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178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

《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docx

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

壹、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

三角学之英文名称Trigonometry,约定名於西元1600年,实际导源於希腊文trigono(三角)和metrein(测量),其原义为三角形测量(解法),以研究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为基础,达到测量上的应用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早期的三角学是天文学的一部份,後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变成以三角函数为主要对象的学科。

现在,三角学的研究范围已不仅限於三角形,且为数理分析之基础,研究实用科学所必需之工具。

(1)西方的发展

三角学﹝Trigonometry﹞创始於西元前约150年,早在公元前300年,古代埃及人已有了一定的三角学知识,主要用於测量。

例如建筑金字塔、整理尼罗河泛滥後的耕地、通商航海和观测天象等。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泰勒斯(p13)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测出金字塔的高,成为西方三角测量的肇始。

公元前2世纪後希腊天文学家希帕霍斯(HipparchusofNicaea)为了天文观测的需要,作了一个和现在三角函数表相仿的「弦表」,即在固定的圆内,不同圆心角所对弦长的表,他成为西方三角学的最早奠基者,这个成就使他赢得了「三角学之父」的称谓。

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托勒密(Ptolemy)(85-165)

?

继承希帕霍斯的成就,加以整理发挥,着成《天文学大成》13卷,包括从0°到90°每隔半度的弦表及若干等价於三角函数性质的关系式,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本系统论述三角学理论的着作。

约同时代的梅内劳斯(Menelaus)写了一本专门论述球三角学的着作《球面学》,内容包球面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许多平面三角形定理在球面上的推广,以及球面三角形许多独特性质。

他的工作使希腊三角学达到全盛时期。

(二)中国的发展

我国古代没有出现角的函数概念,只用勾股定理解决了一些三角学范围内的实际问题。

据《周髀算经》记载,约与泰勒斯同时代的陈子已利用勾股定理测量太阳的高度,其方法後来称为「重差术」。

1631西方三角学首次输入,以德国传教士邓玉函、汤若望和我国学者徐光启(p20)合编的《大测》为代表。

同年徐光启等人还编写了《测量全义》,其中有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论述。

1653年薛风祚与波兰传教士穆尼阁合编《三角算法》,以「三角」取代「大测」,确立了「三角」名称。

1877年华蘅煦等人对三角级数展开式等问题有过独立的探讨。

?

?

?

?

?

?

?

现代的三角学主要研究角的特殊函数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如几何计算等,多发展於20世纪中。

贰、三角函数的演进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余割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Trigonometricfunction)。

?

?

?

?

?

?

?

 尽管三角知识起源於远古,但是用线段的比来定义三角函数,是欧拉(p16)(1707-1783)在《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中首次给出的。

在欧拉之前,研究三角函数大都在一个确定半径的圆内进行的。

如古希腊的托勒密定半径为60;印度人阿耶波多(约476-550)定半径为3438;德国数学家里基奥蒙特纳斯(1436-1476)为了精密地计算三角函数值曾定半径600,000;後来为制订更精密的正弦表又定半径为107。

因此,当时的三角函数实际上是定圆内的一些线段的长。

  意大利数学家利提克斯(1514-1574)改变了前人的做法,即过去一般称AB为

的正弦,把正弦与圆牢牢地连结在一起(如下页图),而利提克斯却把它称为∠AOB的正弦,从而使正弦值直接与角挂勾,而使圆O成为从属地位了。

到欧拉(Euler)时,才令圆的半径为1,即置角於单位圆之中,从而使三角函数定义为相应的线段与圆半径之比。

1.正弦、余弦?

?

?

?

?

?

?

在△ABC中,a、b、c为角A、B、C的对边,R为△ABC的外接圆半径,则有

称此定理为正弦定理。

?

?

正弦定理是由伊朗着名的天文学家阿布尔.威发(940-998)首先发现与证明的。

中亚细亚人阿尔比鲁尼﹝973-1048﹞(p15)给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个证明。

也有说正弦定理的证明是13世纪的那希尔丁在《论完全四边形》中第一次把三角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论述,首次清楚地论证了正弦定理。

他还指出,由球面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求得它的三个边,或由三边去求三个角。

这是区别球面三角与平面三角的重要标志。

至此三角学开始脱离天文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托勒密(ClaudiusPtolemy)的《天文学大成》第一卷

除了一些初级的天文学资料之外,还包括了上面讲的弦表:

它给出一个圆从(

)°到180°每隔半度的所有圆心

角所对的弦的长度。

圆的半径被分为60等分,弦长以每一等分为单位,以六十进位制表达。

这样,以符号crda?

表示圆心角a所对的弦长,例如crd36°= 37p4'55",意思是:

36°圆心角的弦等於半径的

(或37个小部分),加上一个小部分的

,再加上一个小部分的

,从下图看出,?

?

弦表等价於正弦函数表,因为

公元6世纪初,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制作了一个第一象限内间隔3°45'的正弦表,依照巴比伦人和希腊人的习惯,将圆周分为360度,每度为60分,整个圆周为21600份,然後据2πr=216000,得出r=3438﹝近似值﹞,然後用勾股定理先算出30°、45°、90°的正弦之後,再用半角公式算出较小角的正弦值,从而获得每隔3°45'的正弦长表;其中用同一单位度量半径和圆周,孕育着最早的弧度制概念。

他在计算正弦值的时候,取圆心角所对弧的半弦长,比起希腊人取全弦长更近於现代正弦概

念。

印度人还用到正矢和余弦,并给出一些三角函数的近似分

数式。

2.正切、余切

?

?

?

?

?

?

?

着名的叙利亚天文学、数学家阿尔一巴坦尼﹝850-929﹞於920年左右,制成了自0°到90°相隔1°的餘切[cotangent]表。

 公元727年,僧一行受唐玄宗之命撰成《大行曆》。

為了求得全國任何一地方一年中各節氣的日影長度,一行編出了太陽天頂距和八尺之竿的日影長度對應表,而太陽天頂距和日影長度的關係即為正切﹝tangent﹞函數。

而巴坦尼編製的是餘切函數表,而太陽高度﹝角﹞和太陽天頂距﹝角﹞互為餘角,這樣兩人的發現實際上是一回事,但巴坦尼比一行要晚近200年。

 14世紀中葉,中亞細亞的阿魯伯﹝1393-1449﹞,原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組織了大規模的天文觀測和數學用表的計算。

他的正弦表精確到小數9位。

他還製造了30°到45°之間相隔為1',45°到90°的相隔為5'的正切表。

在歐洲,英國數學家、坎特伯雷大主教布拉瓦丁﹝1290?

-1349﹞首先把正切、餘切引入他的三角計算之中。

3.正割、餘割

正割﹝secant﹞及餘割﹝cosecant﹞這兩個概念由阿布爾

─威發首先引入。

  sec這個略號是1626年荷蘭數基拉德

﹝1595-1630﹞在他的《三角學》中首先使用,後經歐拉採用

  才得以通行。

正割、餘割函數的現代定義亦是由歐拉給出的。

     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16世紀﹞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提倡地動學說,他的學生利提克斯見到當時天文觀測日益精密,認為推算更精確的三角函數值表刻不容緩。

於是他定圓的半徑為1015,以製作每隔10"的正弦、正切及正割值表。

當時還沒有對數,更沒有計算機。

全靠筆算,任務十分繁重。

利提克斯和他的助手們以堅毅不拔的意志,勤奮工作達12年之久,遺憾的是,他生前沒能完成這項工作,直到1596年,才由他的學生鄂圖﹝1550-1605﹞完成並公佈於世,1613年海得堡的彼提克斯﹝1561-1613﹞又修訂了利提克斯的三角函數表,重新再版。

後來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現了對數,這就大大地簡化了三角計算,為進一步造出更精確的三角函數表創造了條件。

4.三角函數符號

毛羅利科早於1558年已採用三角函數符號,但當時並無

函數概念,於是只稱作三角線(trigonometriclines)。

他以sinus1marcus表示正弦,以sinus2marcus表示餘弦。

  而首個真正使用簡化符號表示三角線的人是T.芬克。

他於1583年創立以“tangent”(正切)及“secant”(正割)表示相應之概念,其後他分別以符號“sin.”,“tan.”,“sec.”,“sin.com”,“tan.com”,“sec.com”表示正弦,正切,正割,餘弦,餘切,餘割,首三個符號與現代之符號相同。

後來的符號多有變化,下列的表便顯示了它們之發展變化。

使用者

年代

正弦

餘弦

正切

餘切

正割

餘割

備註

羅格蒙格斯

1622

S.R.

T.(Tang)

T.c

pl

Sec

Sec.Compl

吉拉爾

1626

tan

sec.

杰克

1696

s.

cos.

t.

cot.

sec.

cosec.

歐拉

1753

sin.

cos.

tag(tg).

cot.

sec.

cosec

謝格內

1767

sin.

cos.

tan.

cot.

巴洛

1814

sin

cos.

tan.

cot.

sec

cosec

施泰納

1827

tg

皮爾斯

1861

sin

cos.

tan.

cotall

sec

cosec

奧萊沃爾

1881

sin

cos

tan

cot

sec

csc

申弗利斯

1886

tg

ctg

萬特沃斯

1897

sin

cos

tan

cot

sec

csc

舍費爾斯

1921

sin

cos

tg

ctg

sec

csc

註:

Ⅰ-現代(歐洲)大陸派三角函數符Ⅱ-現代英美派三角函數符號

  我國現正採用Ⅰ類三角函數符號。

1729年,丹尼爾.伯努利是先以符號表示反三角函數,如以AS表示反正弦。

1736年歐拉以At表示反正切,一年後又以Asin

表示於單位圓上正弦值相等於

的弧。

  1772年,C.申費爾以arc.tang.表示反正切;同年,拉格朗日採以

表示反正弦函數。

1776年,蘭伯特則以arc.sin表示同樣意思。

1794年,鮑利以Arc.sin表示反正弦函數。

其後這些記法逐漸得到普及,去掉符號中之小點,便成現今通用之符號,如arcsinx,arccosx等。

於三角函數前加arc表示反三角函數,而有時則改以於三角函數前加大寫字母開頭Arc,以表示反三角函數之主值。

  另一較常用之反三角函數符號如sin-1x,tan-1x等,是赫謝爾於1813年開始採用的,把反三角函數符號與反函數符號統一起來,至今亦有應用。

 

參、三角函數的和差化積公式

下列公式

稱為三角函數的和差化積公式。

      法國著名數學家韋達﹝1540-1603﹞(p18)在他的著名的三角學著作《標準數學》中收集並整理了有關三角公式並給予補充,其中就有他給出的恒等式:

 

 

【後記】三角函數名稱的由來和補充

想知道為何三角函數要叫做sin,cos這些名字嗎?

經過了多方的查取資料,找到了下圖:

上面這個圖稱為三角圓(半徑=1),是用圖形的方式表達各函數。

其中我們可以看到,sinθ為PM線段,也就是圓中一條弦(對2θ圓周角)的一半,所以稱為「正弦」。

而cosθ是OM線段,但OM=NP,故我們也可以將cosθ視為∠NOP(90°-θ)的正弦值,也就是θ的餘角的正弦值,故稱之為「餘弦」。

其餘類推。

另外,除了課本中教的六種三角函數外,我們還查到了其他的三角函數,如上圖中的versθ、coversθ和exsecθ。

事實上,在歷史上曾出現過的三角函數種類超過十種呢!

但最後只剩下這六種常用的。

其他的還有如半正矢(havθ)、古德曼函數和反古德曼函數等。

【補充:

小歷史】

大部分的三角函數一開始都是由於天文上的需要而造出來的。

在三角函數傳入中國時,正、餘矢函數還未廢棄,故徐光啟將八種三角函數稱為「八線」。

後來因為矢類函數廢棄不用,故八線之名漸被「三角」取代,但統一的名稱還是到了民國以後才確立的。

參考資料:

1.梁宗巨(1995),《數學歷史典故》(九章出版社)

2.王懷權 《幾何發展史》(凡異出版社)

參考網站:

1./

泰勒斯﹝TalesofMiletus﹞

約公元前625-前547,古希臘

      古希臘哲學家、自然科學家。

生於小亞細亞西南海岸米利都,早年是商人,曾遊歷巴比倫、埃及等地。

泰勒斯是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伊奧尼亞學派的創始人,他幾乎涉獵了當時人類的全部思想和活動領域,被尊為『希臘七賢』之首。

而他更是以數學上的發現而出名的第一人。

他認為處處有生命和運動,並以水為萬物的本源。

      泰勒斯在數學方面的劃時代貢獻是開始引入了命題證明的思想,它標誌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

這在數學史上是一次不尋常的飛躍,其重要意義在於:

1.保證命題的正確性,使理論立於不敗之地;

2.揭露各定理之間的內在聯繫,使數學構成一個嚴密的體系,為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3.使數學命題具有充份的說服力,令人深信不疑。

數學自此從具體的、實驗的階段過渡到抽象的、理論的階段,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演譯的科學。

      證明命題是希臘幾何學的基本精神,而泰勒斯是希臘幾何學的先驅。

在幾何學中,下列的基本成果歸功於他:

1.圓被任一直徑所平分;

2.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

3.兩條直線相交,對頂角相等;

4.已知三角形兩角和夾邊,三角形即已確定;

5.對半圓的圓周角是直角;

6.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等等。

      泰勒斯在埃及時還曾利用日影及比例關係算出金字塔的高,說明相似形已有初步認識。

在天文學中他曾精確地預測了公元前585年5月28

日發生的日食,還可能寫過《航海天文學》一書,並已知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劃分四季是不等長的。

阿爾-比魯尼al-Biruni﹝973-1050﹞

       比魯尼生於今烏茲別克的一個城市,畢生從事科學研究和寫作,共寫了大約146部著作,但留傳至今的只有22部。

按已知其頁數的著作估算,比魯尼寫出的手稿當有13000頁之多,當中幾乎涉及到當時所有科學領域,如天文學、歷史學、地理學、數學、力學、醫學、葯物學、氣象學等。

比魯尼特別偏重於那些易受數學影響的學科,其大部份之著作均是天文學和占星術有關。

他在數學的應用,尤其在數學的傳播、東西方數學的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歐拉(EulerLeonhard,1707-1783)

  歐拉,瑞士數學家及自然科學家。

在1707年4月15日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1783年9月18日於俄國的彼得堡去逝。

歐拉出生於牧師家庭,自幼已受到父親的教育。

13歲時入讀巴塞爾大學,15歲大學畢業,16歲獲得碩士學位。

  歐拉的父親希望他學習神學,但他最感興趣的是數學。

在上大學時,他已受到約翰第一.伯努利的特別指導,專心研究數學,直至18歲,他徹底的放棄當牧師的想法而專攻數學,於19歲時(1726年)開始創作文章,並獲得巴黎科學院獎金。

  1727年,在丹尼爾.伯努利的推薦下,到俄國的彼得堡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

並在1731年接替丹尼爾第一.伯努利,成為物理學教授。

 1735年,他因工作過度以致右眼失明。

在1741年,他受到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請到德國科學院擔任物理數學所所長一職。

他在柏林期間,大大的擴展了研究的內容,如行星運動、剛體運動、熱力學、彈道學、人口學等,這些工作與他的數學研究互相推動著。

與此同時,他在微分方程、曲面微分幾何及其他數學領域均有開創性的發現。

  1766年,他應俄國沙皇喀德林二世敦聘重回彼得堡。

在1771年,一場重病使他的左眼亦完全失明。

但他以其驚人的記憶力和心算技巧繼續從事科學創作。

他通過與助手們的討論以及直接口授等方式完成了大量的科學著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歐拉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數學符號很多都是歐拉所發明介紹的,例如:

函數符號f(x)、圓週率π、自然對數的底e、求和符號Σ、logx、sinx、cosx以及虛數單位i等。

喬治西蒙曾稱他為數學界的莎士比亞。

韋達FrancoisViète(1540-1603)

法國數學家。

亦譯維埃特。

因其著作均用拉丁文發表,故名字當用拉丁文拼法,譯為韋達(Vi

ta)。

1540年生於普瓦圖地區豐特奈-勒孔特,1603年12月13日卒於巴黎。

早年在普瓦捷大學學習法律,1560年畢業後成為律師,後任過巴黎行政法院審查官,皇家私人律師和最高法院律師。

1595-1598年對西班牙戰爭期間破譯截獲的西班牙密碼,卓有成效。

他業餘研究數學,並自籌資金印刷和發行自己的著作。

  主要著作有:

《應用三角形的數學定律》(1579),給出精確到5位和10位小數的6種三角函數表及造表方法,發現正切定律、和差化積等三角公式,給出球面三角形的完整公式及記憶法則:

《截角術》(1615年出版),給出sinnx和cosnx的展開式;《分析術入門》(1591),創設大量代數符號,引入未知量的運算,是最早的符號代數專著;《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1615年出版),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給出三次方程不可約情形的三角解法,記載了著名的韋達定理(方程根與系數的關係式);《各種數學解答》(1593)中給出圓周率π值的第一個解析表達式,還得到π的10位精確值等等。

徐光啟﹝公元1562-1633年﹞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生於上海,於1604年考中進士,相繼任禮部右侍郎、尚書、翰林院學士、東閣學士等,最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他畢生致力於介紹西方科學,同時注意總結中國的固有科學遺產,編成巨著《農政全書》,成為我國近代科學的啟蒙大師。

       徐光啟除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前六卷外,還有《測量全義》﹝公元1631年﹞,這是西方三角學及測量術傳入我國之始。

公元1629年﹝崇禎二年﹞,徐光啟首次應用西方天文學和數學正確推算日蝕。

同年七月,禮部決定開設曆局,由徐光啟組建,於是,一些西方傳教士如龍華尼﹝意大利人﹞、鄭玉函﹝瑞士人﹞、湯若望﹝德國人﹞、羅雅谷﹝意大利人﹞先後參與了中國的曆法改革工作。

從公元1629至1643年,明亡止,共完成了《崇禎曆書》137卷,主要介紹當時歐洲天文學家第谷﹝Tycho.Brahe﹞的地心學說,數學方面則以平面幾何與球面三角據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