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321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docx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

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总编号:

课题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预案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

8、成语故事

 2、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

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3)启发学生质疑: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

让学生通过查

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

说大话。

 戳穿:

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

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

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思考与修订

 

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总编号:

课题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2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预案

一、复习生字词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

()()充数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

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

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

(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2)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又逃走了?

(3)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

(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思考与修订

 

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总编号:

课题

9推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8个生字。

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1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8个生字。

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预案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

师述: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

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4、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

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5、揭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6、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

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

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长句子。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

左窄右宽;

    斟、酌:

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

上小下大。

    贾:

上宽下窄。

    愈:

上大下小。

    唐:

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思考与修订

 

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总编号:

课题

9推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8个生字。

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

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预案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

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

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

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

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

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

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

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三、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图上画了谁?

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

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

做的?

(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

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

(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

(合适 适宜 适当等)

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

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

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四、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

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

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总结:

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

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

高潮 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五、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

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

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

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

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

(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

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六、第八自然段

1、过渡:

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

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七、指导讲故事。

1、师:

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八、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1)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3)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  )推敲(  )或许(  )吟哦(  )

4、用“即使……也……”造句。

 

思考与修订

 

大街上的行人在笑什么?

那你觉得可笑吗?

 

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总编号:

课题

10嫦娥奔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掌握多音字“济”,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1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掌握多音字“济”,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理清段落。

教学预案

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投影富于色彩感的《月之图》。

  在中秋的夜晚,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水面升起,作为一个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心中此时会不由冒出许多的诗句来,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让生去补)

  

学生齐读课题,解题:

奔,奔向。

“奔”是个多音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任务:

(1)读要过关(正确地读,流利地读)

(2)自学好生字新词(会读、会写、理解),常规:

比较组词、课后描红。

2、自学情况交流。

(1)认读生字词。

  远古昆仑山后羿逢蒙嫦娥

 翻箱倒柜洒满银辉焦急树影婆娑企盼

(2)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不足处及时指导练习。

(3)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归为一段。

讨论交流后总结。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6自然段):

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7、8自然段):

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再让学生试着用简练的语言给三段分别列一个小标题,交流后板书: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

(4)看词语串讲课文。

  师:

列小标题,我们是把课文读短了,这是本领;读完课文,头脑中留下了印象,这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头脑的印象生动地讲出来,这也是本领。

这节课先来个简单的,请你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将这个故事讲出来。

试试吧。

     同桌共练→指名讲述

三、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2、采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有关中秋、月亮的传说。

3、抄写生字词语

 

思考与修订

 

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总编号:

课题

10嫦娥奔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掌握多音字“济”,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感受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预案

一、从图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嫦娥奔月》。

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

什么样的画?

2、(课件出示)看,引说:

蓝蓝的——天,圆圆的——月,衣带飘飘的——嫦娥。

感觉怎样?

(美)

3、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

4、读一读。

读文字有什么感觉?

(同样“美”,板书)(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争着读;心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

5、老师读,不同,我们来对照读一下,到底有什么差别。

  飘飘悠悠——飘悠(更轻更柔、有一种飘荡的美感)

  碧蓝碧蓝——碧蓝(喜爱的情感在里面)

二、揣摩人心

1、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

2、学生轻声读课文。

3、人更美:

心地的善良。

能具体说说吗?

先默读,把一些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用

线画下来。

学生读画后:

同学们一定把自己的认识化为了智慧的波浪线了,我们来交流。

 先从总体上把握。

体会在两点上:

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

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药。

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

例:

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孩子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却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

 

(2)第二件事情是关键,这件事是因一个人而生,那个人就是——逢蒙。

那是一个奸诈贪婪的小人。

“奸诈”(虚伪骗人)体现在哪儿?

“贪婪”呢?

(“把仙药交出来!

”)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是怎么做的?

读。

“周旋”,什么叫“周旋”呢?

请同学演练情景。

 朗读引导:

多善良的嫦娥啊,谁来将第5自然段来读一篇,再现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4、(接着学生),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

(读文字)

5、现在我们感觉这段文字美,是不是又多了一个理由,那是——因为嫦娥的心美。

6、嫦娥的心是美的,但嫦娥此刻的内心你能体会到吗?

你愿意成为的嫦娥的知音吗?

请你用一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

7、如果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与乡亲生活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应当是什么?

这幅图有个细节是不是改一改更适当呢?

(出示修改后的图)——我们是不是也把这段文字改一改。

(泪眼朦胧,不时回转头来遥望大地。

三、升华情感

1、嫦娥深爱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呢?

你从课文里哪些细节得知的?

读7小节,我不想听你说,我想听你读。

(放音乐)

2、后羿对嫦娥的情感,。

“嫦娥!

嫦娥!

”这是课文中后羿唯一对嫦娥说的话,其实,后羿的心中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啊。

但万语千言,一切均浓缩在这连声的呼唤声中,全体男生读。

四、引疑探究

 其实,《嫦娥奔月》有许多版本,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指名学生讲偷药的故事。

 讨论:

你喜欢哪个故事?

为什么?

(纯洁的月亮,纯洁的嫦娥——美)

 师:

我也喜欢,但课文的故事里,我也发现了问题(指导自相矛盾处),我曾经跟大家讲过,编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圆其说,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编得更完美呢,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课后完成。

 

思考与修订

 

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总编号:

课题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会阅读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本课用1课时此教案为1课时

教学本课用1课时此教案为1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会阅读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让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预案

一、谈话,导入。

在学习中,如果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

二、点拨自学课文。

阅读课文,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理解课文。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

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抓住重点句,理解全文。

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4、如何查字典?

a、要有耐心;b、要有恒心。

五、总结延伸。

1、熟读积累: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采用打擂台、师生比试、小组比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交流读你喜爱的段落;

齐读全文。

2、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思考与修订

 

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总编号:

课题

12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本课用3课时此教案为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预案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

(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

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

思考: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

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

师生交流。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

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

思考: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

“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

是什么滋味?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

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

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

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思考与修订

 

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总编号:

课题

12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