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057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

《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作文体论教案.docx

写作文体论教案

寫作文體論教案

第一章散文寫作

教學目標:

讓學生瞭解古今散文文體的演變歷史,懂得散文的基本分類和新形態散文,學會散文寫作,能夠進行研究性學習和散文教學。

重點、難點:

散文內容和形式的特徵,隨意、家常的本質特徵下隱含的審美韻味。

追求較高的藝術境界和審美品質,用平常的題材,表現不平常的審美立意和藝術構思。

教學方法:

講授、討論、寫作實踐及網上學習、團隊學習相結合。

課時:

第一節散文概念分類及文體辨析

一、散文概念

(一)散文概念的歷史演變

1、古代散文概念

我國散文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但散文這一概念的出現較晚。

先秦兩漢更通行的概念是“文章”。

魏晉六朝時,又以“文”、“筆”區分:

有韻為“文”,無韻為“筆”;詩、辭、賦等稱為“文”;論辯、詔令、書信、碑誌等各種散體文章稱為“筆”。

當時駢文盛行,無論“文”、“筆”,都講究整齊,對偶、用典,過於追求形式美,影響了文意表達。

唐代韓愈、柳宗元發起“古文運動”,宣導恢復先秦兩漢的文章傳統,這時期的散文又稱為“古文”。

“散文”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南宋末年羅大經的文章中,到了清代才開始流行。

而這個概念,是為了區別於“駢文”而出現的,是指除韻文與駢文以外的那種不押韻、不重排偶的一切散體文章。

既包含了文學意義上的散文,也包括了非文學的文字,因而這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2、現代散文概念

“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以後,現代散文應運而生。

這一時期,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一大批思想文化巨人,在西方近代文學觀念的影響下,吸收西方隨筆的經驗,將我國古代散文中非文學的實用文章排除在外,力圖獲得一個純文學的散文概念,並與詩歌、小說、戲劇並列,成為文學大家族中的成員。

劉半農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首次明確了“文學散文”的新概念:

“所謂散文,亦文學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

”他認為:

文學為有精神之物,應“處處不忘有個我。

”其後不久,王統照第一次提出“純散文”的概念,強調散文的文學成分,能“使人閱之自生美感。

”後周作人發表《美文》,率先宣導美文創作,胡夢華髮表《絮語散文》,強調散文的美文學物質。

上面所提到的散文的各種稱謂,也就是我們今天通行的狹義散文。

但隨著時代變化,散文的內涵和外延又開始拓寬,雜文、通訊、報告文學相繼盛行,成就輝煌。

所以,現代散文仍然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了通訊、特寫、報告文學、速寫、雜文、回憶錄、傳記、收信等等。

3、當代散文概念

建國以後,關於散文有過幾次較大規模研討。

一次是60年代初“筆談散文”,一次是80年代初“復興散文”。

第一次研討中,作家徐遲提出“狹義、廣義散文概念。

”而秦牧則提出:

散文領域是海闊天空的,不屬於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短文都屬於散文。

這就是文化革命前一直流行的“大散文”概論。

1981年,《文藝報》召開散文創作座談會,會議指出:

散文比別的文學樣式同人們的關係更密切一些,它是培養和訓練青少年文字能力的有效工具;像畫中的素描,是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必須訓練的基本功,也是從事一切文學寫作活動的基本功。

可見,八十年代的散文概念仍然比較寬泛,人們對散文的概念越來越趨向於綜合性和模糊性,最終導致九十年代“大散文”的盛行,一度沉寂的散文領域湧動著引人注目的藝術變革潮流,出現了多種理論和實踐,如新潮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藝術散文等。

因此,當代散文概念仍然是有爭議的。

到目前為止,尚無人們普遍認可的概念界定和概括。

但一些基本問題和主要方面人們已達成共識。

當代散文比現代散文更純粹了。

(雜文、報告文學、史傳文學、科譜小品等一些邊緣文體陸續分離)。

二、散文分類

(一)根據內容不同:

(二)根據傳播媒介不同:

三、散文辨析

(一)散漫中的統一

1、散文辨析:

平平淡淡從從容才是真

當然,這裏指狹義的散文。

(淨化文體劉)

英國人稱散文是一種對讀者有感染性的談話。

美國作家皮德遜:

散文的含義應該說它是一篇短文,少則一頁,多則二三十頁,上天下地,幾乎無所不談,所採取的是一種現身的說法,隨隨便便,毫不鋪張的方式。

一篇散文要有發人深省的力量,但態度不能道貌岸然;它所涉及的問題,剛剛達到哲學的邊緣,卻又毫無系統。

它必須是一種散漫中的統一。

(散文的片斷性過程的非連續性。

不完全的統一。

)筆斷意連,有限的統一,若斷若續的統一。

泰戈爾認為,格律就是詩的兩岸,把詩意限定住了,使它流的時候流得曲折,流得美。

散文像什麼呢?

散文就像漲大水時候的沼澤,兩岸被淹沒了,一片散漫。

(沼澤的岸呢?

藏在水下了,統一,要知道岸在何處,水的散漫不是隨意漫流,也有所限制)。

二、散文與其它文學形式之比較

李廣田:

如把一個散字作為散文的特點,那麼就應當給小說一個“嚴”字,而詩則給它一個“圓”字。

如果把散文比作行雲流水,那麼,小說就是精心結構的建築,而詩則為渾然無跡的明珠。

高爾基:

在我看來散文比詩還難,它需要特別的敏銳的眼力,需要有洞察力,要能看到和發現別人所沒有看到的東西。

李廣田:

1943年《談散文》

詩人可以誇張,誇張了還令人不感到誇張,散文則常常是老實樸素,令人感到日用家常。

散文的長處大概在於自然有致,而無矜持的痕跡,自然有致。

寫散文,實在很近於自己心裏說自家事,或者對著自己人說人家的事情一樣,常常隨隨便便,並不怎麼裝模作樣。

耳環、禮幅的位置。

掀蓋頭,入獄《錯後之戀》送雞絲、拉板車、打酒。

我以為它很像一條河流,它順了壑穀,避了丘陵,凡是可以注處它都流到,而流來流去卻還是歸入大海,就像一個隨意散步一樣,散步完了,於是回到家裏去。

(真正散文是充滿著詩意的,就像蘋果飽含著果汁一樣。

蘇·巴烏斯托夫斯基)

馮驥才:

一個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散文。

一個人忽然被推到水裏——就成了小說。

一個人給大地彈射到月亮裏——那是詩歌。

小說是想出來的,詩歌是蹦出來的,那麼散文呢?

它好像天上的雲,不知由何而來,不知何時生成。

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藍天。

你一仰頭,呵呵,一些散文片斷仿佛片片的白雲,已然浮現出來了。

散文在於辨析毫釐、精細。

(散文,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比詩、小說地位更為顯赫。

吳喬:

詩是把米釀成酒,把客觀對象的形態和性質都變了;而散文是把米煮成飯,客觀對象性質變化有限。

《沁園春雪》和秦牧散文:

秦嶺以北的華山,東北等左右一千多裏的土地上,不均勻地覆蓋著一層絨雪,待天一亮,雪水融化,又凝結,這樣在一天一夜之間,就結成一層薄冰,太陽一照,光閃閃的。

馬拉美:

詩是舞蹈,散文是漫步。

(普通特徵)(個體特徵)

(想像佔優勢)(寫實佔優勢)

賀敬之——一頭撲進親人懷(感覺變異,想像虛擬)——我被人群蜂扔著向大街走去……(仔細刻劃)。

詩像寫意畫,散文就像工筆劃。

第二節散文的藝術特徵

一、關於散文藝術特徵的觀點介紹評析

在各種版本的教材、專著及論文中,散文的特徵被多方面闡釋,有傾向於傳統的觀念,有傾向於新潮的觀點。

(一)由牛炳文、劉紹本主編,學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現代寫作學新稿》認為:

散文的特徵有四:

1、抒寫真情。

認為散文是主情的藝術,同詩歌一樣,側重於抒發情感和表現內心體驗。

但抒情之濫也是有目共睹,所以,有人提出零度抒情。

(朱自清散文)

2、自由靈活。

是指散文文體自由靈活,選材廣泛,行文自由,筆法靈活。

這一點和我們現在用的教材《教程》中散文特徵第一、三點相似,已是定論。

(餘秋雨散文)

3、紙短韻長。

篇幅很小,韻味無窮。

這一點我們已討論過,關鍵不在長短,而在內蘊。

(周作人的散文確實短小,但不是唯一標準,餘秋雨散文有的就很長。

(四)語言優美。

凝練——傳神——和諧

這點我們也討論過,“優美”無法涵蓋散文的語言特徵。

我們認為散文的語言是多種風格共存的(碧野、朱自清、餘光中、孫犁)

總體來看,這本教材的觀點較為傳統。

二、我們目前採用的教材,董小玉主編

2006年6月版,有一定的新意。

(一)選材的生活化與廣泛性

選材廣泛已經論述。

作者認為散文最容易將人們的日常生活化為文學藝術,而且提出散文形象主要是寫實性意象,既逼真又直接,作者又強調散文,意象再現與表現並舉的特徵。

再現(客觀描慕)表現(主觀感覺)。

一般來說,詩歌偏重於表現,小說偏重於客觀再現,散文兩者並重。

作者的觀點基本上是立得住的。

但有一點值得商榷,散文的再現並非沒有一點虛構,這一點我們也已討論過。

(二)情境的個性化與主觀性

其實個性化、主觀性也是所有文學文體的共有特徵,作家總是想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獨特的,帶有鮮明個性和強烈的主觀色彩的審美感受、審美創造。

而散文的個性化關鍵在於散文處處不忘有個我,使散文烙上鮮明的個性色彩。

(三)表達的自由化和靈活性

這一點我們已討論過。

但這裏對於散文語言的表述是很準確的,它認為散文語言主客觀並存、表現再現共存,既平實又有文采,自由舒暢,兼收並蓄。

三、《華文寫作線上》湛江師院祝德純先生,也論及散文特徵,他認為散文特徵有四:

(一)形神兩旺,這是散文的本質特徵。

(二)見情見性,這是散文氣韻特質。

(三)啟心益智,這是在強調理趣。

(四)多姿多彩的語體特徵:

本色天然,自由率真;

濃墨重彩,金聲玉振;

標新立異,活躍靈動;

概括得也有特點。

四、福建師大潘新和人民教育出版教授《高等師範寫作三能教程》中認為,散文的特徵是縱情寫趣,而且淡化情節,弱化衝突(敘事特徵)。

我認為,縱情的縱字用得並不準確,作者自己也說散文在抑制著感情的強度,寫的是常態情感,顯然這是矛盾的。

五、孫紹振先生《文學創作論》(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在提到散文審美規範時認為:

在散文中強調的是特殊差異性,他舉了朱自清《梅雨譚的綠》,荷葉、碧玉、西湖——秦淮河:

類比。

散文家比詩人要細膩精緻,辨析毫釐。

六、周姬昌主編《寫作學高級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版)在概括散文藝術特徵時指出:

散文的藝術特徵:

(一)寫實。

描寫實人、實事、實物、實情。

提倡散文傳統。

(二)情真。

忌假。

(三)意隨。

形散。

思緒如行雲流水。

題材廣泛,聯想豐富——散。

(四)筆活。

表現手法多變化,人稱也有變化。

第一人稱為主。

藝術手法、象徵、暗示結構變化。

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繆斯》。

他自己也說,自己在散文藝術上的進境,竟然超前了詩藝。

中西各壁,多元苦生。

二、教師的觀點

我對於散文藝術特徵的觀點

(一)文中有我所體現的鮮明突出的個性特徵。

這是散文文體一個獨特的現象。

餘光中:

聽那冷雨;

(二)選材、表達所呈現的開放性、多元性、靈活性特徵。

餘秋雨:

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行者天疆、千年一歎、霜冷長河。

(三)感情、理性與趣味的完美融合。

餘光中:

給莎的一封回信、我的四個假想敵

請每個小組總結出自己的散文特徵:

在大會交流。

《水邊的故事》組內交流評價標準:

分數:

程式

關於散文的現代藝術特徵

——餘光中先生的散文觀

一、講究彈性,密度和質料:

文本藝術表現特徵

蜚聲海內外的臺灣文化名人餘光中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翻譯家、教授,詩歌成就很高,但許多人認為,他的散文創作,不論從風度到氣質,從格局到技巧,都不在詩歌成就之下。

他自己說,他是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他的散文更現代,更新派,更先鋒。

“故國之思,家國之憶”形成他的文化鄉愁散文。

博大、精深、高遠、廣闊。

餘光中先生是一位散文的革新者,提出了許多散文革新的新主張。

在《剪掉散文的辮子》一文中指出:

我們生活於一個散文的世界,而且往往是二三流的散文。

我們用二三流的散文談天,用四五流的散文演說,複用七八流的散文訓話。

他分析了目前中國的四種散文:

(一)學者的散文

這一類型的散文限於較少數的作者。

錢鐘書、李敖、梁實秋、其特點是融合情感、智慧和學問,能夠反映一個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心靈,往往令讀者心曠神怡,既羨且敬。

但“這種散文,功力深厚,且為性格、修養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完全無法作偽。

”並不是每人學者都能達到這樣美好的境界。

學得不到家,往往淪幽默為滑稽,諷刺為罵街,博學為炫耀。

他把這些不幸的一類散文又分為洋學者散文和國學者的散文。

洋學者散文內容往往得未經消化的什麼什麼主義、派別、形式往往是情人的喃喃空洞冗長。

國學者的散文不文不白,不痛不癢,夾纏難讀,恍若置身白鹿洞中,聽朱老夫子的訓話。

乏味之極,而目可僧。

(二)花花公子的散文

這一類型的散文到處都是,翻開任何刊物,我們立刻可以拾到這種華而不實的紙花。

這類作者,上自名作家,下自初中女生,簡直車載斗量,而且可以開十個虛榮市,一百個化妝舞會。

已經氾濫了整個文壇。

像一袋包裝俗豔的糖果,一味地死甜。

傷感,加上說教,是這些花花公子的致命傷。

(三)浣衣婦的散文

花花公子的散文太濃,太花,而浣衣婦散文的毛病卻在太淡、太素,洗得乾乾淨淨的,毫無毛病,也毫無引人入勝的地方。

這些作者像有潔癖的老太婆,又都是散文世界的清教徒。

(四)現代散文

這一類散文是講究彈性、密度、質料的新散文。

這裏的彈性、密度、質料是現代散文文體藝術表現的重要特徵。

1、彈性

彈性是指這種散文對於各種語氣能夠相容並包融和無間的高度適應能力。

文體和語氣愈變化多姿、散文的彈性愈大;彈性愈大,則發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至於迅速僵化。

對於彈性的理解,我們可以從餘光中散文創作的探索與實驗找到答案。

彈性:

看重行文的語體形態,不僅注意句式的長短互補,節奏的張弛有致,音調的輕重相間,而且還講究各種語言的兼熔並鑄,即:

以自然生動的白話文為基調,適當引入文言的嚴整簡約。

西語的長而不亂,俚語的親切鮮活,實現散文敘述的多樣性和彈性。

(表達)

2、密度

密度是指這種散文對於美感要求的份量;份量愈重,當然密度愈大。

密度在餘先生的散文創作中,是指意象、情境的營造,豐富內涵和意蘊想像、通感的展開,啟人心智。

增強審美密度。

餘光中散文語言賞析:

印第安人的落日熟透時,自摩天樓的窗前滾下。

龍種流落海外,詩經蟹行成萊文。

長途巴士沉沉地自遠方來,向遠方去,一若公路起伏的鼾息。

《消遙遊》

3、質料

質料是指構成全篇散文的個別的字或詞的品質。

這種品質幾乎在先天上就決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低。

質料,實際上是對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的追求,無論對語義、語感、聲調、修辭、卻堅持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千方百計發掘語言潛能,達到表現的極致,提升散文的質料。

《聽聽那冷雨》:

簡介

我嘗試著把中國的文字壓縮、錘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擾,折來且疊去。

二、提倡散文感性、知性的完美融合

現代散文的第二個特徵,就是宣導散文感性與知性的完美統一。

(一)關於感性與知性

1、感性

指作品中處理的感官經驗。

他解釋說,如果在寫景、敘事上能夠把握感官經驗而令讀者如臨其景,作品就稱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於臨場感。

一位作家若能寫景出色,敘事之功已經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隨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

得有點詩人的本領,小說家的才能。

巧比妙喻,奇想妙悟

《登樓賦》意象、隱喻、象徵

紐約是一只詭譎的蜘蛛,一只貪婪無厭的食蟻獸,一盤糾糾纏纏敏感的千肢章魚。

《蒲公英的歲月》

當他走後,人們還會咀爵他的名字,像一枚清香的橄欖,只是橄欖樹已不在這裏。

還得善於捕捉意象,安排聲調,關於感性,餘光中認為應該有兩種解釋:

狹義的感性指感官經驗的具體表現。

廣義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散文聲調、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產生的魅力。

感性之美不一定限於寫景、敘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於議論的字裏行間。

2、知性(智慧與思想,心念與感悟)

就是知識與見解。

他說,知識是靜態的,被動的,見解卻高一層。

見解動於內,是思考,形於外,是議論。

議論要有層次,要有文采,才能縱橫生風。

散文的知性不同於議論文,畢竟不宜長篇大論,不能刻板而露骨。

散文的知性應該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學的刻意炫誇。

(二)感性與知性的完美融合

餘光中談到:

說也奇怪,知性在散文裏往往要跟感性交融。

他舉了《丘遲與陳伯之書》,作者對於叛將曉之以義,動之以情,戒之以史。

知性很強,也有最富感性的一段: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感性與知性:

《從母親到外遇》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

香港是情人,真性情的混血美人。

歐洲是外遇。

海峽雖然壯麗,卻像一柄無情的藍刀,把我的生命剖成兩半,無論我寫多少懷鄉的詩,也難將傷口縫合。

母親與妻子不斷爭辯。

夾在中間的亦子亦夫感到傷心。

我早就是中國人了,華夏河山,人民文化,歷史都是我與生俱來的家當,我怎麼當卻當不掉的,而中國的禍福榮辱也是我鮮明的胎記怎麼消除也不能消除的。

他講,把散文分為知性與感性,往往失之武斷。

許多出色的散文,常見知性中含有感性,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兩者之合,而非兩者之分。

旗杆——知性(硬)旗幟——感性(軟)

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須兼有心腸與頭腦,善於“軟硬兼施”、“情理兼修”。

他認為《遊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比起來,蘇軾文章感性強型,如臨其境,後文的議論有感而發,王安石文章感性平淡,未能深入甚境,後文的議論滔滔有點無端而發。

蘇文感性知性融洽,王文感性嫌弱,襯不起知性。

關鍵是兩者兼擅與融合

現代感性文章,餘光中極力推舉朱光潛先生,一位美學家。

現代感性文章,他首推徐志摩。

善於抒情寫景,但每逢說理,便顯得不夠透徹練達。

陸蠡,《囚緣記》即使是學者散文,也要經營知性與感性,更常出入情理之間。

捕捉情理之間那一份情趣、理趣。

我個人認為,散文的知性與感懷的融合,離不開審美趣味,令讀者愉悅,能夠引人入勝,有足夠的吸引力。

當然,一篇散文,感性與知性各有側重,也屬正常。

餘認為,梁實秋偏重情趣,錢鐘書偏重理趣。

餘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

很準確。

《文化苦旅》。

餘光中把散文的功能分為六項:

抒情、說理、表意、敘事、寫景、狀物。

情、理、意、事、景物六項之中,前三項抽象而帶主觀,後三項縣體而帶客觀。

如果一位散文家長於處理前三項,而拙於後三項,他未免太欠缺感性,顯得空泛。

如果他老在後三項裏打轉,則他似乎欠缺知性,過分落實。

大陸20年,香港12年,美國4年,遊歷歐洲多國。

三.宣導散文題材與精神的現代化

餘光中在他的散文寫作實踐中,以現代人的目光、意識和藝術手法,描寫現代社會的獨特景觀和現代生活的深層體驗,努力成就散文的現代審美風範。

在散文創作上,許多散文家的思維意識還受制於農業文明,多寫田園山野,習慣回望人生,而對於都市景觀、科技文明、現代生活、人的全新生態與心態,卻很少涉及,使散文缺少現代氣息、現代品格。

餘光中的散文,在題材和精神方面,洋溢著現代氣息、現代品質、反映出他強烈而自覺的現代性追求。

他的散文有高速公路、摩天大樓,有林林總總、光怪陸離的現代都市景觀,他以一種敏感的、開放的進取的心態,來接納這一切,而且擅長捕捉、表現現代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和時代始終同步。

他的散文酣暢淋漓地描寫了現代生活、現代文明,也充滿鮮活的時代精神,有更為渾刻、更為辯證的思考與評價。

比如寫環境污染,寫對現代社會的反思與批封,他在《登樓賦》中寫紐約:

陌生的臉孔拼成最熱鬧的荒原。

這種反思與批判,構成了他散文內在的現代性。

羅大佑《鹿港小鎮》。

小說創作

教學目標及要求:

通過教學,使學生瞭解小說特點與結構方式,掌握了小說的情節提煉,人物造型,典型環境描寫的方法,能進行微型小說創作。

重點:

微型小說創作

難點:

人物塑造

課時分配:

9課時

教學方法:

講授,討論

思考題:

1、根據自己的獨特觀察,寫出三種與眾不同的笑態。

2、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寫一篇千字的微型小說。

小說

小說的基本特徵

小說的體裁特點:

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

構思不受時空和真人真事的限制

小說藝術表現的中心是塑造典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要有故事情節]

要有生動的文學語言,尤其是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概念:

小說是一種運用文字語言,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安排,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典型環境的描寫,多方面地反映和再現現實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現代小說創作的新形態:

無情節小說

意識流小說——精髓為心理描寫

新聞小說:

重在一提出問題,主題明顯

“非小說”:

作者退隱,強調客觀地反映生活

反小說:

又稱新新聞主義或報告小說

小說的主要類型:

短篇:

一個片段或一件事,情節比較單純,線索簡單明白,結構不復雜,以人為主,但人物關係比較簡單集中,篇幅較短小。

長篇小說:

從內容上看,長篇小說往往是一幅具有比較廣泛、比較深厚、比較複雜的生活內容的歷史畫卷。

從人物塑造上看,長篇小說所描寫的人物比較多,人物關係比較複雜,人物性格也比較完整。

從結構上看,長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比較曲折、複雜,往往圍繞著一個主要情節,幾條線索同時展開,或者幾個故事情節平行地展開。

在主題方面,長篇小說除了表現一個主題外,還往往表現若干個次要主題或副主題。

中篇小說:

中篇小說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不及長篇廣泛,而比短篇小說有迴旋餘地。

故事情節不及長篇曲折,而比短篇顯得完整、細緻,人物關係不及長篇複雜,但人物活動的天地卻比短篇廣闊些,文字則比短篇小說長一些。

微型小說:

主題思想比短篇小說更單純明白,簡明扼要,在這方面,有點像小品文的一事一議。

微型小說的情節比短篇小說單純、集中,往往只寫一個生活片段,一個場面,一個小故事,類似散文的速寫。

微型小說以寫人為主,但人物關係比較簡單,出現的人物少,一般只有一兩個,兩三個。

微型小說在結構上講究“巧”,特別是結尾部分。

小說的藝術構思

概念:

是作家從一定的創作意圖出發,對生活材料進行藝術概括的過程,即對作品的主題、人物、情節、結構等方面所作的具體、形象的統一思考和籌畫。

捕捉“觸發點”

需要生活本身提供某種機會,把蘊藏在作者心裏的對生活的詩情畫意的感受,富有生活詩意的聯想,觸發起來。

素材的聚焦

強調生活積累,有積累才能觸發,有觸發,沒生活積累也不行。

投入生活,不光用眼睛觀察生活,還要用你的感情去捲入生活,如此才有深度。

確定“命意點”

“意”並不是通常所說的主題,它指的是使全文得以活脫起來的那個情節核心——它使小說的思想能清晰地突現出來,這個核心即命意點。

確定命意點,強調求異思維。

例契訶夫的《寶貝兒》:

一個小資產階級的平民青年婦女總是要愛一個人,填補自己的空虛。

命意點:

總得要愛一個人。

設計“興味線”

興味——引人入勝

集中敘寫人物命運,加強表現力

精彩的藝術描寫

小說的結構方式

單線型結構:

線索只是一條,多是圍繞一兩個人物展開的,情節為“鏈條式”,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至尾聲,次第展開。

複線型:

兩條線索

輻射型:

正篇小說的情節線索都從這一點散射出去,作者的透視點很集中。

蛛網型:

三條以上線索互相交叉,盤根錯節。

推理小說中亦常見:

開始時幾條線索不相聯系——撒網,然後收網。

情緒型:

看不出線索,故事性不強,組成小說的主要部分就是情緒的描寫。

例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

意識流小說常用此方法。

板塊型:

隨意地寫出某個人物、景物、心理,然後放在一邊,自成一統,有一定的獨立性,有自己特定的內容,形成一個穩定的板塊。

有的板塊有時聯結,碰撞,靠近,能使人瞭解整個情節;有的板塊則無上述情況,只有到結尾才能把他們聯繫起來;有的板塊是冰糖葫蘆式,如茹志娟的《剪裁錯了的故事》;有的沒有故事情節,如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意識流小說《斯萬的愛情》。

小說的情節及其提煉

概念

福斯特的講述:

情節也是故事的敘述,但重點在因果關係上,“國王死了,然後王后也死了”,這是故事。

“國王死了,王后也傷心而死。

”這是情節。

對這一件事,如果我們問然後呢?

這是故事;如果我們問為什麼?

這是情節。

故事於情節之別:

故事的情節一般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情節。

小說的情節一類是以時間順序安排,一類是在情節過程中表現作者的心緒,不一定以事件為綱——主要特徵。

情節與結構:

情節為磚頭;結構為壘磚頭。

情節的性格化:

在小說中,情節總是要轉化為性格,使性格融合在情節之中。

沒有情節,性格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

情節在性格的表現中有著相對的獨立性,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