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201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docx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

文言实词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4-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

5-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

8-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

9-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

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3-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14-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6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7一日,大母过余曰(看望)

15-假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与"真"相对)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假令:

假如)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借助)

16-间

1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3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6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

形容鸟声宛转)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8侯生乃屏人间语曰(秘密地、悄悄地)

17-就

1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             

2连辟公府(官名)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随即)

5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

18-举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官名)不行(推举,推荐)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聚合)    

6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19-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21-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与“达”相对)

3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尽) 

4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22-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23-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24-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2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27-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28-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否"(请问)

文言虚词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

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

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如:

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

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

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

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同“呵”,喝问。

如: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乎

1、语气助词

(1)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如:

欲安所归乎?

壮士,能复饮乎?

(2)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如:

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

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词尾。

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四、乃

1、副词

(1)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就”“才”等。

如:

良乃入。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竟然)”。

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可译为“仅”。

如: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

如: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作副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

如: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复数)。

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不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副词

(1)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如:

其皆出于此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如:

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

如:

吾其反也。

(4)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可”。

如: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连词

(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2)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如: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耶?

呜呼!

其信然耶?

其梦耶?

其传之非其真耶?

4、助词,作形容词词尾。

可译为“……的样子”。

如:

霰雪纷其无垠兮。

六、且

1、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如: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矫诏纷出。

(2)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且”。

如:

河水清且涟漪。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

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

不出,火且尽。

卿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七、若

1、代词

(1)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如:

更若役,复若赋。

若入前为寿。

(2)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如:

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2、连词

(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如:

若止印三二本,则未为简易。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2)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以“夫”“至”结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如:

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4、动词,“像”“好像”。

如:

若水之归下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八、所

1、助词

(1)组成“所”字结构。

后面必须跟动词,如不是动词则要活用为动词。

相当于“……的”。

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如:

置人所缯鱼腹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组成“为……所……”表被动。

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3、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1)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

如:

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表凭借、手段、目的。

译为“用来……的”。

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4、名词。

译为“处所”“地方”。

如:

某所,尔母立于兹。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与

、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如:

且与府吏要。

秦伯说,与郑人盟。

(2)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如:

吾与徐公孰美。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连词,边接并列成分。

如:

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入与非常也。

3、语气助词,通假字,同“欤”。

如:

王庶几无疾病矣与。

无乃尔是过也。

4、动词,译为“给予、结交、参加、赞许、亲附”

如:

蹇叔之子与师。

失其所与,不智。

与嬴而不助五国者。

十、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形容词之后,表比较。

可译为“比”“胜过”。

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如: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秦王不怿。

(2)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词缀,嵌在动词之前,构成双音节词,不译。

如: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十一、为

1、介词,读四声。

(1)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

(2)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如:

为君翻作《琵琶行》

公为我献之。

(3)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被动关系。

可译为“被”。

如:

恐为操所破。

2、助词。

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以伐为?

3、动词,“成为”“变成”“治理”“作为”“当作”“以为”“认为”“是”等。

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十二、焉

1、助词

(1)语气助词。

A、陈述语气,可不译。

如:

于是余有叹焉。

B、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

C、句末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

盘盘焉。

2、代词

(1)人称代词,一般代物,作第三人称,可译为“它”。

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

且焉置土石?

则将焉用彼相矣。

3、兼词

(1)用作“于此”“于是”。

如:

青麻头伏焉。

风雨兴焉。

(2)用作“于之”。

如:

使皇武子辞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十三、因

1、介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如:

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因击沛公于坐。

我欲因之梦吴越。

2、连词

(1)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如:

相如因持璧却立。

府吏闻此便,因求假暂归。

(2)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如:

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十四、也

语气助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如: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表示肯定语气。

如: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3)表示疑问语气。

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矣,何以能鼓乐也。

缚者何为者也?

(4)表示感叹语气。

如: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能鼓乐也。

(5)用在句未,表示反诘语气。

如:

安求其能千里也?

(6)表示祈使语气。

如:

勿从俱死也!

(7)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十五、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

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用(凭)什么身份“”按照“。

等。

如:

余船以次俱进。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2)提宾作用。

可译为“把“。

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

(3)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由于”。

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

相当于“在”“于”。

如:

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5)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连词

(1)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目的关系。

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

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尽吾齿。

(3)因果关系。

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承接关系。

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

余以四人拥火以入。

(5)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台口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发于新硎。

4、副词,同“矣”,相当于“已经”。

如:

固以怪之矣。

十六、则

1、连词

(1)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如: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临视,则虫集冠上。

(2)假设关系,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或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可译为“可是”“却”,或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可译为“虽然”“倒是”。

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则寡人之罪也。

十七、之

1、代词

(1)人称代词,第三人称。

如:

作《师说》以贻之。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

之二虫又何知?

2、助词

(1)结构助词。

A、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或不译。

如:

吾尝闻少仲尼之闻。

B、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音节助词,凑成音节,不译。

如:

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十八、者

1、助词

(1)构成“者”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如:

用叶者取叶禄长足时。

(2)起提顿作用,可不译。

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代词

(1)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之类赞同

相字

1\xiāng.副词,互相。

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

例句: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2、xiāng.副词。

动作偏指一方,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有时兼有指代作用,可视具体情况,或不译或译为你、我、他。

例句;

(1)、不译:

誓不相隔卿(你,代兰芝)

(2)、译为“我”: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我,兰芝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同上)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我,同上)

(3)、译为“你”。

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娶。

(你,代兰芝)

誓天不相负。

(你,代兰芝)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你,代县令派的媒人)

(4)、译为“他”或“她”。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他。

代仲卿)

怅然遥相望(他,代仲卿)

好自相扶将[她(老人家),代焦母]

登即相许和(他,指太守派来的媒人)

3、xiàng.名词,相貌、容貌。

例句: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