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0982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

《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docx

30分钟热考题型练十五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30分钟热考题型练

热考题型十五 文言文课外阅读

一、(2015·天津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②,辞而行。

楚王曰: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③寡人,曾④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⑤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⑥鬼见帝。

”王曰:

“先生就舍⑦,寡人闻命矣。

【注】①苏秦:

战国时著名策士。

②卒:

完毕。

③临:

到……跟前。

④曾:

竟然。

⑤谒者:

古代掌管进见的人。

⑥因:

依靠。

⑦就舍:

回到馆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三日乃得见乎王 (      )

(2)愿闻其说 (      )

答案:

(1)才 

(2)听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答案:

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

3.苏秦是一个大游说家,文中他与楚王的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国家的国君应该善于纳谏,听取臣民的意见。

(或:

一个国家在治国时,应该行政通畅。

附【译文】

苏秦来到楚国,过了三天才得以见到楚王。

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

楚王说:

“我听到先生的话,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话一样。

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跟前来见我,竟然不肯多待一些日子,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

”(苏秦)回答说:

“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看到前来进见的大臣就像见到高贵的小鬼一样难,要见到大王就像要见天帝一样难。

现在要我拿珠玉当粮食,拿桂木当柴烧,依靠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

”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

“请先生回到馆舍住下吧,我接受教诲了。

二、(2015·肇庆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清]蒋士铨

记母教铨①时,组

绩纺②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③,旋复持儿而泣曰: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

“可以醒矣!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①铨:

蒋士铨(quán),字心馀,号清容,江西铅山人,清代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诗文与赵翼、袁枚并称“江右三大家”,有《忠雅堂诗集》。

②组

绩纺:

即编织结线。

③夏(jiǎ)楚:

用于责打的木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口授句读 (      )

(2)解衣以胸温儿背 (      )

答案:

(1)句子停顿的地方 

(2)用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译文:

 

答案:

她膝上放着书,让我坐在她膝下读书。

3.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夜里读书到半睡着了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附【译文】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编织结线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让我坐在她膝下读书。

母亲一边手里操作织布,一边口里教我断句。

我读书的声音,和轧轧织布的声音相互间杂。

我松懈了,她就稍微地拿戒尺打我一下,不久,又抱住我,哭着说:

“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我怎么去见你的父亲!

”到半夜里,天气非常寒冷,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

不久,母亲摇我,说:

“应该醒了!

”我睁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水正流下来,我也哭起来。

不久,又让我读书;直到鸡叫,才睡觉。

三、(2015·青岛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余适客稷下,会地大震。

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于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失冠徒跣,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适客稷下客:

客居,做客

B.会地大震会:

恰逢,遇上

C.相顾失色顾:

回头看,这里泛指“看”

D.广数亩数:

屡次,多次

【解析】选D。

数:

几,表数量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解其故其如土石何

B.仆而复起登轼而望之

C.墙倾屋塌之声吾妻之美我者

D.坐于地上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解析】选B。

B项都是表承接连词;A项分别为:

代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分别为:

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分别为:

介词,在/介词,从。

3.下列各句中,与“此真非常之奇变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C.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选C。

C项是省略句,其他都是判断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康熙七年地震时,“我”正和表兄李笃之喝酒,当时已是晚上。

B.人们听到如雷的声音,从东南来向西北去,知道是地震了,马上跑出房屋。

C.这场地震造成房屋倒塌,河水溢出,山裂地陷,人们惊慌不已。

D.作者叙述非常生动,既描述了地震的声响、景象,又刻画了地震中人们的表现。

【解析】选B。

原文为“久之,方知地震”,并不是听到声音,就知道是地震了。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男女失冠徒跣,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译文:

 

(2)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译文:

 

答案:

(1)则是男的女的掉了帽子,赤着脚,争着相互说着话,全都忘记自己没有穿衣服。

(2)这真是不同寻常的奇异变化啊。

附【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点多的时候,我当时正好在稷下做客,遇到了大地震。

我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传去。

众人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

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

大家相互看着,脸色大变。

过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地震了,纷纷狂奔出门。

只见外面高楼平房倒而复起,墙倒屋塌之声和小儿啼哭、妇人哀号之声交织一起,像开了锅的沸水一样喧闹。

人们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坐在地上,随着地面的颠簸而翻滚。

河水泼起一丈多高,鸭鸣狗叫之声遍布全城。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

再看大街上,则是男的女的掉了帽子,赤着脚,争着相互说着话,全都忘记自己没有穿衣服。

后来听说某个地方的井被震得倾斜,不能打水;某家的楼台整个变了方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了个大洞,有好几亩大。

这真是不同寻常的奇异变化啊。

四、(2015·临沂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天祥从容就义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④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

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

“吾事毕矣。

”南乡⑧拜而死。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

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

②厓(yá)山:

宋末抗元最后据点。

③扞(hàn):

保卫。

④泫(xuàn)然:

水滴下的样子。

⑤捄:

同“救”。

⑥供张:

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

⑦兵马司:

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

⑧乡(xiànɡ):

同“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      )

(2)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      )

(3)坐达旦 (      )

答案:

(1)于是,就 

(2)写 (3)第二天

2.文中不能体现弘范敬重文天祥的语句是 (  )

A.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B.弘范笑而置之

C.国亡,丞相忠孝尽矣D.弘范义之

【解析】选B。

B项是说弘范看文天祥不会投降,就不再提及此事。

不能体现他敬重文天祥。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译文:

 

答案:

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4.从全文看,文天祥的“从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天祥被俘押到潮阳见弘范时不畏敌军;而对弘范的诱降和敌军的优待誓死不从;临刑从容。

附【译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

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要求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令其投降。

文天祥说:

“我不能保卫祖国,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不得已,才把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的诗文给了他。

诗末有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大笑,并将这件事搁置一边。

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

“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

”文天祥潸然泪下,说:

“国家灭亡而不能救,身为国家之臣,已是死有余辜,怎么还敢苟且偷生而怀有二心呢。

”弘范认为他讲义气,派人将其护送至京师。

文天祥在路上八日没有吃东西,仍然没有饿死,文天祥就开始吃饭了。

到了北京(即燕京),其所押解住处的人为他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非常丰盛,但天祥并不住在自己的住处,一直坐到天明。

于是被移交兵马司,由卫兵把守看管。

……文天祥临刑前面不改色,对旁边的吏卒说:

“我的使命完成了。

”向南叩拜而死。

五、(2015·扬州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卫鞅取信于民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

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注】①孝公:

秦孝公。

②卫鞅:

人名,即商鞅。

③虔:

人名。

④黥:

古代的一种肉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辄予五十金(       )

(2)民怪之(       )

答案:

(1)就 

(2)对……感到奇怪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恐民之不信己悍吏之来吾乡

B.以明不欺扶苏以数谏故

C.刑其傅公子虔视其缶

D.怯于私斗苛政猛于虎也

【解析】选A。

A项都解释为: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

连词,来/介词,因为;C项分别为:

他的/代词,那;D项分别为:

介词,在/介词,比。

3.翻译句子。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译文: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译文:

 

答案:

(1)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新法令实施了十年,秦民在路上不会拾取别人的遗物,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

百姓勇于替国家作战,而不敢因私人恩怨打斗,乡镇城市秩序井然。

附【译文】

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对自己的非议。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

他恐怕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

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

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赏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绝不欺骗。

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商鞅说:

“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

”将依新法处罚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用黥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在私利方面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

六、(2015·赣州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与鲁哄①,穆公②问曰:

“吾有司③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④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⑤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⑥则可也?

”孟子对⑦曰:

“凶⑧年饥负,君之民老弱转⑨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禀⑩实⑪

府库充,有司莫以告⑫

是上慢⑬

而残下⑭

也。

”曾子⑮

曰:

“戒之戒之!

出乎尔⑯者,反乎尔者也。

”春民今而后得反之⑰

也。

君不尤焉⑱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⑲

矣。

【注】①哄:

斗,交战。

②穆公:

邹国国君。

③有司:

官吏。

④莫之死:

即死之。

⑤疾视:

恶狠狠地看着。

⑥如之何:

怎么办。

⑦对:

回答。

⑧凶:

荒。

⑨转:

抛弃。

⑩仓禀:

粮仓。

⑪实:

充实。

⑫莫以告:

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

⑬上慢:

在上位的人怠慢。

⑭下:

下面的百姓。

⑮曾子:

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⑯尔:

你。

⑰反之:

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

⑱不尤焉:

不要怪罪百姓。

⑲死其长:

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1.给文中画横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邹与鲁哄

答案:

邹/与鲁哄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之(     )   

(2)斯(     )

答案:

(1)代词,这样做 

(2)指示代词,那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译文:

 

答案:

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4.穆公向孟子提出问题后,孟子是怎样解答的?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说凶年百姓抛尸荒野、流离失所而有司不去赈济,再引用曾子的话告诫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5.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

附【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问孟子:

“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他们恶狠狠地看着自己的长官死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

“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被抛弃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

然而您粮仓里的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

曾子说过:

“警惕啊,警惕啊!

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百姓从那以后,现在得到报复在上的人的机会了。

您不要怪罪他们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那些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七、(2015·德州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越①。

庄子谏曰:

“王之伐越,何也?

”曰:

“政乱兵弱。

”庄子曰:

“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

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

越国。

②睫:

眼睫毛。

③庄蹻(qiāo):

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臣愚患之 (      )

(2)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

答案:

(1)担忧 

(2)自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

 

答案: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

3.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附【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

庄子劝谏道:

“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

”楚庄王说:

“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

“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

大王的军队自从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

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

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

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所以说:

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作明察。

八、(2015·泰安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

“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

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注】①握:

四寸为一握。

②膂:

脊骨。

③瘳:

病愈。

④肝膈:

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

涂。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      )

(2)既三日,聚而如钱 (      )

(3)余因是思之 (      )

(4)而仅克之 (      )

答案:

(1)担忧 

(2)已经 (3)因此 (4)克服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译文:

 

(2)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译文:

 

(3)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译文:

 

答案:

(1)郑君疑惧,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2)这是奇特难治的病,即使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

(3)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但是最终到了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

3.本文写郑村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本文启示我们做事情要防微杜渐,把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等到出现严重后果而为时已晚。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

他更为此担忧,又拿给人看,看的人像以前一样笑他。

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疼痛的。

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

“这是奇特难治的病,即使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

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愈。

一天治得好,用艾草就可以了!

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以;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人体内脏,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的忧患。

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

”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

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

天下的事,通常从极为细微的地方发生,最终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但是最终到了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

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忽视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

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

九、(2015·温州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顾和搏虱如故

顾和①始为扬州从事,月旦②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

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