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223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docx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第六章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前两章我们分别对总需求与总供给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第五章中,我们对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进行了说明,但没有讨论不同条件下总供给曲线形状变化和移动方向。

在第四章中,由于将讨论的主题放在乘数原理的阐述上,因此没有进一步对总需求曲线的形成与移动条件开展讨论。

因此,本章将重点对总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化进行阐述,并进而对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的结构进行分析。

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总供给由生产函数Y=f(K,L)给定。

这样,在短期内,由于生产函数的相对稳定性,要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就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

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反之就会出现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非自愿性失业。

为此,我们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式写成:

Y=C+I+G+X,或C+S+T=C+I+G+(X-M)。

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假定总供给是一种给定的外生变量。

在本章中,我们放开上述假定,考察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动将怎样决定并引起总供给的变动。

并且还放开物价水平既定不变的假定,考察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总需求的变动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物价指数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为理解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curve),我们首先从总需求和总需求函数谈起。

总需求即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正如第二章中所表述的那样,总需求一般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和国外需求(X)构成。

当然,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税收、政府购买、以及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的变动。

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指的是产量(或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示在特定价格水平下满足总需求所需要的收入水平。

从几何图上看,总需求曲线的纵坐标为价格水平,横坐标为产出水平,它表示的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为理解如何从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我们先理解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如何导致总产出水平变化的。

我们知道,价格水平上升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则会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

同时,价格水平上升也使货币需求量上升。

一般来说,价格水平越高,商品和服务就越贵,所需要的用于交易的现金就越多。

可见,货币的名义需求是价格水平的增函数。

很显然,如果货币供应量没有变化,在价格上升而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

利率上升会使投资水平下降,进而导致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可见,价格水平变化所引起的产出水平变化是通过利率为传导机制的。

我们将这种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利率的同方向变化,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利率效应(interesteffect)。

AE

总Y=AD

出AAE0(P0)

AE1(P1)

B

45°

Y

0Y1Y0总产出

(A)

P

P1B

A

P2

AD

Y

0Y1Y0总产出

(B)

图6-1收入决定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其次,价格水平的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会相应减少,这种效应称为

实际余额效应(realbalanceeffect)。

现在我们就用图6—1来说明如何从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水平为

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总收入为

,这时在图(B)中就得到与价格

相对应的

(图B中的A点。

A点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从

上升至

时,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的上升会导致总支出的下降,表现在图(A)中,总支出从

下降至

,从而使均衡收入从

下降为

,于是就得到了图(B)中的B点。

B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B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图(B)中的总需求曲线AD。

总需求函数的变动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变动有关,也就是说,总需求函数也可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中得到。

我们在第九章中会通过引入IS—LM模型介绍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问题,并通过IS曲线和LM曲线进一步讨论总需求函数的形成过程。

专栏6-1资料:

如何正确理解均衡概念

均衡概念也许是经济学中最难以把握的概念之一。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很熟悉这一概念的,就如我们看到一个静止物那样。

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味着对市场起作用的不同力量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而使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在价格和数量方面的想法达到一致。

价格太低意味着各种力量尚未达到平衡,即吸引需求的因素比吸引供给的因素更有力,因而存在超额需求或短缺。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学到,竞争市场是一种形成均衡的有效机制,如果价格太低,需求者会通过争购来哄抬价格,从而使价格上升,直至达到均衡水平。

然而,均衡的概念也具有诡辩性。

以下这种论断很有代表性:

“不要同我谈什么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例如,石油的供给总是等于石油的需求,你找不出二者的差异”。

是的,如果从会计的角度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石油生产商记录的销售量总是恰好等于石油消费者记录的购买量。

但是这种算术结论并不能否定供给和需求规律。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没有理解经济均衡的实质,我们就无法理解不同力量影响市场的方式。

在经济学中,我们对能够出清市场的销售量,即均衡数量很感兴趣。

我们还想知道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与生产者愿意销售的数量恰好相等的价格水平。

只有在这一水平上,买者和卖者才会同时达到满足。

也只有在这一价格水平上,价格和数量才不会有变动的趋势。

因此,只有当我们了解了供求均衡时,我们才能理解这样一些悖论:

移民也许不会降低移入城市的工资,因而会提高整体福利;土地税不会提高租金;以及收成不好反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等。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在第五章中,我们已经讨论了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

本节中我们将引入凯恩斯短期总供给曲线,并结合古典总供给曲线进行讨论。

我们知道,总供给曲线所描述的,是在各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提供的产出数量。

从短期看,总供给曲线有两种较为特殊的形态,一种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类似我们在第五章中提到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它是一条垂直线(见图6-4)。

另一种称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它是一条水平线(见图6-3)。

PP

AS

P*AS

 

0Y0Y*Y

图6-3凯恩斯总供给函数图6-4古典总供给函数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说明无论是什么价格水平,供应的产品数量都一样。

这是基于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假定。

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由于按一定工资水平愿意就业的劳动力都已就业,产量无法再扩大,这时如果总需求持续扩张,只能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我们把对应于劳动力充分就业状态的产出水平称为潜在的GDP,即图6-4中的Y*。

当经济积聚资源并出现技术进步时,潜在GDP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因而古典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将随着时间而逐渐右移。

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潜在GDP会发生变动,但这种变动并不取决于价格水平。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表明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提供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的商品。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提出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这一假设条件而得出的。

这一假设条件的含义是:

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工会的存在会使这一抵抗变得有效,但工人们都喜欢货币工资的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工资一般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们都具有“货币幻觉”(moneyillusion),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价值而不关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在价格不变情况下的货币工资下降,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情况下的价格水平提高。

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

正是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所以工人们会对相同的后果,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

“货币幻觉”存在的直接效果是,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上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假定为不随产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厂商就愿意按现行价格水平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品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思想发端于大萧条时期,当时由于可以把大量闲置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生产,因而使产出似乎可以在价格不发生上涨的情况下无限扩张。

在一般情况下,当短期内需求发生变动时,厂商们一般不愿意改变价格和工资,而会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对市场需求变动做出反应。

因此,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相当平坦的,这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状态相当接近。

在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上,价格水平不取决于GDP。

但是在大多数国家中,大部分年份的价格都在上涨,尽管上涨幅度并不高,但一直在持续。

这种价格的上涨会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在现实经济中,我们可以把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古典总供给曲线看成是两种比较极端的情景。

在大部分时间里,短期总供给曲线就如我们在第五章中所阐述的那样,产出水平是随着物价的上升而增加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出一条完整的总供给曲线图(见图6-5)。

PAS

古典

区间

Pf

P1

P0

凯恩斯区间

0Y0Y1Yf

图6-5完整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形态

图6-5中,当总产出水平扩大到

止,物价水平一直维持在

的水平保持不变,因此这时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符合凯恩斯条件。

正如我们在前面已说的那样,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资源闲置与劳动力失业比较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总产出的增长是通过利用大量闲置资本和劳动力的结果,不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也不会导致物价的上涨,这是凯恩斯区间的总供给状态。

随着就业的不断增加,总产出的不断增长,物价也相应地逐渐上涨。

如图中,

相对应的物价水平是

,而

相对应的物价水平是

在这一区间,物价水平随着总产出水平的增长而上升。

这是因为随着总产出水平的不断增长,效率较差的设备开始投入使用,效率较低的工人开始被雇用,从而导致劳动的边际产品随就业的增加而递减,造成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产量的扩大而上升。

图中

表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产出。

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总产出扩大到这一数量,按一定实际工资水平愿意就业的工人都已就业,产量已无法再扩大,因而这时总需求的继续扩张只能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这时的总供给曲线就成为一条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垂直线,即古典区间的总供给曲线。

专栏6-2案例:

为什么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得如此之差?

日本从1960年以来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约为6.0%,但是从1992年开始,平均增长率只有1.0%。

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全球的关注,为什么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如此缓慢?

大多数经济学家在以下两方面得到共识:

第一个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日本股票市场的崩溃。

1990年到1992年间,日本的股票价格下降了一半,市值大量蒸发,土地和房地产价格也巨幅下挫。

截止到1997年,商业用地的价格仅为1990年的55%。

第二个原因是股票和土地价格的崩溃对日本银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为许多银行都将贷款给了股票和房地产的购买者。

当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崩溃时,这些借款人大部分不能清偿贷款。

有人估计,1997年日本最大的20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总额约占日本GDP的4%左右。

账面上有如此多的坏账,使银行不得不彻底削减对企业的任何贷款。

但对以上两个原因是如何造成这么低的经济增长率这一问题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并且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主题。

大多数经济学家把注意力放在了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影响以及银行贷款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上面。

价格的巨幅下跌减少了消费者的财富,从而导致他们减少支出。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银行贷款的减少意味着不能为投资进行融资,其结果是总需求曲线的不断移动,导致了低经济增长和通货紧缩。

出于这种判断,经济学家建议应同时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事实上日本政府也确实这样做了。

从下表可看到,日本央行把利率从1992年的4.5%降低到了1998年的0.7%;政府从1992年的1.5%的预算盈余变成了1998年6.1%的预算赤字。

日本宏观经济变量,1992—1998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产出增长(%)1.00.30.61.53.90.8-2.6

通货膨胀*(%)1.70.60.2-0.6-0.50.60.7

预算盈余(%)1.5-1.6-2.3-3.6-4.3-3.3-6.1

短期利率(占GDP百分比)4.53.02.21.20.60.60.7

注:

通货膨胀:

GDP缩减指数的平均变化率。

资料来源:

OECDEconomicOutlookDecember1998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他们指出,尽管利率非常低、预算赤字非常大,产出在1998年实际上还是下降了。

他们认为银行系统的问题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反向移动,糟糕的银行系统与石油价格的上涨或生产率的下降非常相似:

它增加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均衡产出。

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的问题不能单靠提高总需求来解决,银行系统必须进行重新整顿:

一些银行应该关闭;另一些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必须由好的资产取代,比如政府债券。

一旦做好了这些事情,银行系统就可以重新发挥作用,日本经济就能复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经济持续了十余年的衰退,你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哪里?

2、你是如何看待经济泡沫的?

3、请列举出实际经济生活中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并用于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

第三节不同总供给假定条件下的总需求政策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不仅可以从供求两个方面来说明收入的决定,而且可以更充分地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关问题。

本节将讨论不同条件下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效应。

凯恩斯情形

在图6-6中,我们将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在一起。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设经济初始均衡点位于E点,在此点上AS与AD相交。

假定总需求扩张(aggregatedemandexpansions),如财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通过减税等手段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就会导致AD曲线向右移动,即从AD移动到AD*。

这时,经济的新的均衡点就移到E*位,这时总产出增加。

由于这时经济尚处于萧条时期,厂商在

的价格水平下愿意提供任意数量的产品,因此产量增加对价格没有影响,而这时的财政扩张政策所导致的效果只是产量的提高和就业的增加。

P

EE*

P0AS

ADAD*

Y

0YY*

图6-6总需求扩张:

凯恩斯情形

同样可以说明,在凯恩斯情形下,中央银行实施的以名义货币量增加为特征的货币扩张政策也会导致经济中均衡产量的增加,同样,这种均衡产量的增加也不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古典情形

在古典情形下,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是垂直的。

这时,不论价格水平如何,经济中厂商可提供的产出量都为

在这种供给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所得到的结果与凯恩斯模型完全不同。

PAS

P*E**

E

P0E*

AD*

AD

Y

0Yf

图6-7总需求扩张:

古典情形

图6-7中总供给曲线AS为一条垂直线,经济初始均衡点为E点。

假如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从AD移动到AD*。

这时,如果初始价格

不变,经济的总支出就会增加至E*点。

但由于资源已被充分利用,厂商不可能再获得更多的劳动力来生产更多的产量,也就是说,产品供给对新增的需求已无法作出反应。

这时,增加的总需求只能导致更高的价格,而不能提高产量。

价格的上涨降低了实际货币存量并导致利率的上升和支出的减少。

这样,经济就会沿着AD*曲线不断向上移动,直到价格的上升和货币实际余额的下降所导致的利率提高和支出降低达到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水平,这一水平就是图6-7中的E**点,这时的价格水平达到P*,也就是说,总需求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再次与总供给相等。

常规情形

我们已经说过,凯恩斯情形与古典情形都是一种特例,这两种情况是在经济过度萧条或经济过度扩张情况下才会出现。

在一般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正如我们在图6-5中所见到的,完整的总供给曲线是由水平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移动,最后逼进垂直的古典总供给线。

由于总供给曲线的这一特征,在与总需求曲线相交时,不同的交点所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

我们可以回顾第五章中的图5-4,当总需求在较低水平时,总需求的增长所产生的结果是产量的大幅增长而价格的小幅增长。

当总需求增长至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总需求的增长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物价的上升。

除了总需求移动的效应外,我们还可以考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我们在第五章中已经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及其影响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这里我们将进一步展开讨论。

PAS0AS1

 

AD1

AD0

0Y

图6-8生产能力增加的效应

图6-8显示的是经济中投资增加而造成生产能力扩大的情形。

这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从

移动到

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且总需求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如图6-8中的

,那么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新的均衡价格将低于初始价格水平。

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如图6-8中的

,则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果不明显。

这是因为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表示经济中尚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新追加的生产能力对于生产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是,如果经济体遇到投入品价格突然上涨所形成的供给冲击(supplyshock),总供给曲线就会向左上方移动(如图6-9所示)。

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在这种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厂商即使生产与以前相同的产量,但由于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他们必须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才能弥补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损失。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时即使经济还处于过剩期,但价格水平也会上升。

PAS0

AS1

 

P1

P0

AD

0Y1Y0Y

图6-9投入品价格上涨的冲击

以上我们讨论了在三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曲线的演变情形,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不同总供给状态下的总需求政策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有关总供给与总需求问题,还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

1、本章所讨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是一种静态的和封闭的宏观经济模型,即模型中并不加入时间因素,因此它只限于解释均衡状态,或者用于解释由于外生变量的一次性变动而引起的内生变量(如价格水平)的变动。

如要解释变量的动态变化,则必须考虑时间因素。

有关价格随时间因素变化的问题,我们将在第十二章有关通货膨胀理论中加以讨论。

2、本章所论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虽然是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基础上所进行的总结与概括,但从本质上说,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还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有关。

为此,我们将在第九章介绍IS-LM模型后,再结合IS-LM模型进一步讨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并给出数学表达式。

专栏6-3案例:

中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10年以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长期的绝对的短缺已开始让位于一定时段上短缺与过剩共存,或不同时段上短缺与过剩的交替。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曾有过部分农产品过剩的情况。

进入90年代后,短缺经济特征越来越趋淡,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使供给能力大大提高,过剩现象开始明显出现。

1990年,中国市场出现第一次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同时也宣告了短缺经济时代的终结。

90年代中期以后,就国民经济发展而言,需求已经与供给同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动力,单纯靠提高供给来保障生活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从1998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过剩经济特征,总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更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是商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调。

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供给出现结构性开工不足和库存积压。

例如,最为典型的1998年,兵器工业开工率只有45%,航天工业只有35%,发电设备能力利用率为66%。

库存积压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资金需求结构与资金供给结构严重不对称。

1996年非国有经济的生产总量只占全社会信贷资金的20%左右,以后尽管有所上升,但非国有经济的非国民待遇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观。

银行有钱不敢贷,企业在等米下锅,表现出一种非常奇特的资金结构性矛盾。

从表面上看,其原因主要是,因企业资信度不好,银行不敢贷款;或是企业有项目,但企业与银行对项目的评价不同,银行宁紧勿松而不愿贷款。

但从本质上看,这种资金供求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体制性矛盾。

在转轨经济中,总供求互相适应的应变机制尚不健全,还缺乏自我调节功能。

供给不适应需求,有正常和不正常两种情况。

一般而言,需求变化速度快于供给,需求是超前的、多变的,这时的供给滞后,这正常的。

但我国供给不能灵活适应需求变化有着浓厚的体制因素,具体表现:

(1)需求的市场化、货币化进程大大的快于供给的市场化、货币化进程,从而导致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灵活变化,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不能在市场上创造出需求。

(2)投资体制缺乏约束力,不少项目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在投资决策时对市场需求没有前瞻性预测,企业还未投产就已先天过剩。

不少以现代企业著称的上市公司也会反复出现这类问题。

(3)企业没有建立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自我发展能力差,新产品开发能力低。

形成灵活的供给机制将是困难的,既有存量的刚性问题,又有增量的盲目性问题。

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改制不完成,就难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灵活的总供给机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总供给总需求的均衡与经济体制有没有关系,如何理解这种关系?

2、目前中国经济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是在总供给方面,还是在总需求方面?

3、根据你的理解,怎样的状况才算达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本章小结

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是用来表明产出与价格两者之间均衡水平的决定。

总供给曲线AS表明,在各个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的实际产出数量。

总需求曲线AD表示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消费和资本市场处于均衡时的产出水平。

总需求曲线可以由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导出。

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状态:

凯恩斯情形、古典情形和常规情形。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它意味着企业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数量的商品。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它表示的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状态。

常规形态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明随着价格的上升,厂商所提供的供给数量会不断提高。

总需求的扩张(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等)会使AD向右上方移动。

在凯恩斯供给条件下,总需求的扩张会导致总供给的增加,但不会引致价格的上升。

在古典供给条件下,总需求的上升只能引致价格的上涨。

投入品价格的突然上升(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其结果会导致产量的减少与价格的上涨。

关键术语

总供给(AS)曲线充分就业名义GDP

总需求(AD)曲线货币幻觉总需求扩张

古典总供给曲线利率效应供给冲击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潜在GDP实际余额效应

复习思考题

1、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什么?

2、为什么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在古典情形下,保证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机制是什么?

3、为什么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与古典总供给曲线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有说服力?

4、如果总供给曲线为

,总需求曲线为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上升10%,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5、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