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110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ocx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

教案

授课科目:

医学分子生物学

授课内容:

疾病产生的分子基础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七年制、八年制

授课时数:

4学时

授课教师:

授课地点:

湘雅医学院新教学区

授课时间:

授课教材:

医学分子生物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胡维新主编,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医学分子生物学(卫生部8年制规划教材),冯作化主编,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第一版

第十一章疾病产生的分子基础

一、目的求:

掌握:

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熟悉:

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策略。

了解:

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血红蛋白病等常见单基因病的发病分子机制。

二、讲授重点:

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特点。

三、讲授难点: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板书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电子光标笔、粉笔、黑板、教材

六、讲授内容:

第一节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疾病

一、基因结构改变:

在基因的特定DNA序列中,其碱基组成及排列顺序可因机体内外因素的作用发生改变,导致DNA一级结构发生改变,改变基因结构,形成基因突变(mutation)。

如果基因突变使蛋白质发生了质的改变,即理化性质、生物化学性质、免疫学性质及生物学功能的改变,或使蛋白质量的改变超过了生理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基因突变的多种类型:

点突变是单个碱基的改变;可分为转换(transition)和颠换(transversion)两种。

转换指同类型碱基之间的取代,即一种嘧啶碱基被另一种嘧啶碱基取代或一种嘌呤碱基被另一种嘌呤碱基取代形成的点突变。

颠换指不同类型碱基之间的取代,即一种嘧啶碱基被一种嘌呤碱基取代或一种嘌呤碱基被一种嘧啶碱基取代形成的点突变。

缺失(deletion)是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的丢失;插入(insertion)是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的增加;

倒位是一段核苷酸序列方向倒转:

基因内部的DNA序列可发生重组,使一段DNA序列的方向反置,如由原来的5ˊ→3ˊ方向排列整段倒置为3ˊ→5ˊ方向排列,或一段DNA序列在基因内部位置迁移,使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的突变称为倒位。

基因突变还分为配子突变与体细胞突变;动态突变指串联重复拷贝数随世代的传递而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遗传效应

不同的基因突变引起不同的遗传效应。

(1)碱基置换突变(substitutionmutation)

a.同义突变(consensemutationorsilentmutation)

b.错义突变(missensemutation)

c.无义突变(nonsensemutation)

d.终止密码子突变或延长突变

(terminatorcodonmutationorelongationmutation)

e.起始密码子突变(initiationcodonmutation)

f.非编码序列点突变(pointmutationinnoncodingsequence)

例如:

无义突变是突变后产生缩短的多肽键使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改变;错义突变:

由于一对或几对碱基对的改变而使决定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决定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的基因突变叫错义突变。

这种基因突变有可能使它所编码的蛋白质部分或完全失活,例如人血红蛋白β链的基因如果将决定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的密码子由CTT变为CAT,就会使它合成出的β链多肽的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从而引起镰刀形细胞贫血病。

(2)缺失或插入突变(deletionorinsertionmutation)

a.密码子缺失或插入(codondeletionorcodoninsertion)

b.移码突变(frame-shiftmutation)

c.整基因或大片段缺失

(deletionofawholegeneoralargesegment)

(3)融合突变(fusionmutation)

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等交换而致基因间错位配对,

产生两种含不同等位基因的染色体。

(4)基因突变影响hnRNA的剪接

基因突变发生在hnRNA的一级结构上特定的剪接位点上,导致hnRNA的剪接错误,产生异常的mRNA,最终产生异常的蛋白表达产物,改变生物性状。

三、结构基因改变导致蛋白质变化引起疾病:

血红蛋白病的类型、特点与结构基因的变化关系、珠蛋白(globin)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

血红蛋白结构:

1.血红蛋白是由4条肽链(两个α和两个β链)组成的。

每条肽链都类似于肌红蛋白的肽链,都结合一个血红素。

2.血红蛋白的脱氧(T)和氧合(R)构象在氧的亲和性方面有很大区别。

由于结构上的相互作用是与它的三级和四级结构有关,所以血红蛋白在结合氧的过程中显示出别构效应和协同性。

3.人类珠蛋白基因有典型的真核基因结构特点。

珠蛋白基因包括已鉴定的8个功能基因、3个假基因及一个新发现的基因。

它们在染色体上成簇排列。

珠蛋白基因的表达在时空上受到遗传因素的精确调控。

血红蛋白分子一级结构上的轻微差别就可能导致功能上的很大不同,正常成年人血红蛋白中的β链的第六位的谷氨酸残基被缬氨酸取代就会导致镰刀形细胞贫血病的异常血红蛋白HbS的生成。

(1)人α-珠蛋白基因簇及α珠蛋白基因结构

(2)人β-珠蛋白基因簇及β珠蛋白基因结构(按图例讲解)

血红蛋白病类型:

异常血红蛋白:

珠蛋白结构(质)变异,导致贫血。

地中海贫血:

珠蛋白合成(量)减少,又称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镰状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退化遗传病。

引起镰状红细胞贫血症的原因就是β珠蛋白基因的第6位密码子点突变,即编码血红蛋白β链上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GAG变成了GTG,使得β链上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引起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图11-1)。

与正常血红蛋白相比,该病患者的红细胞由正常的圆盘形变成了镰刀形。

血红蛋白基因上单个核苷酸的替换(A→T),恰好使该基因片段丢失了可被限制性内切酶MstII酶切开的一个位点CCTNAGG序列(N代表四个碱基中的任意一个)。

由于基因突变改变了限制性酶切的结果,可用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方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RFLP)分析方法,对镰状红细胞贫血症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或对发病家族成员的基因型进行分析。

图11-1镰状红细胞贫血症β珠蛋白基因突变方框内突变的核苷酸

另常见单基因病如囊性纤维化病(cysticfibrosis,CF)举例。

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蛋白(CFTCR)的基因突变所致,产生缺陷型蛋白,致使使氯离子的转运障碍,黏液在呼吸道黏膜内淤滞,黏膜形成囊性增生,造成呼吸道堵塞;因反复感染,导致患者呼吸衰竭而死亡。

发病频率(0.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CFTR;典型症状:

进行性肺损伤及其他。

GenetherapyofCF:

将重组CFTCR基因cDNA-病毒载体,用涂布鼻腔、或喷雾吸入气管及肺部等方法,转入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中,获得正常CFTCR基因的表达,纠正Cl+转运缺陷,减少黏液分泌。

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如图)

 

四、调控序列变异导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基因调控序列也称顺式作用元件,是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遗传信息不会被表达传递到蛋白质的肽链中去,基因调控序列的突变也不会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但调控序列的突变会改变基因的表达强度,引起蛋白质生物合成量的改变。

这种量的改变超过一定的范围,同样会导致蛋白质功能的紊乱,引起相应的疾病。

β珠蛋白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30)处有TATA盒、-90及-105处有CACACCC序列,它们都是β珠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如TATA盒调控正常的转录起始及其效率。

这些调控序列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就会使β珠蛋白基因的转录效率降低,β珠蛋白合成减少,引起β+-地贫。

不仅是调控序列变异能影响基因的表达,使相应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一些内含子的变异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使体内相应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缺失。

第二节细胞间异常信号导致基因表达异常

正常的细胞间信号,能保证基因表达的正常时间特异性、空间特异性以及正常的表达水平。

相反,错误的细胞间信号,会破坏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和空间特异性,使胚胎后细胞合成胚胎型蛋白质、或使一种细胞合成另一种细胞特有的蛋白质,还会使基因表达水平过高或过低,这些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细胞间信号异常导致基因表达异常从而引起疾病:

人体各细胞间通过激素、神经递质、旁分泌信号等保持细胞间的联系,调节彼此的代谢。

基因表达也受到细胞间信号的调控。

例如AFP接受异常的细胞增殖信号成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具有胚胎时间表达特异性的蛋白质,胚胎发育过程中,AFP的增强子始终处于激活状态,而沉寂子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增强子的信号可以顺利到达启动子启动AFP基因,AFP基因大量表达。

AFP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保护胎儿免受母体的免疫攻击。

胎儿出生后,沉寂子活化,阻碍了增强子的启动效应,使AFP表达受到抑制。

但在异常细胞增殖信号的作用下,c-myc、c-fos和c-jun等癌基因表达异常增加,其表达产物与AFP基因顺式作用元件相结合,激活AFP基因的表达,重新大量合成AFP。

大量合成的AFP通过细胞膜上AFP受体介导,影响淋巴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及其受体的表达,导致肝癌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同时又能促进癌基因表达,引起肝癌细胞大量生长。

可见,由于肝细胞接受了异常的细胞增殖信号,破坏了AFP表达的时间特异性,使AFP在胚胎后肝脏异常表达,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如粉尘刺激的细胞间信号异常导致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矽肺发生:

粉尘刺激→肺支气管上皮、肺泡巨噬细胞→分泌TGF-β1→成纤维细胞→促细胞分裂和ECM蛋白基因表达→ECM增加→矽肺发生

可见,矽肺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是成纤维细胞获得了异常的细胞间信号,使多种ECM蛋白质基因的表达增强,相应的蛋白质合成和分泌增加,造成ECM在肺组织病理性蓄积,最终形成矽肺。

第三节细胞内因素导致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的疾病

1.

基因的表达不仅受基因本身结构和细胞间信号的影响,也受一些细胞内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达到一定的强度或超过一定的范围,或破坏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和空间特异性,或使基因表达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细胞内因素导致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疾病:

①异常的细胞内信号导致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疾病

高血糖→DAG↑→激活PKC→激活ACE→AngⅡ↑

②异常的DNA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疾病

DNA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变化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DNA甲基化模式显著不同。

不同的DNA甲基化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基因表达谱。

基因表达谱失去平衡,就会导致疾病发生,如原癌基因过度扩增、表达异常增强,或/和抑癌基因的“沉寂”,相应表达产物减少甚至消失,都会使细胞增殖平衡受到破坏而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

hCG5'转录起始区低甲基化→非滋养层细胞hCG↑→受体结合→激活胞内cAMP信号传导途径→调节肿瘤细胞的其他“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产生,Tumor↑

③病原生物基因的体内表达导致疾病的三种方式

第四节翻译后加工运输障碍引起疾病

在机体细胞内,通过mRNA指导的蛋白质生物合成将基因DNA序列中所含的遗传信息表达于蛋白质中,并通过蛋白质的生物功能体现机体的生命活动。

但是,即使没有任何突变、所含遗传信息完全正确,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