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004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又是我县大干、快上、跨越发展进程中十分关键的五年。

为使全县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统一,根据中省市“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推动“十二五”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64亿元,年均增长30.6%,比“十五”提高了12.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1.43亿元,第二产业3.86亿元,第三产业4.3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10元,比“十五”提高了14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达到430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56万元,年均分别增长23.2%和14.7%,比“十五”分别提高了11.8和10.2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达到15:

40:

45,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红枣、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枣园面积达到16万亩,红枣加工户达91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户,年红枣加工能力4万吨;全县肉牛饲养量1000头,生猪饲养量3.05万头,羊子饲养量6.2万只,蛋鸡饲养量16.5万只,年产鲜蛋2005吨,蜜蜂饲养量500箱,实现畜牧业产值8500万元。

能源化工产业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吴堡矿区总体规划》和《吴堡煤焦化产业规划》已得到国家和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两个规划的环评也得到国家和省环保部门批文;《吴堡县煤田开发水资源论证报告》得到省水利厅正式批复,横沟三号水源井即将建成;柳壕沟60万吨矿井也已破土动工。

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筹建工作稳步推进。

全县共有中小企业181户,个体工商户3609户,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3亿元,增加值2.95亿元。

服务业健康发展。

劳务输出逐年增加,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年均劳务输出2.4万人次,创收1.1亿元;旅游业得到普遍重视,编制完成了《吴堡县旅游发展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了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点、黄河漂流以及石城开发项目的策划,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十四届西洽会上,县政府与榆林市鼎昌旅游开发公司签订了横沟温泉旅游度假村建设项目协议书,开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启动了物流产业发展选址论证和规划编制工作,与西部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打造吴堡物流园区的协议。

随着县城容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容市貌的极大改善,有力地带动了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2亿元。

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

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推进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建设。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最高水平,五年累计投资3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青银高速公路建成投用,吴米公路、佳吴公路、慕横公路改造完成,沿黄公路一期路基工程即将完工。

建设通村水泥路124公里,通乡油路67.3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508.3公里,农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9%、通畅率达到69%。

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寇家塬110KV变电站建成投用,电信、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城乡。

人工增雨设施得到完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

经过五年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吴堡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创卫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西区控制性祥规、居民住宅小区建设性祥规、城镇村庄布点规划和寇家塬、郭家沟小城镇建设规划全面完成。

建成黄河大道、迎宾大道、中心广场、县城供水四大工程。

实施了县城绿化靓化工程,建成农贸市场,对县城山体进行了综合整治。

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相继建成,黄河二期河堤工程和县城西区开发全面启动。

进行了以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县城综合治理,创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寇家塬重点镇已开工建设。

建成新农村示范村25个,建成人饮工程186处,完成造林面积70300亩,新建加固淤地坝158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00公顷。

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85个、移民搬迁368户1680人,启动实施了农村保洁工程,村容村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5、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起色

全面实施“科教兴吴”战略,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明显增大;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两基”、“普实”教育通过省政府验收。

办学格局趋于合理,新建了吴堡县第三完全小学,有效缓解了适龄儿童入学难的局面。

师资建设成效显著。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高考中,吴堡中学二本以上上线人数108人,创历史新高。

教育公平日益彰显,“两免一补”“蛋奶工程”等惠民政策得到顺利实施;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县医院综合大楼竣工投用、二级乙等医院通过等级评审,建成村卫生室87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创建省优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低保力度加大,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建成了县中心敬老院和廉租房16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71户,为841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租金补贴。

县城电视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人民广播电台恢复工程建成投用。

经过五年的建设,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6、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5元,比“十五”末的5200元增加10935元,年均增长2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3元,较“十五”末的1386元增加3017元,年均增长26.0%。

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物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

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又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和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经过五年的建设,我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起步艰难,三产质量不高,能够支撑县域经济长足发展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缺乏稳定增收的基础和保障;工业支柱产业思路格局初步形成,但由于受资金、技术、开发业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矿区园区开发建设步履艰难,预期延长;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仍然艰巨;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和作风,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政府自身建设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自我活力不强,民不富、县仍穷的基本县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从发展的要求出发,“十二五”时期,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创新转型期、产业发展的高速提升期、开发建设激活内生动力的高效提速期、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加速期、统筹城乡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转型的突破期。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的机遇

1、从国家环境看,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将陕甘宁经济区确定为西部新的增长带,并上升为国家级规划,提出要将资源富集区建成国家战略资源接续地。

必将提升我县发展地位,为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稳步推进神东、陕北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合理发展煤化工;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制定西部地区鼓励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并优先审批;加快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发展设施农业;降低工业用地出让金和开发区建设用地基准地价。

这将有利于我县加快资源开发、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加速项目审批,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用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教育、人才、医疗、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建设;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投资,取消县以下公益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西部发展。

这些对于我们贫困县来说,极有利于提高自我可支配财力,增强发展的财力支撑。

——国家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继续向西部倾斜,在转移支付和投资安排上也继续向西部倾斜,年均增长速度达20%。

未来十年,我县有机会在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民航支线机场建设、农网改造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

2、从区域经济看,国际金融风暴促成了东部沿海的部分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县全面发挥地域性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参与国内外分工和融入全国性生产体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从省市方面看,省上出台了支持榆林跨越发展的27条政策,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简化用地审批程序,全力打造陕西新的增长极;2012年前工业新增税收全部返还县上,并给工业项目配置煤炭资源,由各县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开发。

榆林市加大扶南力度,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南部县倾斜,特别将吴堡煤焦化工业园区列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两区六园”规划。

省、市政策与国家政策有机地协调衔接,为我县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

4、从吴堡条件看,我县地处榆林乃至陕西的东大门,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备跨越发展的内在条件。

境内蕴藏着全国稀有、陕西唯一、储量为15亿吨的主焦煤,并有丰富的盐岩和煤层气资源;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吴堡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加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县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县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愿望非常强烈,期盼开发、谋求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

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只要我们结合吴堡实际,用足针对性政策,用活差别性政策,用好普惠性政策,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通过5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必将实现实力吴堡基本建成、幸福吴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

(二)面临的挑战

1、优化产业创新高效发展是最现实的挑战。

全球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要求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在发展方式上不断优化,如何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2、突破潜在制约危机是最严峻的挑战。

矿区园区开工建设,面临的将是大量的征地、拆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我们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作风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是最关键的挑战。

随着开发步伐逐步加快,项目建设逐年增多,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利益分配、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矛盾将会集中凸显,如何做到保持稳定求发展,发展经济保稳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

4、应对区域行业竞争是最直接的挑战。

今后一段时期,县域发展环境的竞争日趋激烈。

市内北部县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南部六县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招商引资、项目审批、项目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

加之我县经济发展滞后,专业人才缺乏,就业和再教育压力巨大,需要我们在优化产业结构、抢抓招商机遇、集聚人才资金、提高建设效率等方面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三、“十二五”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省市扶持南部县加快发展和县内资源开发加快推进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努力建设实力吴堡、幸福吴堡两大目标,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交通区位和人口人文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项目带动、全民创业四大战略,强力推进加快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以城镇化为引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大历史任务,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新吴堡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抢抓机遇,促进跨越发展。

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省上加快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市上扶持南部县发展的历史机遇,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煤、盐、气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园区产业,培育壮大旅游新兴产业,突出抓好现代农业,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快速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

2、坚持优化结构,促进绿色发展。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转变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模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道路,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坚持以民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切工作都要从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惠民、富民、安民上。

实现就业优先的经济社会导向政策,让人民有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生活,充分享受发展改革的成果。

4、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生态环保,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区域优势互补,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

5、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创新发展。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继续深化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制、资源环境价格、财税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基础。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统一,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让更多的资金参与我县开发,让更多的项目在我县工业园区落户。

优化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升我县开放型经济水平。

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县跨越发展的关键性障碍。

(三)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简要的概括为“5118231”,即到2015年,生产总值(GDP)较2010年翻两番,达到40亿元,力争突破50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力争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发展方式实质转变。

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5:

75:

2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5年新增公路52公里。

张岔路、沿黄公路投入使用,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全县“四纵四横一环线”公路骨架初步形成,同时建成矿区园区铁路支线和多条矿区园区专用公路,形成以铁路和二级以上高等公路为支撑,以通县、通乡、通村公路为依托,公路、铁路、水运衔接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

电网建设、通信网络建设全面加强,供电质量、通讯质量明显改善。

水利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防洪抗旱、防暴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园区用水和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得到保障。

城乡面貌展现新姿,县城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科技、人才、卫生、计生、文广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公民的教育水平、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健康素质都有明显提高;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相互协调,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不断加大,5年新增造林面积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1.2%,县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00公顷。

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降低17%左右。

各项污染物排放达到控制目标。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财税、金融、城乡统筹、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企业、居民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趋于合理;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5年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00亿元。

四、“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推进产业优化创新转型

以资源为依托、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抓手、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低碳、环保、循环经济新理念,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以红枣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旅游和物流服务六大产业。

形成“三带三园”的发展格局:

“三带”即沿黄公路红枣旅游产业带、佳吴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青银高速和太中银铁路能源化工、建材及物流产业带;“三园”即王家山产业园、李家塔产业园、张家山盐化工产业园。

“十二五”期间,六大产业累计投资138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14.5亿元,增加值达37亿元。

1、全力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建设

立足于我县资源优势,按照就地加工转化、煤盐气一体化配套发展的原则,以“一区三园”建设为主线,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规模带动、集群发展,推动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传统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县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能源化工产业计划投资127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71亿元,增加值23.9亿元。

(1)煤矿开采:

加大督促协调力度,加快矿区开发步伐。

2012年建成柳壕沟年产60万吨矿井,2013年建成横沟年产300万吨矿井。

(2)煤焦化产业建设:

加强与投资业主的联系,加快推进各项前期工作。

2013年李家塔产业园建成年产200万吨洗煤厂、100万吨焦化厂、10万吨甲醇厂;2014年横沟矿区建成2×100MW煤矸石电厂、王家山产业园建成年产300万吨洗煤厂、200万吨焦化厂、20万吨甲醇厂、15万吨焦油加工厂。

同时加快李家塔产业园5万吨粗苯加氢厂的建设工作。

“十二五”末所有煤矿及其转化项目全面达产。

(3)煤层气产业建设:

进一步协调配合市资源勘探公司,加快现已规划矿区的煤层气勘探、抽采进度,积极协调香港中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全县煤层气勘探工作,在全面摸清我县煤层气家底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煤层气综合利用规划。

按照“先抽后采、治理与利用并举”的方针,加快煤层气开发步伐,先期建设矿区经寇家塬镇至县城输气管网,使县城和寇家塬新区居民用上清洁、环保的天然气。

并充分利用煤层气资源,加快王家山产业园20万吨的乙二醇厂建设工作,“十二五”末具备生产条件。

(4)盐化工产业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科学合理开发盐岩资源。

做好宽洪坪至寺沟矿区110万吨盐卤矿山、张家山产业园60万吨工业盐和王家山产业园30万吨烧碱、50万吨电石、36万吨聚氯乙烯、2×25MW热电联产项目的前期各项工作,力争2014年全面建成投产。

(5)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

依托煤焦化工业园和盐化工工业园的产品作原料生产下游产品,同时为工业园区做好配套服务。

在王家山产业园建成年产5万吨聚氯乙烯树脂、2500万条编织袋、1万吨氯化聚氯乙烯、1万吨三氯氢硅、氧气乙炔以及矿山机械零部件制造、机修厂等。

2、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产业

建筑业要以“整合资源、整顿秩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为主攻方向;建材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通过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建材产业,发展新型建材产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建筑建材业计划投资2.4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5.5亿元,增加值4.35亿元。

一是加快黄河水泥有限公司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11年上半年投产;二是加快“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建材企业的改造力度,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行业竞争力;三是重点建设年产90万吨以盐泥、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项目、20万吨塑料管道制品、20万吨节能环保白灰、1亿块粉煤灰砖和空心砖等项目建设。

3、做精做深农副产品加工业

依托我县农产品优势资源,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围绕红枣、马铃薯、小杂粮、野苦菜等特色农业,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不断开发绿色、保健、休闲食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农副产品加工业计划投资0.64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6.5亿元,增加值1.75亿元。

一是大力扶持红枣精深加工。

积极引导和扶持光大、四海、黄河红、国丰、红满园等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工艺,争创知名商标,打响“吴堡红枣”品牌。

建成年产500吨红枣纯饮、500吨枣浆及大枣全粉、500吨枣浆枣茶、微生物复合菌剂及高效微生物有机复合肥、3800吨红枣饲料酵母蛋白及1000吨食品酵母味素等红枣精深加工项目和6个库容1000吨红枣保鲜气调冷库。

二是发展壮大肉食品加工业,实现生猪、肉羊的集中屠宰与加工。

扶植2户肉食品储运和加工企业,延长养殖产业链,促进养殖增收。

实现生猪屠宰加工3万头,肉羊屠宰加工1.6万只,并配套建设1000吨的冷库冷链系统。

三是不断提升粉条加工、手工挂面、野苦菜等传统特色产业水平,鼓励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办法,提高生产能力,在管理、技术、品牌、市场方面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建成年产量100吨以上粉条加工企业2户;加快推进张家山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建设,打造年产量5吨以上手工挂面加工企业5户;建成年产量200吨野苦菜加工企业1户。

四是发展小杂粮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新增小杂粮加工企业2户,蜂蜜加工和食用油加工企业各1户。

4、加速发展以红枣和养殖为主导的现代特色农业

以现有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路,形成以红枣、养殖基地为主导,马铃薯、小杂粮、蚕桑、设施蔬菜等基地为补充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特色农业产业计划投资2.2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4亿元,增加值2亿元。

(1)红枣产业基地。

以建设矮化密植枣园和高科技红枣丰产示范园为重点,五年新建矮化密植园0.2万亩,实施高科技红枣丰产示范园0.5万亩,全县枣园面积达到18万亩,红枣产量达到7万吨,产值0.94亿元。

(2)畜牧养殖基地。

积极支持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十二五”末,畜牧产业产值达到2.3亿元。

全县生猪养殖规模达到8万头,存栏3万头,出栏5万头,年产猪肉3750吨;羊子以白绒山羊和肉羊生产为主,年养殖规模达到6万只。

存栏达到2万只(白绒山羊1万只,肉用羊1万只),年出栏4万只(白绒山羊2万只,肉羊2万只);蛋鸡养殖规模30万只,年产鸡蛋3750吨;建成2个奶牛养殖小区,饲养奶牛300头以上;蜜蜂养殖达到1万箱,年产蜂蜜600吨。

(3)马铃薯产业基地。

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4万亩,产量达到4.8万吨,产值0.5亿元。

(4)小杂粮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4万亩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300亩优良品种繁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