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644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

●绪论:

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

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情境:

即:

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教育情境的三个维度:

情景线索、理论线索、技术操作。

●第一章:

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注意三点: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从成分上分析,有:

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从层次上分,有: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成分:

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

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教师——中介

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教育影响——桥梁

受教育者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受教育者——依据

教育的发展:

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的社会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远古教育的特点:

1、非独立性.远古教育是融合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的,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没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和机构。

2、贫乏性。

内容上只有简单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宗教观念、行为规范等;方法上主要是口传身授。

3、无阶级性。

教育不分阶级,只在教育内容、要求上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古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有了自身独立活动领域,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2、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崇尚书本知识,但轻视生产劳动知识和体力劳动。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学校教育注重背诵记忆,主要采取个别方式。

3、有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

只有私有者、剥削者、统治者、脑力劳动者才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4、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与规定。

教育目的的结构(2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1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社会角度)2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个体角度)

教育目的的几种观点: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四有新人

教育目标体系:

第一层:

教育目的;二:

教育目标;三:

课程目标;四:

单元目标

教育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

如:

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心理知识、审美知识等。

2、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能等。

3、情谊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主要是思想品德的、心理的、审美的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节: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1、遗传—生理前提2、环境—关键3、教育—主导4、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规律:

(有哪些规律;怎样适应规律)

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

2、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注意不同阶段的衔接

3、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4、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个体化社会:

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

侧重于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基本上可以用“制约”、“促进”来概括。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①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②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1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

3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二)教育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1教育培养劳动者,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培养劳动者)

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最常用手段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选拔,使原有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2个层次:

学校亚文化和学校教育外部文化

(1)学校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②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2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④最深层最核心的影响:

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2)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对教育产生间接影响:

①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②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身心各方面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

教育是文化的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1)科技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①科学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可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科学并不能自动对教育产生影响,教育能否对教育产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是否进入教育过程,主要有2种形式:

①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②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2、教育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成果

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

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1、片面追求升学率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①确定名次是考试的重要目的②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③实施恶性补习④大量购置应付升学考试的参考书、试题⑤面对升学有希望的学生教学⑥简化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的功效:

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传统教育的优点:

1、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2、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3、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3、提倡班级授课制5、注意实验、观察

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敏锐的观察力2、丰富的想象力3、科学的思维能力

4、解决问题的能力5、实践能力

●第二章:

教师——了解自己

第一节:

塑造自己——职业情感养成与智能储配(教师素质)

好教师的职业情感基本内核:

促进

好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1、理解学生:

①心胸豁达②敏感性③移情作用④客观性

2、与学生和谐相处(有效教学取决于有效交往)①真诚②菲权势③积极相待④交往技能

3、积极的自我意识

4、教育期待:

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期待,是教师职业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品德)。

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宵所教学科和专业2、具有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教师的能力结构:

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核心:

语言能力)3、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

教师能力素质所具有的重要教育意义:

1、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2、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

2、利于教师自我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

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

教师的角色:

教员、领导者、人类灵魂工程师(职责:

1、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2、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父母、榜样、研究者、学校管理者、心理医生、青少年的朋友、被攻击对象

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教育

第三节:

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

1、特殊复杂性(对象复杂:

人;任务复杂:

教书育人;劳动复杂:

脑力劳动+体力劳动)2、强烈的示范性

3、显效的长期性

4、独特的创造性(表现:

①因材施教②对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内容上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③教育机智上)

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

7、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8、劳动的协作性

●第三章:

透视教育对象

第一节: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

(1)学生是一个能动体:

①有发展自身的能动机能②可能自觉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

(2)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特种特征还在变化、错误也有较大矫正的可能性)

(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因为不成熟而需要关怀)

3、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教育要实现的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的发展。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即学生被赋予了认真受教育的社会义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师的指导不仅使学习更有效,也在特定情况下是学习活动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略)

学生的社会地位:

1、青少年是权力的主体(198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

精神的基本原则:

①儿童利益最佳②尊重儿童尊严③尊重儿童观点、意见④无歧视原则)

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①生存权利②受教育权利③受尊重权利④安全的权力

第二节:

学生的多种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阶段指12—15岁左右的阶段,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也叫青春发育期。

1、初中生生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主要表现为成长发育迅速:

1体形剧变②身体机能迅速健全③性开始成熟

2、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1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②记忆力是人生记忆“高峰”的前奏

2思维发展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想象力迅速发展⑤克服困难的毅力随年级升高而增强⑥情绪活动表现很强烈

3、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

1初中生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特别重要

2学生进入性成熟期——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和性教育

3初中生渴望独立又自控力差——教师应协同家长创设有利于互相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用该用亲切关怀、启发引导代替限制

4开展积极、健康、有趣的活动

5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的重要意义: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学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搞好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2、独立性与依赖型的矛盾

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5、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

第三节:

师生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表现:

1、师生间的工作关系2、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

2、师生间的组织关系4、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人之关系、情感关系)5、非正式关系

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

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

怎样构建理想师生关系:

1、了解、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人格态型:

加拿大学者伯恩博士提出的——PAC理论:

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

●第四章:

瞭望教育环境

第一节:

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

包括:

学校建筑、学校设备(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校风等)

注:

学校的教室中,除了物质环境,还有人际联系

校风:

即一个学校的社会风气,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二、课堂内的环境:

有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

物质环境包括:

墙壁、教具、教室拥挤程度、通风、光线、温度、噪音、清洁卫生等

人际环境:

即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心理上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

三、微观环境的影响:

有同伴影响、花盆效应、教师期待效应等

花盆效应:

花盆是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地认为性,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功能:

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家庭在培养社会角色中起着独特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的适应的动力特征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影响有先主性2、家庭对教育者的控制方式有多维性

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同一性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家庭对教育的影响因素:

家长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庭结构

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第三节:

学校之外——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社区文化:

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经济功能、协调功能

第四节:

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意义):

1、利于实现教育在整个时空上的紧密衔接2、利于保证教育在整个方向上的高度一直

3、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互相访问、通讯联系(书信、电话、学校出版物)、

召开家长会、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2、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

3、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4、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5、学校有选择地与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第五章:

课程结构

课程:

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进程。

第一节:

教育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

课程结构的要素: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须的经验因素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

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健身经验要素

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课程结构:

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课程结构的两种分类:

1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2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社会活动

工具类:

语、数、外知识类:

社会科学(政史地)、自然科学(物化生)

技艺类:

体育、艺术、技能

选修课:

指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新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学科课程:

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孔子是分科教学之始。

西方最早主张分科教学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分科课程的优点:

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

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

活动课程:

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度为和克伯屈

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

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影响。

隐性课程是杰克森在1996年提出的。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

隐性课程的结构:

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

隐性课程的特点:

潜在性、非预期性、多样性

隐性课程的功能:

陶冶、育美、益智、健体

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

2、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3、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

4、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总趋势——现代化)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2、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各项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第二节:

中小学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教学计划:

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指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1、学科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

说明、本文、其他

教材: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材的构成:

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

课文是最主要部分。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

泰勒的三个隐喻:

课程——设计图纸、球赛方案、乐谱

教学设计:

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的步骤: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重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考虑有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平时所说的练习设计)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指测试及评分

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

●第六章: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较擦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一节:

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要素:

(加涅认为,教学过程有就要素)

1、引起学生注意(首要因素)

——引起学生对课业的注意的做法:

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变化教学情境

③结合学生的经验,从已知到未知

2、提出教学目标3、唤起已有经验4、提供教材内容5、指导学生学习

6、注意学习表现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1、传授知识(最基本)

2、形成技能(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智力技能:

识字、数数、计算、推理等心智活动方式,动作技能:

写字、实验等肢体或器官活动方式)

3、培养智能4、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的简约性规律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怎样做?

①联系生活经验、已有知识②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③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等

2、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

3、因材施教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6、巩固性原则(俄罗斯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7、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义强调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

产婆术)

8、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三节:

教学中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策略

教学方法的种类:

1讲授法:

亦称口述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练习法

9发现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0情景教学法: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景中,理由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