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260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案人教部编版3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人教部编版)

14 我要的是葫芦

本课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他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上的蚜虫,大家好心劝告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联系地看待问题。

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表现自己、天性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的特点。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这是学生会质疑的地方。

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图文结合,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1.在教学中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培养。

2.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过程与方法】

1.图文并茂,采用随文识字等方法,句、词、字层层递减,有规律地巩固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

难点

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师:

生字、词卡片,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2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可爱的小葫芦,问:

老师画的是什么呀?

你们见过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种葫芦的人,他一心想得到可爱的葫芦,他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

2.板书课文题目:

我要的是葫芦。

3.齐读课文题目,指明“芦”要读轻声。

二、学习本课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全班齐读生字。

2.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指名说说写这些字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描红,临写。

评一评谁写得最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要求会认的字,并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指4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课文中的两幅图分别与哪两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

(指名回答)

4.分组讨论: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刚开始,葫芦藤上结了小葫芦,后来叶子上生了蚜虫,他却不管,结果小葫芦全落了的事。

我要的是葫芦

 

1.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

重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

一、看图导入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人的表情不一样。

第一幅图中的人面带微笑,第二幅图中的人满脸惊讶。

(2)葫芦藤上的叶子不一样。

第一幅图中的叶子绿绿的,还有小花;第二幅图中的叶子枯黄,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

第一幅图中的葫芦绿绿的,挂在藤上;第二幅图中的葫芦黄黄的,掉在地上。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我们快速读一读课文,去找找答案吧!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

种葫芦的人种的葫芦一开始长得怎么样?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2.小组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

(1)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为什么会落呢?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

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

(分组讨论)

(3)出示课后第二题,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

(4)从邻居劝告那个人的过程中,想一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讨论:

“虫——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

3.配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首先,他不懂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4.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三、启发引导

那个种葫芦的人由于不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还不听邻居劝告,最终没有得到可爱的小葫芦。

假如你明年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我要的是葫芦

这篇课文的语言很丰富,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孩子们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那个种葫芦的人,从种葫芦的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物的语言和心理。

从而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之中。

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

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读好后文与邻居的对话做好了铺垫。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人教(部编版)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我要的是葫芦》。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性质的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不管叶子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的故事。

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但意义深刻。

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过程和方法:

学生通过在多方式朗读训练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词汇,获得情感的熏陶。

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还要说一说、写一写,注重读写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喜欢阅读,并从文中了解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生在多种朗读训练中感悟语言,积累词汇,获得情感的熏陶,读写结合。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善于表达。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对浅显的语言材料有所感悟,具有语言的学习和交流的欲望。

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在第一课时中对课文的字词和内容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这节课学生再通过结合图片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都能较容易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阅读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另外,由于这篇课文是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教学中才有不同形式的读,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已经落实,同时,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1、出示上节课学的生字词,请学生同字词朋友们打打招呼。

2、创设情境:

这些字词朋友们是来自哪篇课文呀?

(14我要的是葫芦),今天,我们继续走进14我要的是葫芦,(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3、继续提问:

葫芦要到了吗?

不着急,我们一起去葫芦园里看一看吧!

(二)仔细观察,对比交流。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仔细观察,小小侦查员,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说一说:

 

(1)人的表情:

一是面带微笑;   二是满脸惊讶。

 

(2)葫芦叶子:

一是绿油油的叶子;二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

  一是挂在藤上;     二是掉在地上。

  

3、找出课文中与这两幅图相对应的段落。

(三)图文对照,学习新知。

思考:

那个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全班交流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⑴“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⑵“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女赛读,注意要用急切、赞叹的语气读)继续提问:

葫芦长得怎么样?

2、自由读第1自然段,把描写葫芦长得怎样的句子画一画。

3、多媒体出示句子: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请学生读,注意用赞美、喜爱的语气读)

4、多媒体出示:

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什么的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并仿写句子,比如写苹果、南瓜等等

5、请学生第4自然段,思考:

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

为什么?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引发学生质疑:

小葫芦为什么变黄了?

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

(四)深入学习,探究原因。

1、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想想小葫芦为什么会落,把有关句子画一画。

2、多媒体出示句子,对比朗读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范读、自由练读、男女对比读,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些。

3、读下面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他想的是:

____________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他想的是:

____________

4、全班交流小葫芦落了的原因(叶子上长了蚜虫,那个人也不去治。

),为什么叶子上长了蚜虫,葫芦落了?

5、出示叶子、蚜虫和葫芦的关系图。

葫芦靠叶子提供营养,叶子被蚜虫吃掉了,那么蚜虫就会伤害到葫芦了,从而引出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一道理。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道理。

种葫芦的人现在也明白了,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葫芦的叶子上又长了蚜虫,他会怎么办呢?

想一想,写一写。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课的板书,我选取了文中的几个概括主要事件的词语展示课文脉络,用一个结构图(实线和虚线)把这几个词语串联起来,直接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14我要的是葫芦 

营养

叶子                    葫芦

   吃伤害

蚜虫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乌鸦喝水人教部编版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

课文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急着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仔细思考的乌鸦。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11个生字和反文旁1个偏旁;会写“只、石”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

3.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

认识反文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猜谜语: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

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2.介绍乌鸦和《伊索寓言》。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乌鸦喝水》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在生动具体的故事里蕴含某种道理或教训,就是寓言故事。

一般来说,寓言故事的内容都是虚构的,篇幅上比较短小。

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和认识道理。

二、学习生字

1.初读故事,提出学习要求:

边读边圈出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乌鸦石头到处找来办法旁边许多放进想一想为什么怎么办升高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

(正音:

“处、找”是翘舌音,“放、旁”是后鼻音,“进”是前鼻音与“近”读音相同。

(3)说说记字方法。

4.学习形近字,并组词。

乌——鸟

石——右

鸦——鸭

5.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多、只、石、出、见”。

(2)认读,观察字形。

(3)师范写。

只:

口的大小要适中,不要太大或太小;上下两部分以横中线为界,撇与点要对称,不能一边高一边低。

石:

第一笔横不要过长,撇要舒展,竖中线起笔。

下面的口要写的略扁。

多:

写好两个“夕”的位置,上下要对齐,不要横向平行摆放。

两个点画写在竖中线上,上下要对齐。

出:

笔顺依次是竖折、竖、竖、竖折、竖;第一笔竖折的横段要写在横中线上,中间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见:

竖撇和竖弯钩两个笔画的位置要摆好,起笔都落在竖中线上。

竖弯钩要写的舒展。

【设计意图】本课要书写的五个字“只、石、多、见、出”,按结构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

独体字的书写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得端正,不要偏斜。

合体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两个部件的相互配合。

3、再读课文,理解体会故事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

2.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乌鸦遇到的困难。

(1)体会“到处”一次,怎样读好?

(语速要放慢),突出乌鸦找谁水的困难。

(2)体会“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水”几处的读法。

(3)“怎么办呢?

”是乌鸦的自问,怎么读?

(“办”字需重读,“呢”尾音要短促。

3.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乌鸦?

(焦急、不知所措。

4.配合表演读出体会。

5.学习二、三自然段。

(1)乌鸦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

(2)体会:

一颗一颗、渐渐(说明水位逐渐上升)感受文章的细节描写。

(3)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

焦急——喜出望外——耐心等待——激动

(4)情景朗读。

6.你想对小乌鸦说些什么?

7.学了本则寓言,你懂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的词,如“水不多”“瓶口又小”“一颗一颗”“渐渐”……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乌鸦所处的情况和心情的起伏变化,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可以发挥想象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乌鸦的心情,感受乌鸦身上遇到困难善于观察,耐心思考的优秀品质。

四、板书设计

13.乌鸦喝水

着急喝水

喝不着水

想办法喝水

喝着水了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