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881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浮力》教案

第10章

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

课题

第十章 第1节 浮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浮力》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应用二力平衡和力的合成等知识来了解浮力的大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其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科学)课当中就已认识了浮力,并能解释一些生活中存在的浮力现象。

但是可能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如:

漂浮在水面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沉入水底的物体就不受浮力了;轻的物体就浮在水面,重的物体就下沉等。

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

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归纳获得新知识,把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

好奇心越来越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借助于具体形象的材料,实验与生活实例,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

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

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法

质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

以探究为主,媒体展示为辅,让学生在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的思路中进行思考。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

教具学具

教师:

细口瓶,系有橡皮筋的瓶子,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乒乓球、饮料瓶(去底)、

学生(分组):

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空饮料罐、水桶、液体压力显示器、烧杯、水、浓盐水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展示中国第一艘辽宁号航空母舰,简介辽宁号的长300米,宽70多米,高60米,提出这么巨大的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海面上?

一、浮力的概念及方向

1.学生活动

①出示一个细口瓶,内放有一个弹力球。

问:

谁有办法不碰动瓶子,就能把弹力球取出来?

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弹力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弹力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弹力球还会下落吗?

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瓶中的弹力球和手中的弹力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2.把系有重物的皮筋,放入水中看皮筋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到皮筋会变短,所受到的拉力会变小,从而得出重物在水中也会受到浮力。

观察实验并思考

引起学生对浮力的观察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力的实例

对问题进行思考

在瓶内加水,弹力小球会漂上来,从而引发学生对水会弹力球的浮力作用。

弹力向下运动的原因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用类比的方法来分析手对弹力球的作用相当于水对它的作用。

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来分析对重物的拉力的变化,拉力的变化的实质就是液体对重物也有浮力作用。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的情感。

并激发学生热爱物理在科技方面做的贡献。

让学生觉得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认识浮力的存在,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引起学生对浮力的方向的准确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沉底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及方向是向上的

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浮力的测量方法

从刚才的情境中体会物体的状态,从而从状态上分析浮力的方向是如何的。

分别联系刚才的情境分析弹力球,系有橡皮筋的重物从受力分析上体会出浮力的大小及方向。

 

提出问题(加强体验)

1.测量拉力的工具是什么?

学生可以想到是弹簧测力计。

2.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测出浮力呢?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测浮力的方法。

让学生分组体验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观察

观察弹力球在水中受到浮力,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问题

利用学习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来分析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

漂浮时:

F浮=G物

下沉的重物:

F浮+F拉=G物

通过实验得出:

重物在水中受到水对重物向上的托力。

 

进行实验并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实验得出有关浮力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观察和实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找出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

培养学生可以把知识迁移的思想,把以前的知识进行利用整理。

 

规范实验操作,体验测量浮力的大小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受到浮力作用的物体,产生浮力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一)、分组实验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情境分析

已知:

边长为L的立方体位于水面下h深处

四个侧面所受压力F合=0N。

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

∵p向上>p向下

∴F向上>F向下

F浮=F向上-F向下

结论: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二)演示实验乒乓球实验

实验现象: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三)、展示家乡轮台县红桥的图片,提出轮台县的桥墩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四、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一)、指导学生做小实验并提问

(1)、把空矿泉水瓶用手按入水桶,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你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

(2)、教师演示鸡蛋放入液体1,液体2的不同状态

(二)组织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实验:

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巡视指导

1.学生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

2.如何设计表格

3.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

4.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1.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深度h/cm

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

2.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V排/格

重力G/N

测力计

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液体种类

盐水

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4.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物体种类

铝块

铁块

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物体的密度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无关。

观察液体压力显示装置在液体中受到液体压力而引起的形变

运用已有知识,推导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思考,分析实验

分析结论:

在状态1中乒乓球只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在状态2中乒乓球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且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产生向上的浮力。

思考

因为下表面没有液体就不受浮力作用。

做实验

体验矿泉水瓶进入水中越深,手受到的压力越大。

根据实验体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矿泉水瓶进入水中越深,浮力越大。

 

让学生学会观察体会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由此提出新问题:

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分组实验

 

选择实验器材

设计表格

 

实验测量、记录数据。

 

各组自评互评。

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完,让小组一块上去展示自己的小组的实验,分析实验的结论。

 

让其他组进行点评进行指正分享

比较物体各表面受到液体压力及压力和合力的情况。

 

利用压强压力的知识推导得出浮力与物体所受液体压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及体验分析并由此提出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规范操作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浮力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

1.浮力的概念:

包括浮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测量方法、浮力的方向、以及在液体和气体中都有浮力。

2.浮力产生原因: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只差。

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得出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与物体浸没后液体的深度无关。

除了这些,浮力的大小是否还和其他因素有关呢?

如果你想到,不妨自己做实验探究一下。

学生讨论小结

学生讨论,互相补充。

 

提出新问题和可行的探究方案。

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

六、当堂检测

1.同一物体,完全浸入水中,若它的位置改变,它所受到浮力大小_____

(“会”或“不会”)改变

2.相同的两物体,完全浸入水和酒精中,它们受到浮力大小______(“相同”或“不同”)。

3.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

为什么?

小鱼说:

我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说:

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练习与反馈

让学生体会浮力与深度无关。

让学生加深对液体密度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大小与浮力的关系。

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通过练习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一、浮力(F浮)

1.定义: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施力物体:

液体

3.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4.用称重法测浮力:

F浮=G-F

二、浮力的产生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

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

2.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实验结论:

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课后反思

1、对这堂课是否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标

 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

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课堂是怎样进行师生交互的

交互性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

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

 三、是教师采用哪些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