

——《英荷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17世纪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4分)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10分)

 

(3)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

(8分)

 

35.(12分)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大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5:

ABCBA6—10:

CBBCB11—15:

BCADB

16—20:

BACAA21—25:

DBCCB26—32:

BBBADD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⑴政策:

放松政府控制,允许民间生产经营。

(2分)影响:

造就一些富商大贾;形成弃文从商的社会风气。

(4分)

⑵变化:

盐铁官营。

(2分)原因:

边患严重;佐助边费(2分)

⑶特征:

资源国有;政府经营(4分)

⑷原因:

自然灾害,避免与民争利。

(2分)立足点:

国计民生(或从国情出发)(2分)

34、

(1)活动: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参与黑奴贸易;在美洲和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

(4分)

(2)原因:

荷兰处在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摆脱西班牙统治,赢得国家独立,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荷兰积极开展海上贸易活动,建立商业性垄断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荷兰商业、金融业发达。

(10分)

(3)1588年,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优势;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8分)

35、示例一:

信息:

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2分)

说明: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4分)

示例二:

信息:

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2分)

说明:

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4分)

示例三:

信息:

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2分)

说明: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巾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4分)

示例四:

信息:

由奢侈品交换到各种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2分)

说明: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4分)

示例五:

信息:

由贡赐贸易转化为商品贸易.(2分)

说明:

古代中国海上商贸之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重视利润;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