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036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四川高三联合诊断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答案】C

............

点睛:

“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分封制的作用。

2.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

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说法错误,儒学本身就具有纲常伦理色彩,排除;为专制集权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

3.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唐代女性着装都很“开放”,但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羃”,“全身障蔽,不欲路途窥之”。

到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羃渐息”,到中宗即位后,再也看不到穿戴羃的了。

这说明

A.史料记载往往违背历史真实

B.学者们的观点大多偏颇无据

C.历史的真实性需要史料论证

D.唐代女性的着装实无法考证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一般印象唐代女性都很“开放”,从来没有遮蔽,这样说总体上是可以的,但严谨一点,就要指出在唐朝的不同阶段,其实有所不同,这说明了历史的真实性需要史料论证,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往往违背”;学者的观点大多有据可证的,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无法考证”。

4.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

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

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

此制度

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雍正年间制定的“冲繁疲难”制度不仅打破了天下州县官尽由吏部选用的权力格局,而且更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选用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变化,故AB项排除。

5.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逃荒。

郑观应在上海募捐的同时提出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据材料可知

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

B.郑观应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清政府救灾与防灾措施较完备

D.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施行

【答案】A

点睛:

材料“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逃荒”是解题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答案。

6.作为教育救国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

“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

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

B.教学的内容以西学为本

C.儒学成为救国的主要内容

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可知,《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这说明清政府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A项错误,当时教育理念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材料“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说明BC项错误。

点睛:

“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办学思想,从而得出答案。

7.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

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C.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答案】A

【解析】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可以分析出,抗战时期中共在边区政治建设上扩大选举和被选举权利,这有利于团结各阶级的力量进行抗战,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的改变,没有体现出边区政府的参选率,故B项排除;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形式,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的是边区政府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

首先通过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分析出是抗战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8.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党政机关停止实行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

7月1日,在中国一直延续实行的住房福利制宣告结束。

此改革

A.实际上有所减弱社会公平

B.适应了市场经济需要

C.摆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改变了按劳分配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停止实行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反映出此项改革使住宅建设市场化和住房消费货币化,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摆脱”;住房制度改革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故D项错误。

9.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素,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

当三个要素没有良好的组织时,将会形成僭主制、寡头制。

这表明

A.公民渴望地位的平等

B.特权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C.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

D.分权利于防止集权政治

【答案】D

【解析】材料“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当三个要素没有良好的组织时,将会形成僭主制、寡头制”说明各个要素的组织如不同,也会导致政体的不同,只有当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时,相应的政体才是良好的,这表明分权可以防止“僭主制、寡头制”等集权政治的出现,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民的地位和特权的产生,故AB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分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

10.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

材料反映出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

D.世界市场的雏形

【答案】B

【解析】材料“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转型,故B项正确,A项包含B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故CD项排除。

点睛:

关键信息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从中分析新航路开辟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1.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

他说“要取得成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为此他采取了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C.规定最高工作时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经营章程,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排除;CD项是保障工人利益的措施,排除。

12.福特汽车,它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

材料表明

A.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C.全球化扩展到生产领域

D.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

【答案】C

【解析】材料“福特汽车,它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体现出生产领域的全球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故A项排除;材料“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说明D项错误。

点睛:

“福特汽车,它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是关键信息。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宋代的文化消费更加繁荣。

宋代文化相对普及,读书人扩展至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是士人,也有农人、商人、女性、蒙童、武将等。

……因为歌舞百戏演出形式的开放性及内容的娱乐性,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都成为其受众。

……宋代旅游者也涉及各个阶层,构成一幅全民游乐图。

……宗教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宗教更加深入社会生活,不论穷富,信徒们心甘情愿蒂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获得慰藉、满足和充实。

……作为一种特殊信仰,占卜在宋代社会盛行不衰,各个阶层都热衷于此。

至于艺术品、奇花异石、钟鼎铭器等无一例外地走向市场,成为文化消费品。

——摘编自秦开凤《宋代文化消费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据材料归纳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到18世纪中期英国男人的识字率达到60%;女人的识字率达到40%。

英国人具备了消费文化品的基础。

……到17世纪晚期,英国开始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中等阶层,在强劲购买力和模仿消费的推动下,英国中等阶层十分热衷于文化消费。

……正是这种高度的商业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

……咖啡屋俱乐部和酒馆协会参与了生产文化的所有过程,艺术和想象作品的创作,这些场所成为英国文化消费的策源地。

……到18世纪,文化艺术、大众音乐会、戏剧消费成为大众的财产,成为商业化的文化消费。

18世纪的英国文化消费出现繁荣局面,这也正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理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的繁荣及其原因》

(2)据材料归纳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繁荣的原因。

对比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与中国宋代文化消费的主要差异。

【答案】

(1)特点:

文化消费队伍大众化;文化消费内容丰富;宗教文化消费社会化;古玩、艺术品成为文化消费品。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科举制的发展和理学的产生;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民族融合的加强;前代文化消费的奠基。

(2)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产生与壮大;文化高度商业化的促进;咖啡屋、酒馆协会的兴盛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商业化;英国人识字率的提高。

主要差异:

英国中等阶层是消费主体;文化消费高度商业化;文化消费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消费的发展。

从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特点及其原因、近代英国文化消费繁荣与宋朝的差异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读书人扩展至社会的各个阶层”“歌舞百戏演出……宋代旅游者也涉及各个阶层”“教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宗教更加深入社会生活”“艺术品、奇花异石、钟鼎铭器等无一例外地走向市”可以从消费对象、消费内容、宗教文化等方面来概括出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特点。

根据材料“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宋朝商品经济、文化政策、科举和理学的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中“英国男人的识字率达到60%;女人的识字率达到40%”“英国开始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中等阶层”“高度的商业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咖啡屋俱乐部和酒馆协会参与了生产文化的所有过程,艺术和想象作品的创作,这些场所成为英国文化消费的策源地”中可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

从材料“英国中等阶层十分热衷于文化消费”“高度的商业化”“英国文化消费出现繁荣局面,这也正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可以概括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历史学者认为:

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西方化的历程,但是任何一国的现代化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而全盘西化。

否则就会产生传统与现代“脱节”而导致社会分裂或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阻碍现代化的正常历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观点:

现代化是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过程。

论证:

随着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既秉承了传统的王在法下,王权传统,又于近代建立了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制,实现了虚君制,促进政治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采用“中体西用”思想,既秉承了传统的政教文化,又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变革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可见,现代化的历程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不断改革创新,吸收外来先进文明,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和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探讨”,然后,阅读材料,根据“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西方化的历程,但是任何一国现代化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而全盘西化”可提炼出观点:

现代化是传统与现代连续性的过程。

接下来,通过所学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史实分析论证。

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2年,帝国主义抛出有条件地放弃治外法权的诱饵。

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联衔会奏,建议从速修订法律,清廷斟酌利弊后下达了修律的上谕。

……清末的商事立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3—1907年)由新设立的商部负责,此次修订的《钦定大清商律》是清朝第一部商律。

此外,颁布了有关商务和奖励实业的法规、章程,如《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等。

第二阶段(1907—1911年)改由修订法律馆主持起草。

……公布的单行商事法规有《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大小轮船公司注册章程》等。

商事立法是清末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了清政府“参酌中西”、“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指导方针,是外国商事法律与中国传统商事习惯的混合物。

商事法律的修订,开启了中国商事法律近代化的历程,为中国近代商事立法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清末商事立法评析》

(1)据材料概括清末商事立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商事立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

(1)立法的应急性;政府主导;注重规范商事活动,法规系统化;带有半殖民地的烙印;中西结合;顺应潮流,开启商法的近代化。

(2)商事立法开启了商事法律近代化;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改革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

【解析】

(1)从材料“帝国主义抛出有条件地放弃治外法权的诱饵”“建议从速修订法律,清廷斟酌利弊后下达了修律的上谕”“颁布了有关商务和奖励实业的法规、章程”“商事立法是清末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彻了清政府“参酌中西”、“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指导方针”“开启了中国商事法律近代化的历程”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商事法律的修订,开启了中国商事法律近代化的历程,为中国近代商事立法打下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商法的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以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就叫嚣用核武器结束战争。

朝鲜战争结束后,韩朝双方没有签订和平条约,只是签订了一份临时停战协定。

战后美国不断对韩国进行军事援助。

1992年,美国卫星显示,朝鲜在宁边地区进行核开发。

1993年,美韩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朝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后者做出决议,威胁朝鲜如不重新考虑退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一事,将予以制裁。

朝鲜强烈抗议,宣布全国进入“准战争状态”,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

为化解危机,美国总统卡特1994年6月以民间人士身份进入平壤,同金日成深谈,希望能改变紧张局面。

经过几轮美朝会谈,10月,美朝双方达成一项《框架协议》。

至此,第一次朝核危机化解。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朝核危机化解的意义。

【答案】

(1)美国的核威胁;朝韩长期敌对,互不信任;韩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朝鲜国内经济形势的逼迫;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缺失;两德统一与苏东剧变的影响。

(2)保持了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防止了美国势力再度深入朝鲜半岛;为加强朝韩合作,维护南北和平局面创造了条件;维护了我国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利益。

【解析】

(1)根据材料“美国就叫嚣用核武器结束战争”“朝鲜战争结束后,韩朝双方没有签订和平条约”“战后美国不断对韩国进行军事援助”并结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分析出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经过几轮美朝会谈”“美朝双方达成一项《框架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朝鲜半岛的形势、南北和平、中国的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自汉唐以来,中国与周边各国一直存在着友好关系,到了元朝,因一度四处用兵,这种友好关系受到了损害。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外推行了睦邻政策。

洪武朝的31年间,明政府先后派遣使者30次,对周边的12个国家进行了访问,取得了积极的回应,有17个国家的使者也先后多次访问中国,友好往来相当频繁。

明太祖还总结了历史上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把睦邻政策写入了他所编的《皇明祖训》中……。

以后明朝历代皇帝大都遵守这条祖训,使得睦邻政策成为明代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实行睦邻政策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睦邻政策的影响。

【答案】

(1)派出使者访问周边国家,外国使者也多次来访,友好往来频繁;颁布“祖训”,确定睦邻友好政策为基本国策;实施朝贡政策,加强友好交往。

(2)维护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使了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为后世睦邻友好外交提供了借鉴。

【解析】

(1)从材料“派遣使者……对周……国家进行了访问……有17个国家的使者也先后多次访问中国,友好往来相当频繁”“,把睦邻政策写入了他所编的《皇明祖训》中……使得睦邻政策成为明代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国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明朝经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