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078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开胃止泻安胎之砂仁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villosum Lour.、绿壳砂Amomumvillosum Lour.var. xanthioides T.L.WuetSenjen或海南砂Amomum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

原植物阳春砂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均大面积栽培;绿壳砂分布于福建(栽培)、云南南部,为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砂仁新资源之一,云南称其为勐仑砂仁、绿壳砂仁,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海南砂分布于广东及海南。

阳春砂又名土蜜砂、春砂仁、蜜砂仁、长泰砂仁、阳春砂仁。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

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

果皮薄而软。

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

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

气芳香,有浓烈的樟脑气味,味辛凉、微苦。

绿壳砂又名缩砂蜜。

本品果实与种子团的性状特征和阳春砂类似,仅于成熟采摘时鲜果呈绿色,加工后的果皮略薄,刺状突起稍多。

海南砂又名海南壳砂仁。

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

果皮棕褐色或淡棕色,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

果皮厚而硬,且与种子团不紧贴。

种子团较小,比阳春砂瘦瘪,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3~24粒。

种子黑褐色或紫褐色,直径1.5~2mm。

气味稍淡。

本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

功能: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中医临床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抑制肠管平滑肌,增强肠道推进运动,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溃疡,抗肾上腺素,抗菌,抗炎,利胆,镇痛,解毒等作用,还对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有确切的药理活性。

其它药用部位:

(1)砂仁壳:

为阳春砂或缩砂的果壳,又名砂壳,功效与砂仁同,而较为平和;

(2)春砂花:

为阳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又名砂仁花,味辛,性平,功能宽胸理气,化痰,治喘咳,调中和胃。

砂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原名缩砂蜜。

谓“缩砂蜜,味酸,主上气咳嗽,奔豚鬼疰,惊痫邪气。

仙白豆蔻子。

”据《海药本草》谓“今按陈氏,生西海及西戎诸国。

……多从安东道来。

”《本草图经》曰:

“缩砂蜜,生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

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

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

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皮紧厚而皱如栗文,外有刺,黄赤色。

皮间细子一团,八漏,可四十馀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月、八月采。

”我国早期所用的砂仁,系进口无疑。

但宋代本草载砂仁“生南地”或“岭南山泽间有之”,说明宋代我国产砂仁已作药用。

砂仁可分为两类,一为国产,原植物主要是阳春砂仁;另一为进口砂仁(西砂仁),来源于东南亚,原植物多认为系Amomumvillosum var. xanthioides。

深入实地调查访问,综合分析。

认为追溯砂仁用药的历史可知,从古至今,市场上所用砂仁药材,国产品与进口品并存。

关于砂仁的产地,唐代多从东南亚进口,唐末宋初有国产砂仁出现,均产自广东阳春,后逐渐引种到阳春周围及广西、云南、福建等地。

到20世纪90年代末,砂仁产地发生根本变化,主产地已由广东转移至云南。

清代以前,人们都将进口砂仁和国产砂仁习称为“缩砂蔤”,史载国产砂仁为广东阳春砂A.villosum,后发现绿壳砂A.villosum var. xanthioides和海南砂A.logiligulare等品种。

现时云南主产区所产为阳春砂。

进口砂仁特指绿壳砂。

阳春砂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少部分地区亦产。

绿壳砂主产于越南、缅甸、泰国,以越南产者为佳,国内产于云南。

海南砂主产于海南、广东和云南。

古代国产砂仁多为野生品,广东阳春、高州、信宜和新兴等县50年代前后所产砂仁也多处于半野生状态。

80年代,全国年均产砂仁共280~300吨,其中广东有190吨,广西20吨、云南15吨,进口900吨。

但到了80年代后期云南年产砂仁量急增,占全国总产量的65.5%,跃居为首位。

目前进口的主要为泰国砂仁。

由国外进口的缩砂,时有掺伪现象。

过去主要掺有草蔻A.katsumadai、珠母砂A.sp及洋砂A.sp,近几年来进口砂仁的商品质量日趋下降,掺伪品大为增加,其中以红壳砂仁为主,其次为草蔻、珠母砂及红豆蔻。

进口缩砂含有大量樟脑,而红壳砂、红豆蔻及珠母砂均不含樟脑,草蔻虽含樟脑,但远低于缩砂的含量。

国产砂仁,特别是阳春砂仁,虽经大力发展,但供应仍十分紧缺。

因此,近几十年来,姜科特别是豆蔻属的许多植物的果实,由于外形或性味与砂仁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当作砂仁入药,因此使中药砂仁的来源异常混杂。

有些商品中往往掺入其它植物的果实,冒充正品。

阳春砂仁、海南砂仁的形状相近,果实表面具直立而密的软刺,种子表面具细密不规则突起的网纹,气芳香,有樟脑气,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鉴定的依据。

绿壳砂仁与阳春砂仁相似,一般作砂仁药用。

海南假砂仁、细砂仁、长序砂仁、疣果豆蔻的果实表面亦具软刺,易误作砂仁收购,但这4种果实的软刺及种子形态各有特点,香气较差,不同于阳春砂仁。

其余豆蔻属果实不具软刺,种子形态差异明显,易与阳春砂仁区别。

山姜属果实为蒴果,长圆形或球形,多数具宿存花被,少数具纵棱。

果皮膜质,少数薄革质、革质或脆而易碎,不开裂,少数3裂。

3室,每室种子1~ 数粒,少数10余粒,多数聚集成团,少数松散,具膜质假种皮。

种子呈矩形多边形、长圆形、扁圆形、圆锥状多边形或贝壳状,表面较平,少数有疣状突起,一端有一凹窝,种脐位于凹窝一侧;种脊沟状,腹面多数有1条纵沟连接种脊,绕过凹窝相对一端至背面。

合点明显或不明显,位于腹面,少数在背面。

外胚乳白色,粉质。

内胚乳呈盘状或延伸呈翅状,胚具弯折的子叶。

山姜属果实的外形与砂仁不同,区别明显,但种子团易与砂仁混淆。

通过对种子解剖观察,发现这些种子的表面均不具突起的网纹,胚不呈棒状,子叶弯折。

这些特征可作为鉴别的依据。

山姜属植物我国有40余种,产东南部至西南部,多数果实产量较高,其中红豆蔻、草豆蔻和益智是传统中药。

有些果实在民间称“砂仁”或“土砂仁”,治疗消化不良和呕吐。

因此可以对这些果实进行研究,将疗效好、经济效益高的加以开发利用。

但应分别另立名称,以免与正品砂仁混淆。

砂仁含挥发油3%以上,油中主要成分为醋酸龙脑酯,含量为41%~70%。

阳春砂油中主要成分为樟脑10%~28%,柠檬烯4.67%、樟烯3.31%、β-蒎烯0.95%、龙脑10.9%,另有蒈烯-31.24%、α-松油醇2.42%等共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其量占总油的96%。

海南砂含樟脑42%~53%,明显高于醋酸龙脑酯(14%~21%)。

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Zn、Cu、Fe、Mn、Co、Cr、Mo、Ni、Ti等。

叶的挥发油与种子挥发油各成分含量虽有差异,但其组成基本相同。

孙兰等从阳春砂仁中分离鉴定出槲皮素的两种黄酮苷,槲皮苷和异槲皮苷。

林敬明等利用超临界CO2流体(SFE-CO2)萃取技术从砂仁中萃取挥发油,并用GC-MS技术对解析釜I、解析釜II中的挥发油进行了分析,分别得到30个峰和88个峰,鉴定出24种和71种成分。

   

《中国药典》规定阳春砂、绿壳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3.0%(ml/g)。

王迎春等用GC-MS法对阳春砂果实、种子团及果皮挥发油进行了分析比较。

结果:

果实样品挥发油含量为3.39%,符合药典要求。

种子团挥发油为无色油状物,而果实挥发油呈黄色,种子团挥发油含量达4.94%,而果皮挥发油含量仅为0.85%。

阳春仁种子团挥发油与果皮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组成有显著差异,种子团挥发油以醋酸龙脑酯及樟脑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51.78%和17.75%;而果皮挥发油中这两种成分含量仅为0.98%和1.45%。

果皮油以β-蒎烯、芳樟醇、4-松油醇、桃金娘烯醇等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在5.23~10.19%之间;而种子团油中β-蒎烯、芳樟醇含量仅为0.08%和0.16%,且未检出4-松油醇和桃金娘烯醇。

其次,在种子团油中共检出37种成分,其中三环烯、2-水芹烯等16种成分均未在果皮油中检出;果皮油中共检出42种成分,其中19种成分亦未在种子团油中检出,在两者中均能检出21种成分中,除α-石竹烯外,其余20种成分在两者中的含量差异均高于90%。

受果皮所含成分的影响,果实油中也含有种子团油中未能检出的香桧烯、桃金娘烯醛等8种成分;在两者中均能检出的37种成分中,有27种在两者中含量差异极为显著;然而,果实油中醋酸龙脑酯含量(51.07%)接近种子团油中含量,两者樟脑含量亦非常接近(17.06%和17.75%)。

曾元儿等报道,砂仁样品的总灰分大部分在6%~10%,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当酸不溶性灰分大于3%,其沉淀物中可见明显砂粒。

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砂仁挥发油中的醋酸龙脑酯含量差异甚大,研究建立气相色谱测定砂仁药材中醋酸龙脑酯含量的方法,其供试品液制备简便,方法灵敏、可靠,便于推广。

广东省不同县市所产的阳春砂中醋酸龙脑酯含量无明显差异;云南产阳春砂与广东阳春砂中醋酸龙脑酯含量并无差异,其外观的差异仅为生态环境所致。

绿壳砂与海南砂中醋酸龙脑酯含量无明显差异,而阳春砂中醋酸龙脑酯含量则明显高于绿壳砂和海南砂,与传统认为阳春砂的疗效优于绿壳砂和海南砂一致。

砂仁中醋酸龙脑酯主要集中在种子部位,而其果皮中含量甚微。

与传统认为净砂仁(种子)的疗效优于砂仁一致,即砂仁的有效部位在种子。

净砂仁为砂仁去除果皮后所剩种子,其价格应高于砂仁,但许多市面上的净砂仁价格还低于砂仁,经对采集到的市售净砂仁样品分析,醋酸龙脑酯含量甚微,酸不溶性灰分明显偏高,灰分中可见泥沙粒。

净砂仁由于去除了果皮,品种之间难以鉴别,且易于掺杂;或者是由于去除果皮后,其成分更易挥发。

醋酸龙脑酯为砂仁的主要有效成分,由其含量可以区分砂仁药材的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以及不同采收期,并使之与砂仁药材的疗效一致。

因此砂仁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应选择醋酸龙脑酯为指标并规定其限量。

丁平等报道,从收集到的市售样品来看,商品砂仁的主流为阳春砂及云南引种的阳春砂,而绿壳砂及海南砂资源非常少。

混伪品较多的为长序砂仁、印度砂仁,同时在市场销售的净砂仁中尚发现有其它混伪品,且多为种子,挥发油含量也较低。

因此,作为药材商品,净砂仁这种形式应严格取缔。

同时,市售各样品外观性状和所提出的挥发油形态各异,外观干瘪颜色较淡的挥发油含量较低,说明市售商品的质量极其不稳定,来源变化差别较大。

而在同一采地(广东阳春)采收的砂仁样品则油的形态及主成分等基本稳定,为液态、无色。

其它商品有的为淡黄色,有的放置出现片状结晶析出,有的甚至出现液固两层等现象,主成分变化也较大。

砂仁挥发油中主成分为醋酸龙脑酯,常见混伪品长序砂仁主成分则为樟脑,印度砂仁主成分为油酸,其它混伪品小豆蔻、爪哇白豆蔻等分别以松油醇、桉油醇等为主。

还以道地产区广东省阳春县主产的10批阳春砂药材为基准,对比不同产地引种的阳春砂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

结果从阳春砂药材挥发油GC指纹图谱中提取9个共有峰,并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相似度的比较。

阳春砂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中各成分均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可作为阳春砂药材质量评价的专属性的指纹图谱,并以此评价不同产地阳春砂的品质。

并探讨云南引种阳春砂与阳春砂主要成分挥发油的药理活性。

结果云南引种阳春砂的挥发油均有剂量依赖性的止泻作用,其中剂量为270mg/kg作用较明显;镇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两者对兔离体空肠自发活动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云南引种阳春砂与阳春砂药理活性无明显差异。

另外比较了砂仁及其常见混淆品长序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鉴定了48种化合物。

砂仁及长序砂仁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基本相似,但其所含的主要成分醋酸龙脑酯和樟脑的比例完全不同,砂仁中醋酸龙脑酯的含量几乎是长序砂仁的3倍,而长序砂仁中樟脑的含量则几乎是砂仁的3倍,冰片的含量也远高于砂仁等,这些差异为分析长序砂仁可否代替砂仁药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王培训等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研究了姜科植物几种常见的中药材。

结果:

阳春砂与海南砂、绿壳砂、缩砂、草果、益智仁、白豆蔻、草豆蔻等常见的姜科近缘伪充品之间呈现明显指纹差异,呈现多态性的引物占所选的12.17%,根据这些多态性可进行鉴别。

不同产地的阳春砂RAPD指纹基本一致。

用NJ(Neighbor-Joining)软件进行分析,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揭示阳春砂与绿壳砂、海南砂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草豆蔻、草果等关系较远,此结果与传统的分类方法基本一致。

吴忠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正品砂仁(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及其混伪品的宏量与微量元素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依此鉴别正品砂仁与混伪品。

并能反映样品间的亲疏远近关系。

潘华新等从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中提取DNA,以核基因组通用引物ITS-1为引物进行扩增、纯化,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序。

结果:

各样品ITS-1序列长度均为248bp,但绿壳砂有7个碱基与阳春砂不同,海南砂有12个碱基与阳春砂不同。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矮砂仁,分布于云南南部富宁,纯系野生,资源少,功效与砂仁相似;

(2)红壳砂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资源较少,常混生于野生绿壳砂仁林中,果实芳香健胃,功效同砂仁;(3)三叶豆蔻,分布于广西,全草用于胃寒痛,风湿骨痛,跌打肿痛;果实广西民间药用,贺县称其为土砂仁;(4)海南假砂仁,分布于广东湛江、海南,野生,产量少,产品中偶见,果实行气,消滞;民间作砂仁药用,海南称其为土砂仁、海南土砂仁;(5)长花豆蔻,分布于广西龙州,广西民间作砂仁药用,称其为砂仁、土砂仁;(6)广西砂仁,分布于广西、贵州,野生种,果实理气开胃,消食安胎;广西民间药用,称其为砂仁或土草果,商品未见;(7)长柄豆蔻,分布于海南、广西,果实用于脘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胎动不安;广西民间药用,称其为砂仁、土砂仁;(8)九翅豆蔻,又名九翅砂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广西民间药用,称砂仁、土砂仁;(9)细砂仁,分布于广西,野生种,产量少,产地统称砂仁收购;果实用于脘腹冷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胎动不安;(10)疣果豆蔻,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民间作砂仁药用;果实用于脘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胎动不安;广西龙州称其为大砂仁,广东称菠萝砂、牛牿缩砂;(11)波翅豆蔻,分布于广西,果实用于脘腹胀痛;广西民间药用,称其为砂仁、土砂仁;(12)腐花豆蔻,广西民间药用,称砂仁、土砂仁;(13)甜砂仁,又名假砂仁、珠母砂,生于云南南部,常与绿壳砂仁混生,为绿壳砂仁的混杂品,也为进口砂仁中常见混杂品;其特征和海南假砂仁类似,但果实和种子多饱满,个体稍大;(14)香豆蔻,又名印度砂仁,分布于广西、云南、西藏墨脱;国外产于尼泊尔、孟加拉国及印度,销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朝鲜、新加坡等国,主要用作高级香料调味用;种子用于胃肠气胀,食滞,咽喉肿痛,咳嗽,肺痨;(15)长序砂仁,分布于广西、云南,野生种,产量少,广西民间药用,未见商品,品质较次;果实用于脘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胎动不安;广西宁明称其为土砂仁;(16)德保豆蔻,产云南,本品不供药用;

(17)竹叶山姜(姜科),分布于广西、贵州,果实在广西误作砂仁药用;(18)云南草蔻,又名滇草蔻、云南野砂仁,分布于云南、四川,四川乐山地区1985年起药用,曾一度用作兽药,当地称“大箭杆风”,年产量约100斤;(19)光叶云南草蔻,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20)距花山姜,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果实在广西民间误作砂仁药用;(21)华山姜,又名土砂仁、红豆蔻、建砂仁,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与山姜混收,但量不大;种子团(建砂仁)祛寒暖胃,燥湿,止呃;福建部分地区作建砂仁或红豆蔻入药,四川作土砂仁药用,广西民间误作砂仁药用;(22)香姜,分布于广西龙州、南宁、那坡、凌云,果实在当地误作砂仁药用;(23)密苞山姜,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果实温中散寒,止痛;广西误作砂仁药用;(24)红豆蔻,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25)桂南山姜;(26)山姜,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果实称土砂仁、建砂仁,用于胃寒腹泻,反胃吐酸,食欲不振;浙江、福建代砂仁药用,称建砂仁,福建收购量大,销外省市;四川乐山地区自1958年起作药用,当地习称“小箭杆风”,年产量数百斤;湖南称湘砂仁,福建、江西称土砂仁;日本称“依豆缩砂”;(27)靖西山姜;(28)草豆蔻,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29)长柄山姜,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果实用于脘腹冷痛,呃逆,寒湿吐泻;广西误作砂仁药用;(30)那坡山姜,分布于广西,以前曾被定为光叶云南草蔻,经董辉等分类学研究,从中分出;果实在当地作土砂仁药用;(31)高良姜,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32)益智,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河北、福建、四川、贵州、云南有栽培;果实用于脾虚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有将其掺入砂仁中混用的现象;(33)柱穗山姜,分布于广西,果实在当地误作砂仁药用;(34)多花山姜,分布于广西,种子用于胸腹满闷,反胃呕吐,宿食不消,咳嗽;果实在广西误作砂仁药用;(35)花叶山姜,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果实在广西误作砂仁药用;(36)箭杆风,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贵州称其为假砂仁;果实在四川以土砂仁入药,夹江县曾调销外县,年产量数百斤,广西民间作砂仁药用;根茎和全草民间用于治疗胃脘疼痛,跌打损伤等症;(37)球穗山姜,分布于广西、云南,种子用于感冒;果实在广西误作砂仁药用;(38)滑叶山姜,分布于广西、云南,果实行气开胃,在当地误作砂仁药用;(39)艳山姜,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果实在四川、贵州作土砂仁药用,行销省内部分地区,已收入四川省地方标准,年产量数千斤;(40)茴香砂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勐崙;(41)姜花,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云南称其为土砂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