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诗经七月.docx
《605诗经七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05诗经七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05诗经七月
七月豳風
序:
《七月》,陳王業也。
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也。
箋:
周公遭變者,管、蔡流言,辟居東都。
《七月》為“風”詩中最長者,凡88句,383字。
聞一多謂為“韻語的月令”。
七月流火,毛傳:
火,大火也。
流,下也。
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箋云:
大火者,寒暑之候也。
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將言寒,先著火所在。
九月授衣。
《詩集傳》:
“九月霜降始寒,而蠶績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禦寒也。
”一之日觱發bìbō,二之日栗烈。
毛傳:
一之日,十之餘也。
一之日,周正月也。
觱發,風寒也。
二之日,殷正月也。
栗烈,寒氣也。
(《釋文》:
栗烈並如字,《說文》作“䬆颲”。
《通釋》引《經義述聞》:
“一之日、二之日,猶言一月之日、二月之日。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箋云:
褐,毛布也。
卒,終也。
此二正之月,人之貴者無衣,賤者無褐,將何以終歲乎?
是故八月則當績也。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
(《夏小正》:
“二月有鳴倉庚。
”“二月采蘩。
”)同我婦子,饁彼南畝。
田畯至喜。
(畯,《說文·田部》:
“農夫也。
”段注謂田畯爲主農之官,又名田,又名畯,又名農,又名田大夫。
死則爲神,受祭。
”)
七月火星向西移,九月安排做冬衣。
冬月北風嗖嗖吹,臘月寒氣襲骨髓。
粗布衣裳沒一件,怎麽熬過這一年?
正月趕著修農具,二月動身去種地。
老婆孩子齊動員,送飯送菜到田地。
田官老爺笑嘻嘻。
《詩經》時代——“觀星定曆、觀象授時”: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大火,心宿二。
夏曆五月黃昏現東北天空,此後每月南移30º,六月底到達正南,七月又西流,中旬偏移10º左右,即此時也。
’農夫之辭也;‘三星傳-參宿三星,箋-心宿三星,朱文鑫(《天文考古錄·唐風三星說》-參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
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子曰:
月離于畢必滂沱矣’,戍卒之作也;‘龍尾尾星也伏辰左傳僖公五年:
童謠云“丙之晨,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顧炎武《日知錄》卷三)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夏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商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周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備註
冬至
春日
觱發bìbō陸德明《毛詩音義》:
觱發,音必。
《說文·仌部》:
“滭,滭冹,風寒也。
《詩》曰:
‘一之日滭冹’。
”釋“風寒冷”為長。
又:
《小雅·采菽》:
觱沸檻泉,言采其芹。
毛傳:
“觱沸,泉出貌。
”《說文》作畢發。
(發,幫月;沸,幫物)《廣韻》有“畢沸”,《說文》:
“沸,畢沸,濫泉。
”段注:
“《爾雅·釋水》:
‘濫水正出’,正出,湧出也。
”
栗烈,上古liet(質)liat(月),凜lim(侵)冽(月)。
栗又通裂。
《豳風·東山》: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鄭箋:
“栗,析也。
古者聲栗裂同也。
”
于:
①為,修理。
②詞頭。
P.469
舉趾:
一說耕以足推。
趾:
本義為“止,止止,足也。
”引申為山腳(阯),牆角(趾),地墓(址)。
按:
腳趾原亦作指,《史記·高祖本紀》:
“乃捫足曰:
‘虜中吾指。
’”
南畝:
《經典釋文》引《韓詩》:
“東西耕曰衡。
”“南北耕曰由。
”《小雅信南山》: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孔穎達疏:
“成二年左傳曰: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故《詩》曰: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是於土之宜,須縱須橫,故或南或東也’”則東西耕為東畝,“東西壟”,南北耕為南畝,“南北壟”。
農田南北壟居多,故泛稱農田為南畝。
喜,一作饎,酒食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女執懿筐,(懿,《說文·壹部》:
“專久而美也。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毛傳:
“倉庚,離黃也。
懿筐,深筐也。
微行,牆下徑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鄭玄箋:
“載之言則也。
陽,溫也。
……柔桑,稚桑也。
蠶始生,宜稚桑。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毛傳:
“遲遲,舒緩貌也。
蘩,白蒿也,所以生蠶。
祁祁,衆多也。
”集傳:
“白蒿也。
所以生蠶。
今人猶用之。
蓋蠶生未齊,未可食桑,故以此啖之也。
”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毛傳:
“傷悲,感事苦也。
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
殆,始。
及,與也。
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時出,同時歸也。
”箋云:
“春女感陽氣而思男,秋士感陰氣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
悲則始有與公子同歸之志,欲嫁焉。
女感事苦而生此志,是謂《豳風》。
”公子者,公女也。
(《公羊傳·莊公元年》:
“主王姬者,則曷爲必爲之改築?
於路寢則不可,小寢則嫌,群公子之舍則已卑矣。
”何休注:
“謂女公子也。
”又《昭公三十一年》:
“孝公幼,顔淫九公子於宮中,因以納賊。
則未知其爲魯公子與,邾婁公子與?
”)朱熹集傳:
“故其許嫁之女,預以將及公子同歸,而遠其父母爲悲也。
”
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該做棉衣裳。
春天太陽暖洋洋,黃鶯鳥兒叫得響。
農家女兒提深筐,順著小路走得忙,伸手摘那柔嫩桑。
春天白晝漸漸長,採摘白蒿衆人忙。
採桑姑娘正發愁,只怕被迫跟著公子一起走。
微行:
《說文》:
“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
”行,周行,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
“行,象四達之衢,人之所行也。
”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
“古之行字或省其右作彳,或省其左作亍,許君誤認爲二字者,蓋由字形傳寫失其初狀使然。
”徙,徙也。
街,四通道也。
衖xiànglòng、衕,通街也。
衝,交道也。
爰:
《爾雅》:
“爰,于也。
”《邶風·擊鼓》:
“爰居爰處。
”鄭箋:
“爰,於也。
”則“於i(u)a于iua爰iuan”,魚元通轉。
按:
爰,《說文·爫又biào部》:
“引也。
從爫又,從于。
”李孝定謂“爰爰”象二人相引之形。
借作虛詞後又造援字。
祁祁:
衆多(課本據毛傳)。
《玉篇》多也。
《廣韻》盛也。
《小爾雅》《集韻》大也。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毛傳:
“薍爲萑,葭爲葦。
豫畜萑葦,可以爲曲也。
”蠶月條桑,鄭箋:
“條桑,枝落采其葉也。
”孔疏:
“條其桑而采之,謂斬條於地,就地采之也。
”集傳:
“枝落之采其葉也。
”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毛傳:
“斨,方銎也。
遠,枝遠也。
揚,條揚也。
角而束之曰猗。
女桑,荑桑也。
”七月鳴鵙,八月載績。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毛傳:
“鴂,伯勞也。
載績,絲事畢,麻事起矣。
玄,黑而有赤也。
朱,深纁也。
陽,明也。
祭服玄衣纁裳。
”
七月火星偏向西,八月蘆葦割下來。
養蠶之月剪桑樹,柴刀斧子雙手擧,砍掉桑樹長枝幹,把那嫩葉摘下來。
七月伯勞叫嘰嘰,八月織布把麻績。
黑黃二色都染成,朱紅色的最艷麗,獻給公子做好衣。
斨:
橢銎qiōng曰斧,方銎曰斨。
《幽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銎qiōng,斤斧穿也。
(說文)
載績:
毛傳:
“載績,絲事畢而麻事起矣。
”載,開始。
哉。
《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載玄:
則。
又載笑載言,動詞詞頭,p.469。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穫,十月隕蘀。
毛傳:
“不榮而實曰秀葽。
葽,草也。
蜩,螗也。
隕,墜;蘀,落也。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
言私其豵,獻豣於公。
毛傳:
“纘,繼,功,事也。
豕一歲曰豵,三歲曰豜。
大獸公之。
小獸私之。
”
四月遠志開了花,五月蟬兒叫知知。
八月忙把莊稼收,十月草木葉落地。
冬月上山打貉子,還得剝取狐狸皮,獻給公子做皮衣。
臘月大家聚一起,繼續打獵習武藝。
一嵗小豬歸自己,三嵗大豬獻公爺。
秀葽:
《爾雅·釋草》:
“木謂之華,草謂之榮。
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榮而實者謂之實。
”
蘀tuò,《說文》:
“艸木凡皮葉落,陊(墮)地為蘀。
”《鄭風·蘀兮》:
“蘀兮蘀兮,風其吹女。
”毛傳:
槁也。
于貉,動詞詞頭。
然“三之日于耜”p.496﹝8﹞,于,為(修理),若依此,則于貉應是“為(獵取)貉”。
下文“晝爾于茅”p.499﹝7﹞,往。
同,指(在打獵之前)會合衆人。
即“同我婦子”之“同”。
纘,《說文》,纘,繼也。
繼,續也。
續,連也。
豵,豣,《周禮·夏官·大司馬》:
“一歲為豵,二歲為豝,三歲為特(本義“牛父,未閹割的牛”),四歲為肩,五歲為慎。
”《毛傳》:
“豕,一歲曰豵,三歲曰豜。
大獸公之,小獸私之。
”
公:
《禮記曲禮下》:
“自稱于諸侯曰‘天子之老卿老,上卿’,于外曰公,于其國曰君。
”《左傳》昭公七年: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漢書·食貨志》:
“在野曰廬,在邑曰里。
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於邑。
”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毛傳:
“穹,窮。
窒,塞也。
向,北出牖也。
墐,塗也。
庶人蓽戶。
”鄭箋:
“爲此四者以避寒。
”箋云:
“曰為改歲者,歲終,而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當避寒氣,而入所穹窒墐戶之室而居之。
”孔疏:
備寒而云墐戶,明是用泥塗之,故以墐為塗也。
所以須塗者,庶人蓽戶,《儒行》注云:
“蓽戶,以荊竹織門。
”以其荊竹通風,故泥之也。
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五月蝗蟲彈腿叫得響,六月振翅的是紡織娘。
七月蟋蟀在野地,八月跳到屋簷裏,九月又在門口叫,十月鑽入我床底。
熏出老鼠堵窟窿,北窗封死門凃泥。
唉!
我的老伴兒和孩子,就算這樣過大年,住進這所破房子裏。
莎雞:
《爾雅翼》:
“莎雞,一名捘雞,一名酸雞。
”《爾雅》:
螒hàn,天雞。
郭璞注:
“小蟲,黑身赤頭。
一名莎雞,又曰樗shū鳩。
”《廣雅》:
“樗鳩,樗雞也。
生樗木上,六月更出,飛而振羽,索索作聲。
”
向,毛傳:
“向,北出牖也。
”《韓詩》:
“北向窗也。
”塞向墐戶,孔疏:
“蓽戶以荊竹織門,以其荊竹通風,故泥之也。
”
曰iuat:
語氣詞或詞頭。
曰iuat聿iut於i(u)a于iua爰iuan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剝棗,十月穫稻。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毛傳:
“鬱,棣屬,剝,擊也。
眉壽,毫眉也。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
毛傳:
“壺,瓠也,叔,拾也。
苴,麻子也。
樗,惡木也。
”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六月吃鬱李和葡萄,七月煮葵菜和大豆。
八月打下樹上棗,十月收穫田裏稻。
冬天釀成好春酒,敬給老人祝長壽。
七月採瓜當飯吃,八月又把葫蘆摘,九月麻籽來充飢。
又挖苦菜又砍柴,農夫才能揭鍋蓋。
亨,吳大澂《古籀補》謂象宗廟形。
亨享烹,古籍通用。
剝,通攴,打。
《說文》:
“攴,小擊也。
”
介keat通匄(丐之異體),求。
丐kat
壺,通瓠,葫蘆。
叔,(課本)拾取。
《說文》:
“叔,拾也。
從又尗聲,汝南名收芌爲叔。
尗寸,叔或從寸。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係考釋》謂“叔叔字……以金文字形而言,實乃從又持弋以掘芋也。
”
荼,茶,古同字。
薪,新新,《說文》:
從斤析木,辛聲。
九月築場圃,毛傳:
春夏為圃,秋冬為場。
箋云:
場圃同地耳,物生之時,耕治之以種菜茹,至物盡成熟,築堅以為場。
十月納禾稼。
黍稷重穋,毛傳:
“後熟曰重,先熟曰穋。
”(陸德明釋文:
先種後熟曰重,又作“種”,音同。
又:
“穋,本又作稑。
”《說文·禾部》:
“稑,疾熟也。
從禾,坴聲。
穋,或從翏。
”則“穋”乃“稑”之異體。
)禾麻菽麥。
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毛傳:
“入爲上,出爲下。
”鄭箋:
“既同,言已聚也。
可以上入都邑之宅,治宮中之事矣。
於是時男之野功畢。
”晝爾于茅,宵爾索綯。
毛傳:
宵,夜。
綯,絞也。
箋云:
爾,女也。
女當晝日往取茅歸,夜作絞索,以待時用。
(魯詩:
言教民晝取茅草,夜索以為綯。
……及爾閒暇,亟而乘蓋爾野外之屋。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毛傳:
乘,昇也。
箋云:
亟,急。
乘,治也。
十月定星將中,急當治野廬之屋。
其始播百穀,謂祈來年百穀於公社。
九月筑好打穀場,十月糧食進穀倉:
高粱黃米早晚穀,禾麻豆麥全停當。
可憐我們莊稼漢,地裏活兒剛剛完,又給老爺修公房。
白天野外割茅草,夜裏還得搓草繩。
趕快上房修好屋,準備開春把地種。
索索,字形象雙手搓繩。
其,謂一之日。
二之日鑿冰沖沖,毛傳:
“冰盛水腹,則命取冰於山林。
”(腹,一作復)三之日納于淩陰。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毛傳:
“兩樽曰朋,饗者,鄉人以狗,大夫加以羔羊。
”鄭玄箋:
“十月民事男女俱畢,無饑寒之憂,國君間於政事而饗群臣。
”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毛傳:
“公堂,學校也。
觥,所以誓衆也。
疆,竟也。
”箋:
上章備寒,故此章備暑。
后稷先公禮教備也。
……十月,民事男女俱畢,無饑寒之憂,國君閒於政事而饗群臣。
……於饗而正齒位,故因時而誓焉。
飲酒既樂,欲大壽無竟,是謂《豳頌》。
臘月鑿冰咚咚響,正月搬進窖裏藏。
二月早朝行祭禮,獻上韭菜和羔羊。
九月霜天氣候涼,十月清掃打穀場。
兩壺米酒大家嘗,再殺一只小羔羊。
大家登上公爺堂,雙手捧起牛角觥,祝一聲“萬壽無疆”!
獻羔,《禮記·月令》:
“仲春之月,……天子乃鮮羔開冰,先薦寢廟。
”鄭玄注:
“鮮當爲獻,字之誤也。
獻羔,謂祭司寒也。
”
肅霜,王國維《觀堂集林·“肅霜”、“滌場”說》:
朱熹曰:
“肅霜,氣肅而霜降也。
滌場者,農事畢而掃場地也。
”或曰滌場,滌蕩也,則為肅清之義,詩謂“九月之氣清高顥白而已,至十月,則萬物搖落無餘矣”。
朋酒斯饗,毛傳:
“兩樽曰朋。
饗者,鄉人飲酒。
”
附錄(未校訂)
《毛诗正义》二十卷(07-10)[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卷八(八之一)
◎豳七月诂训传第十五(○陆曰:
豳者,戎狄之地名也。
夏道衰,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而出居焉。
其封域在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於汉属右扶风郇邑。
周公遭流言之难,居东都,思公刘、大王为豳公,忧劳民事,以此叙己志而作《七月》、《鸱》之诗。
成王悟而迎之,以致太平,故大师述其诗为豳国之风焉。
)
豳谱(豳者,后稷之曾孙曰公刘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今属右扶风邑。
○正义曰:
《周本纪》云:
“后稷卒,子不立。
卒,子鞠陶立。
率,子公刘立。
”是公刘为后稷之曾孙也。
《生民》云:
“即有邰家室。
”《本纪》云:
“舜封后稷于邰。
”公刘因封不改,故知公刘自邰而出也。
《公刘》之篇说公刘为狄迫逐而徙居,经云:
“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本纪》称公刘在戎狄,知豳是戎狄之地名也。
《汉书·地理志》云:
“右扶风郇邑县有豳乡,《诗·公刘》所邑。
”是汉时属扶风郇邑也。
言自邰而出者,杜预云:
“豳在新平漆县东北,邰今始平武功县所治城是也。
邰近而豳远,从内出外,故言出。
”○公刘以夏后大康时失其官守,窜於此地,犹修后稷之业,勤恤爱民,民咸归之,而国成焉。
○正义曰:
《国语》云: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弃稷弗务。
我先王不用失其官,而自窜於戎狄之间。
”韦昭云:
“豳西近戎,北近狄。
”《周本纪》亦云“不奔戎狄之间”。
此云公刘窜於此地者,案此《公刘》之篇说公刘迁豳事皆详悉,自邰徙豳,必从公刘始矣。
盖不之时已窜豳地,尚往来邰国,至公刘而尽以邰民迁之也。
《本纪》云:
“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是也。
定国於豳,自公刘始也。
韦昭注《国语》,以为不当大康之时,公刘乃不之孙,不应亦当大康之世。
而此云公刘以大康时失官守者,《周语》止云夏之衰也,不言始衰之主。
《书序》云“大康失邦”,则夏后之衰自大康为始,故系大康言之。
其实公刘豳,不当大康之世,郑据《外传》之文,取不之事以为说耳。
《本纪》云:
“公刘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
周道之兴,自此始也。
”又《公刘》之篇具述公刘居豳爱民之事,是民归之而成国也。
其封域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
○正义曰:
《禹贡》雍州云:
“荆岐既旅,原隰绩。
”是岐山、原隰属雍州也。
大王始入,居岐之阳,明豳在岐山之北。
《公刘》之篇说公刘居豳,度其原隰以治田,是豳居原隰之野。
至商之末世,大王又避戎狄之难,而入处於岐阳,民又归之。
○正义曰:
《诗·绵》传及《书传略说》皆有其事。
○公刘之出,大王之入,虽有其异,由有事难之故,皆能守后稷之教,不失其德。
○正义曰:
《本纪》云:
“公刘复修后稷之业。
古公复修后稷、公刘之业。
”是皆能守后稷之教,不失其德也。
《旱麓序》云:
“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
”而郑独言公刘、大王者,以周公之作《七月》,主意於此二人,故特言之。
成王之时,周公避流言之难,出居东都二年。
○正义曰:
《金》云: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国曰:
‘公将不利於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
‘我之弗辟,无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是周公避流言之模出居东都二年也。
《金》直云“居东”,不言“东都”。
周公避居,固当不出畿内,自然在东都。
於时实未为都,而云都,据後营洛而言之耳。
周公在东,实出入三年。
言二年,顺《金》之成文。
思公刘、大王居豳之职,忧念民事至苦之功,以比序己志。
○正义曰:
此释作《七月》之意也。
以公刘遭夏人之乱,大王有戎狄之难,或出或入。
其居豳之时,教民以蚕农为务,使衣食充足,忧念民事,有至苦之功。
由其积德勤民,子孙卒成王业。
周公既出居东都,恐王业毁坏,亦忧念民事,庶成周道。
其意与公刘、大王之志同,不得自言己身忧国之心矣。
无以发明己志,故作《七月》之诗,仰陈公刘、大王,以比己身,序己志。
知周公之作《七月》,其意必如此者,以序云:
“周公遭变故,陈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
”言遭变,是遭流言乃作也。
襄二十九年《左传》季札见歌《豳》,曰:
“美哉,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明在东都作之也。
《七月》之诗,非刺成王,非美成王,无故说先公之风化,陈王业之艰难,则是思念先公,用以比序己志也。
本诗周公所作,大师题之曰《豳》,明其然矣。
而先公在豳,凡经十世,知唯念公刘、大王者,以公刘初居豳之主,大王终去豳之君,俱是先公之俊,皆有事难之故。
周公身遭事难,追念处豳先君,明是念其俊者,故知周公所念,念此二人。
若然,大王既遭事难,能守后稷之教,乃在居岐之後。
周公思居豳之事,知其亦念大王者,《绵》篇说大王之德云: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言居豳之时,得民之意,民恋其德,故与俱迁。
明知思念豳事,其意亦及大王也。
郑於上句言周公居东二年,此句说其作诗之意,欲明《七月》之作,在此二年之中。
因《尚书》有二年之文,故言之耳。
非谓居东二年,始作《七月》也。
何则?
序云“周公遭变”即作,不应坐度二年,方始为诗。
《七月》之作,当是初出之年也。
後成王迎之反之,摄政,致大平。
其出入也,一德不回,纯似於公刘、太王之所为。
大师大述其志,主意於豳公之事,故别其诗以为豳国变风焉。
○正义曰:
《金》云:
“惟朕小子其新逆。
”是成王迎而反之,代成王治国政而致大平。
其出居东都也,其入摄王政也,常守专一之德,不有回邪,纯似公刘、大王之所为也。
周公作诗之时,有自比二人之意。
及其终得摄王政,其事又纯似之。
此诗用於乐官,当立题目,太师於是大述周公之志,以此《七月》诗主意於豳公之事,故别其诗,不合在周之风、雅,而以为豳国之变风焉。
此乃远论豳公为诸侯之政,周公陈之,欲以比序己志,不美王业之本,不得人周、召之正风也。
又非刺美成王,不得入成王之正雅。
周公,王朝卿士,不得专名一国。
进退既无所系,因其上陈豳公,故为豳之变风。
若所陈本非豳事,无由得系於豳。
周公事若不似,於理亦不可系。
此诗追述豳公,事又相似,故系之为宜也。
《春官·章》云:
“吹以歌《豳诗》。
”则周制之前,已系豳矣。
谓之变者,以其变风、变雅各述时之善恶,《七月》陈豳公之政,《东山》以下主述周公之德,正是变诗美者,故亦谓之变风。
《公刘》亦陈豳事,不系豳者,召康公陈公刘以戒成王,犹召穆公陈文王以伤大坏,主者意为雅,不得列为风也。
《鸱》以下,不陈豳事,亦系豳者,以《七月》是周公之事,既为《豳风》,《鸱》以下亦是周公之事,尊周公使专一国,故并为《豳风》。
故《郑志》张逸问:
“《豳·七月》专咏周公之德,宜在雅,今在风,何?
”答曰:
“以周公专为一国,上冠先公之业,亦为优矣,所以在风下,次於雅前,在於雅分,周公不得专之。
”逸言“咏周公之德”者,据《鸱》以下发问也。
郑言“上冠先公之业”,谓以《七月》冠诸篇也。
以先公之业冠周公之诗,故周公之德系先公之业,於是周公为优矣。
次之风後、雅前者,言周公德高於诸侯,事同於王政,处诸国之後,不与诸国为伦。
次之小雅之前,言其近堪为雅,使周公专有此善也。
此《豳诗》七篇,《七月》、《鸱》是出居时作,其馀多在入摄政後。
郑以为周公避居之初,是武王崩後三年,成王年十三也。
居东二年,罪人斯得,成王年十四也。
迎周公,反而居摄,成王年十五也。
七年致政,成王年二十一也。
故《金》注云:
文王十五生武王,九十七而终,终时武王八十三矣。
於文王受命为七年,後六年伐纣,後二年有疾,疾瘳,後二年崩,崩时年九十三矣。
周公以武王崩後三年出,五年秋反,而居摄四年作《康诰》,五年作《召诰》,七年作《洛诰》。
伐纣至此,十六年也。
作《康诰》时,成王年十八。
《洛诰》时,年二十一也。
即政时,年二十二也。
然则成王以文王终明年生也。
是郑辨武王崩及周公出入之事。
知然者,案《大戴礼·文王世子篇》云: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
”则武王之年,少於文王十四岁。
《文王世子》云:
“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武王既少文王十四岁,文王九十七而崩,知武王於时年八十三也。
《书传》云:
“文王受命七年而崩。
”是文王崩时,受命七年。
《尚书序》云:
“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作《泰誓》。
”案经《泰誓》上篇说武王观兵时事,是受命十一年。
《泰誓》下篇云:
“还归二年,而後伐纣。
”是伐纣之时受命十三年也。
文王崩,至十三年始伐纣,是崩後六年也。
《金》云:
“武王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是伐纣後二年有疾。
从文王之崩至武王有疾,积八年矣。
文王崩时,武王已八十三矣。
至此,则九十一也。
武王九十三而崩,故知瘳後二年崩也。
知周公以武王崩後三年出者,礼,君薨,百官已而听政於冢宰三年。
定四年《左氏》云“周公为太宰”,以右王室。
周公既为太宰,武王初崩,总摄王政,自是常事。
管、蔡不应流言,成王不应致疑。
明是三年丧毕,周公不授王政,故流言耳。
按《周书》武王以十二月崩,则崩後一年十二月期而练,二年十二月祥而祭除,崩後三年,管、蔡乃流言也。
《金》云:
“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国,周公乃告二公曰:
‘我之不辟,无以告我先王。
’”是周公於流言之年,避位而出,是武王崩後三年也。
《金》又云:
“周公居东二年,罪人斯得。
”注云:
“罪人,周公之属与知摄者。
周公出,皆奔。
二年尽为成王所得。
”言三年者,并数出年,是崩後四年也。
又曰:
“於後,公乃为诗。
”注云:
“於二年後也。
”上既言二年,又别言“於後”,明是二年之後也。
又曰:
“秋,大熟,未获。
”注云:
“秋,谓周公出二年之後明年秋也。
”此秋文承於後之下,於後既是二年之後,明此秋是二年之後,谓居东二年,武王崩後五年也。
《金》云“秋,大熟,未获”之下,即云“惟朕小子其新逆”,是周公即以其年反也。
周公将摄,出避流言,今成王自新迎之,明其反即居摄。
武王崩後五年,即是摄政之元年。
《书传》称周公摄政,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七年,致政成王。
言建侯卫,是封卫侯。
《康诰》论封卫之事,是四年作《康诰》也。
《召诰》论营洛邑成周之事,是五年作《召诰》也。
《洛诰》论致政成王之事,是七年作《洛诰》也。
郑言作《康诰》时成王年十八,作《洛诰》时二十一。
然则成王以文王终明年生,所以知者,《书传略说》云:
“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
孟侯者,於四方诸来朝,迎於郊。
”注云:
“孟,迎也。
”按《康诰》经云“王若曰孟侯”,则封康叔之时,成王年十八。
《书传》言周公摄政,四年建侯卫。
据孟侯之文,知摄政四年,成王年十八。
又摄政七年,成王年二十一也。
逆而推之,则知成王於摄政元年年十五,周公出年年十三,武王崩年年十岁。
计文王崩後十年,武王始崩,自然文王崩之明年生成王也。
由此而验之,故知成王年十三之时,周公初出居东二年。
十四之时,罪人斯得。
十五年之时,反而居摄也。
此谱言居东二年,思公刘、太王以比序己志,则《七月》之作,在出居二年之中,不知其作之在何年,当在《鸱》之前。
《鸱》之作,则在居东三年。
《金》云:
“居东二年,罪人斯得。
于後,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