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航天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090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航天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俄罗斯航天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俄罗斯航天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俄罗斯航天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俄罗斯航天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航天史.docx

《俄罗斯航天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航天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罗斯航天史.docx

俄罗斯航天史

俄羅斯航太史

科學社會主義+高度發達的現代科技+世界4分之1的科研人員=偉大而神奇的蘇聯。

那裏有世界第一的AK步槍,世界第一的推進器技術,地球第一個人造衛星,它是20世紀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有取之不竭的自然資源,就連駭客,俄羅斯也是世界第一。

世界上第一艘原子破冰船-列寧號在蘇聯的建成,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典範。

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工業電力站在1954年在蘇聯開始供電。

世界上第一艘太空船東方號載著世界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完成了圍繞地球的飛行並順利返回地球。

宇宙188號和宇宙186號衛星完成了世界第一次在人造地球衛星軌道上的自動對接和脫離。

 

在戰後的幾年,各種科學部門的研究範圍都明顯擴大了。

蘇聯學者的創造性的成就在許多方面進入了世界科學的先進行列。

特別重視有重大價值的科學研究,以及發展那些能夠加快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專業部門。

原子能之被掌握,1947年當時世界最大的研究原子粒子的同步加速器之應用,是有歷史意義的成就。

蘇聯製成原子彈使許多新的世界大戰狂熱鼓吹者們冷靜下來。

 

下面是獲得諾貝爾獎的蘇聯人:

康特羅維奇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切連科夫、塔莫姆和弗蘭克因發現了切連科夫效應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巴索夫和普洛霍諾夫因發現鐳射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巴甫諾夫在十月革命前就獲得過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朗道、蕭洛霍夫、謝苗諾夫和布羅茨基也獲得過科技、文學等不同獎項。

索爾仁尼琴也可以算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蘇斯洛夫當時就為他的獲獎寢食不安,當即判定他為精神病患者。

蘇聯一直把載人航太計畫作為整個航太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載人航太體系,在長時間載人航太方面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蘇聯在通過衛星式飛船試驗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術之後,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開創了載人航太時代。

到1970年止,蘇聯共發射"東方"號,"上升"號和"聯盟"號飛船16艘,藉以掌握了載人飛船的設計、發射和軌道機動、交會、對接與艙外活動等基本技術,研究與試驗了航太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在天上生活與工作的能力,這為後來的長時間和大規模載人航太活動奠定了基礎。

 

從70年代起,蘇聯的載人航太進入以載人航太為主體的研究、試驗新階段。

其特點是,充分利用六十年代載人航太的已有成果,借助於以航太站為主體、以載人飛船和無人貨船為運輸手段的載人航太體系,在近地軌道上開展了頻繁的載人航太活動,研究人在空間環境中長期生活與工件的能力,進行與軍事、科研和國民經濟有關的試驗。

 

迄今蘇聯已經發射了三代共8艘航太站,重量均為20噸左右,即第一代的"禮炮"-1到"禮炮"-5號,一次只能對接一艘飛船,第二代的"禮炮"-6至"禮炮"-7號,每次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和平"號為第三代,可同時與6艘飛船對接,目前已形成了由"和平"號為核心艙、"量子"號天文物理艙、"聯盟"-TM飛船、"進步號"貨船四部分組成的軌道複合體,總重達60多噸。

 

為了支援"禮炮"號與"和平"號空間站,蘇聯研製使用了這樣幾種運輸系統:

①載人飛船,包括60年代研製的"聯盟"號和後來以它為基礎改進的"聯盟T"、"聯盟TM"飛船,可載3名太空人及少量貨物,主要用作為空間站運輸往返人員,1971年4月至1987年底共發射50艘,②"進步"號小型無人貨船,主要用於為航太站運輸燃料、儀器設備、消耗品等,本身不返回地面,1978年1月投入使用。

飛行實踐證明,採用人貨分運的方式更有利於人的安全和載貨量。

截止1987年底,共計發射33艘"進步"號貨船;③重型貨船,主要用於運輸較重的大型貨物,重約20噸,長13米,直徑4米,容積50立方米,可向上運輸5噸載荷,其返回可實現軟著陸,把500公斤貨物帶回地面。

1977年到1987年底共發射4艘,即"宇宙"-929、-1267、-1443、-1686號,估計這種貨船尚處在研製試驗階段。

 另外,蘇聯也在研製發展作為航太運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太空梭。

1988年11月,已完成首次無人駕駛的大型太空梭的飛行試驗,90年代可望投入使用。

據美國國防部分析,蘇聯還在研製一種小型太空梭,它將作為一種機動靈活、重複使用的航太運輸系統取代目前使用的載人飛船,支援空間站計畫,從事軌道服務和軍事活動。

蘇聯載人航太活動一覽 

1961年4 月12日, 前蘇聯成功地將太空人加加林送入地球軌道, 在世界上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太, 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和開發利用宇宙的新紀元。

前蘇聯共發展了五個型號的載人飛船和兩個型號的軌道站, 此外還有兩個型號的貨運飛船。

進入太空的太空人連續飛行最長記錄為366 天, 並首創了多項載人航太記錄。

東方-1號載人飛船 

發射日期 1961年4 月12日 

太空人 加加林 

飛行任務 世界上首次載人軌道飛行。

飛行時間1 小時48分鐘。

飛行目的是瞭解人體在航太中的生理反應。

飛行中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和呼吸描記圖。

飛行證實了載人航太的可能性。

 東方-2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1年8 月6 ~7 日 太空人 季紮夫 飛行任務 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觀察人在失重狀態下進食、睡眠、操作工具、書寫和播音的能力。

飛行過程中, 太空人記錄了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和胸壁衝擊圖; 還進行了電影、照片的拍攝, 收集了氣象學資料。

 東方-3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2年8 月11~15日 太空人 尼古拉耶夫 飛行任務 東方-3號飛船發射後第二天又成功發射東方-4號飛船。

兩天內邊續發射兩艘飛船的目的是要試驗兩艘飛船軌道編隊飛行和軌道上交會的可能性。

飛行中兩艘飛船間進行了無線電聯繫。

航太過程中進一步考察了人在失重條件下的工作能力和生理、心理狀態; 兩名太空人都記錄了心電圖、腦電圖和呼吸描記圖; 對為太空人規定的食物、水和氧的需求量及衛生條件的合理性進行了驗證。

 東方-4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2年8 月12~15日 太空人 波波維奇 飛行任務 與東方-3號載人飛船的相同, 太空人還記錄了眼動圖和皮膚電反應。

東方-5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3年6 月14~19日 太空人 貝科夫斯基 飛行任務 與隔日發射的東方-6號飛船實現軌道編隊飛行。

瞭解飛行因素對太空人機體的影響。

 東方-6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3年6 月16~19日 太空人 捷列什科娃 飛行任務 女性太空人首次進行宇宙飛行。

飛行中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腦電圖、呼吸描記圖、眼動圖及心震圖; 比較分析了航太條件對男性及女性太空人機體影響的差異。

 上升-1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4年10月12~13日 太空人 科馬婁夫 (指令長) , 費奧季斯托夫 (科學家) , 耶戈洛夫 (醫生) 飛行任務 就整體結構而言, 該型號飛船仍是東方號飛船的原型。

所不同的只是拆除了個別部件和系統, 增加了太空人座椅, 由單座改為多座以研究太空人相互配合的能力。

乘務組內有一名醫生, 目的是親自體驗和直接觀測航太環境對人的影響。

飛行中完成了一系列的醫學測試, 重點考察了航太因素對人體心血管系統和血液系統的影響, 以及氣體代謝、能量消耗和各種分析器的功能狀態。

飛行中還觀測了地球雲層和光學現象; 對飛船的生保系統及著陸器材的性能進行了評價。

 上升-2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5年3 月18~19日 太空人 別利亞耶夫 (指令長) , 列奧諾夫 (科學家) 飛行任務 飛行中列奧諾夫穿著艙外用航太服出艙活動24分鐘,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太空行走的太空人。

他對地球和外空進行了觀察並拍攝了照片, 對飛行前的訓練效果進行了評定。

飛船再入時自動定向系統失靈, 太空人通過手控系統返回, 著陸地點偏離預定地點800 公里。

 聯盟-1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7年4 月23~24日 太空人 科馬婁夫 飛行任務 檢驗新型載人飛船的性能並進行工程技術、科學和醫學生物學實驗。

返回時, 由於降落傘未打開, 飛船墜毀, 太空人身亡。

 聯盟-3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8年10月26~30日 太空人 別列戈沃依 飛行任務 延長了太空人在空間逗留的時間, 飛行了3 天22小時51分。

飛行中記錄了心電、心震和呼吸描記圖等生理指標。

聯盟-3號載人飛船與10月25日發射的不載人的聯盟-2號飛船在軌道上曾先後兩次交會飛行, 以檢驗飛船的結構和自動操作性能, 為航天器之間軌道對接做技術準備和演習。

 聯盟-4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 月14~17日太空人 沙塔洛夫 飛行任務 見聯盟-5號載人飛船。

 聯盟-5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 月15~18日 太空人 沃雷諾夫 (指令長) , 葉利謝耶夫 (隨船工程師) , 赫魯諾夫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 聯盟-4號和聯盟-5號兩艘載人飛船在兩天內先後發射並在軌道上對接成功, 實現了世界首次兩艘航太飛船太空對接飛行。

對接後太空人葉利謝耶夫和赫魯諾夫身著航太服從聯盟-5號出艙, 在艙外工作一小時後進入聯盟-4號飛船, 與沙塔洛夫會晤。

兩艘飛船對接飛行4 小時35分鐘後分離。

最後沙塔洛夫、葉利謝耶夫和赫魯諾夫乘聯盟-4號飛船, 沃雷諾夫乘聯盟-5號飛船先後返回地面。

 在飛行過程中進行了空間物理和導航試驗, 以及模擬營救技術和考驗航太服性能的試驗。

飛行中同時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心震圖和呼吸描記圖。

 聯盟-6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0月11~16日 太空人 紹寧 (指令長) , 庫巴索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隨後兩天發射的聯盟-7號和聯盟-8號飛船進行軌道編隊飛行, 為建立航太站進行試驗性飛行和技術準備; 聯盟-6號的太空人還進行了焊接金屬的實驗, 檢查改進後的飛船系統, 試驗用手操縱和自動控制、定位和穩定性, 研究空間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拍攝了地球照片。

 聯盟-7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0月12~17日 太空人 菲力浦欽科 (指令長) . 沃爾科夫 (隨船工程師) , 戈爾巴特科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 多艘飛船編隊飛行, 任務與聯盟-6號和8 號的相同; 太空人還對天體和地球地平線進行了觀測, 確定恒星的亮度, 測定太陽照度, 進行軍事攝影和偵察。

 聯盟-8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0月13~18日 太空人 沙塔洛夫 (指令長) , 葉利謝耶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多艘飛船編隊飛行; 還進行了廣泛的科學考察、軍事攝影和偵察。

 聯盟-9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0年6 月1 ~19日 太空人 尼古拉耶夫 (指令長) , 謝瓦斯基楊諾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創飛行17天17小時的航太記錄; 飛行中為建立永久性航太站收集了大量的醫學生物學資料, 如測定了前庭器官對失重的敏感性, 記錄了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心震圖和動脈血壓; 對地球地質、地球大氣的形成、雪蓋和冰蓋進行了觀測和攝影; 對近地空間物理特性、現象和過程進行了研究; 檢驗了飛船手控和自控、定向和穩定系統的工作情況; 進行了導航和通信實驗; 對太空人的工作能力進行了評定。

 禮炮-1號航太站 發射日期 1971年4 月19日 飛行任務 是前蘇聯發射的第一艘試驗性航太站。

禮炮號系列航太站是一種可長期地在軌道上運行的大型航天器。

軌道運行過程中, 聯盟號載人飛船及進步號貨運飛船可以與航太站對接, 構成更大型的軌道複合體。

太空人在這種軌道複合體內可進行長期飛行和進行廣泛的實驗研究, 充分發揮人在航太中的作用。

航太站的建立是載人航太事業從探索階段向開發、應用階段的重要過渡。

 聯盟10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1年4 月23~25日 太空人 沙塔洛夫 (指令長) , 葉裏謝耶夫 (隨船工程師) , 魯科維什尼科夫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與禮炮-1號航太站對接飛行了5 個多小時, 但太空人未能進入航太站內。

飛行中綜合檢驗了改進後的飛船系統, 進一步演練手操縱和定向穩定並進行了醫學觀察和測量。

 聯盟-11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1年6 月6 ~30日 太空人 多布勒沃裏斯基 (指令長) , 沃爾科夫 (隨船工程師) , 帕查耶夫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 與禮炮-1號航太站對接飛行, 太空人進入航太站內, 創造了23天18小時22分鐘的長期航太記錄。

飛行過程中完成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和醫學生物學實驗。

主要內容有:

 ①檢查、試驗航太站的設計、結構及其定向與導航的手控和自動控制方法; ②研究地球地質、雪蓋和冰蓋及大氣組成; ③研究各種電磁輻射頻譜範圍的大氣和大氣層外的物理特性、過程和現象; ④醫學生物學研究包括下身負壓試驗, 自行車功量計試驗, 旋轉耳石試驗, 測定骨組織密度, 檢查物質代謝和工作能力, 採用“負荷服”進行抗失重作用試驗, 記錄心電圖、心震圖、胸壁心衝擊圖、呼吸描記圖、動脈脈搏描記圖、靜脈描記圖、動脈血壓, 采血樣等。

 返回過程中因座艙漏氣減壓, 3 名太空人全部死亡。

 禮炮-2號航太站 

發射日期 1973年4 月3 日 飛行任務 主要是對改進後的航天器結構和系統進行試驗, 與隨後發射的聯盟號飛船對接, 實現長期載人航太。

但是, 該航太站發射後不久失去控制, 繼而發生破裂, 因而與其對接的聯盟號發射計畫被取消。

該航太站於4 月28日進入稠密的大氣層燒毀。

 聯盟-27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1 月10~16日 太空人 得紮尼別科夫 (指令長) , 馬卡洛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是一次短期的拜訪性飛行。

聯盟-27 號與禮炮-6號航太站/ 聯盟-26 號飛船三艘航天器對接在一起構成一個龐大的“香腸式”軌道複合體。

兩批共4 號航太號在一起進行了5 天的科技和醫學- 生物學研究。

飛行結束後太空人乘聯盟-26 號載人飛船返地。

 聯盟-28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3 月2 ~10日 太空人 古巴列夫 (指令長) , 列麥克 (前捷克斯洛伐克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第一次外國太空人參加前蘇聯載人航太。

飛船與禮炮-6號航太站對接飛行。

兩國太空人完成了蘇、捷學者設計的研究專案, 包括:

 從混合劑中獲取特種金屬; 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時的亮度變化; 人皮膚裏的氧狀態; 失重對海藻生長的影響等。

 聯盟-29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6 月15日~9 月3 日 太空人 科瓦連克 (指令長) , 依萬欽科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航太站對接後兩名太空人在軌道複合體內居住、工作近140 天。

飛行期間曾有另兩組太空人分別乘聯盟-30 號和聯盟-31 號載人飛船來站拜訪和進行短期考察。

在長期航太過程中, 太空人完成的主要任務有:

 在特殊熔爐內制取了50多種合金材料; 製備了鎘鋅及鎘汞碲半導體新材料; 觀察的拍攝了帕米爾冰川及海洋照片18000 張; 進行了下身負壓、自行車功量計等功能試驗並測量了身體品質變化等生理指標。

此外太空人還出艙活動2 小時5 分鐘。

飛行結束後太空人乘聯盟-31 號飛船返回。

 聯盟-30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6 月27日~7 月5 日 太空人 克裏姆克 (指令長) , 格爾馬謝夫斯基 (波蘭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 聯盟-29 號複合體對接。

飛行過程中進行了一些蘇、波科學家們感興趣的實驗。

飛行結束後太空人乘原船返回。

 聯盟-31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8 月26日~11月2 日 太空人 貝科夫斯基 (指令長) , 伊恩 (前東德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 聯盟-29 號複合體對接, 飛行過程中兩國太空人共同完成了一些科學實驗, 後乘聯盟-29 號飛船返回。

 聯盟-32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9年2 月25日~6 月13日 太空人 裏亞霍夫 (指令長) , 柳明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對接。

太空人在軌道複合體生活和工作, 創造了175 天的航太紀錄。

在航太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實驗。

如製備特殊的航太材料, 對地表、海洋及氣象變化進行觀測並拍攝了大量照片, 出艙進行維修, 發展和考驗失重生理效應防護綜合措施 (下身負壓作用、大劑量的體育鍛煉等) 觀察航太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8 月19日太空人乘聯盟-34 號飛船 (發射時不載人) 返回。

 聯盟-33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9年4 月10日~12日 太空人 魯卡維什尼科夫 (指令長) , 依萬諾夫 (保加利亞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作短期拜訪性飛行。

因飛船推進系統發生故障, 對接失敗, 飛船提前返回。

 聯盟-35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4 月9 日~6 月3 日 太空人 波波夫 (指令長) , 柳明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對接飛行。

太空人飛行了185 天, 再次刷新航太記錄。

飛行中進行了大量的材料加工實驗, 生產了100 多種新材料樣品 (特別是半導體材料) ; 進行了地球物理研究, 對地表進行目視觀察和拍照, 研究地質結構、冰川及其他地球資源; 進行了一系列醫學- 生物學實驗 (如測定太空人的心血管功能、用果蠅進行遺傳試驗等) ; 進行了天文觀察和宇宙射線研究等。

飛行過程中有4 批外國太空人參加的乘務組來站拜訪以便給予長期航太的太空人以心理支持, 有4 艘進步號貨運飛船送來補給物資。

10月11日太空人乘聯盟-37 號飛船返回。

 聯盟-36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5 月26日~7 月31日 太空人 庫巴索夫 (指令長) , 法爾卡什 (匈牙利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 聯盟-35 號飛船軌道複合體對接飛行。

太空人進入站內拜訪長期飛行的乘務組人員並參與了一些實驗, 飛行8 天后乘聯盟-35 號飛船返回地面。

 聯盟號T-2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6 月5 ~9 日 太空人 馬雷舍夫 (指令長) , 阿克謝諾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聯盟T 號飛船是聯盟號飛船的改進型。

這次是首次載人飛行。

主要的改進有船上裝備了太陽能電池組、新型無線電通訊系統、導航定位系統、飛行控制系統和電腦系統。

飛行目的是考驗新系統的性能, 拜訪聯盟-35 號飛船乘務組太空人, 參加部分航太站內的實驗研究。

 聯盟-37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7 月23日~10月11日 太空人 格爾巴特科 (指令長) , 范童 (越南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短期訪問性飛行, 與軌道複合體對接飛行。

飛行過程中兩組太空人進行了聯合實驗並通過“地- 天”電視通道一起收看了奧運會賽況。

太空人乘聯盟-36 號飛船返回地球。

 聯盟-38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9 月18日~26日 太空人 拉馬年科 (指令長) , 門傑斯 (古巴研究人員 ) 飛行任務 與航太站對接, 進行短期拜訪和考察。

古巴的實驗項目有:

 研究腳掌的失重效應及防治方法, 觀察失重環境下中樞神經狀態, 考察地質結構、海洋浮游生物和研究自然資源、金屬材料等。

 聯盟T-3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11月27日~12月10日 太空人 基齊姆 (指令長) , 馬科洛夫 (隨船工程師) , 斯特列卡洛夫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 是繼聯盟11號飛船之後的第一次三人飛行, 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測試新型飛船各系統的性能, 與航太站對接, 太空人進入站內檢查站上科學實驗的進行情況。

聯盟T-4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1年3 月12日~5 月26日 太空人 科瓦連諾克 (指令長) , 薩維內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航太站對接。

太空人進入站內工作75天, 進行了地球物理學研究, 分析了地球資源, 製備了航太材料, 觀察了航太因素對人體及高等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飛行過程中進步-12 號貨運飛船曾送來補給物資, 還有兩組乘務員分別乘聯盟-39 號和聯盟-40 號載人飛船前來拜訪和進行科學考察。

 聯盟-39 號載人飛船飛行日期 1981年3 月22~30日 太空人 紮尼別科夫 (指令長) , 古爾拉格恰 (蒙古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拜訪聯盟T-4 號飛船乘務組太空人並進行了科學考察, 如研究人體的失重效應, 進行“生物節律”、“感覺”和“時間”等實驗。

 聯盟-40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1年5 月14~22日 太空人 波波夫 (指令長) , 普魯納留 (羅馬尼亞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是聯盟號系列飛船的最後一次發射。

與禮炮-6號航太站對接, 對聯盟T-4 號飛船乘務組進行拜訪和進行科學考察。

 禮炮-7號航太站 發射日期 1982年4 月19日 飛行任務 是前蘇聯第二代載人航天器的改進型, 主要用於軍事目的, 可供太空人來站進行長期考察。

新型航太站簡化了許多設備的操作程式, 從而進一步減輕了太空人的工作。

 聯盟T-5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2年5 月13日~8 月27日 太空人 別列佐沃依 (指令長) , 列別傑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是到禮炮-7號航太站考察飛行的首批太空人。

兩名太空人乘12月10月聯盟T-7 號飛船返回, 連續飛行長達211 天, 創造了長期航太的最高記錄。

飛行中他們完成了大約300 項實驗 (主要是天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航太工藝學、醫學生物學等) 並獲得了大量新的科學資訊, 此外還拍攝了大約2 萬張地表照片, 測量了不同高度的大氣密度、溫度和塵埃密度, 考察了近地空間的高能電子並測量了航太站內的γ- 量子流, 冶煉了地面條件下不能合成的各種合金。

飛行過程中太空人出艙活動2 小時33分, 還在天上發射了兩顆小型人造地球衛星 (火花-2和火花-3) 。

 聯盟T-6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2年6 月24日~7 月18日 太空人 紮尼別科夫 (指令長) , 依萬欽科夫 (隨船工程師) , 克列季恩 (法國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拜訪聯盟T-5 號飛船乘務組太空人並進行聯合考察研究。

法國太空人共進行了10項實驗, 其中醫學實驗3 項、生物學實驗2 項、冶金試驗2 項、天文和高空大氣物理學實驗3 項。

 聯盟T-7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2年8 月19日~12月10日 太空人 波波夫 (指令長) , 謝列布洛夫 (隨船工程師) , 薩維茨卡婭 (研究人員, 女) 飛行任務 拜訪聯盟T-5 號飛船乘務組太空人並進行聯合實驗研究。

重點研究了航太因素對婦女的影響, 未發現男女間的差異, 還進行了受孕試驗, 但未成功。

 聯盟T-8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3年4 月20~22日 太空人 季托夫 (指令長) , 斯特列卡洛夫 (隨船工程師) , 謝列布洛夫 (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與航太站對接, 但因船上的交會對接無線電技術系統的抛物面天線在展開時未能達到工作狀態, 導致對接失敗。

太空人被迫中止飛行, 提前返回。

 聯盟T-9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3年6 月27日~11月23日 太空人 利亞霍夫 (指令長) , 阿列克桑德洛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禮炮-7號航太站、宇宙-1443 號衛星對接, 構成一個龐大的航太複合體。

太空人們進行了地表及大氣層研究、天體物理學研究、航太醫學- 生物學研究及航太工藝和航太技術等多方面的實驗, 還演練了大型載人航太複合體的操縱方法。

飛行過程中航太站曾發生推進劑洩露事故, 對軌道複合體的存亡和航太的生命構成極大威脅。

後經太空人冒死奮力搶修, 終於排除故障, 化險為夷。

 聯盟T-10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3年9 月26日 太空人 季紮夫 (指令長) , 斯特列卡洛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前去替換禮炮-7號航太站上的兩名太空人。

發射時火箭發動機爆炸起火, 靠逃逸救生系統使飛船與火箭緊急分離。

飛船降落在離發射場4 公里處。

太空人安然無恙。

 聯盟T-10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4年2 月28日~4 月11日 太空人 基齊姆 (指令長) , 索洛維耶夫 (隨船工程師) , 阿基科夫 (研究人員, 醫生) 飛行任務 系航太站第三批主要考察乘務組, 創造了飛行237 天的最高記錄。

乘務務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